云南迪庆地区尼西黑陶发展现状调查

2022-11-27 04:19孙宇张瑞
品牌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制陶黑陶

文/孙宇 张瑞

(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一、尼西黑陶的概述

迪庆地处云南西部,是国内藏族大型聚居区之一,尼西乡位于中甸县西北部,国道214线与中维公路通过乡境内,是滇、川两省的交汇处,“茶马古道”的要冲。尼西黑陶的制作已有近3000年的历史,陶器产品主要有土锅、茶罐、火锅、茶壶等,用土锅煮肉、茶罐煨茶,能散发出奇异香味,迪庆家家户户都习惯使用尼西土陶。其产品不论在云南大理、丽江,还是在拉萨、昌都或康定都久负盛名。历史上两个相对比较集中的土陶生产区:一个是东旺,一个是尼西。东旺地区用于制陶的原料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匮乏致使制陶区域不断缩减并最终消失。而汤堆则因周围山上出产的优质陶土原料使土陶制作工艺一直得以保留,并逐渐发展成为该村的主要经济来源。

二、尼西黑陶产业现状

根据查阅《当代云南藏族简史》得知,西藏解放以后,尼西土陶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仅木茸古、细奔古、都细古三个自然村就有31户制陶户,制陶收入占总收入的50%以上。1958年合作化时期,由于片面强调发展粮食生产,制陶艺人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从事农业生产,陶器生产时断时续,经济效益不佳。那个时期尼西汤堆村里制作土陶的人家只有6户,制陶的手艺人也只有伽马定主(郭建华)、孙诺七林等6人。1961年,土陶生产得到恢复,这一年全县土陶产品脱销。1972年后陆续增加制陶机械设备,但仍以手工操作为主,沿用旧法生产陶器。1975年,汤堆村成立了集体作坊“联办”,招集全尼西乡的制陶艺人进行集体化的土陶产品加工制作,并把产品交给供销社统一出售。1978年,中甸县人民政府拨专款5000元扶持土陶社,职工规模发展到30人,生产规模扩大到年产3.2万件,产值3.47万元。1982年之后,土陶社停业,土陶产品均为农户个体生产。制陶业在户数和规模上没有什么变化,只有10来户人家制作陶器。从收入方面看,每户的年均收入约4000元左右。到了20世纪90年代,制陶户增加到60多户,每年的平均收入达到8000元左右,直至2004年土陶均为个体生产,年产1万多件。

(一)传承人现状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今天的尼西乡,仅汤堆村170余户村民中就有140多户从事黑陶制作。其中大部分人都是孙诺七林和郭建华的徒弟。孙诺七林一辈子都在和土陶打交道,是“藏族黑陶烧制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从1991年到2015年,孙诺七林的作品在北京民族文化宫,昆明文化产业博览等地方参加展出并多次获奖,并且民族文化宫和民族博物馆都有收藏他的作品。在时代变迁的洪流中,他的作品既继承了传统特色,又开创了新的黑陶表现手法。黑陶制品从原先较单一的家居生活用具发展到纪念器皿,表现出独特的创作个性和鲜明的时代风格,迎合了现代社会的文化需求,是尼西黑陶传承创新的关键人物。2015年7月20日,孙诺七林因病不幸去世,享年67岁,去世前他相继收了一百多个学徒,除了当地学徒还有来自藏区各地的学徒,可以说孙诺七林对黑陶的传承和宣传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孙诺七林去世后,他的衣钵便由其大儿子拉茸恩主继承,鲁茸恩主一直坚守着传统的黑陶烧制技艺,积极参加乡、市、州级组织非遗培训活动,积极授徒传艺,已然成为目前黑陶烧制技艺的主要参与者和组织者。他还到景德镇及北京学习和交流制陶的工艺,提高了制作陶瓷的创新方法。鲁茸恩主更多地追求手艺的精益求精,力求将每一件作品都做到尽善尽美。他的作品既继承了传统特色,又表现出独特的创作个性和鲜明的时代风格。同时他制作的黑陶制品,工艺精、质量好,深受当地居民和游客的喜爱。

郭建华,香格里拉市尼西乡汤满村汤堆上社人,和孙诺七林一样也是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做黑陶,一直坚守着黑陶制作技艺。2002年5月被公布命名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的作品曾被北京博物馆收藏,由于他的作品工艺精湛,又是藏民家中的必需品,所以很受藏民的欢迎,中外游客也很喜欢收藏他的作品。

当珍批初(郭军华)是郭建华的儿子,1971年生,藏族,香格里拉市尼西乡汤满村汤堆上村人。2005年9月,为了帮村民打开销路,保护和传承黑陶技艺,当珍批初创办了香格里拉龙巴(即尼西)汤堆黑土陶有限责任公司并出任总经理,在致力于挖掘传承和保护汤堆土陶传统制作工艺的同时,不断探索新的制作工艺,还到沿海地区考察,公司的土陶研究室聘请资深陶艺师对汤堆土陶的历史、制作工艺和新产品进行研究开发。自2013年以来,郭军华及其儿子拉茸肖巴通过去多地调研学习,不断改变尼西黑陶陶土材料的配制比例,减少了风化石的添加。采用电窑进行烧制,使得尼西黑陶的烧制温度从原有的800度左右提升到了1100度,这样烧制出来的陶器不但表面更加的光滑,看起来细腻精美,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同时仍能保持尼西土陶的传统风格,而且完全适应了现代生活高温烹制的要求,所以深受当地人以及国内外商家游客的喜爱。

(二)企业发展现状

1.家庭作坊式

汤堆村村民世世代代以黑陶技艺为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村民靠烧制黑陶日用品通过以物易物的形式来换取一些粮食或生活用品,解决温饱问题,所以当时黑陶的生产规模不是很大,每个村也就那么一两个人会烧制。所以尼西黑陶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家庭作坊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代传一代,亲戚互帮式的传承。一般由家中男人主要制作,工作场地就在各家各户的住宅内。制作时多席地盘腿而坐,制陶的案子是一块长条形木板,铺在地板上,周围陈列着常用的工具以便随时取用。虽然汤堆村地处214国道旁,但没有位于公路的主干道上,所以村里人都沿着路边开起了饭店,店面专门隔断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卖水饮料等日常补给,一部分是卖自己家作坊里烧制完成之后的陶制产品,最后一部分是卖尼西土锅鸡火锅。懂得如何使用互联网的村民还在马路边建立了电子商务服务站,县城的商贩以及游客可以在网上下单,可以根据服务站的订单制作陶器,然后让服务站代为发货。

2.“公司+农户”式

2005年9月,当珍批初创办了香格里拉龙巴(即尼西)汤堆黑土陶有限责任公司并出任总经理,汤堆村第一次有了一家正式的把黑陶作为产业经营的公司。之后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公司带头,接到外面企业订单后,公司分配人手划分区域,与农户签订经济合同,每月集中收购固定数量的陶器,然后统一售卖。从家庭作坊的自产自销到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模式,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尼西黑陶工艺制品生产零星、不能形成规模、市场占有率低的状况,也减少了农户自己售卖黑陶的市场风险。

三、尼西黑陶发展面临的问题

传承技艺面临的问题。

技艺传承中模式的问题:尼西黑陶以前的传承模式是家庭作坊式,师徒传承制,既口传心教,这样的传承模式已经逐渐落后。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很多地方的传承人逐渐开始利用直播和短视频的方式自己吸引流量。也有一些地方政府牵线,实行“项目+传承人+基地”的传承模式,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将一些非遗项目展示给高校师生看,并实行导师加传承人的“双轨制”教学模式。与高校师生以设计项目的方式合作,既在宣传中提高了非遗文化的知名度,也让高校学生能够有机会参与到实际的设计项目中来,这些传承方式也可以运用到尼西黑陶的保护中来。

技艺宣传发展传承的问题:尼西黑陶的独特材料特点以及专业的生产装饰技艺使其无法大批量生产,制作一只黑陶需要十几种工具、选土、制土、做胚、塑形、烧制等十多道工序,两周左右时间,需要工匠花费很多精力与时间,不太适应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尼西黑陶有38种传统器型,一位制陶工匠必须将这38种器型全部学会了,才算出师,所以学习制作尼西黑陶需要从业者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因为制作经验的高低,每只黑陶造型、花纹又各有不同,规格无法达到统一。经过调查了解发现,家庭作坊的生产方式中大概分为两类人,一类是比较出名的传承人如鲁茸恩主家,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方式人力有限,而传承人家里体验的人太多,导致像鲁茸恩主这样的传承人基本一整天的时间差不多都用来帮体验者修改其制作的陶器,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工作。空余时间又有其他生活中的事情需要做,这就使得传承人基本上没有太多的精力和时间来进行创新,基本每天都忙着做其他人的陶器。另一类就是其他不太出名的工匠,平时也会做土陶,但是做出来的陶器一般就是拿到自家的商店里售卖,也有一些商人会专门跑到村里来找到他们专门定制有特殊效用的土陶,但这一类的尼西黑陶器型比较单一,而且订单时有时无,销量无法保障。在此背景下,尼西黑陶想要得到更大的发展应该制定行业标准,引进新制陶技术,适当引入机器,产品工业化是时代的需求,机器能够大量减少人力物力的损失,制作出来的造型也更加规整,数量也会大幅增加。

文化品牌IP的问题:尼西黑陶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蕴含着深厚的藏族文化,但是基本上没有到迪庆游玩的人都不知道,这是文化宣传品牌IP建立和民族品牌文化IP建立的一个问题,没有一个系统的品牌文化。所以,政府应该深度挖掘尼西黑陶背后的文化,树立更多企业品牌,加大宣传,寻找更多的文化传播渠道,多运用互联网、短视频等现代传播渠道,建立专门网站、网店,带动尼西黑陶的知识普及及文化创新。

产品供销与市场对接的问题: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其实目前尼西黑陶的市场供销和对接模式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传统的家庭作坊和“公司+农户”供销模式,基本上产量少,或者是按需生产,虽然尼西黑陶在迪庆比较出名,但在迪庆市区基本上见不到尼西黑陶的影子。网络售卖以及代购虽然也有,但是销量不大,可以看出尼西黑陶的售卖价格还是比较昂贵。由此可见到目前为止尼西黑陶的供销模式还是比较单一,并没有打开更大的销路,形成一个稳定的供销关系。所以想要黑陶能总体达到一个优良的供销需求关系,黑陶的生产者应该深入调查消费者的消费需求,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生产不同的产品进行售卖。

黑陶工艺产业发展问题:当前尼西黑陶有三种经营模式:个人农户、家庭作坊和公司+农户。个人生产一般产量不高,更多的是将黑陶当成一个家庭的副业来生产。家庭作坊式的生产虽然具有一定的规模,但有一定局限性,如:器型规格无法统一,烧制资源配置不合理,人力资源无法有效分配,生产零星、不能形成规模,收入分配不均,销路无法有效保证,市场占有率低,风险大,资源也会有浪费。这直接导致了从事陶艺的村民收入普遍不均衡,时高时低。家庭作坊的生产方式也意味着无法引进高端人才,员工管理也无法做到规范,也导致资源配置不平衡,无法让产业升级,不能有更大的发展。“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虽然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上述问题,但由于公司与农户之间本来就存在一定的实力差距,所以并不是完全平等的市场关系,尼西村专门生产黑陶的公司就一家,故而没有其他竞争企业,导致个体生产者没有话语权,利益分配完全由公司单方决定,不存在完全公平的交易,久而久之,势必会造成其他问题。传统的家庭作坊以及“公司+农户”的生产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除去现有的非遗传承馆以外,政府应该根据尼西黑陶的工艺特点以及尼西村周边优美的地理环境,建立黑陶特色文化村、生态村,建立更多黑陶产业园,规划出专门的展示区、消费区和学习区。

四、结语

尼西黑陶作为香格里拉藏族文化的一部分,已然成为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手艺人自身的不断创新开发,还是政府的宣传保护,黑陶的发展总体呈现出一个向上的趋势,希望通过我们的不断研究能使尼西黑陶走出一条作坊式向产业化发展的道路,既创造经济效益又能使藏族传统手工艺得到了良好的传承和发展,从而更好地实现文化传承与生态旅游相融合的良性发展。

相关链接

尼西是云南省香格里拉县的一个藏族乡村,是旧时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在这里一直有着悠久的制陶历史,民间的制陶工艺已相传2千多年。尼西黑陶享誉滇西北及全藏区,在中国黑陶艺术中独具一格。这种陶具大方美观,广泛的使用于滇西北部以及我国的藏区,烹饪饪出的食物有着现代化的炊具所无法提供的地道的泥土味。

猜你喜欢
制陶黑陶
黑陶:给人们带来宁静的古风藏物
济南章丘区龙山镇黑陶作坊的人类学调查
傣族慢轮制陶传承的文化内涵分析
浅谈制陶的艺术魅力
云南少数民族陶艺
试论黑陶工艺品包装对于黑陶品牌的影响
尼西黑陶:拿捏两千年的质朴艺术
传承与创新 打造黑陶文化产业
西双版纳慢轮制陶
大象的澡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