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 超
(淮阴师范学院,江苏 淮安 223300)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群关系建设处于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位置,需紧跟新时代发展形势,创新工作方式与方法,以便更好地促进高校党建工作。伴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传统高校的党群工作模式已不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工作要求,高校党群工作应推进“互联网+”,利用数据信息简化优化党建工作、建设与时俱进的新媒体宣传阵地,建立更加高效的高校党建工作模式。
传统模式下高校党群工作有着比较稳定的运行模式,上传下达、循序渐进、稳重严谨、环环相扣,程序规范且多年如一。正因如此,一环有误,全员皆动,由此可能会引发一系列问题,耗时费力。此外,在互联网高度普及的当下,信息流通速度极快,传统的舆论管控方式已略显滞后,单向呈交式工作模式也不再适用。同时,正因为网络的高度发达,言论的高度自由,群众对高校党员与党群工作的动态更加关注,也对高校党群工作的透明度与效力有了更高地要求。
传统的高校党群工作模式耗费大量物力人力,工作时效性有时较差。例如:党员考核、档案建立、推优评选等工作的开展均需要专人对接,并且此工作面向全体教职工与学生,人员较多且涉及各个学院与部门,工作联系难度较高,需要耗费许多时间和精力。同时在日常高校党群工作中,工作者的临时性工作任务较多,时常会出现工作与工作之间的“撞车”,使得工作者分身乏术,很大程度上拉低了工作效率。此外,目前高校党群工作虽然投入了较多的人力,但仍存在工作繁杂、时效性低的情况,并且由于工作系统的庞杂,在工作落实中也时常出现组织不到位、分工不明确等问题。因此,创新高校党群工作模式,提升党群工作效率十分必要。
舆论引导是高校党群工作的重要一环,它涉及组织工作、宣传工作、团委工作、纪检监察工作、工会工作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在传统媒体时代,高校党群工作较好地把控着信息传播的主导权,维护高校健康、积极的舆论环境。而在新兴互联网时代,信息传递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互动性强,舆论发展的方向难测。高校师生可以匿名在校园网站、微博、微信上发布或评论信息,很难再像以前那样对舆论进行有力管控。与此同时,在当下日益开放与自由的国际大环境影响下,意识形态领域各种思想文化交融交锋、激荡碰撞,一些错误的、消极的、颓废的思想意识蔓延滋长,社会上发生的一些负面事件经过互联网快速放大传播后对师生的思想观念造成冲击,拜金主义、现实主义、实用主义思想有所抬头。[1]特别是学生群体正处在拔苗孕穗期,三观未完全塑形的他们更容易受到不良信息和非主流因素的引导,稍有不慎就会出现思想和行动上的偏差。各高校党群工作作为高校的思想引领发展导向,需重视舆论主导权的回拾把控。
传统模式下开展党群工作,各高校在长期的经验积累中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稳定的工作方案。但是在网络媒体时代,传统党群工作方案信息沟通渠道逐渐暴露出狭窄、单向性的缺陷。传统模式下的党群交流常通过面对面交谈、组织问卷调查等形式展开。但是,随着基层党组织规模的扩展和高校师生队伍的日渐壮大,单一集中的线下沟通调查方式很难达到全覆盖,且工作量较大,人工统计也极易出现偏差,更是很难实现人员调查的无缺漏与信息收集的透彻深入。部分专题研讨与群体性文化活动也存在着难以依据参会人员具体情况做到时间与内容的动态调控等问题。同时,面谈、问卷调查等较为单一的沟通渠道,无法进行及时有效的反馈,引起了信息传导单向性的问题,较难实现信息沟通的双向性,不利于党群工作中交流的有效展开。
将“互联网+”理念融入高校党群工作是对传统较为迟缓的高校党群工作模式的改革,极具现实意义。利用互联网时效性、开放性、渗透性等优质的现实价值,搭建了高校党建中“键对键”“点对点”“心对心”的干群互动新平台,不仅为党的群众工作拓展了更广阔的空间,也有效降低了高校党建工作的运行成本,从重点推进到全面覆盖的转变,真正体现了党的群众工作方法的现代性和时代性[2],从而提升党群工作效率。
采用“互联网+”新模式,建立党群工作的专有网络平台,可以使网上党群工作达到快捷高效的效果。高校在开展党群工作的过程中,依托网络平台,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及时上传下达党群建设的相关信息,做到第一时间向师生传达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使政策宣传具有更高的时效性,组织考核与党员考核的公布更加及时;公开台账档案、即时获取师生来信申诉并迅速地反馈,即时推送通讯报道等。新媒体网络平台,提供了一个可供多方同时参与的稳固工作途径,无论是高校党群建设的工作人员、参与党群建设的师生,还是关注高校党群建设工作现状的第三方,都能够即时关注、了解、参与高校党群建设工作,达到同时高效的建设效果。
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得高校党群工作能够利用其实现高效的信息实现互通。高校党群工作在涵盖基础党群建设各项工作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对组织党员、党务公开、廉政监督、党的政策宣传与共青团工作的细致化落实。在对各项党务资料进行下达处理要求的同时,更需要接收群众的信息反馈,然而高校师生人数的增多庞大、工作的精细繁杂增加了党群工作的难度。开放性的互联网平台,既能为党群工作者建立起高度联系的信息互通渠道,也很好地解决了下对上的意见与监督,为广大群众提供了有效的反馈窗口。从而做好服务群众工作,解决群众生活中的实际问题。[3]
高校大学生目前正处于人生观发展渐趋成熟的阶段,易受到多元思想文化的影响,高校网络党群平台的搭建,需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网络党群平台除了为学校师生提供党建基础信息、网络热点资讯分析、时政要闻等信息,还可以通过专属平台辅助高校思想政治宣传,牢牢把握立德树人使命,在对党的理论和时事进行深刻思考的基础上,把握核心内容,同时创新宣传方式,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的渗透性优势,利用“三微一端”、微信公众号推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得高校师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党的政策方针,将党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提高党群建设工作的实际意义与作用。
在互联网大背景下,众多高校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探索“互联网+”党群的新模式,党建APP、网上党支部、电子党务管理系统等平台相继研发并投入使用,在党群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作为新兴的党群工作模式,各高校对于“互联网+”党群的基本理念、运行模式、工作要点、作用功能等方面依然存在着理论认识不足,实践能力欠缺的问题。
新媒体平台在党群工作中得以运用并持续发展,需要完善的技术条件、便捷的工作版块以及广泛的群众基础作为支撑。平台的运行状态将会直接影响党群工作在“互联网+”模式下功能的发挥和健康发展。在技术条件方面,部分高校并未请专人在技术上做到对平台的定期维护,或者不重视后台运行。然而,互联网平台如果信息保护系统不够健全,可能会出现技术风险,进而泄露新媒体平台用户的重要信息。[4]在工作板块建设方面,高校党群工作的涉及方面具有范围广、面向群体多的特点。对于党群工作的两大基础对象即师生双向群体的应用需求,党群工作的平台建设需要在设计上包含多模块分设、快捷渠道突出、操作简单等基础特点。当平台版块建设流于表面、华而不实时,会使线上工作平台成为虚设,常用的功能无法有效实现,同时还可能引发师生的厌烦心理,与建设平台的初衷背道而驰。此外,在普及度方面,建设网络平台的最初目的是便于使用,使党群工作可以落到实处,加强与群众的沟通与联系,得到师生的认可,推动各项工作的平稳高效开展。但是,部分高校缺乏对平台的有效宣传,导致部分师生对学校里一系列的网络平台所知甚少,导致工作难以得到实效性开展。
网络新媒体平台的信息更加多元化,在融入高校党群工作的同时,不免会带来信息繁杂“过载”的弊端。高校党群工作平台是互联网平台中的一个分支载体,易受到其他信息的干扰分散注意力,当工作者没有对平台信息的分类管理有效管控时,容易产生信息质量参差不齐,造成网络“垃圾信息”留存等弊端,从而降低平台内容的影响力与公信度,削弱主体声音,不利于党群工作地高效开展与党群建设资源的挖掘利用。
将互联网融入的党群工作中,在传递信息时高校师生的参与多停留在信息的单向接收,很少进行双向沟通与表达,无法达到在充分了解民意基础上及时反馈,从而错过师生意愿,无法了解群众对党群工作的建议与意见,不利于党群工作方法调整与完善。在这种沟通阻隔、制度难以落实的情况下,落实师生的教育与管理很容易产生流于形式造成不良局面。长此以往,会在工作中出现“只扫门前雪”的消极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要把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重要工作,把抓好学校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各方面。”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党在高校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教育、管理、监督、服务师生党员的基本单位,担负着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高校基层的重要职责。高校党群工作的落实既要练好党建的“基本功”,也要抓好人才培养的“主业务”。
1.“互联网+监察”。发挥“互联网+监察”作用,使党群工作在阳光下运行,重拾高校公信力。网络舆论监督是社会大众对权力运行中行使者的有效约束,党群工作平台应建立健全廉政透明版块,对内设立“党纪教育”“党员考核”等窗口,定期检查工作质量,监察的选题、立项与结项,并积极鼓励领导干部争当“网络领袖”和“意见领袖”,坚持说实话,谋实事,出实效,发挥党员干部榜样引领作用,确保群众工作的网络建设高效、优质、有序运行;对外建设透明“曝光台”与意见反馈平台,用以公示查处情况与师生来信和有关控告、申诉,并借此加强对监督信息的关注度、查找党建工作问题,提高对自身行为的约束力。
2.“互联网+党务”。在高校党群工作过程中,为了能够实现党群工作的即时性与高效性,可以邀请相关技术人员,以高校党群工作为建设主体,搭建党群工作的专属平台。同时,加大党务人员网上能力培训力度,培养一批业务精湛、素质能力过硬的网络队伍,精准对接高校师生互联网服务与管理。党务管理、组织工作是党群工作的基础,通过“互联网+党务”构建“大党群”工作新格局,把高校党群工作贯穿于全员、全方位、全过程之中。借助“三微一端”打造“网上+掌上”智慧党群平台,实现哪里有信号,哪里就有党群工作,打破时间与地域限制,将考核培训、评选申报、档案管理,专题研讨与大规模主题思想教育等移至线上,利用信息化平台采用大数据运算系统,减少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投入。在党群专属网络平台,无论是党群建设的工作者还是参与者,均可以在专属平台进行完成各自的工作与学习任务,提升党群建设的效率。
3.“互联网+宣传”。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牢牢把握网络宣传的舆论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指出:“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必须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把握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精准有力。”[5]在网络信息融入高校师生学习生活的大背景下,高校党群工作更加注重思想价值引领,建立的网络平台、小程序已经成为高校党政部门服务全体师生的重要载体,在平台内开设包括党的方针、时事热点、理论学习安排等信息专栏,利用小程序设立“网站传送门”打开一个网站的同时可通过链接转入其他相关网站。通过资源整合、强化网络平台、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载体建设,打造网上网下深度融合、互相联动的工作格局,畅通宣传“最后一公里”。
1.“互联网+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议与要求,既是对高校办校治学教书育人理念的契合,也是加强党群建设,以党风正带动学风的必要举措。网络平台党群工作也需贴合人才培养的“主业务”开设学习窗口,将丰富的信息资源融声音、图像、文字为一体,结合不同类型的信息资源,通过教师、学生等主体,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三会一课”制度等,保障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完成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6]
2.“互联网+互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开展线下调研与活动难免受限。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更应开拓思维,通过网络新媒体平台建立党群工作和民意获取的新沟通途径,积极与民众开展网络交流,重视民意的收集与回馈,发挥好党群关系的“同心圆”作用,更好地开展党群沟通工作。从师生最关心的教育教学、福利待遇、人文关怀等角度为切入点,借助高校党群工作建设专属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短视频平台账号,以最为贴近党群工作者与师生的渠道,进行最为直接的沟通,及时关注群众关切,回应大众诉求,让广大师生在网上“能说话、爱说话、说真话”。[7]
“互联网+”党群建设模式得到创新后,原来单一的线下模式将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转化,这将打破高校师生党群的联系局限。通过党群工作专属平台,建立师生间的双向直接互动,师生能够共同参与党群工作的各项环节,掌握由专属平台提供的专属信息,为党群工作的落实与后期建设提供渠道便利,这对于党群建设工作的深入与总结具有重要意义,“互联网+”在高校党群工作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