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莹莹
(山东省郯城县教体局 山东临沂 276100)
游戏教学法,即通过游戏形式展开教学活动,塑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使得学生可以高效学习。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运用游戏教学法,需要与课堂教学目标结合起来,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基于知识点创设相应的游戏,增强信息技术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顺利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因此,有必要做好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游戏教学法的研究工作。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时,教师引入游戏教学法,能够进一步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大部分教师采取传统教学模式,课堂氛围相对沉闷,与学生之间缺少互动,影响课堂教学质量提升,通过引入游戏化教学法,可以通过游戏方式让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培养与提升学生发散性思维、逻辑思考能力等,使得学生勇敢地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主动探究完成相关知识学习。此外,信息技术课堂学习时,教师通过游戏教学法,能够使学生积累与掌握更多的学习技巧[1]。
小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不足,在课堂上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这一特点困扰着信息技术教师。教师通过引入游戏教学法,利用趣味化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例如,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金山打字游戏、警察抓小偷等游戏,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热情[2]。
传统教学观念影响了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与创新能力形成。教师通过利用游戏教学法方式解放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逐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发挥竞争类小游戏的作用,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实现自我完善与提升。与此同时,教师利用竞争方式增加学生学习热情、主动性,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打破传统思维限制,使得学生可以自由思索,放开想象的翅膀,提高教学与学习的效率,顺利完成课堂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3]。
信息技术属于一门科学技术类学科,其内容在编写过程中不仅严格,而且很多较为抽象,对于逻辑性的要求也特别严格,尤其是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对学生而言,学习起来难度较大。因此,如果实际教学时,只靠教师单纯地进行语言解说,通常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影响教学效率的提升。但是如果教师可以结合本专业特点,在教学时利用视频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化繁为简,提升课堂效率,在内容表达和讲述上也更为精准、细致。通过直观且生动的视频展示,学生能很轻易理解教材中拗口的语言描述,从原本生涩的表达中寻找到一丝光亮,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出击,加快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比如,在教习与C语言相关的内容时,学生对“直接递归”和“间接递归”这两个抽象概念理解起来极为困难,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微视频模式,通过“从前有座山”以及“蜡烛成像”的故事对这两个概念内容进行结合,通过生动详细地描述帮助学生对概念进行快速理解和吸收,提升小学计算机教学效果[4]。
与小学信息技术而言,想要学好必须进行大量的练习实践,但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且这些时间并不能帮助学生将各繁杂的知识点都学会和掌握,即使教师想也做不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将每节课的精华进行浓缩,然后在有限的时间内讲述给学生,尽可能保证学生听懂,明确如何操作。而这些精华都只是该领域内知识的简要体现,想要深入理解,实现计算机综合素质的提升,就需要学生基于课堂学习的基础上,自己利用课余时间不断进行自我拓展和练习,通过反复理解和探索,实现知识面的拓展和提升,但学生自我操作起来困难重重。而针对该情况,借助视频教学模式就能得到很好的优化。比如,在学习“软件使用”相关内容时,在授课完成之后,为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点的巩固,教师可以将自己制作视频课件拿出来与学生一起进行分享,然后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实际情况对软件工程相关技术和方法进行巩固和练习,加深理解。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新媒体从网上搜集一些软件工程开发和维护的相关案例与学生进行分享,并布置相应的开发任务,督促学生在课外不断地进行练习和尝试,确保知识的吸收和掌握。
(1)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虽都是基础性内容,但涵盖范围广,任务重,学生理解和实践难度较大。因此,教师如果一直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开展活动,会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感觉学习枯燥,导致学习效率降低等。对此,教师需要开展系统性规划,利用教学研讨,为学生提供合理的交流空间,增强师生间的交流,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5]。
同时,教师一定要深刻认识到游戏教学法的灵活性以及多样性,提前做好准备,针对教学方式进行不断丰富和转变,实现内容趣味性发展,提升学生课堂参与热情。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合理的游戏设置,吸引并激发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在充满趣味性和内容丰富的游戏环节掌握教学内容。比如,在学习“如何制作图文并茂的幻灯片”时,教师可以提前设置教学主题——评比“最美PPT”,使学生将自己已有网页制作相关的知识经验全部调动起来,融合实践活动,积极参与,全面调动学生参与热情[6]。
(2)提升学生信息技术教学效果。对于学生而言,信息技术过于抽象,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游戏教学法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巩固,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游戏比赛的形式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发散思维,实现将游戏教学法和信息技术教学的融合,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塑造并良好保持学习兴趣与状态的完美环境,使学生在完成相关教学任务的同时,主动进行探索和知识延伸,掌握隐含在游戏中的关于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另外,要注意,在利用游戏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时,不仅要为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还要帮助其进行知识的梳理、引导和拓展,使学生能以一种正确的态度来评价游戏教学法的价值和作用。例如,在学习“电脑能干什么”时,若只是生硬地向学生介绍电脑的功能、应用技巧等,则过于枯燥,不利于学生理解。因此,可以通过分组的形式组织学生对生活中电脑的应用进行讨论,然后举办抢答比赛,使学生对电脑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有一个具象认知,提升教学效果。
(3)在游戏中提高巩固学生基础知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最关键的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但与此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学习一定的基础知识,以基础知识为根据,掌握必要的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者,教习的过程是关键,即要利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还要在此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摒弃传统教学的弊端,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激发其学习热情。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对于课程内的背诵任务一定要合理优化,通过一些有效措施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率。对此,教师可以根据实际制作一些Flash动画或者小游戏,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和记忆,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从而提升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投入度,帮助学生真正热爱计算机技术教学。
对于传统计算机教学,学生若想在课后进行自主练习,就必须在计算机上搭建实验环境,如果环境比较复杂,就需要多个软件配合共同完成操作,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考验。而很多学生就失败在安装过程,既不能独自完成,且有些课程需要在几个不同的操作系统中完成,想要自己搭建实验环境难度太大。但是利用虚拟技术进行虚拟试验环境搭建,学生只需安装备有虚拟环境文件的移动硬盘,就能将备份的文件安装到自己或者其他计算机上,操作十分简单方便,安装完后也只需启动文件按钮就能直接使用,效率非常高。最关键的是,简单的操作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变得更加灵活、主动,即随时随地、想学就学,为学生自主性学习提供极大便利。
在小学计算机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在理论知识的支撑下,依靠自己理解进行必要的实践操作,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创新。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问题,当学生依靠自己能力无法进行有效解决时,就需要向教师或同学进行求助,借助有效手段尽快将问题解决,如此有助于提升并保持学生学习积极性。但如果问题一直不能得到及时有效解决,而是一拖再拖,就可能不了了之,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对学生求知欲的保持非常不利。针对这些情况,可以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搭建的虚拟现实平台进行解决。学生可以直接在平台上进行学习以及复习,且在遇到问题时,完全可以在线向教师和同学进行求助与讨论,针对问题进行及时解决,并寻找失误原因,教师也可在线随时关注并监督学生学习状态,对学生错误解答进行及时纠正,方便彼此沟通和交流,更好地帮助并督促学生,提升学习效果[7]。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课程对话的导向,通过一系列手段以及措施,确保师生交流的整个过程张弛有度、游刃有余,引导学生对重点内容展开思考和探究,通过情感上的共鸣,帮助学生扩展思维,拓宽思路。信息技术编程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选择游戏,顺利实现教学目标。编程课堂上,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玩”的理念,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与分析,实现创新思维的发展。编程游戏的灵魂就是主题,需要贯穿整个活动。编程游戏设置时,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选择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编程游戏主题,发挥学生生活经验的积极作用。同样,编程教师选择编程游戏主题时,存在过于高大上或偏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况,或是游戏主题选择不当,造成编程游戏与学生联系偏少,无法激发学生参与编程游戏的积极性,不利于编程游戏活动目标的实现,也就谈不上培养学生编程素养。
因此,对于编程游戏活动的开展,教师需要推进游戏中心内容与编程主题的结合,顺利呈现出需要传授的编程知识,达成编程游戏的目标。在应用合作探究教学方法时,要想顺利实现编程教学目标,教师就需要提前对学生进行分层,分层时考虑学生成绩、日常表现、编程能力等,将学生分成三个层次:优秀、中等及后进。对编程教学目标制定时,教师要关注到三个层次的学生,正视学生的差异,围绕具体文本确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依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目标,让学生与自身相比,实现提高自身编程能力目的。例如,教师通过scratch软件设计编程游戏,引导学生模拟完成制作逻辑相同作品。学生经过多次训练后划分不同小组,各小组自行选择主题,随后制作方案完成任务。教师评价小组完成的编程作品,明确制作的优缺点,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
总之,在上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时,教师通过应用游戏教学法,需要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可以高效地学习,顺利完成信息技术教学目标与方法。同时,教师结合学生特点展开教学,落实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帮助小学生高效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实现打造高效信息技术课堂的目的[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