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超,赵心愿
(青海大学 农牧学院,西宁 81001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迈向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新时期如何强化学生树立知农爱农情怀,成为现阶段农牧学院面临的一个新命题。
2019年9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信中指出,希望你们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2]。总书记回信为新时代涉农高校指明了前进方向,强调了重要使命,明确了重点任务,为厚植知农爱农情怀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伟大时代孕育伟大思想,伟大思想引领伟大事业。火热的青春,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3]。新时代青年学生是“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见证者和经历者,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主力军。以农牧类专业为背景的青年学子必将以主人翁姿态为加快农村农业现代化贡献青春和智慧,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在服务社会的青春奋斗历程中实现人生价值。因此,在培育学生过程中引导强化知农爱农的情怀教育、能力培养和服务意识,引导学生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甘于奉献,树立舍我其谁为民谋福祉的志气。以扎实的理论功底,怀知农爱农情,立强农兴农志,不负韶华不负时代的骨气,以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行动态度,把论文写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
作为世界农业大国、第一人口大国、第一发展中大国和第一高教大国,中国高等农林教育可以为解决全球粮食安全,农业农村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为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美丽地球村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4]。历史不断前进,扎实开展高等农林教育,培养学生知农爱农情怀,立志服务“三农”伟大事业,胸怀国之大者,体现社会担当,把践行服务“三农”的责任使命扛在肩上,投身实践,增长本领,用毕生的顽强拼搏,做新时代扎根“三农”的青年,为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推动乡村绿色发展、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作出新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寄语青年,指出,“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培育知农爱农情怀,引导青年学生报效“三农”工作之中,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就是要着重培养学生赓续红色基因,弘扬老一辈科学家艰苦奋斗的精神,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从入学开始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从“学到悟再到实践”的学习模式,不断领会各时期调整完善的“三农”政策,从“所见所闻所感”领会农村日新月异的变化。培养青年学生家国情怀,从国情、社情、民情之中坚信理想信念,增长才干,勇于担当时代责任,努力成为不愧于民族复兴重任的新时代青年,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教育改革,加快补齐教育短板,教育事业中国特色更加鲜明,教育现代化加速推进[5]。以“三全育人”体系推动新农科背景下农牧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厚植学生“知农爱农”情怀的现实需要,对于培养新农科专业人才,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为培育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支撑,推进社会和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引领青年聚“团结之力”、尝“真理之味”、执“青春之笔”,以实际行动践行新农科人才“农匠”精神培养,共筑兴农梦。
当前虽学农知农,但部分学生由于入校时受调剂或由于未来发展工作环境相对艰苦等因素,导致缺乏热爱农业和服务农业的内生动力。在这种困境下,以党建为引领构建“三全育人”培育模式,从课程思政、组织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及服务育人的工作格局,把新农科人才培养体现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日常管理等各个方面,将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代青年“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要求融入到青年学生的身体力行中,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以有信仰、有担当、有本领、有情怀为总体目标。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深化“三全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方法路径。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强调,“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可为”。把立德树人体现在育人效果上,突出党建示范引领作用,将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改革紧密结合,以怎样培养农林人才为价值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系统性和协同性作用,以育人主体、空间等层面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工作格局。
作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智库,发挥高等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以为谁培养农林人才为关键问题,高校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历史进程中具有鲜明优势,发挥农业人才智库培养和农牧业科研平台研发作用,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发挥“三全育人”实效性推动学校和社会协同育人作用,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和力量,采取校地共建形式,充分发挥学科、人才等优势,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培养形成相互贯通教育模式。
作为青海省唯一一所培养农牧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211”高等院校,青海大学农牧学院始终围绕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结合自身学科优势,以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扎扎实实”和“三个最大”为首要任务,潜心致学,情系高原,学为高原而修,业为三江而立。学院科研团队主动作为,勇于尝试,从绿水青山到冰天雪地,从广袤草原到无垠荒漠,积极投身于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做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生态资源保护的先行者和参与者。
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对于“课程思政”这一理念高度重视,而高等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增强职业责任感,为青年学生成长赋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教育阶段。在专业教育中,融入思政教育内容,实现两者的协同育人是新时期课程思政理念的重要要求,更是强化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思维的重要途径。新农科背景下,充分发挥课程育人主阵地作用,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中,如融入“二十四”节气等中国传统元素,从而推动专业课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协同。
文化育人是“三全育人”最重要的一环,立足新农科背景下构建十大育人体系推动“三全育人”新格局,根据专业特色,以增强专业特色为切入点,充分发挥实践育人功能,努力提升农牧特色校园文化活动的层次,如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在劳动教育中深入农耕文化、开展“辩论赛”“主题分享会”“演讲比赛”等形式,加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营造文化育人生态,在形式上丰富多彩,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以实际行动践行新农科人才“农匠”精神培养,共筑兴农梦。发挥校内与校外育人协同联动作用,在充分结合该院专业特色、专业背景情况下,深入了解青海省情,引领青年学生深入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并且将所学专业知识渗入到自然教育志愿服务活动中,实施“五步法”,加强学风建设,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大力推进志愿服务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建设,通过构建“一系一品”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发挥协同育人作用与课题项目相结合,做生态文明建设、生态资源保护的先行者和参与者。
高等农业院校在大学生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其创新精神,增强其创业意识,提高其创业能力,鼓励其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是高等农业院校服务于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现实要求[6]。农村农业现代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农牧学院肩负着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相融合的重任,以暑期社会实践形式引领学生走进国家乡村振兴示范村、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点,分赴各地围绕专业特色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形成调研报告成果。引领广大青年学生在青春的赛道上跑出好成绩,在观察实践中强信念、长才干,讲好中国故事。引导广大学生树立学农、识农、爱农的观念,引导广大同学塑造纯美心灵,树立优良学风。
推进“专创”相融合模式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结合专业特色,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新农科人才相融合,建立完善创新创业制度、培育和考核体系,进一步规范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开展大学生创业基础课程,切实促进创新创业课程建设,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设立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立项,包括专题讲解,经验交流,团队组建,创业辩论,编撰创新创业计划书及实地参观等,将科研平台融入创新创业建设中,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双创”理论支持,进一步促进创新工作开展,鼓励学生参加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及“创青春”等赛事,增强教育培训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