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杰华
(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新一路小学,河北 秦皇岛 066099)
人们对于传统文化日益重视,传统文化在当代传播不仅有利于提升国人的文化内涵,也能够提升国人的文化自信。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更多的父母有精力和能力给予孩子更好的教育,人们更加注重以科学手段培育孩子,追求全面均衡的教育理念。《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当前美育的目标是立德树人,强调美育对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培养”。美术课程可以培养学生审美素养和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美术教育中,能够帮助幼儿从小树立文化自信,培养优秀的文化素养和民族精神,对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当前我国的学前美术教育逐渐受到学校和家长的重视,如今正在不断地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仍有一些问题亟需解决,比如,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美术类课程教育与其他课程教育衔接度不足,制约学生的全面发展;美术课程教育设施完备度低,影响课程效果等等[1]。因此,需要进行学前美术教育课程的改革。在倡导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将传统文化融入于学前艺术教育并非是教育的“操之过急”,而是做到“从娃娃抓起”,以恰当的方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十分有利。
从文化自信的角度来看,从儿童群体中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能够提早的将民族文化根植于国人心中,因此教师通过符合儿童认知的方式帮助儿童认识传统文化,形成基本的认知是有必要的。学前阶段的孩子们怀揣着对世界的好奇,对新事物充满期待,结合传统文化进行美术教育填补了儿童学习的空缺,对审美和文化的培养都有积极意义。
从学习驱动的角度来看,在美术教学中引入传统文化的内容,可以为儿童提供全新的内容和视角。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很多丰富的故事和人物,这些相关内容的学习将有助于孩子意识到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了解那些充满特色的习俗,更深刻地理解艺术的魅力,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看,传统文化融入教学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在有效地丰富美术教学内容的同时,能够为美术教学注入内涵,在提升孩子审美素养的基础上,进而促进儿童艺术意识形成。儿童的艺术思维能够帮助培养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是难能可贵的品质,对于未来发展其他方面的能力均有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内容广泛,狮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内容。狮子虽是外来物种,但是却在传统文化中地位显赫,承载着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内涵,蕴含着人民的智慧,具有极高的艺术和文化价值。狮文化虽内涵丰富,却不为大众所了解,在学龄前儿童中进行狮文化的传承,能够为传承狮文化提供有效平台,为美术课程注入文化内涵,对孩子的成长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狮子起源于约12.4万年前的非洲东部和南部,中国历史上本土并没有狮子这种动物。丝绸之路开通后,汉代对外开放,西域将狮子作为礼物进贡给中国的皇帝,因为从西域传入的狮子及其文化有限,所以狮子多饲养于皇家宫苑内,平民百姓难于见到狮子,只有极少数人才有机会亲自目睹,狮子在百姓心中充满神秘感,故狮子的形象成为民间津津乐道和畅想的对象,《东观汉记》中记载到狮子“形似虎,正黄,有髯耏,尾端茸毛大如斗”。仅凭口述笔传,借助书籍文字,利用传统绘画技法,融合主观想象,创造出了中国的狮子形象。随着西域文化和佛教文化传入中国,人们从佛经故事和《伊索寓言》中感受到狮子的“人性”并且吸收了狮子的美好品性,人们欣赏、推崇狮子,在建筑领域、民间艺术、表演形式等方面都有狮子的身影,逐渐衍生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狮文化。在中国,狮文化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含义丰富,可以驱邪除恶,具有神奇力量,狮子的威严是与生俱来的,但是它在群体中却是克制的,人们主观地为它抹去了兽性,增添了很多人性色彩。汉代时期,类狮玉雕,带翼,质地为白玉质,局部少量红璞,造型是昂首挺胸行走状,目视前方,背部双翼,有髯须,具备狮子特征同时也似中原神兽;镇墓石兽,多为站立或行走,气质磅礴,用以驱魔除怪、守护墓主、彰显身份;画像石浮雕,肩有双翼,鬣毛厚重,形态似即将跃起,十分生动。这些都体现了汉代人们对于狮子形象有了初步的了解,且在造型上具有很多的主观色彩,为狮子造型注入很多精神内涵。
在历史上的西亚、北非等区域都有包含不同特点的狮子文化和狮子形象,狮子属于宗教文化中的重要象征,被赋予了神话色彩,它被刻画成神兽并注入很多高贵的品质。在古埃及神话中,传说中有三种斯芬克斯:人面狮身的Androsphinx、羊头狮身的Criosphinx、鹰头狮身的Hieracosphinx,法老哈夫拉按照人面狮身的形象建造了后世所称的狮身人面像。同时,狮子作为太阳神的象征,代表作权力和神力,以其凶猛的外表和强大的震慑力来趋避邪恶,保卫国家。在巴比伦文化、波斯文化、伊斯兰文化中,狮子代表勇猛和权威,国王于狮子台座上听政;英雄被冠以狮子的称号;和狮子搏斗代表着十分的勇气和力量。在古印度,帝王被比喻为雄狮,佛祖的称号也和狮子有关,代表着狮子具有极高的地位。在欧洲,狮子象征王权和勇敢,很多君主都用狮子来为自己命名,也曾用狮子形象作为城市的标志。
我国的狮子文化被增添很多“人性”色彩,同样,狮子形象也会依据文化添加很多吉祥纹饰或寓意。例如,我们常会看到在雌狮脚下踩小狮子,雄狮脚下踩绣球,分别代表着子孙绵延和脚踏环宇。狮子形象大多为站立式或者坐蹲式,有直视也有转头,有些狮子表现出来的是英勇威猛,有些表现出来的是温顺柔和,但都不失威严。故宫狮子雕塑就是众多狮子造型中的一种,常以雌雄两只成对摆放,一般为坐蹲式,直视前方。传说中故宫狮子是皇家守卫门户确保皇宫安宁的瑞兽,因为它体态壮硕雄健、威猛无比、气势非常,统治者认为狮子不仅可以避邪,还可带来祥瑞之气,因此塑造面目凶狠的铜狮以保安宁祥和[2]。外国的狮子造型与中式狮子造型相比更为随意,有站立式、坐蹲式、行走式、卧躺式等,同时非常注重狮子的形体结构,肌肉线条刻画细致,栩栩如生,面目表情有开口咆哮状,也有平静温和状。纽约公共图书馆门口的两只狮子安静的卧在石台上,表情肃穆安详,前爪自然前伸,后腿蜷缩身下,毛发顺滑直下,为图书馆的环境增添了几分庄严和气势。
创作狮子形象的技法突出体现在中国画中。徐悲鸿、何香凝等艺术家在革命时期纷纷创作狮子造型,以通过狮子等在当时具有政治寓意的动物来表达革命精神,这时的画作不仅是用来审美更是用来传达寓意。由于当时传播媒介的发展,源源不断的信息可供艺术家们参考,他们获得了更多关于狮子的信息,以科学为出发点进行描绘,所以他们传统中国画的写意和细腻的工笔结合,创作出具有西式写实特点的狮子形象[3]。
我国民间有一种表演艺术形式叫做舞狮,舞狮的服装是狮子的形象,这种服装在用色上十分讲究,颜色通常鲜艳、纯度高,配以一些装饰,看起来十分喜庆热闹,符合传统文化中的审美特点,也寄托了人们希望用狮子驱魔除恶的美好愿望。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呈阶段性的,处于不同发展认知阶段的儿童,其认识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与成人是有区别的”,因此,幼儿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各个年龄阶段的儿童认知水平不同,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能力选择更加符合学前儿童阶段的知识内容进行教学,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教师应对知识内容进行分类并筛选,使教学活动更加适合儿童的发展水平。同时,课堂应该更加具有灵活性,以应对各种问题[4]。狮文化有其历史性和宗教性,并非儿童所能完全理解,所以需要选取较为浅显的知识内容进行教学,无需深入研究,只需要让孩子们初步了解中国具有如此丰富的文化即可,如起源、发展、造型特点等等。由于幼儿的身体发展还不够协调,在绘画时根据3-6岁幼儿的绘画水平选取绘画材料及更具创意的卡通造型,用简单的线条概括大致轮廓即可,对于一些标志性特征如耳朵、牙齿、尾巴等进行强调和着重刻画,大胆激发幼儿的创作意识,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增强儿童的肢体协调性,锻炼用笔。
学前期阶段儿童通常注意力不够集中,对于一件事物很快就失去了兴趣,如果注意力不够集中,则会影响活动效果,所以如何保证儿童在教学活动中保持积极主动的状态,就需要课堂导入的趣味性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并且让儿童尽可能地参与进来。根据埃里克森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学前期儿童也称作游戏期,游戏的作用非常重要,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形式。受儿童喜爱的卡通图片及动画片通常在内容上十分贴合儿童的喜好,夸张的描述以及充满童趣的配音抓住了儿童的视线,老师在进行狮文化美术授课过程中,也可以像在讲故事一样,以更加轻松自然的方式将知识传递给学生。例如,将狮文化的历史背景编撰成易于儿童理解的儿童故事,同时可以在讲述过程中增加一些情景表演的环节,或以舞台剧形式教师和幼儿一起来配合扮演故事中的人物,使幼儿仿佛穿越时空,身临其境,增加了课堂的互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幼儿在玩乐的过程中学习传统文化。
艺术教育旨在让幼儿感受艺术的同时,获得愉悦的体验,如果加以太多限制,则会慢慢磨灭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所以在美术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幼儿的主观创造性和想象力,注重他们的情感体验和能动性。幼儿在创作过程中的创造性需要教师细心捕捉,他们或许会有各种不切实际的想法,教师应该将这些天马行空转变为创造性,用更加开放和探索的视角去品鉴幼儿的创作[5]。在狮文化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需要给幼儿明确主题,创作的内容不设限,可以是场景绘画、物品绘画、狮子形象的描绘或是带有故事情节的漫画等等都可以。教师为幼儿提供几种材料如彩泥、彩墨、水彩笔、布料、塑料制品、彩色卡纸、生活废弃材料等综合材料,同时根据教学活动内容准备相应材料,幼儿可以制作出多样化的作品[6]。这种手法在锻炼审美能力的同时也能培养个性,不要千篇一律的作品,要表达每个孩子的不同想法,体会艺术的魅力。
依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人们的记忆力是有规律的,也说明了反复强调内容和复习的重要性。为了加深幼儿对于课堂内容的记忆,教师可以在课程过后将课堂作品在班级进行展示,请乐于分享的幼儿从内容的编排、材质的选择、颜色的运用等方面讲解自己的作品,复述自己本节课习得的内容。放学后让幼儿将画作带回家,为亲人再次讲解自己的作品,复述学到的知识,以加深印象。在日后的课程当中,可以将不同的知识进行串联,在讲解与狮文化相联系的内容时进行提问,帮助儿童回顾知识内容。我们以绘画、剪纸、泥塑、游戏、表演等各种形式进行教学活动,不仅提高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使幼儿从中汲取到狮子一样勇敢、健康、阳光的品性。
教育需从娃娃抓起,幼儿需要进行学前教育,幼儿阶段对于人生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传统文化和学前美术教育的结合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发展,促进良好的学习氛围,幼儿作为传统文化的接班人,能够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成长,坚定文化自信,培养幼儿的审美意识并形成健全的人格。狮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分支之一,有必要将其传递给下一代,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在传播过程中遵循适应性、游戏性、创造性、有效性,使幼儿更容易接受复杂的知识内容。学前教育不只是简单的“看孩子”,是由知识的传授进而达到塑造人格和提升文化素养的目的,这就需要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们将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作为己任,以美术教育的方式进行传递,将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传递给祖国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