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皮肤病新进展

2022-11-27 02:18宋洪彬刘跃华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年4期
关键词:外显子增生症酪氨酸

宋洪彬 刘跃华

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100730

激酶(kinases)是一组参与细胞磷酸化的酶。酪氨酸激酶(tyrosine kinases, TKs)是激酶的一个亚类,分为受体酪氨酸激酶(receptor tyrosine kinases, RTKs)和非受体酪氨酸激酶(non-receptor tyrosine kinases, nRTK)[1]。RTK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VEGFR)、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PDGF)等19个亚家族[2]。

作为信号级联反应的重要介质,TKs通过控制细胞分裂、代谢、迁移、细胞-细胞和细胞-基质黏附、细胞存活和凋亡等发挥生物学功能[3]。尽管TKs活性在正常细胞中受到严格调控,但由于基因突变、过表达和自分泌、旁分泌刺激而活性异常升高,触发RAS-ERK、PI3K-AKT、IP3-Ca2+和DAG-PKC等信号通路,诱发肿瘤[4,5]。因此,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s inhibitors, TKIs)是潜在的抗癌药物。TKIs是以RTK为靶点的小分子药物,可与三磷酸腺苷竞争性结合激酶域结合位点,以阻止或减少TKs磷酸化,抑制肿瘤生长。由于TKs具有多种免疫调节途径,TKIs还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6]。甲磺酸伊马替尼(Imatinib mesylate, IM)是第一个开发并投放市场的TKI,于2001年获得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和欧洲药品管理局批准。自IM问世以来,TKIs药品种类不断增加,并出现第二代TKI,如达沙替尼(Dasatinib)、尼洛替尼(Nilotinib),以及多靶点TKIs,如舒尼替尼(sunitinib)、米多司他林(Midostaurin)等。

本文综述TKIs治疗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黑素瘤、肥大细胞增生症、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等皮肤肿瘤及增生性皮肤病的疗效、不良反应。

1 TKIs在皮肤科的应用

1.1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 DFSP)是一种罕见的软组织肿瘤,占所有恶性肿瘤的0.1%[7]。90%以上DFSP具有特征性t(17;22)(q22;q13)[8],可导致胶原1α1(COL1α1)和PDGFβ基因融合,激活Ras-MAPK和PI3K-AKT-mTOR通路,导致细胞生长失控[9]。

IM可用于术前缩小肿瘤。部分不可切除或肿瘤已转移或损毁手术的DFSP患者经IM治疗后,拥有了手术机会,能够完全切除肿瘤[10]。临床显示,IM治疗DFSP客观缓解率约50%[11]。Ugurel等[12]应用IM治疗14例晚期原发性或局部复发性DFSP,结果1例(7.1%)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 CR)、7例(50.0%)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 PR)、5例(35.7%)稳定(stable disease, SD),1例(7.1%)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s, PD)。Navarrete-Dechent等[13]综述2002年9月至2017年10月期间应用IM治疗的152例DFSP患者,发现8例(5.2%)CR,84例(55.2%)PR,42例(27.6%)SD,14例(9.2%)PD。且400 mg/d与800 mg/d治疗IM疗效相当。

然而,约10%DFSP对IM治疗无效[13]。部分对IM治疗有反应的患者可产生耐药。IM耐药时,可考虑舒尼替尼等多靶点TKIs。

舒尼替尼对IM抵抗的DFSP患者有效,其结合能力是IM的10倍,可作为IM耐药的二线治疗药物[12]。研究显示,舒尼替尼不仅可抑制PDFGR,还可靶向VEGF1-3、KIT、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和FMS样酪氨酸激酶-3(FLT3)[14]。Fu等[15]应用IM治疗95例DFSP患者,其中30例患者出现耐药,改用舒尼替尼,疾病控制率为80%(包括CR、PR和SD)。

IM对DFSP疗效显著,可用于术前缩小肿瘤,以及部分不可切除或肿瘤已转移或损毁手术的DFSP;对IM耐药者,可考虑应用舒尼替尼这一多靶点TKIs。

1.2 肥大细胞增生症 肥大细胞增生症(mastocytosis,MC)是以肥大细胞在皮肤或其他组织器官异常增生为特征的一组疾病。根据2016年WHO对MC的分型和诊断标准[16],分为:皮肤型肥大细胞增生症(cutaneous mastocytosis,CM)、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systemic mastocytosis,SM)、肥大细胞肉瘤。CM又分为色素性荨麻疹、弥漫性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和皮肤肥大细胞瘤三种主要类型;SM又分为:惰性SM、隐匿性SM、SM伴血液系统肿瘤、侵袭性SM、肥大细胞白血病。

目前认为,MC与KIT突变密切相关。KIT(CD117)是一种III型RTK(受体酪氨酸激酶),KIT酪氨酸激酶结构域的功能获得性体细胞突变,特别是D816V KIT突变,发生在超过90%的成人SM中,可异常激活KIT结构域并自磷酸化[17],导致肿瘤发生。

米多司他林(Midostaurin)是第一代KIT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靶向FLT3, KIT, KIT D816V, PDGFRα/β, VEGFR2, PKC。DeAngelo等[18]应用米多司他林治疗26例晚期SM患者,结果总缓解率和主要缓解率分别为69%和50%,68%的患者骨髓中肥大细胞浸润减少≥50%,且疗效持久,2例患者在长期随访中获得CR,包括1例肥大细胞白血病患者和携带KIT D816V和FLT3突变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 OS)和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分别为40个月和41个月。Gotlib等[19]进行了一项全球、单臂、开放临床试验,应用米多司他林治疗89例晚期SM患者,结果总缓解率和主要缓解率分别为60%和45%。无论KIT D816V是否突变,均观察到临床疗效,OS中位数和PFS中位数分别为28.7个月和14.1个月。

IM被批准用于治疗KIT D816V阴性突变或未知KIT突变的成人SM。因为KIT D816V阳性突变将导致该蛋白的酶结构域发生构象变化,阻止与IM结合,对IM产生耐药[20]。Jia等[21]报道1例KIT K509I突变SM,行子宫肥大细胞瘤切除术,并应用IM治疗6个月,全身皮损消退,子宫肥大细胞瘤无复发。Lim等[22]应用IM 400 mg/d治疗27例SM患者,最终评价22例,结果总缓解率为18%(D816V突变17%,无D816V突变33%),中位缓解持续时间19.6个月,6例SM合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患者(均为KIT D816V+)对IM治疗无反应。Pagano等[23]应用IM治疗17例SM患者,结果总缓解率为29%(1例CR,4例PR,均为KIT D816V阴性患者)。另有研究者应用IM 100 mg/d先后成功治疗3例D816V阴性突变CM儿童患者,所有患儿瘙痒和皮疹完全消退,且停药后无复发[24,25]。

米多司他林对于KIT突变,尤其是含KIT D816V突变的SM患者疗效显著,而IM用于治疗KIT D816V阴性突变或未知KIT突变的SM患者。

1.3 恶性黑素瘤 恶性黑素瘤(malignant melanoma, MM)是最具侵袭性、最致命的皮肤癌[26],尽管仅占皮肤癌的5%,但它却是皮肤癌死亡的主要原因[27]。MM最常见的是BRAF突变,约占MM 35%~40%[28]。KIT突变型MM是一种罕见亚型,最常见于肢端、黏膜和长期日晒损伤皮肤。目前,MM临床试验研究的KIT抑制剂包括伊马替尼、尼洛替尼、达沙替尼和舒尼替尼[29]。

体内外研究均显示,IM可导致MM细胞凋亡[30]。Guo等[31]应用IM治疗43例KIT突变转移性MM患者,结果所有患者中位PFS为3.5个月,6个月PFS为36.6%;疾病控制率为53.5%,其中PR 10例(23.3%),SD 13例(30.2%)。Wei等[32]回顾分析应用400 mg/d IM治疗78例KIT突变转移性MM患者,结果所有患者的中位OS和中位PFS分别为13.1和4.2个月;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别为21.8%和60.3%。

尼洛替尼可结合并抑制ABL/BCR-ABL、DDR、KIT、PDGF和几种EPH受体激酶的激酶结构域,其效力比IM强[33],并对外显子9、11和13 KIT突变保持活性。Delyon等[34]应用尼洛替尼治疗25例不可手术的KIT突变MM患者,6个月后最佳总缓解率20%,疾病控制率56%,但仅限于外显子11或13突变的患者,其中2例IIIC期患者分别缓解3.6年和2.8年,1例IV M1b患者缓解2.5年。Guo等[35]应用尼洛替尼治疗42例KIT突变晚期MM患者,结果总缓解率为26.2%(11例,均为PR),20例(47.6%)SD,10例(23.8%)PD,1例(2.4%)疗效不明,中位PFS和OS分别为4.2个月和18.0个月;11例有反应的患者中10例外显子11突变,4例L576P突变。故Guo等认为在治疗晚期KIT突变MM时,尼洛替尼表现出与IM相似的活性,但在治疗外显子11突变(包括L576P)MM时尼洛替尼表现出更高活性。

舒尼替尼是几乎所有外显子9细胞外段和外显子11 JM段突变的KIT抑制剂,还可抑制PDGF、VEGFR及FLT3[36]。Minor等[37]应用舒尼替尼治疗12例MM患者,最终评价10例(4例KIT突变),1例CR 15个月,2例PR(1个月和7个月),仅有KIT扩增或过表达的6例患者中有1例PR。Decoster等[38]应用舒尼替尼治疗39例晚期MM患者,共4例(13%)PR,8例(26%)SD。虽然少数患者获得长期的疾病控制,但舒尼替尼在难治性晚期MM患者中表现的活性有限。

达沙替尼也是一种KIT抑制剂,且同时靶向Src家族激酶(c-Src,YES,LCK和FYN)、BCR-ABL、PDGFR-β和EPHA2。Kalinsky等[39]应用达沙替尼Ⅰ期治疗51例KIT+和野生型KIT(KIT-)黏膜、肢端和慢性日光损伤型MM,结果3例(5.9%)PR(全部为KIT-);Ⅱ期治疗22例KIT+ MM,4例(18.2%)PR。因此,KIT+ MM对达沙替尼应答率较低[39]。

IM用于治疗KIT突变MM患者;尼洛替尼在治疗外显子11突变(包括L576P)MM时,疗效优于IM;而舒尼替尼和达沙替尼治疗KIT突变MM方面疗效欠佳。

1.4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 HES)是一组异质性疾病,主要特征是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计数>1.5×109/L)及器官受累。原发性HES与PDGFRα/β易位,或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有关。

Cools等[40]应用IM治疗11例HES,9例出现持续3个月以上缓解,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恢复正常。随后16例HES患者中9例检测到FIP1L1-PDGFRα融合基因,应用IM治疗后5例可持续3个月以上缓解。

IM还可治疗伴有PDGFRα重排、FIP1L1-PDGFRα融合基因的骨髓增生性HES合并淋巴瘤样丘疹病[41,42]。

1.5 其他皮肤病 此外,部分研究显示IM对嗜酸性筋膜炎、系统性硬化症、皮质类固醇难治性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具有治疗效果[43,44]。

2 不良反应

文献报道,IM的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不适、水肿、乏力、贫血、白细胞减少和皮疹[10,45,46]。舒尼替尼最常见不良事件是厌食、乏力、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减少[37,38]。达沙替尼常见不良反应包括恶心、疲劳、贫血、呼吸困难、胸腔积液等[47]。尼洛替尼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恶心、疲劳、皮疹、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升高或胆汁淤积[34]。米多司他林一般耐受性良好,大多数不良事件是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18]。

3 总结

综上,本文所述第一、二代TKIs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应用于部分皮肤肿瘤(如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黑素瘤、肥大细胞增生症等),可延长生存期,且耐受性好。IM对DFSP疗效显著,也可用于治疗KIT D816V阴性突变或未知KIT突变的SM患者,及KIT突变MM患者;另外,尚可用于治疗HES、嗜酸性筋膜炎等。若DFSP对IM耐药,可考虑应用二代TKIs,如舒尼替尼;但舒尼替尼和达沙替尼治疗KIT突变MM疗效欠佳。尼洛替尼在治疗外显子11突变(包括L576P)MM时,疗效优于IM。米多司他林对于KIT突变,尤其是含D816V KIT突变的SM患者疗效显著。但亦应注意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及耐药性。第三、四代TKIs,如普纳替尼(ponatinib,第三代)、瑞普瑞替尼(Ripretinib,第四代)尚未见用于皮肤肿瘤的报道,有望未来用于皮肤肿瘤。

猜你喜欢
外显子增生症酪氨酸
肌营养不良蛋白基因检测的评价
虾头变黑跟重金属无关
GDM孕妇网膜脂肪组织中Chemerin的表达与IRS-1及其酪氨酸磷酸化分析
吃酱油伤疤会变黑?
人类组成型和可变外显子的密码子偏性及聚类分析
男性乳腺增生症X线诊断
测定24种植物的提取物对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
乳癖内消汤合了哥王片治疗乳腺增生症58例
逍遥散合二仙汤加味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症170例
影响排尿的前列腺增生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