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宗芳
(咸阳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长期以来,思政课理论教学是高校开展思政课教学工作的重点,相对弱化了思政课实践教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推进,我国越来越重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2018 年4 月,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明确指出:“要制定实践教学大纲,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拓展实践教学形式,注重实践教学效果。”[1]201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2]这些文件的颁布施行不仅成为有力推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依据,也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红色文化所孕育的强大精神力量指引着中国人民不断奋斗,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深厚滋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3]红色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灵魂……能够极大地充实教学内容。”[4]地方红色文化也不例外。因此,许多高校对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关中红色文化是党带领陕西关中地区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为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伟大奋斗进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关中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红色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应当被融入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去,以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和认同感。要切实有效地将关中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深刻把握其原则,并探寻可行性路径。
关中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应遵循思政课育人规律,而把握正确的原则是思政课育人规律的应有之义。关中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应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主体性和主导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规范性和针对性相统一的原则。
高校思政课最根本的属性就是政治性,要旗帜鲜明地讲政治,这是关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决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关中红色文化最重要的就是“红色”二字,红色属性的第一要义是政治性,关中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将全局观念和底线思维贯穿其中。在坚持政治性的前提下,应牢牢把握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学理性,既不能因强调政治性而忽视学理性的重要性,更不能以追求学理性为由反对政治性,思政课实践教学在本性上还是一门课程,融入关中红色文化以后,其学理性不仅不能减弱,反而要更具专业性和学理性。马克思认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5]11这个“彻底”就是要求深化对事物本来面目的认识,抓住事物的本质;用真理的强大力量感染人、引导人、教育人,以透彻的学理性分析来回应学生的疑惑。政治性的目的需要学理性的手段去实现,如果没有政治性,那么关中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就失去了最根本的方向;如果没有学理性,那么关中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就缺少了最本真的灵魂。因此,必须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原则。
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是社会共识。关中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主导仍旧是教师,教师要能充分把握关中红色文化的精髓,并且作为一门实践性的课程,教师要根据课程的需求,合理安排实践环节。同时,实践的过程具有开放性和复杂性,需要教师精心组织、严密把控。关中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和教育学生,学生要全面、全过程参与,教师在此过程中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亲身参与和躬身实践中理解和掌握关中红色文化,逐步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关中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无论是融入的切入点,还是融入的内容及形式,均需要在教师的主导下完成,没有教师的顶层设计和全程监控,融入的效果很可能会偏离实践教学目标;但没有学生的参与或参与度不高,其融入的目标要求也不能达到。可见,关中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需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原则。
关中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应遵循知行合一的规律,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在理论上既要搞清楚关中红色文化如何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融入的全过程,又要弄懂悟透关中红色文化的内在机理和价值意蕴,使其在融入的全过程中能有据可循。实践观是马克思改造世界的核心观点,也是认识世界的归宿。关中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要把握时代脉搏,根据实践的要求来优化融入的方式方法,要按照“三贴近”的原则要求,不断在实践中深度考量融入的影响性因素,并检验融入的效果。理论与实践辩证统一,缺一不可,在融入的过程中要不断使理论与实践相互交融、相互印证,既要带“仙气”,又要接“地气”。只有理论与实践充分联系,相互统一,才能使关中红色文化更好地融入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去。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关中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规范体系。思政课实践教学在课程内容、课程体系等方面有着特殊的要求。关中红色文化亦有自己的逻辑体系,要根据实践教学要求,科学、合理地嵌入其中。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活动方案如何体现关中红色文化,都需要经过严密的设定,否则预期的效果将难以实现。马克思认为:人的实践活动都是有目的、有选择的特定目标。关中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要有自己的目标,这也是思政课的本质要求,强调目标凸显针对性,就是要求融入的全过程要围绕“立德树人、实践育人”的总目标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特定目标,切忌随意性和盲目性。针对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和实际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要及时解决,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规范性和针对性都是突出关中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条件,既要注重规范性,又要加强针对性,坚持规范性和针对性相统一,二者不可偏废。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关中红色文化融入其中需要从不同方面入手,不断探索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相适应的路径,具体来说就是将关中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虚拟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四个方面。
课堂实践是思政课教学最基础的实践,也是最容易实现的实践教学,是指非理论教学的活动,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活动。课堂实践教学,将师生角色置换,克服了以往课堂作为理论的“灌输地”,变课堂成为教育学生、引导学生的“启源地”,课堂的主导由老师转换为学生,构建起课堂多元互动模式,使学生人人参与、人人享有、人人提高。为此要通过丰富的课堂活动调节课堂氛围,将关中红色文化融入课堂实践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一是开展专题教学。按照区域划分,分别开展西安、咸阳、渭南、宝鸡、铜川等地的红色文化教学。关中红色文化具有鲜明的特色,以专题教学的方式融入到课堂实践教学,可以强化学生对关中红色文化的认识。二是编写关中红色文化实践教材。从1919 年关中“五四运动”到旬邑起义、渭华起义,再到西安、渭南等地党组织的建立这一关中革命历史发展脉络,结合当下革命遗址来编写关中红色文化实践教材。实践教材可以发挥指导性和规范性的作用,使关中红色文化融入课堂实践教学有迹可循、有章可依。三是开展研讨式教学。教师可给出渭华起义精神、照金精神、安吴青训班、麟游起义、铁佛寺起义等相关命题,通过划分小组,展开课堂讨论,这种头脑风暴式的讨论,容易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从而实现对知识的巩固和灵活运用。四是进行辩论式教学。俗话说“理越辩越明”,设定正反双方,相互辩论,这不仅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会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掌握。五是寓情于景,组织情景教学。通过观看关中红色文化影视,根据影视内容组织班级内部表演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思政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和有效载体,也是大学生群体最为熟悉的实践活动,其对大学生的价值塑造、精神提升、行为规范具有重要作用。校园文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课程,是地方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载体。[6]创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努力建构关中红色文化传播体系和教育体系,通过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格调高雅的学术文体活动将关中红色文化融入校园实践教学。一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政课文体活动。通过举办渭华起义精神、照金精神等关中红色文化讲演、歌舞、话剧比赛,寓教于乐、寓教于行,讲好关中红色文化故事,上好思政课校园实践教学这堂课。二是加大校园广播、报刊等媒体的宣传。可以利用午间、晚间时段,对1928年淳化起义、礼泉起义、永寿“交农”斗争等相关内容、故事进行播报。同时,要鼓励大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关中红色文化,撰写和绘制有关关中红色文化的作品,在宣传专栏上予以展示。三是依托社团主体,组织实践教学。社团是组织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是大学生参与活动的重要组织,要充分利用社团的组织形式,开展关中红色文化校园微电影创作演绎大赛。四是依靠学校及马克思主义学院力量开展关中红色文化校园实践教学。学校层面要结合学科优势打造“关中红色文化展馆”,以支持思政课实践教学在校园的开展。“关中红色文化展馆”需要从历史的维度出发,着重演绎关中地区中国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历程和事迹,丰富思政课校园实践教学,使学生们通过展馆了解和学习关中红色文化。
虚拟实践教学就是依靠互联网和虚拟仿真技术,使关中红色文化在高校大学生中得以传播。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互联网的使用在时间和空间上将突破固有实践教学的限制,构筑起师生互动的虚拟模式,不断演绎师生共同学习的“交响乐”。虚拟仿真技术可以使关中红色文化历史场景在三维立体的方式下得以呈现,具有很强的代入感,将以其特有的感染性、趣味性、生动性唤醒和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一是构建网络平台。高校要主动承担责任,为网络化平台提供财力、物力和技术支撑,构建专门的关中红色文化网站、独立的手机APP或应用小程序,构建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等地的红色文化,以便师生在网络上学习讨论。二是充分利用网络交流软件。当下大学生群体经常使用的交流软件包括微博、微信、QQ、抖音等,思政课教师应提高自己的思想意识,占领网络这块“新高地”,充分利用交流软件的便利条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在大学生中间传播关中红色文化。三是开展虚拟体验。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建立关中红色文化体验馆,“将虚拟场景和实体场景叠加在同一时空范围内,全面焕发感知者的多种知觉,达到‘沉浸感’和‘临场感’并实现实时互动”。[7]可以使学生不用到现场,在三维立体虚拟场景下就能感受到真实场景,例如呈现西北野战军宝鸡战斗旧址、照金薛家寨革命旧址、淳耀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等,体会关中红色文化的魅力,从而提升虚拟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社会是一所大学校,大学生所学习到的知识和能力都要用于社会发展,也要受到社会的不断检验。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校组织的对大学生知识能力培养、提升和检视的过程,由此才能逐步完成高校育人目标。关中红色文化对于培养人、教育人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为关中红色文化融入社会实践教学构筑平台,是高校建构“立德树人、实践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职能部门构建协调联动机制。马克思主义学院、团委等机构之间要互通有无,相互配合,使关中红色文化融入社会实践教学形成合力,高效、便捷地协调联动机制,整合校内资源为构筑社会平台提供支撑。二是制定实践主题,建立实践基地。以课程内容、实地调研、社会服务为切入点,以关中红色文化为主线,引导大学生深入实践。同时,高校应在西安、咸阳、宝鸡、渭南等关中红色文化聚集区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以推动关中红色文化融入社会实践教学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开展现场教学。“现场教学是效果良好的实践教学方式。”[8]充分利用中共陕西省委成立旧址、共青团渭南赤水支部成立旧址、马栏革命旧址、扶眉战役纪念馆及烈士陵园等关中红色文化遗址旧址资源开展现场教学,增强学生历史代入感,进而促进学生对关中红色文化的认同。四是组织社会调研与访谈。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根植于中国大地,才有更加鲜活的生命力。社会调研与访谈既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方式,也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有力途径。大学生要在思政课教师的指导下确定关中红色文化的调研主题与方向,扎实做好调查问卷,认真梳理所调查到的内容,深刻总结调查结果。同时,学生积极做好访谈提纲,主动联系访谈老红军、老战士,听取他们在关中地区的红色故事和革命事迹,进而提高学生对关中红色文化的深刻认识。五是建立长效机制,健全保障体系。关中红色文化融入社会实践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建立长效机制、健全保障体系能够确保关中红色文化融入社会实践教学长期而稳定的发展。为此,要不断完善组织管理机制、提升运行保障体系、推动评价改进机制,使关中红色文化真正融入社会实践教学,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