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内生理论视域下的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以江安竹簧为例

2022-11-27 02:10:58张静都江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品牌研究 2022年14期
关键词:江安欣赏者文化遗产

文/张静 都江(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五千多年的历史,创造了中国灿烂的文明,在广袤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为世界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时异势殊,中国开始走上转型之路: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开始恶化,以传统环境为基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新的危机。另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发展,通过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一系列手段,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民族工艺保护道路,为非遗的分类、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选择,有力地推进了全球化进程,也加快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1]。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我国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我国各民族文化的精髓,更是我国文化的记忆和文化基因[2]。它不仅是宝贵的文化资源,也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凝集,印证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与民族自信心,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通过保护非遗,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民族历史,逐本溯源,继往开来;对自己的历史有底气,对未来的发展有信心。而这正是对国家强调的四个自信中的文化自信的一种响应,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时,将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可以打造出驰名当世的文旅品牌,既能让游客在观光中了解非遗文化,又能推出层出不穷的旅游商品,满足游客的消费欲望。如此,不仅丰富旅游的文化内涵,亦能在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方面有所得益。

二、艺术内生理论的内涵与指导意义

艺术内生理论,是指欣赏者体验的深浅与欣赏者生活经历的丰富与否、艺术修养的深厚与否有关。生活经历丰富、艺术修养深厚的欣赏者可以从艺术欣赏的过程中,获得更加深刻多样的感受与体验;反之,经历与修养单纯的欣赏者获得的将会较为浅显。这个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欣赏者给艺术作品赋能的过程。

简单来说,可以理解为有一千个观赏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根据体验者、欣赏者的个人意识的独特性,对艺术作品的解读也会自成一格,各具千秋。欣赏者对艺术作品的解读过程是一种再创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艺术理论话语的溢出、冲撞与化合。艺术的审美理论话语,是指在艺术审美过程中对艺术活动进行品鉴、品议、总结、反思与指引的理论概念与方法的总和,不仅是一个通用性的理论系统,也是由特定的理论、范畴与命题所建构出来的言语艺术活动中的言道方式与工具的总括[3]。不同欣赏者会产生迥乎不同的艺术审美理论与感受,这些迥别的话语之间会碰撞出新的火花。

基于艺术内生的理论,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问题,可以得到两点指导意义。

(一)正视“人”与非遗的关系

在非遗的传承与保护过程中要重视“人”的因素。艺术的创作离不开人的因素,艺术的解读离不开人的因素,艺术的升华也离不开人的因素。推此即彼,在非遗的护持中,人同样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追根溯源,非遗是由人创造出来的,它的发展也同样离不开人的作为。传统的非遗保护与传承主要以口授心传为主,在这种代代相传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加入每代传承人自己的思考与创新,形成一种艺术内生现象,让非遗愈加丰富而立体。

作为人类活动的产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和传播与人类的生产和生存环境休戚与共,自然也与传统文化和大众活动息息相关,与特定文化区域的特定历史发展和生活、生产方式甚至信仰紧密相连。可是,受现代化、全球化所带来的社会转型影响,这种以口授心传为基础的、自发式的非遗传承方式难以应对生产生活剧变所带来的冲荡,它的生存与流传在当下堪称险象环生[4]。作为人类生活方式表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想在数字化时代得到更好的传承,必须重新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缔结新的连接,并充分发挥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而不是一味地用新兴的科学技术“武装”自己,抑或是被束之高阁,鲜有人问津。

(二)注重体验与交互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要注意欣赏者与体验者的切身感受与交互。这个欣赏者与非遗交互的过程,也是一个赋能的过程,既能让欣赏者更为直观地感受非遗的内涵与韵味,达到传播非遗的目的;又能将欣赏者的感受更简洁明了地反馈给非遗本身,以促进其进步与发展。

数字化时代下,当今社会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计算机技术带动了数字媒体艺术与高科技的有机结合,也给大众审美活动带来了新的变革。数字媒体艺术是在数字技术发展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一种新兴艺术形式,它主要涉及视觉艺术、人机界面、信息传播、多媒体、数字网络、动画、广告、游戏、虚拟环境和虚拟产品设计等方面[5]。这样的环境,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对艺术内生下的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大有裨益。数字媒体让非遗项目与欣赏者之间能跨越时间与空间的界限,彼此之间产生交互,达到艺术内生的目的,这未尝不是一种应对全球文化趋同下的一种文化多样性创造策略。

三、江安竹簧工艺概述

竹簧,在申遗之前民间也叫竹黄、翻簧,其主要原材料是禾本科竹亚科刚竹属之楠竹,经过各种加工方法将楠竹制成竹雕、竹簧、竹筷、竹装修等各式各样的雏形,再利用多种制作技艺,如镶嵌、雕刻、烙印等在雏形上加以装饰。竹簧的装饰纹样多取自于自然,譬如雕梁画栋、湖光山色、奇珍异兽、人物形象等,将这些生动自然景象化用在竹簧的构图之上,再辅以绘画、书法、诗歌等文化珍品,就成为一件“集百家之长”的工艺美术品[6]。

江安竹簧工艺是四川省宜宾市江安县传统竹雕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江安竹工艺的总称,更是宜宾市乃至四川省的竹文化重要标志。江安竹簧由来已久,兴盛于明代正德时期。1915 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奖后,开始在国内外声名鹊起。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 世纪80年代,江安竹簧工艺迎来了一个转捩点,获得国家、省、部级多个奖项。

在2008 年,江安竹簧工艺被批准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扩展项目[7]。

(一)工艺形态

江安竹簧的表现形态有竹簧、竹筷、竹筒、竹根雕、竹编、竹装修等六大类,包括数以千计的工艺品种,具有极高的工艺美术价值,一方面展现了民族手工艺的奇技淫巧,另一方面透露出中国传统书法与绘画的笔意气韵。

竹簧,是将楠竹去青皮后,留下最里面的中空、外缘淡黄色的那一层。再经蒸煮压平,通过镶嵌、粘贴等方式将其附着于木胎上,再制作成麻将、镇纸板、竹简、珠宝首饰盒等多种器皿造型。

竹筷,大致可以分为雕刻和印花两个品种。雕刻竹筷,是以楠竹为原料雕刻而成,在筷状的胚材上,精雕细刻出龙凤、狮头等浅浮雕的图样;印花竹筷,则是在竹筷胚上印出各种文字、标志及花卉图案用于装饰。

竹筒,以笔筒、帽筒、花瓶为主。以楠竹、龟甲竹、变形竹为原料,采用多种雕刻技艺,在竹材上雕刻人物、山水、花鸟、龙凤图案,背面图案光影分明,层次分明,从而实现图像中场景的多层次视觉效果。此外,还有烟熏皮雕,以刀代笔,在烟熏竹筒上编织出各式各样的图像与纹饰,通过刮、磨等手法,呈现出古色古香的色彩和魅力。

竹根雕,利用天然楠竹的竹头为原料,根据竹根自身所具备的浑然天成的奇异姿态,不破坏其原有的风格和韵致,并通过竹艺家的慧心巧思,雕刻夸张而怪异的鸟兽、植物等造型,具有返璞归真的独特艺术效果。

竹编,以慈竹为原材料,将竹材劈成薄丝或竹块,通过编织技巧,制作出花篮、茶盘、篮筐等广泛运用于日常生活的编织艺术品。

竹装修,指在风景名胜区、宾馆、酒店、餐厅的内外部,根据美学原理,将竹根、竹茎、竹枝、竹叶等材料,运用竹簧、竹雕、竹镶嵌等技法装嵌在一起点缀建筑物,此外还包括竹材制作的竹家具等,具有高雅自然的艺术气息。

(二)工艺特征与价值

江安竹簧力求达到绘声绘影、惟妙惟肖,展示了中国民间艺术文化特质的范式,体现了民间的美感与情致。同时,它的产生发展又与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通,彰显了时运与世情。其工艺制品,内容丰富多彩,且具有突出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它不仅具有典型的吉祥意识,而且具有鲜明的民间色彩,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历史价值;在研究当地经济、文化、民俗和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8]。

竹簧制作工艺的基本流程主要分为:选料、下料、防腐处理、热处理、制胚、构思、雕刻、涂饰和造型。整个制作流程艺术与技术相结合,既有中国传统书画的艺术之美,又极具实用性,可以作为日常的生活用品。作为一项别出心裁的民间工艺,其创新性也是不可或缺的,但与此同时,为了保持自身的独特性,江安竹簧的传承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以口授心传为主,或是家族世袭,或是师徒相传,甚至于某些“杀手锏”不轻易示人。

在美学上,江安竹簧在材料、造型、装饰上均有着过人之处。首先,以竹子内壁为载体材质,所制成的竹簧工艺品,不仅丰富了竹艺乃至工艺美术的载体材质,而且这种材质呈现出精美的鹅黄色,清淡幽雅,色泽光润、细密,类似象牙,又似黄杨木,可以说是以其突出的载体材质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别具的审美感受尽展竹簧之材质之美[9]。其次,竹簧工艺品的各式造型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美学中造型艺术的形式美,或是对称均衡,或是节奏韵律,或是多样统一。在装饰上,竹簧装饰题材和表现内容兼备丰富性与多样性,其装饰纹样所反映的题材、内容具有深厚的文化艺术内涵。

四、江安竹簧传承发展现状与问题

(一)传承发展现状

江安竹簧工艺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家庭传承和师徒传承。他们要么自立,要么集体工作。他们各擅胜场,展示他们的技能,也会互相竞争,以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趋势。根据各派系的特色优势,可分为四大流派。

第一类是致和派,该派系的代表人物有竹簧的创始人许昆山、蒋云成,其传人刘子卿为该派之首,在竹簧、竹雕方面自成一家。第二类是玉竹派,以周氏家族的周少清为首,创造性地发展了竹簧堆雕之法。第三类是王氏派,以祖传竹工艺世家的王绍清为首,该派系主要特色为竹簧工艺制品中的“明筋镶嵌”造型艺术。第四类是综合派,是除前三类派系以外的江安竹簧工艺若干流派的总和,多以小作坊为主,代表人物何华一——江安竹簧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鉴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追求批量生产的工业时代对于传统工艺美术类文化遗产的震荡有目共睹。由于自身产品设计缺乏现代审美标准,以及塑料、金属等多种日新月异的新兴材料产品的激烈竞争,竹簧的市场占有度在急剧下降,直接影响到相关行业的生存和发展,导致大量工人失业,生活得不到基本保障,整个竹簧工艺行业发展难以为继。

(二)面临问题与困境

江安竹簧的实用价值与技术优势,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日渐弱化,材料的原生缺点如不耐用开始凸显,天然竹材料的非标准化特性让批量化加工生产也成为难题;环境的变迁,消费市场的日趋理性,时间成本过高,技术要求高,使其难以形成较高的市场覆盖率,发挥不了支撑产业的作用[10]。传承人的观念陈旧,设计方案、图式因循守旧,难以刺激大众的消费需求,特别是现代人都追求瞬息万变的“潮流”;从业人员也存在固化问题,人才萎缩凋零,实用新产品研发薄弱;此外,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已经习惯于传统思维、花费大量时间打造精湛技艺的工匠对全新的营销方式力不从心,使得产品营销严重滞后。

五、江安竹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对策

基于前文的分析与论述,针对江安竹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主要有以下两点建议。

(一)以人为本,打造品牌

作为人类生活方式表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字时代要想继续世代相传,必须恢复与当前生活的联系,并充分发挥自己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而不是一味地用走俏的科学技术“武装”自己,抑或是被束之高阁,鲜有人问津。

正如前文所述,诸如江安竹簧这样的民间技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分割不开的。那么,它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也不应与人本身强行割裂,反而还需注重“以人为本”,在这个基础上,打造品牌的概念。

在竹簧的创作方面,侧重与当代人生活相结合。创作作品可以围绕时下流行的主题,更新图式,吸引大众的兴趣,譬如以“非遗抗疫”为主题的创作活动,若是一味照旧,固守成规,将会被社会摒弃,逐渐销声匿迹。在这个文旅结合的热门时期,人们热衷于对一些文化现象浅尝辄止,竹簧可以抓住这一特性,推出一些旅游纪念品,打造自己的竹文化品牌,利用契机与数字时代的便利性将自己广泛传播。在这点上,可以与周围诸如长宁竹海这样的著名景区进行合作,一举两得。此外,站在传承的角度来说,还需要建立多元复合的传承人培养制度,不拘泥于传统的传承模式,对竹簧的宣传也不能局限在工艺本身,还需聚焦传承人。

(二)善用数媒,交互体验

信息时代下,先进的数字信息采集和处理技术不仅为江安竹簧的全面保护提供了强劲的技术后盾,而且展宽了保护竹簧的可行性。竹簧的传承不再囿于具体时间与空间内的手口相传,通过数字媒体技术,其方式得到了延伸。

竹簧工艺的意蕴主要由传统文化活动及其文化空间构成:一者,作为非遗的竹簧,其传统文化活动只有在合宜的文化语境下才能重获新生,达到保泰持盈;再者, 竹簧的文化空间,尤其是在发展过程中构建的心理空间和抽象文化内涵所形成的意识空间,需要匡助研发和默化潜移的躬行实践来达成,而这都必将依赖于一定文化活动或表达形式[11]。

巧妙地使用数字媒体,能有效地完成竹簧的新文化空间与文化活动的构建,跟上时代的步伐。诸如游戏、动画、影视特效、虚拟现实等手段,可以使竹簧与他者之间产生更多的交互,丰裕体验感,让他者对竹簧的印象不仅限制在具体的竹筒、竹雕等,让竹簧这一民族工艺活起来,也让江安竹簧这一艺术更加充裕、生动,这对江安竹簧的保护传承来说可谓是大有裨益。

猜你喜欢
江安欣赏者文化遗产
静物
留出想象的空白
名家名作(2021年11期)2021-12-15 04:13:16
与文化遗产相遇
小读者(2021年6期)2021-07-22 01:49:46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艺术品鉴(2020年9期)2020-10-28 08:59:08
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
——围棋
文化产业(2020年23期)2020-10-15 08:00:12
人与塔克拉玛干的一群狼
意林彩版(2019年1期)2019-09-10 07:22:44
艺术欣赏是对作品的再创造
人与塔克拉玛干的一群狼
从日用瓷出发谈理念对欣赏者的意义
景德镇陶瓷(2016年5期)2016-11-30 08:34:04
教师听课时身份的转换
考试周刊(2016年26期)2016-05-26 08:5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