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朱英
(漳浦县赤湖中心幼儿园 福建漳州 363209)
在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园本课程开发与利用已经成为了必然趋势。将园本课程开发与乡土资源的利用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园本课程的适应性与课程教学的开放性,而且可以拓展园本课程开发的内涵。可以说,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幼儿园园本课程得以展开的物质与精神载体。开发利用熠熠闪光的乡土资源同时也是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1]。
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价值的手段,在选择课程内容时“以幼儿全面和谐发展为本,以开发整合本土文化资源为载体”为园本课程开发与整合的指导思想,并确定了如下选择原则。
(1)园本课程应本土化。乡土资源应具有本土属性。例如:霞美的海蛎、旧镇的粽子、佛昙的豆仁饼、赤湖的沙白等等这些都是当地所盛产并驰名的,幼儿从小生活在当地,接受乡土的“馈赠”,自然对本地的特产略晓一二,将这些“馈赠”运用于幼儿的课程上,幼儿学起来就会倍感亲切,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也会提高[2]。
(2)园本课程应具有实践性。挖掘的乡土资源是幼儿可观察、可触摸、可临摹描绘、感受体会的,操作起来相对得心应手。如:有的家长会带幼儿去参观七星海,让幼儿亲身体验在海滩上挖出“沙白”,在实践中体会劳动的乐趣与成就感。
(3)园本课程应从幼儿的兴趣出发。立足于幼儿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规律性,从幼儿感兴趣的角度出发,在自觉积极主动中获取理解与感悟。例如,课程开发期间举行的参观赤湖的标志性景观活动(七星海、大葱厂、法泉寺)都是幼儿最感兴趣的社区活动,带着幼儿到这些地标走一走,瞧一瞧,幼儿一声声的感叹不绝于耳。
(1)赤湖特产的开发与组织。教师在选择家乡特产主题活动内容时,可以“赤湖的特产”为切入点,尝试“引进来、走出去”等不同形式,让幼儿亲身感受“赤湖特产”的美味,了解、积累特产的知识与经验。通过书本、网络、民间走访等不同形式收集该地区丰富的乡土资源,以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及相关政策为依据进行园本课程的构建[3]。
(2)课程目标体系的建构。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与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为理论依据,结合赤湖当地的特产资源与幼儿园现有教育水平,依次构建课程总目标、各领域目标、各年龄段目标三级目标体系。
(3)活动主题的生成。主题的生成是立足于幼儿的兴趣、根据幼儿的能力、着力于教师的经验,借力园内外的资源,在教师与幼儿的不断互动中生成的。生成主题依据的标准有:这个话题是幼儿感兴趣的吗?它是真实存在的吗?它建立的基础是幼儿已有的经验吗?它能否推动幼儿园、教师与家长的交流呢?是否容易获得所需要的材料和设备?
(4)主题网络的编制。主题网络的编制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在编制主题网络前必须要明确课程探讨的范围,考虑到并非主题网络上的要素都适合幼儿的下一步探索。因此,教师应让幼儿对主题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通过画一画、说一说等手段,让幼儿表现自己已有的经验、提出自己想了解的内容,教师再根据幼儿的反馈情况补充、修改主题网络。
(5)园本课程的实施。教师在课程的具体利用过程中,可根据幼儿认知特点与学习规律,注重采用主题网络,从某一主题开展各领域活动为切入点,使不同的内容产生有效的联系,促进幼儿学习迁移,提高幼儿浅显的概况、归纳的能力,有效发展幼儿的智能。同时加深幼儿对各种事物的认识,以达到实行目标整合、内容整合、方法整合。
(1)开发当地丰富的特产资源,挖掘本土教育的内容。赤湖中心幼儿园地处农村,是著名的台胞投资地。幼儿园中的幼儿几乎都是农民的孩子,都与赤湖的特产有着深厚的情感。从小生长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与生活环境下,使孩子们的生活与赤湖的特产密切相关-诱人可口的番薯制品、繁荣昌盛的大葱经济、宏伟热闹的地标景观、清新爽口的沙白、营养丰富的胡萝卜,孩子们的兴趣与话题也随之产生。
首先,对赤湖的特产进行学习和调查。教师要想使赤湖的特产为教育内容所用并发挥其教育的价值,必须对它有全面、严谨地认识。为此,笔者开始围绕当地的环境和自然社会资源下乡走访、百科全书及有关网站。通过这些对赤湖的特产丰富的教育资源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其次,教师可充分利用幼儿园内的现实资源,扩展对赤湖特产的认识,选取适合开展园本课程的教育资源,深入挖掘各资源与主题的联系。最后,协调家乡特产主题活动与省编教材两者的关系。认真分析,寻找两者可借用的共同教育资源。在实践过程中省编教材根据此主题活动的实际情况,有所选择地使用。
(2)筛选与整合丰富的赤湖特产,挖掘多元教育价值。经过反复的研讨、斟酌、整合,把已开发的赤湖特产分解为五大模块,在此基础上进行认真的筛选,选择了恰当、具有价值性的精髓内容作为课程资源,确立初步的课程内容体系:“诱人可口”的赤湖番薯。“繁荣经济”的赤湖大葱。“清新爽口”的赤湖沙白。“营养致富”的赤湖红萝卜。“赤湖特色”的赤湖小主人。
《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并应当使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因此,当丰富的赤湖特产成为教育内容后,要想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还必须考虑建构科学的目标体系。
(1)总目标:体验、探究、分享。“体验”特产生活,增进孩子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探究”特产,学习观察、思考、想象、表达,养成良好的探究兴趣和习惯;“分享”特产生活,发展孩子的交往、合作、分享等情感和能力。
(2)各领域目标。①健康:知道大葱、番薯营养多,经常吃大葱、番薯对人体有益处。在主题推进中,培养幼儿正确的饮食习惯和观念。让幼儿尝试参与种植大葱、番薯的过程中,增进幼儿使用劳动工具的机会,锻炼幼儿的大、小肌肉动作发展。②社会:乐于参与主题活动,愿探索大葱、番薯的秘密和积极收集主题的有关资料。能主动与周围的人交流自己有关大葱、番薯的经验、体验分享的快乐。知道家乡的特产很有名,产生爱家乡的情感和建设家乡的愿望。让幼儿尝试体验种植番薯、大葱的过程,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增强责任意识。③语言:能用普通话或闽南语与人交流自己了解的有关赤湖特产的认识。学习主题中有关的儿歌、故事。尝试自编有关赤湖特产的儿歌或谜语。④科学:赤湖的特产大葱和“新种花”番薯,知道它们的主要特征和用途。感知这两种特产的独特味道,知道其食用部分。初步了解大葱和“新种花”番薯的生长过程。初步培养幼儿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及能运用多种方法学习。⑤艺术:感受大葱、番薯的外形美。乐意用肢体语言表达种植、收获大葱、番薯及把它们制成食品的过程、情景。学习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对大葱、番薯的认知与感受。
(3)小、中、大各年龄阶段目标。①小班:激发幼儿对赤湖特产的兴趣,增强对家乡的喜爱之情。帮助幼儿运用多种感官认识、了解特产美食,通过制作美食的活动提高动手能力。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②中班:了解赤湖的地理位置,丰富有关赤湖特产的知识,了解赤湖特产的生长过程。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活动,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尝试选择游戏,体验游戏的乐趣。③大班:了解赤湖经济的发展历史。鼓励幼儿了解赤湖特产给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增强幼儿对赤湖的自豪感与对赤湖发展的美好憧憬。引发幼儿对当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思考,增进幼儿的环保意识。
赤湖特产多,小班的幼儿对此形象生动的特产美食颇有兴趣,而且适合他们身心发展水平。因此,制定了以“特产美食”为中心的主题活动;中班的小朋友在一次对大葱厂的参观活动中,对“特产生长”产生了浓厚的话题。随着大班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他们开始关注家乡、体会到家乡经济、文化、环境等的变化,形成以“特产经济”为中心的主题活动。
在课程的实施中,主要借助实践体验、集体教学、区域活动三大载体进行。诠释“体验、探究、分享”的内涵,完成预定以及生成的课程内容。
(1)实践体验:“赤湖特产”课程的实施必定要体现两个层面“特产”和“乐”。“特产”是对内容的要求,要借助赤湖特产,开展当地特有的教育;“乐”是对方法的要求,要创造孩子体验的机会,让孩子体验农村的乐趣。为此,幼儿园组织了 “走进赤湖,玩转特产”活动,对课程的内涵进行诠释,让孩子们获得终身难忘的体验。分年段的体验活动:由于每个年段的重点不一样,所以体验的内容也有区别。小班是“特产美食”、中班是“特产生长”、大班是“特产经济”。孩子们通过这样方式的体验对赤湖特产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性认识。以家庭为单位的体验活动:给每个家长写一封信,请他们带上孩子到家乡的周边走一走、看一看、玩一玩。有心的爸爸妈妈们还把孩子们的观察过程用文字、相片或者录像的形式记录下来,做成了精美的“观察记录本”,带到幼儿园与大家分享。
(2)集体主题活动教学:在体验、收获的基础上,在园内组织集体教学活动,实施课程教学内容计划。在集体教学中,努力优化教学过程管理,提高集体教学活动效率。
创设发展支持性的环境:一方面借助音乐、摄像、“道具”等进行意境的创设,提供丰富的与孩子认知相关的材料,供幼儿探索让孩子能够融入到活动中去;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的人文文化环境,请当地的农民走进幼儿园,让幼儿能更形象生动地认识赤湖的特产。
寓教育于丰富的游戏之中: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运用游戏的方法进行教学,这样有助于幼儿建构知识、体验情感。在小班“娃娃家”中,教师布置了小吃商店的情景,让孩子在模拟买卖的游戏中学习认识元角分,初步体验买卖这一特定的社会生活。在活动中不仅学习了元角分的概念,而且还会用介绍各种特产美食的营养价值的方法来推销商品。
(3)区域活动:孩子是在与材料和环境不断对话中成长的。在开展体验活动和集体教学的同时,还要借助区域活动来进一步诠释课程的目标,让每个班都有详细的区域活动计划。材料的收集:孩子通过“走进赤湖,玩转特产”活动亲自收集材料;同时,家长协助收集,社会各界人士支持参与。区角的创设:以幼儿参与性为原则,教师记录下孩子的意见,和孩子一起来共同创设。通过孩子的自主创设,孩子们对区域活动会更感兴趣,而且能力也得到提高。
“以幼儿发展”为轴,以“赤湖特产”为杆。“轴”“杆”融合,积极挖掘,开发中创新,把孩子们“本土化”,让孩子们回到早已逝去的年代,传承了地方文化,更是立足今天,面向明天,促使孩子发展“城市化”。实践证明,上述的园本课程体系不仅符合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积极促进了幼儿在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而且是促进教师发展成为了教材“研究者”的有力助推器,推动他们拥有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念,提高了教育教学能力,实现了教育与学习、教学与研究的多维整合。
(1)利用乡土资源构建园本课程,能有效解决课程与幼儿生活的脱离,促使幼儿真实感受生活。
(2)利用乡土资源构建园本课程,能促使家长转变单一、功利性的育儿观念,切实领悟家园合作给予的现实意义。
(3)利用乡土资源构建园本课程,能积极有效地促进教师向研究型教师成长,是本土传统文化的积极传递者。
笔者对此次活动进行了较为全面、客观、系统的总结,希望通过对赤湖中心幼儿园探索出的选择、开发、利用乡土资源于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的具体方式、方法和原则,以及如何开发各种乡土资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教育价值的途径和方法,为其他农村幼儿园提供了可操作的经验和开发园本课程的信心。
(1)对乡土资源的利用不能只停留在单一维度上,应更多向多维度延伸,真正发挥其教育价值。
(2)园本课程研究和开发的立足点应是促进幼儿的真发展而非以教育的功利性为最终归宿。
(3)园本课程的构建要在具体的实践中不断反思、调整、总结,呈现“螺旋式”上升的趋势,最终形成一套与当地幼儿园发展相适应的课程内容模式。
(4)在充分利用幼儿园自身条件同时,又不能脱离社区与家庭,形成三元一体,多方面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