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伊兰(武汉城市学院)
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新时代下,创新属于民族进步与社会发展的源动力。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改革的推进,高校教育目标也有了新的变化,高校应当尤其注重当代大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进一步改革更新教学模式与理念,进一步完善双创课程教育体系,结合市场中对双创型人才的实际需求,设置更加科学的创新创业专业课程,真正将双创教育课程作为高校学生的必修课,从而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在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市场对双创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提升,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地方高校属于培养输送现代优秀人才的重要阵地,应当尽快落实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完善,探寻当前人才培养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规划,推动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改变过去传统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方式,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人才[1]。
所谓双创即创新创业的简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含义是把创新教育和创业教师进行有效整合之后,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一种现代化教学模式。
创新创业详细来说即体现在产品、生产、技术等各个行业领域实施创新的活动,在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必须要依靠更多创新创业人才,唯有创新才可以推动我国的持续稳健发展,最终实现民族复兴。所以地方高校在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时必须要联系实际情况,基于双创背景着手,真正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当成是核心教育目标来看待,努力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双创型人才。
双创型人才不单单要拥有较为牢固的专业知识基础,同时能够对知识技能予以创新发展,可以在自身行业领域中不断开拓创新,把本职工作做到极致,真正发挥出自身价值[2]。
高校作为新时期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新时期下必须要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提供更多高素质、专业化的综合性复合型人才。面对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和社会进步发展的新机遇,地方高校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更加强调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在实际的教学中应当第一时间发现了解双创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为培养更多适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做出贡献。
新时期下,地方高校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不仅对他们未来的就业与发展意义重大,同时也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动力,还可以实现自身教育质量提升,推进高校持续发展。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体现在: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长足发展与进步,其普及率实现了大幅度提升。与此同时,各大高校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减少学生未进校之前盲目选择专业的问题,并让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步入良性轨道,学校对招生进行了改革,全面实施大类招生。此外,在社会经济的推动下,国内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与升级,整个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开始转变,需要更多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这就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高校角度来讲,为了能够为社会培养和输出高质量的人才,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要加强“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施,力求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以及创新思维的学生,使其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变化的实际需求。
随着经济产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经济产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也意味着高校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这类人才。目前,经济结构出于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需要更多的应用型人才,特别是人工智能、微电子、新能源、互联网等行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巨大,这就迫使高校必须培养更多“双创”应用型人才。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人才供给出现结构性失衡的情况,体现在:一方面,中低端人才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供给已经远远大于市场需求;另外一方面,“双创”应用型人才供给不足,无法满足市场的实际需求,这就出现了人才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因此,对于高校而言,唯有培养更多“双创”型应用人才,才能缓解这些矛盾。
高等教育已经呈现出大众化趋势,加之各大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意味着每一年的毕业生数量将会逐步提升。从就业结构来看,毕业生能够满足市场岗位需求的数量依然比较少,所以,他们将面临毕业就失业的问题。此外,很多高科技企业以及新技术企业又面临着人才缺乏的困境。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需要加强“双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站在宏观角度审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对学校基础设施设备、教师团队、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改进,朝着培养“双创”型应用人才的方向不断迈进。
此外,在大类招生的全面实施下,低年级学生不需要区分专业,到了高年级之后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兴趣选择喜欢的专业,该模式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也尊重了学生的意愿,当学生基于兴趣选择对应的专业时,他们将会更加努力,并全身心投入到自己所选择的专业之中,这就会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效率以及就业质量。
现阶段很多地方高校对于双创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尚未有清楚明确的了解,表现出较为片面的观念,觉得学校组织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其目标是要让学生未来可以在创业方面做出更大成就,因此部分地方高校为确保实现能够量化的教学成效,对于双创教育课程内容的安排上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将很多能够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内容排除在外,甚至部分地方高校所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并没有当成是学生的必修课,大部分学生仅仅是因为兴趣爱好而学习此门课程[3]。
与此同时,部分高校并未开展好相关的引导宣传工作,导致部分大学生自身思想认识上并未对双创教育有深入了解,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单纯地想要将学分修满。另外部分高校教师在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时,也尚未清楚意识到双创教育对学生未来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影响,在课堂教学时单纯讲解教材内容,课堂教学模式较为陈旧,仅仅是为完成任务而组织教学,并不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双创能力提高,导致实际教学效率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地方高校双创型人才培养工作的深入开展。比如说部分高校在双创课程的安排方面,对于双创教育的具体内容并未充分联系学生需求和社会市场需要,直接对创业板提供理论知识教学,如对法律专业学生仅仅是设置一个创业法律课程班,学生在参与课程学习时往往是学习创业相关法律法规,并未给学生讲解在未来创业过程中如何灵活应用所学知识来帮助自己[4]。
现阶段部分地方高校在组织开展创新创业教学的过程中,往往都是由辅导员组织学生参与学习,也有一些高校有专门的教师开展课程教学。对于大学生实施创新创业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时候是辅导员选择空余时间,借助于讲解创新创业案例来帮助学生对其有基本的了解,而在理论知识教学过程中,因为高校辅导员大部分自身不具备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因此难以发挥出实践指导作用,仅仅是把教材中的知识内容陈述给学生,如此一来,很容易导致课堂氛围枯燥无味,长期下去自然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对于参与创新创业课程学习的学生而言,如SYB 课程,为帮助学生获得证书,高校会聘任创新创业的专职教师进行授课,然而很多专职教师即便具备较为丰富的理论教学经验,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比辅导员更加深入和精准,但其自身依旧不拥有成功经验,尚未形成创业成功的理论模型,从而在实际教学时可能会存在这样的问题:理论和思路是正确的但具体创新创业活动最终失败。通过上文分析能够了解到,地方高校在组织开展双创教育时,没有建立专业的师资队伍,严重影响到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提升,对高校双创型人才培养工作带来很大阻碍。
目前对于地方高校的大学生而言,其物质生活水平持续提升,很多学生失去了创新创业的动力,同时因为学分的约束,大部分学生考虑的问题集中在这样让自己能够修满学分。高校把创新创业教育与学分直接联系,部分学生把专业知识的学习模式运用到创新创业课程中,片面地觉得创新创业课程知识学习和自身未来发展联系不大,觉得这部分知识是为未来会选择创业的同学准备的,自己仅仅是将理论知识死记硬背下来,最终获得相应的学分即可达成目标。恰恰是因为地方高校并未重视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宣传工作,导致很多大学生自身思想出现偏差,从而降低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成效,高校不管投入多少资源都不能够实现预期目标。同时针对部分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想法的大学生,即便他们自身愿意积极主动学习,但高校尚未组织创业实训学习活动,单纯依靠学生会成立的创业俱乐部,由于自身资源能力有限,无法帮助这部分学生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地方高校的教师因为长时间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开展教学工作,对创新创业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尚未形成有效的经验和教学实践的过程,只有极少部分教师愿意去尝试接受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挑战自我,积极进行创新,对创新创业的课程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尝试,对全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接受和创新。也正是如此,许多地方高校在对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培训的过程中,将对学生的培养任务直接交给了辅导员[5]。我们都知道术业有专攻的道理,高校辅导员并不具备教授学生创新创业课程的能力,因为其缺乏这方面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为了响应学校的号召,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才硬着头皮开展了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在不了解其课程真正含义的基础上,选择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开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与双创教育设置初衷相违背。
高校要不断提高创新创业相关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其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给教师宣传创新创业教学的重要性意识,让地方院校的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积极创新,同时还可以适当地设立一些奖励,让更多教师能够积极主动投身其中。例如:可以给教师设定相应的奖金、提高教师职位或者颁发荣誉证书等,促进教师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教学,还可以让教师真正意识到双创人才培养的重要程度,培养教师的敬业乐业精神,让他们身上肩负责任感和使命感,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带来坚实的保障。另外,还可以组织师生一起开展实践活动,在活动时有效更新教师的教育思想,例如:在校内组织教师举行红色活动——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组织开展红色教育实践活动,不但能够缓解教师的教学压力,还可以体会和学习革命先烈敢于奋斗、从不言弃的优点,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
双创型人才培养需要地方高校能够全面清晰地分析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年龄心理特点,为学生开设有兴趣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中除了理论教学的方式,还能够适当地带入一些双创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课程的积极性。
另外,学校还要给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平台和机会,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双创活动实践中来,为学生安排专业的指导教师,并且在实践开始前要科学地协调前期资金和物质投入。此外,还可以定期在校园内为学生开办“创新创业”大赛,设置相应的奖励,积极鼓励学生向着创新创业的方向发展。
应该始终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理念,以教育为主线,对一批批地方高校内创新创业人才进行培养。找准国内外具有较高水平的课题组,在学科团队内吸纳高层次能力强的人才,大胆使用,彻底放手进行培养,在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完善学科教育平台,打造高质量的学科团队,为提高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学质量提供便捷条件。
对具有灵活性的教学管理制度进行推进,积极引导学生对创新创业活动进行落实,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自主创业。地方高校应该设立一些辅修课程,或者第二专业等,让学生进行自主选择,利用灵活的创业和课程设置,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其最主要的表现为以下四点:第一,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进行完善,不断扩宽互联网教学平台,将教学内容和科研成果进行有效融合;第二,不断提高学生的双创能力,并以此为出发点,对教学模式与考核机制进行创新;第三,为学生设立完整的实训教学体系,有效调动学生对创新创业知识学习的积极性,进而进行自主创业;第四,对创新创业实训教学体系进行完善和创新,加强双创学习平台建设[6]。
在地方高校政策和经费充足的情况下,可以鼓励学生不断参加各种学科之间或者行业之间的竞赛比拼,一般可以借助于如下方式来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首先,理论辅导,真题训练。专业领域的教师在辅导参与比赛学生时,要具有针对性地给学生进行大量的真题训练,确保做题的速度和准确率。
其次,实操训练。在假期阶段,将参与比赛的学生送到专业的实习基地或者对口的公司进行实践和学习,同时还可以聘请历届参与比赛赢得奖励的学生进行现场交流。此外,还可以聘请工程师对学生进行专业的训练和培养,这样教师和学生在研究了竞赛组下发的竞赛规程时,就可以逐项进行练习。
在“双创”的时代背景下,地方院校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与时俱进,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创新教学中的方式和方法,建立一个“双创”的教学课堂,同时还要对“双创型”教师进行积极的培养,只有一批优秀的教师进行带动,地方院校在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过程中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为社会输送更加专业、更加优质的“双创型”人才,为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