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达 赵 晴 周桂芝 施仲香 刘 红 张福仁
1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山东济南,250012;2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山东省皮肤病医院),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济南,250022
临床资料患者,女,67岁,农民。因“手足麻木,眉毛脱落4年”就诊。患者自述4年前手足出现麻木,眉毛开始脱落,未在意,于2021年1月13日于山东省皮肤病医院首次就诊。既往体健,否认结核、乙肝等传染病史,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系统病史。否认家族中有麻风患者,无药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老年女性,活动不便,一般情况差,系统检查(包括心肺腹、视觉嗅觉检查等)未见异常。皮肤科查体:眉毛、睫毛部分脱落,肩部、腰背部及臀、股部可见大小不一暗红色干燥性斑片,表面少许鳞屑(图1),边界尚清,触觉检查手足、皮损处轻度麻木,周围神经检查未触及明显肿大和压痛。双手指指关节畸形,末指指骨吸收。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生化、血凝四项基本正常。皮肤组织液涂片查抗酸杆菌为阴性。麻风分枝杆菌qPCR阴性。TB-IGRA检测阴性。组织病理示:(臀部)表皮变薄,棘层少许淋巴细胞移入,真皮浅层血管周围轻度淋巴细胞浸润,深层神经束周围小灶性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浸润,神经束内雪旺氏细胞增生,个别淋巴样细胞浸润(图2a)。抗酸染色:组织细胞内见2条抗酸菌(图2b)。S100染色:神经束膜不完整。麻风倾向少菌型。
结合临床表现及组织学特点,诊断BT。应用少菌型联合化疗方案治疗。目前随访观察中。
讨论WHO按皮损多少和菌量多少将麻风分为多菌型和少菌型。多菌型麻风临床多易诊断,而少菌型麻风的诊断由于菌量少,病理特异性差,面临以下挑战:(1)苏木素和伊红染色(HE)切片神经束因体积小而难以显示;(2)抗酸杆菌染色缺乏生物体。少菌型麻风患者免疫力强,皮损数量少,主观症状往往较多菌型麻风轻(多表现为麻木或闭汗),大多数患者无神经受累表现,易被误诊、漏诊。
本例患者为老年女性,无家族史,无明显麻风接触史,但当地曾有多例麻风患者。患者皮损表现为暗红色干燥性斑片,边界尚清,眉毛部分脱落,双手畸形,末指指骨吸收。该患者左下肢皮损处首次进行组织病理活检时,组织病理、抗酸染色、免疫组化均未见明显异常。因临床表现高度怀疑麻风,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后重新选择皮损再次病理活检,呈非特异性炎症表现,但抗酸染色阳性,免疫组化示神经束膜不完整,诊断为少菌型麻风中的BT。由此可见,在行组织病理活检时,皮损部位的选择尤为重要。临床对疑似少菌型麻风患者,因皮损不典型,应选择充分发展的皮损,在侧光背景下,认真寻找干燥性斑片,毛发脱落的斑片,特别是皮损边缘隆起的部位取材会提高临床诊断率。该病例提示,当临床怀疑麻风,但又缺乏实验室结果支持时,不要轻易放过,需要及时与患者及病理科等沟通,重新选择合适的部位再次取材,以早期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