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红 曾斐 黄静敏
颅脑外伤是指因直接或间接外力作用导致人体头部出现的颅脑损伤疾病,具有病情危急、致死致残率高等特点。研究发现[1],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中,有27%~46%的患者在院内转运交接中会出现躁动,引发管道滑脱、呼吸衰竭、心搏骤停等医疗安全事故。因此,建立标准的转运-交接模式对保障患者安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况-背景-评估-建议(SBAR)是标准化、结构化的沟通模式,包括现况(Situation)、背景(Background)、评估(Assessment)、建议(Recommendation)四部分,后被世界卫生组织作为标准化沟通模式运用于医疗救治中,该沟通模式能促进医护人员有效沟通、保证患者后续治疗准确性,减少医疗差错,为抢救患者生命赢得宝贵时间[2]。本研究采用SBAR交接单应用在颅脑外伤患者院内CT检查转运交接,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7月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颅脑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纳入标准:①明显外伤导致的颅脑损伤患者;②临床资料齐全;③均需要在本院行CT检查;④家属对检查方式、注意事项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肝、心、肾、肺等重要脏器合并严重疾病者;②有精神病史的患者;③恶性肿瘤患者。对照组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5~86(47.0±1.3)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3例,坠落或摔倒23例,其他原因14例。观察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9~89(45.0±2.6)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6例,坠落或摔倒21例,其他原因13例。两组患者性别占比、年龄分布、受伤原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所有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CT检查。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模式干预,主要包括:①转运前仪器设备准备;②监测病情及生命体征;③转运至CT室后做好交接工作,包括病情交接、管道、用药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SBAR交班模式交接,具体如下:①由本院神经外科、支持中心、CT室参与,成立SBAR小组,护士长任组长,护理组长任副组长。本院医疗护理专家在《中国重症患者转运指南(2010)》的指导下制定《颅脑外伤患者SBAR转运交接单》,并制定相关的工作标准和制度、流程图、疾病评估及记录表。②组织开展SBAR转运交接培训,理论培训12学时以上,并随着技术发展及时更新培训内容,主要培训病情评估、填写转运交接单。由神经外科小组负责查阅相关文献和交接班制度,分析颅脑外伤的危害性、发生机制、高危因素以及前瞻性预防措施,使护士充分认识SBAR交班模式的科学性和重要性。③支持中心小组负责转运中患者病情观察和交接,转运前提前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如巩固管道、提前清理呼吸道、夹闭脑室引流管、提前将患者搬运到平车缩短等待时间等;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疼痛程度,针对性使用镇静剂。④CT室小组提前检查CT设备性能,避免检查中仪器发生故障;对照SBAR交接单迅速做好核对工作;必要时约束肢体,防止发生非计划拔管,确保检查顺利进行并缩短检查时间。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交接班时间、转运时间。交接班时间=神经外科和支持中心交接班时间+支持中心和CT室交接班时间,转运时间=神经外科至CT室时间+检查完后CT室返回神经外科时间。(2)比较两组交接班效果评分。采用中文版护士交接班评估表进行评估,该量表由Sand-Jecklin等研制,经国内学者林燕平[3]等汉化后用于评估护士交接班效果,主要从增进护士合作、高效交班、保证安全、提供患者信息、促进患者参与5个维度进行评估,共包含17个条目,每个条目均采用Likert 5级计分法,从“非常不同意”至“非常同意”依次计1、2、3、4、5分,评分越高表示护士交接班效果越好。(3)比较两组患者转运中交接缺陷的发生情况,包括药物遗漏、未按规定时间送检、仪器故障、管道脱落或堵塞、交班不清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交接班时间和转运时间比较 观察组交接班时间、转运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交接班时间和转运时间比较[min,()]
表2 两组交接班时间和转运时间比较[min,()]
组别 n 交接班时间 转运时间对照组 40 8.50±1.66 17.63±2.41观察组 40 4.83±1.55 12.08±2.57 t值 10.220 9.963 P值 <0.001 <0.001
2.2 两组交接班效果评分比较 观察组增进护士合作、高效交班、保证安全、提供患者信息、促进患者参与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3 两组交接班效果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交接班效果评分比较[分,()]
组别 n 增进护士合作 高效交班 保证安全 提供患者信息促进患者参与 总分对照组 40 23.58±1.47 8.12±0.36 8.38±0.35 19.75±2.58 8.23±0.37 68.05±2.16观察组 40 28.20±0.79 9.54±0.23 9.81±0.17 23.48±1.34 9.69±0.15 80.71±1.09 t值 3.462 21.023 22.710 8.114 23.128 33.094 P 值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2.3 两组患者转运中交接缺陷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转运中交接缺陷总发生率为5.0%(2例),对照组转运中交接缺陷总发生率为27.5%(1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4。
表4 两组患者转运中交接缺陷发生情况比较[n(%)]
颅脑外伤患者通常伴有不同部位的损伤,病情危急,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因此临床诊治时效性对治疗效果和预后至关重要。沟通障碍已被反复确认是不良事件和医疗错误的重要来源,临床工作中,颅脑外伤患者在院内转运交接的内容繁琐,医护人员交接信息不对称、交流差异均可能导致交接内容疏漏,从而引发不良事件的发生,实施SBAR交接策略是一个有效的补救方法[4-5]。SBAR交班模式作为一种标准的沟通模式,对交班内容、流程进行规范化,在转运和交接过程中按照规范的核对项目一一对接,确保信息对接的客观性,提高交接效率[6-7]。梁添英等[8],将SBAR沟通模式应用于急诊-ICU患者的转运交接中的效果显著,可有效缩短转运时间、降低突发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这在本研究中也得以体现。实际上,SBAR的实施会直接影响卫生专业人员之间的沟通,通过提高沟通意识和减少错误,从而影响患者的预后。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交接班时间、转运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交接班效果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SBAR交班模式的应用可以缩短颅脑外伤患者在CT检查转运中的时间,提高交接效果,更符合颅脑外伤诊治时效性的救治原则。本研究基于SBAR交班模式制定了标准化的颅脑外伤患者转运交接单,可以更好的反映患者既往史、现病史、潜在和关注问题等信息,有利于医护人员获取有效的沟通信息。此外在SBAR交班模式中,交接班双方按指引单细化交班,条理清晰,让接班护士在短时间内即可了解患者基本信息,明确下一步关注重点,提升对交班逻辑的把控能力和交班质
量[9-10]。
院内转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监护、治疗、抢救等内容,而颅脑外伤患者作为医疗安全的高危人群,转运过程本身就属于高风险医疗行为[11]。因此,如何减少颅脑外伤患者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是临床工作中面临的重大问题。由于颅脑外伤患者病情复杂,转运需携带仪器多,如呼吸机、心电监护仪、恒速泵等,若床边交接不清或遗漏,不仅可能导致风险事件的发生,并且容易出现责任不明,引发医疗纠纷[12-13]。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转运过程中交接缺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SBAR交班模式可有效降低颅脑外伤患者CT检查转运中交接缺陷的发生风险。赵頔[14]研究也指出,基于SBAR交班模式标准化对低年资护士可以起到提示作用,避免因经验不足造成工作失误,降低护士发生人为错误的概率。REINBECK等[15]研究表明,在以结果为导向的SBAR沟通模式,有利于对患者进行较好的告知,以患者理解的方式进行指导,可以显著提高患者参与程度,而且责任护士知晓率更高,有预见性避免潜在风险,保证救治的连贯性。
综上所述,在颅脑外伤患者院内CT检查转运中应用SBAR交班模式,不仅规范交接流程,确保信息准确传递,而且降低护士人为错误的概率,帮助责任定位,提高工作效率,保证院内转运工作的准确性、连续性、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