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 皓
(江苏省启东市继述中学 226211)
情境就是通过创设或者营造以形象为主体、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场景,将所要讲授的知识融入其中,引发学生的态度体验,辅助他们理解课本知识,使其心理机能也得到很好的发展.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将“共学共情”应用到情境中,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新知识,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为化学课堂注入更多生机,促使他们高效的学习化学.
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为在情境教学中有效应用“共学共情”,教师首先需善于利用生活用品中的实物道具来营造熟悉化、直观化的教学情境,为学生带来一定的亲切感与贴近感,使其在这些实物道具辅助下更好的学习化学知识,增强他们的记忆效果.
例如,在进行“金属材料”教学时,教师可事先搜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制品,把这些物品直接带到课堂上,摆放在讲台上面,如:水龙头、铜丝、铝箔、铁钉、电线、铲子、菜刀、螺丝等,利用这些生活中的实物创设情境,由学生说出相应的金属材料,指出以上这些实物都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告知他们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及其合金两大类,使其不自觉的进入到新课学习状态.接着,教师提问:生产、生活中常用的金属材料有哪些?学生可能说到铁、铝、铜等,追问:你们知道这些金属被人类应用的时间顺序吗?使其结合历史方面的知识思考与回答,课件中同步展示人类利用金属的发展史,让他们明确铜、铁、铝被人类广泛应用的早晚及年代.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分别取出铜丝、铁丝与铝丝,观察它们的状态、颜色,用力试一试是否能够弯曲、折断,用小刀割一下、小锤锤一下,引领他们利用生活用品探究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共学共情”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情境中应用时,教师需把握好所授内容同生活之间的关联性,积极引入相应的生活化素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化情境中研究化学.
例如,在开展“爱护水资源”教学时,教师先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示一些生活中由水构成的美景图片,如:稻田、水库、喷泉、游泳池,以及一些水上乐园等,通过引入课外资源创设生活化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初步认识到水在生活和生产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使其迅速进入到新课学习中.接着,教师出示部分生活中有关缺水和水污染现象,如:干旱、污水坑、垃圾河等,引导学生运用辩证的方法来看待水资源的丰富与有限,使其发现我国正面临着严峻的淡水危机,主要是部分地区缺水和水污染问题,加深他们的危机意识.之后,教师展示一些生活中浪费水资源的现象,如:水龙头不拧紧;没有重复用水;刷牙或者洗澡涂肥皂时不关水龙头;自来水管发生漏水或爆管,未及时修理等,组织学生分析和讨论这些不良信息,总结一些节约用水的基本方法,同时教育他们节水要从身边小事做起,使其产生爱护水资源的意识.
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情境中英语“共学共情”时,教师可以围绕具体教学内容科学运用一些一些图片信息,将文字性描述的化学现象形象化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发他们的感性认知,使其更为轻松的理解与掌握新知识.
以“原子的结构”教学为例,教师先展示一组原子弹爆炸的图片,利用问题激疑:为什么“原子弹的爆炸”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学生简单思考后并不知道原因,借机引出导语:想要了解这个问题,首先需弄清楚原子结构的奥秘,引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其对新课充满期待.接着,教师询问:原子作为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在化学变化中是无法再分的,是否有其它方法或者变化将原子进行再分吗?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分析与讨论原子的构成,多媒体课件中同步出示原子的内部结构图,创设形象化的教学情境,带领他们直观地认识原子核、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及它们在原子内部的分布位置,使其通过观察一起探讨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如此,教师科学运用图片创设形象教学情境,将微观的原子结构变得宏观化,易于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原子结构,使其在图片资源辅助下产生深刻认知.
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情境中,要想达到“共学共情”的效果,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求灵活采用一系列视频、动画资源,把化学现象动态化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将枯燥乏味的化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据此创设生动教学情境,辅助他们快速、有效的学习化学知识.
例如,在“溶液的形成”教学实践中,教师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个海洋视频,谈话导入:海洋中蕴藏着大量的物质,但是仅凭肉眼无法看到里面都哪些物质,不过学习完本节课内容大家就会了解.然后在讲台上展示五种不同颜色的液体,分别是无色的氯化钾溶液、紫色的高锰酸盐溶液、黄色的氯化铁溶液、蓝色的硫酸铜溶液和红色的品红溶液,由学生自由观察和讨论各自想要了解的内容,借机指出海水同这五种液体一样,都属于溶液.接着,教师现场演示蔗糖分子溶解的全过程,引领学生认真观察现象,思考:这些蔗糖固体跑哪里去了?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播放蔗糖溶解过程中分子发生扩散和运动的动画,为其带来直观感知,让他们亲眼看到溶液的形成过程,建立溶液的概念.这样教师灵活采用视频资源,将溶液的形成直观地呈现出来,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渗透科学探究思想,遵循他们由宏观到微观、由个别到一般的认知规律.
在“共学共情”视角下的初中化学课前教学情境中,教师可以充分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以图文并茂或者声文并茂的方式创设情境,由情境中引出相应的问题,为学生指明思考与努力的方向,推动他们在问题驱动下高效的学习化学.
例如,在“燃烧和灭火”教学中,教师先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火箭发射的场景,蜡烛燃烧、煤气燃烧做饭和木材做饭等有益的燃烧情形,以及森林大火的画面,由此创设情境,引出问题:大家对燃烧有什么认识?燃烧的利弊分别是什么?指引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及生活常识来作答,使其交流各自对燃烧的认识,让他们发现燃烧能够取暖、做饭、照明等,但是发生火灾时会对人类的生命与财产产生危害.接着,教师设置问题:为什么火灾发生在森林而不是沙漠或者大海,这说明燃烧要有哪一类物质?燃着的木条伸入一瓶氧气中会出现什么现象?伸入二氧化碳中呢?这说明燃烧要有什么物质参与?点燃纸和木条所需的时间一样吗?这说明燃烧对温度有哪些要求?组织学生一边阅读教材内容,一边在小组内讨论与交流,使其初步得出燃烧所需的几个条件,引出新问题:那么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让他们在问题驱动下深入探索.
在整个初中化学课程教学中,实验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同理论知识的讲授相辅相成,两者不可割裂,共同构建完整的化学知识体系,而利用实验也是创设情境的一个常用且有效的途径.初中化学教材中安排的实验一般分为教师演示与学生操作两大类,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自然需做好演示实验的工作,在课堂上根据需求合理演示相应实验,通过实验还原具体的化学情境,引导学生在实验辅助下顺利学习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过程中,教师先通过实验表演一个神奇的变色魔术:事先在一个空杯子底部涂抹无色的氢氧化钠溶液,往里面倒入适量的无色酚酞,发现会变成红色,再加入适量的稀盐酸,红色又会消失,溶液变得无色.由此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大家想知道这个魔术变色的奥秘吗?让学生感受到惊奇,激起他们的探究欲望.接着,教师设疑:酸、碱各自具有一些化学性质,酸和碱之间会发生反应吗?学生猜测能或不能,借机揭示上述实验的奥秘,指出运用的各种化学试剂,且将反应后的无色溶液滴在玻璃片上,用酒精灯加热后让液体蒸发,要求他们观察玻璃片上的现象,使其发现是氯化钠.之后,教师演示氢氧化钙与稀盐酸、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反应的实验,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使其归纳这三个化学反应的特点,发现都是酸与碱发生反应生成盐和水,让他们得出中和反应的概念.
初中化学实验包括教师演示与学生操作两大类,为进一步发挥出实验教学的功能,教师应鼓励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使其不知不觉的融入到情境之中,实现“共学共情”的目的,让他们在情境中深入思考.所以,初中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应用“共学共情”时,应根据教学目标与内容指导学生亲自动手设计、操作和完成实验,一方面可以锻炼实践能力与实验技巧,另一方面能够让他们深入体会化学情境,使其学习效果更佳.
例如,在实施“溶解度”教学时,教师先复习提问: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让学生举例说明,指出物质溶解能力不仅同溶质有关,还与溶剂性质有关,引导他们得出溶解性的概念,使其意识到这是一种物质在另外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接着,教师提出问题:怎么比较氯化钠与硝酸钾的溶解性大小?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初步制定实验方案,他们一般会想到运用等量水中溶解物质的多少来比较,这时教师要加以补充,要从水温和溶液是否达到饱和状态等方面思考.之后,教师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善实验方案,使其运用控制变量法,结合水的体积和温度等因素动手操作实验,注意边溶解、边搅拌,利用实验现象创设情境,要求他们记录好氯化钠和硝酸钾的不同用量,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出结果,画出溶解度曲线.这样学生在实验操作中能够深入体会化学情境,让他们真正“共学共情”,使其牢固掌握溶解度的概念.
综上所述,在现代教育观视角下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共学共情”为基本导向,大力推进情境教学法的实施,结合化学知识的特征与规律,以及初中生的身心特点,灵活运用生活用品、现代教育技术和实验操作等多种多样的手段来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使其融情融景,全身心地参与到化学探索中,让他们切实体会到化学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