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芳
(黑龙江省安达市六一小学 黑龙江安达 151400)
传统的教育模式对学生的学习状况非常重视,让学生每天都进入固定的学习模式,对学生自身的德育教育问题却忽视了,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小学的语文课是小学教育中重要的一门课程,学生在进行小学语文学习时,不仅可以获得知识的熏陶,而且可以提高道德修养,陶冶道德情操。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引入德育因素,改变现在的教学模式,能极大够促进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
“立德树人”这一新的教学理念,是指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逐步渗透道德教育的观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是,在新的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实现了教学的新要求。在新课改中,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同时也是对素质教育的培养,使学生更加适应社会的要求。因此,这就对教师提出了在教育的同时,把道德培养和发展需要做为出发点,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也注重学生道德品质、文化知识、个性品质的发展,遵从新课改背景下的体系,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二是明确教育的基本要求,我国教育的基本目标是“立德树人”,在这一教育理念下,教师以德、智、体、美、劳为主要内容,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努力培育我国的花朵,使其在未来更加灿烂。为此,应积极构建德育课堂,以立德树人为本,促进小学生身心成长,培养学生健康的品行,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渐掌握文化知识的同时,形成高尚的品德,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在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要坚持立德育人理念,推进学生的素质教育,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小学语文课堂上,不仅要对文章有效把握,也要使学生获得真实的需求。引导学生深入其中,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间接体验的基础上,获得情感体验,逐渐实现学生道德素质的发展。例如,老师用多媒体让学生观赏“穆桂英挂帅”“梅兰芳”,并展示梅兰芳的身世简介,再向学生展示全世界对梅兰芳精湛京剧艺术的中肯评价。梅兰芳先生虽然离开了,但他的京剧造诣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教师用梅兰芳先生的艺术成就和爱国情怀感染学生,让学生深入语文课堂体验和品味,加深了学生的感染,爱国情怀得以强化。
现今《语文》教材中大都开设了“阅读环节”等栏目,为学生提供了多种阅读资源。教师可多次组织学生进行阅读,使他们并在自主交流分享中,融入文字世界,从阅读中吸吮知识精华,感受真情,丰富学生的认知情感。老舍先生写的《北京的春节》一文,从年前的腊月初八写到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将老北京地区过春节的传统习俗展现在读者面前。老师在指导学生细致入微地感受到作者的具体写法外,着重于中国的传统民间文化。与此同时,在本文后面的阅读链接里,编辑们也提到了一些其他作者描述的春节风俗。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深度的课外阅读,把阅读资源和课本中的文本进行有效的整合,比较文本所蕴含的价值,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认识,并使他们的素质得到提高。
信息技术是将声音、图像和文字融为一体的一种工具,既能营造氛围,又能丰富教学内容。在古诗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展示古诗创作的朝代及诗的背景、诗人的处境等,为学生呈现出身临其境般的古诗资料,让学生更能理解古诗,来解读古诗,从古诗中吸取诗人的积极的思想,塑造良好的品格。例如,老师在上《竹石》一课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提供丰富多彩的古诗研习材料,并通过录像的播放,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这首古诗的创作背景,提升对古诗意思的认知。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展开积极的互动,让他们尝试分析诗句:怎样理解“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句话?通过师生的对话交流,教师往往会发现大多数学生都从这个角度来分析的:“浑不怕”体现出诗人不惧牺牲的精神;“要活在人间”体现出诗人道德节操的高尚。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促进学生多方面地认识古诗,也更能促进学生优秀品格的形成。
对于小学阶段的语文老师来说,既要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让学生课后的复习里巩固当天的所学知识。这样,我们可以更系统地学习语文知识。因此,有必要将立德树人的教学思想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在课后练习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安排相应的作业让学生自主完成。比如,在背诵古诗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录制视频,发给老师。这不仅可以为教师检查作业提供便利,还可以使教师有针对性地检查和评价作业,引导学生改正不足之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对师生之间的交流逐渐加强,不仅促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良好素质,有助于立德树人教学的开展。
当前,对“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理念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其原因主要是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在语文教学中,过度强调汉字和基本语言的学习,而忽略了对学生品德的培养。在小学时期的学生,他们心理方面的发展尚不成熟,在此阶段,首先就要加强对儿童的道德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念和价值观。教师如果忽略学生的品德培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立德树人教学中缺乏现实意义的问题也很多。许多教师反映,立德树人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并不显著。究其原因,是由于学校德育工作不能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这就导致了立德树人与实际生活的关系不是很好。虽然现有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案例,但真正能够充分发挥案例效果的却屈指可数。分析其成因,是缺乏科学的、合理的教学手段的,是了脱离实际生活。
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小学阶段,教师要想把德育教育融入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帮助学生立德树人,就要从自身做起,努力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提升教师本身的道德修养,就要言传身教,发挥示范作用。具体来说,就是老师要通过自身努力,多学习专业的知识,从而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另一方面,也可以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增强自己的学习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和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文化知识。
小学统编教材是以立德树人为本的教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良好的道德素质等人文内涵融入其中,意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自尊自爱、勇敢自信、勤劳自强等的优良品德。道德教育目标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和自身的情感体验来建立,要坚持德育与智育相结合的原则,明确目标,巧妙地将德育目标贯穿于全班,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例如,在一年级语文上册“乌鸦喝水”的备课中,关注乌鸦遇到困难后不退缩,而是能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与学生接触时,在平常的生活和学习中经常也会遇到诸如此类的困难,因此,为了培养学生遇到的困难,要积极寻找方法,积极乐观地应对,教师要精心设计此环节的教学,自然而然地渗透德育教学。
以语文教学为切入点,以“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为中心,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大目标。小学语文教材是由语文专家、学者们精心挑选和设计编排的,文质优美、富有人情味的作品。教师要对语文课本充分地进行深度挖掘与研究。在小学的课本里,有励志故事,有英雄人物的形象,有山川秀丽的景色,有音律和谐的诗歌。语文教科书中含有多种美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对多种美进行更深层次的发掘,使学生能够认识语言美、自然美、品德美等。教师运用教科书进行教学,既能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又能加深学生的审美意识。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使用语文课本,把课本以外的其他内容都挖掘出来,把“立德树人”的理念渗入课堂的教学中,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陶罐与铁罐”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实践对学生进行立德树人的教育资源,以问题为指导,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探究,从而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修养的发展。老师组织同学们进行小组合作,并提问:①经过这么多年的时间,这个陶罐成了什么样?那个铁罐呢?②人们在发现陶罐的时候有什么看法?这是为何?③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了解到哪些东西?结合课文,结合生活的实际,述说想法。在进行讨论和交流时,教师应让同学们意识到要全面地看待问题,不要用自己的优点和他人的缺点进行对比,也不要为自身的优势而感到沾沾自喜。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地与自己相联系,接受有效的教育,从而实现个人发展。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落实“立德树人”教学工作的前提。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过程中,也需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在学习和生活中成为他们的朋友,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到老师的关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学习和生活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明白学习是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使自己将来成为为社会和人民有用的人。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关怀后,也会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积极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通过所学的知识,使自己逐步树立良好的美德。这对立德树人的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有很大的帮助。
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能够使用合作式教学法,结合学生的差异性思维,在正反两方之间,对自己的某个观念进行恰当的阐释,并在过程中,让学生从更全面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进而实现对学生思辨性全面加强的目的。例如,在上口语交际课“辩论”时,教师就可以使用合作式教学法,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组,讨论一些社会的事件,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进行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本课程教学中,教师举了以下例子,让学生思考:一位老奶奶在等交通信号灯时,突然摔倒。假设您看到这种现象,会扶这个老婆婆吗?并解释原因。老师在这里用文字简单地描述辩论的情景。反方学生说:“我们不该去扶奶奶,如果老奶奶是有意摔倒的呢?”正方学生说:“如果这是您的亲奶奶,你会看着她受伤而不扶起来吗?您会希望她得不到别人的救治吗?”当双方意见不统一而争执,老师可进行指导:“如果大家能够在保护自己时,从保护老奶奶的角度出发,考虑相应的问题!”一阵沉默后,学生说:“如果我们把看到老婆婆和救治的过程拍下来,这样就能保护自己,实施相应的救助。”
教师通过开展这种辩论的方式,就能够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实际问题,明白其中的道理。在这个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要积极正确地引导学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成长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帮助。
在教学过程中,语文老师从生活理念入手,把视角从语文课转向生活的角度,运用生活常识去解读文本知识。在角度转换的过程中,就可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比如,老师在上“只有一个地球”这节课时,可以从生活方面入手,如白色垃圾的危害、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让学生在探究讨论的过程中,理解了环境污染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危害与严重性。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讨论:小学生怎样为环保出一份力呢?有些学生建议:可以少坐一些私家车,还有的学生说:节约用水,可以用淘米的水浇花、冲厕所等。教师引导学生用生活化的方式进行学习,真正地体现了生活与课文的紧密联系,理解了语文来源于生活,提高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力,还树立了环保的意识和从点滴的小事做起、为环保贡献力量的信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法易使学生厌学,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教师要把学生看做平等对话的对象,在平等、尊重、和谐的氛围中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例如,在一年级的口语交际课中,教师要将课堂40分钟还给学生,课上多为学生提供展示与交流的环节,引导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下进行交际。与此同时,在学生交流中,教师要学会尊重不同学生的差异,遵守人与人交往规则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相互尊重、诚实勇敢、自信自立等的良好品质。同时,教师也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有针对性地关注并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充分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和进取心。
传统的教育模式漏洞百出,从前的教育理念已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信息化、多元化的教育,因而创新小学语文的德育课堂及其重要。在新课改背景下,以小学为依托,大力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与文化知识,重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完成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的教学创新,实现我国教育的快速进步,为我国未来的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