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学生德育工作的创新策略探讨

2022-11-26 07:15:22李新忠
成才之路 2022年33期
关键词:德育创新核心素养

李新忠

摘要:核心素养作为一种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要求教师必须将学生的品德教育摆在学科知识、技能等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和学习生活习惯,优化学校的育人系统,进而为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人才奠定基础。文章先分析核心素养背景下学生德育的重要性,接着探讨核心素养背景下学生德育存在的问题,然后剖析核心素养背景下学生德育问题背后的原因,最后提出核心素养下创新学生德育工作的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学生;德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33-0045-04

德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成效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表现出来。核心素养背景下,学校德育是最基础的教育渠道,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还可以让学生了解社会、热爱生活,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当前,部分学校德育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弱化了学校的德育效果。而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德育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尤其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完善都起着很大的作用。基于此,学校应严抓德育工作,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核心素养的提出,给学校德育注入了新的力量。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学生德育创新,符合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校的基本道德教育一方面为学生的言行举止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范本,另一方面可助力学生正确理解自身与他人以及个体、集体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分辨真善美、假恶丑,促进其尊重科学、思利及人,从而实现其人生价值。从可持续发展观的角度来看,学生德育的意义也十分重大。在个人层面,德育可以改变学生的自由、散漫、懒惰等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在社会以及国家层面,学生德育工作有利于引导学生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将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从而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从道德教育的时间、效率的角度对学校德育进行创新,提升道德教育的内驱力,可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奠定坚实的基础。

1.德育目标不合理

一方面,部分学校虽然将核心素养作为德育工作的行动指南,但是在教育目标的设置方面严重脱离核心素养的要求。有些学校将教育部下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里面的德育内容原封不动地引用过来,当成自己学校的德育目标,虽说大的方向没有偏差,德育工作也能顺利实施,但是對学校德育工作来说,很容易因为管理不到位而出现德育流于形式的问题。这样的德育目标,忽略了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个体思想、身心接受能力,让学生感觉德育和自己的学习、生活关系不大。表面上看,这些学校的德育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学生也收获了不少的德育知识,但德育缺乏实效性,未能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这样,就会使学校德育达不到国家德育的总体目标,甚至造成诸多不可逆的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部分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缺乏革新、指向性。有些学校自制定德育目标起,就一直照抄照搬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中的内容,并没有根据本校的德育工作情况以及时代发展制定针对性的目标。还有些学校为了省事经常用一套标准来对所有学生的语言、行为进行严格要求,做不到以人为本和与时俱进。由于学生的情况不一样,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个性,如果一味追求绝对化、整体化的德育目标,就会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学校德育目标无法达到高度统一,最终使德育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2.部分德育内容脱离实际

一方面,当前的部分德育内容不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无论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多么生动,学生都很难感同身受。学校德育工作内容仅限于鼓励学生做好人好事、献爱心,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且无法体现德育文化的多元性,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德育效果方面无法起到良好的引领作用。

另一方面,部分教师重视课堂教育而对学生的实际需要熟视无睹,不能及时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讨论、反思。教师过多地讲述理论知识,学生会缺乏兴趣,学完知识后不能有效利用德育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的德育课是无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当前,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愿意追求新生、美好的事物,因此学校德育的内容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3.德育方式单一

时代、社会背景、文化氛围不断变化,对学生渗透德育的方法也不尽相同。一些学校的教育方式单一、陈旧、死板,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也无法激发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兴趣,缺乏一种情感体验,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除此之外,部分教师在德育工作的实施过程中,通常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说教与惩罚多于引导和鼓励,严重违背了学生的学习及成长规律。这就要求教师应根据学生性格、心理承受能力、学习能力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由于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自由且有思想的个体,性格、生活背景以及学习基础也有很大的差异,如果教师对每个学生都采用同一种教育方式,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使德育工作难以落到实处。

实践表明,将学生囿于课堂,仅靠“一张嘴”教育出来的学生,基本经不起现实生活的考验,还会阻碍其自主意识的成长,很难发挥其个性特点。这样,就使得学生认为德育可有可无,对他们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

4.网络弱化了学校德育的效果

首先,网络是一种非常便捷的学习工具,但是部分学生并没有利用网络去温习功课、搜集学习资料,而是利用网络去看视频、打游戏,导致成绩直线下滑。还有些学生迷恋网络,致使旷课和逃学的现象越来越多。其次,部分学生迷恋网络,影响了自身的健康。一些学生缺少自控能力,在网络环境的影响下,他们痴迷于虚拟网络,不愿与同学、老师和家长交流,不愿面对现实,导致其产生逆反心理,性格孤僻、自闭。再次,网络多元文化使部分学生的思想观念偏离主流价值观。在网络世界中,不同学生对同一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认知存在偏差,这无形中会影响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久而久之,部分学生会迷失自我,甚至影响正常学习和将来的发展。

1.部分教师的德育观念存在偏差

引发德育脱离实际的主要原因是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存在偏差,即这些教师重理论灌输轻道德体验。当前,学校德育课程内容主要从党和国家出发,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弘扬正能量的思想内容,忽视了学生年龄阶段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把德育局限在校园这一方小天地。在教学中,部分教师照本宣科,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达不到德育的目的。而且这种方式忽略了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学生之间的差异,没有把学生作为具有意识的人来看,只重理论灌输,忽略道德情感体验,最终导致德育过于书面化。还有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对德育知识的渗透浮于表面,并没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不能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实践活动来真正触动学生。

2.缺乏良好的德育教学环境氛围

当前,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侵蚀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使得个别学生出现了行为偏差,如严重的攀比心理、拜金心理等。再加上部分家长过度溺爱孩子,使孩子产生了严重的自私自利心理。网络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很多的便利,许多学生会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看网页资讯、刷朋友圈,但有时也会接触到一些不良的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除此之外,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生有时也可能会遇到一些低俗现象、腐朽文化,这些都可能会使学生对德育的认知出现偏差。因此,教师、家长要在学习、生活中做好示范、表率,对学生不良的思想和行为进行纠正,最大程度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

3.缺乏完善的德育评价体系

当下,德育工作之所以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因为部分学校没有将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对于一些学校来说,学校的领导、班主任和德育教师并没有认识到核心素养背景下德育的重要性。因此,学校必须重视德育,不能忽视德育工作。还有些教师缺乏对德育工作的研究,没有认识到德育方式单一、僵化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造成德育的作用不能得到有效发挥。

当前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德育评价体系还不完善,部分学校甚至没有制定德育评价标准,个别学校评价标准过于宏观,与核心素养无关。这样,就会导致德育工作目标设置存在假大空的现象,德育活动缺乏趣味性,不能有效提升德育工作质量。

1.制定合理的德育目标

一方面,学校德育的目标最终落脚点应高度体现出核心素养,并有别于学科育人目标。学校培养出的人才,不仅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还要具备良好的核心素养。根据核心素养设定德育目标,学校可以从核心素养教育的角度出发,着重培养学生所需要的且必须具备的一些特质,诸如诚信做事、睦邻友好、积极分享、奋发图强、自强不息等,并将这些所需的核心素养设定为学校德育培养的主线。这样,才能更好、更充分地体现学校教育的特点,并符合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和学习特点,为其将来的长远发展做好铺垫。

另一方面,学校应制定合理的校本德育目标。各学校应依据本校德育环境以及学生需求制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目标,如针对思想政治课程制定思政学习目标,针对德育活动制定细化的德育目标,再依据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习惯、爱好等制定阶梯式的德育目标。这样,能更加凸显学校的德育工作特色,更符合学生核心素养能力提升的需要。

2.德育内容要突出核心素养

一是将核心素养中的德育内容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去。核心素养内容涉及范围广,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德育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不仅要将其渗透到思想政治等课程的教学环节,还要将德育内容渗透到语文、数学、英语、美术等其他学科教学中。毕竟,只有将德育内容通过课程教学来延伸和拓展,才算将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因此,教师要深入挖掘核心素养中的德育内容,将其与学科教学活动进行充分衔接,从而进行德育内容体系的优化和创新。一方面,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学科教材内容,深入挖掘和解读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德育思想。另一方面,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道德知识,引导其正确践行德育理念。

二是应注重校本德育教材的开发,选择贴近本校学生、本地区实际的德育内容。在进行德育教学时,教师应尽量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或现象来进行答疑解惑,让德育更具体可感,进而使德育思想更容易被学生理解、认同和践行。学校的管理者应加深本校与社会的联系,及时了解社会的道德需求,并根据一些层出不穷的新德育情况、德育问题不断调整本校德育的工作内容,使学生的道德素养与社会的需求相一致。

3.创新德育方法

教師应根据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热点,不断挖掘、寻找课程与德育教学资源的结合点,采取多种灵活有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

首先,教师可以在课程教学中广泛开展“经验分享活动”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对德育的重要性产生深刻的认知,让学科教学同时具备智育和德育两方面的功能。其次,学校可将道德教育渗透到各种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如在参加完歌咏比赛、主持人大赛、募捐活动、公益活动后,教师可让学生写一篇随笔、心得或者总结,以了解他们的道德认知情况。教师还可将志愿者活动、务农活动、捐赠贫困地区活动等各种公益实践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引导学生内化道德素质、外强道德行为。再次,学校可将校报、校广播以及校内宣传栏利用起来,向学生宣传新时代的道德知识、励志故事,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除了以上校内教育方法外,教师还可基于家校合作建立新型德育机制。学生的德育活动需要家长和学校的配合,学生有很多时间与家长在一起,教师要想深入了解学生,可通过家访、打电话等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掌握学生在家中的日常行为表现。家校合作,可使学生将学校中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共同成长的事例带到家庭中去。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帮家长做家务,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4.建立以核心素養为标准的德育评价体系

(1)对教师进行德育理念培训。教师作为核心素养背景下德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亦是德育创新的践行者,其是否具备科学德育理念决定了整个德育工作的成败。因此,学生德育工作的第一步应该是提升教师的道德素质,不断进行教师德育理念培训。培训方式不能一刀切,学校应根据教师所教授学科、年级、素质、能力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培训方式。同时,学校应定期举办培训会和组织德育专题讲座,促进教师深入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从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将学科教学与德育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让德育创新成为一种日常性的教育工作。

(2)建立良好的德育实践活动评价标准。学校应针对德育实践活动,制定以核心素养为主题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的内容不仅要包含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任务、活动过程是否符合核心素养要求,还要包括活动反思与总结、活动效果反馈等方面的内容。评价方式可采用过程打分的形式,以提升教师组织德育活动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进而推进德育各项工作目标的有效落实。

(3)教师要基于核心素养制定学生道德行为规范。无论是学科教学还是德育实践活动都只能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要让其将理念落实于行动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如校园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随地扔果皮纸屑、破坏草木、抢占座位等不文明、不礼貌的现象,并且屡禁不止。因此,在开展德育工作时教师只传授德育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基于核心素养理念制定学生道德行为规范,让学生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德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道德行为规范应涉及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家国情怀、集体观念、责任担当、知行合一等多方面的内容。学生求知欲旺盛、可塑性强,在每一学期结束后,学校应当对每一位学生的道德水平进行一次综合评价,并评选出优秀道德少年,颁发奖状,从而在班级内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

总之,德育是一项事多、面广的系统性的教育工程,仅仅依靠教师的力量是无法高效推进的,如何在保证现有教育秩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学校德育工作创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而核心素养理念可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架起一座桥梁,让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与形式得以拓展和创新,减少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阻力。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时,教师要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有效推进德育工作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谢新峰.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系统建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

[2]乔运超,周亚文,刘济良.优化学校德育生态外部系统———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三方面的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7(01).

[3]曹梦,张鸿燕.学校德育品牌建设的路径探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06).

[4]张丽法,张雯霞.浅谈学校先进德育文化的建构[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10).

[5]沈莉红.核心素养视域下中学德育课程改革路径研究[J].成才之路,2019(13).

[6]刘明伟.基于高中生核心素养的德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初探[J].试题与研究,2018(13).

Exploration of the Innovative Strategies of Students’ Moral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re Competence

Li Xinzhong

(Xuebai Town Teaching Guidance Station, Minqin County, Gansu Province, Wuwei 733399, China)

Abstract: As an all-round education concept, core literacy requires teachers to place students’ moral education in the same important position as subject knowledge, skills and other teaching, cultivate students’ good conduct and learning habits, optimize the school’s education system, and lay the foundation for students to grow into talents with both ability and morality. The article first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of students’ moral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re competence, then discuss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students’ moral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re competence, then analyzes the reasons behind the problems of students’ moral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re competence,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ies of innovating students’ moral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re competence.

Key words: corecompetence;student; moraleducation;innovate

猜你喜欢
德育创新核心素养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今日教育(2016年7期)2016-10-08 09:44:23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