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新课标,推进中考依标命题改革
——关于中考依据课程标准命题的几点思考

2022-11-26 14:47何孟珂
全球教育展望 2022年7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学业命题

石 鸥 何孟珂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指出,初中阶段要“稳步推进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省级统一命题,坚持以课程标准为命题依据,不得制定考试大纲,不断提高命题水平”。[1]2019年11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要求取消考试大纲,严格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命题。[2]近日,教育部又发布《关于做好2022年中考命题工作的通知》,再次要求严格依据课程标准命题,坚决取消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或考试说明。[3]

近日,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颁布,为中考试题命制提供了最新的权威依据,同时也带来了新挑战。本文针对中考命题实践,以问题为导向,尝试对为何要依据课程标准命题、何谓依据课程标准命题、如何依据课程标准命题等问题,做一个初步回应,旨在为中考命题提供理论上的思考和有操作意义的建议。本文所指的“依据课程标准命题”即依据2022年4月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命题(简称“依标命题”);所谓“命题”,特指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本文把“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中考”等同看待,交叉使用,前者是标准的学术说法,更完整严谨;后者主要是民间的习惯性说法,更通俗易懂。

一、 为何要依据课程标准命题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基本要求,既体现国家意志,也体现国家的人才标准,体现对不同阶段的学生的质量要求。课程标准规定了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对教学实践和评价活动提出了方向性建议。课程标准不仅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的依据,更是学生学业成绩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要求,初中阶段要“坚持以课程标准为命题依据”。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教育部多次强调,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严格依据课程标准命题,通过考试促进课程标准的落实。

依据课程标准命题,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五育并举、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课程标准反映国家意志,体现党的教育方针和学生培养的质量标准,而中考的重要目的就是促进学校有效实现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目标,引导教学实践往如何培养人的方向发展。

依据课程标准命题,对于全面构建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正确引导义务教育课程教学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学生的发展与成长直接受各种考试,尤其是高利害考试的影响。义务教育阶段,中考怎么考试,教师就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中考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我们的部分学生偏向于通过海量刷题以求高分,而不是通过素养发展来得高分,某种意义上,是多年来各种考试影响的结果,这其中,对教学影响最大的指挥棒——中考难辞其咎。中考包含两大功能,严格说是两种考试的结合体,即所谓“两考合一”: 一是学业水平考试,对初中毕业生学业的检测,这是水平性考试;二是为优质高中挑选学生的考试,这是选拔性考试。回到教育本源,不论几考合一,有多少功能,考试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成长。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各地对中考的关注,偏向于对选拔性功能的重视,对优质高中学生录取的重视。强调依标命题,就是要纠正这一偏向,正确认识中考性质,把关心的重点由高中招生转移到对整个义务教育教学的导引上,抓住中考这个纲、这个“牛鼻子”,为义务教育课程与教学铺就正确的发展轨道。

依据课程标准命题能够较好地知晓和认识我国义务教育段的整体质量水平,研判不同地区义务教育质量差异。对教育主管部门而言,如果能够真正依标命题,就不再会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业质量研判失据、笼而统之了。以前部分地区的中考达标率或合格率基本依据长官意志,领导的意旨即命题的标准,要求多少合格率,中考就会实现多少合格率。A、B两地都要求中考合格率达85%,则两地的中考合格率表面上是一致的,看不出教育质量的差距。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被蒙住了双眼,看不到中国义务教育的真正质量,全靠一些西方的测验——如让不少人自我陶醉的PISA结果等——才有一点粗略而片面的质量判断,这会影响教育决策的科学性。一旦严格依据标准命题,就能够有效避免考试内容在广度、深度、难度上的随意与偏颇,就能较好研判我国大范围的教育质量,也就能够为国家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恰如中国学生的近视率和肥胖率,这是标准参照,是不能随意设置合格率的,所以国家能根据近视率、肥胖率采取积极行动。中考也是如此,一旦依标命题,很可能出现这种情况,A地区的考试合格率是88%,而B地区只有68%,这才是两地教育的真实水平,主管部门的教育决策一旦依据这样的数据进行,必将大幅度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不过,今天仍然有人在重要媒体发声,借口推进中考省级命题要求设置合格率。[4]如果合格率是不需要标准的,可以自己设置(1)笔者了解到,个别地方的中考,其中一道题目就是要求学生在试卷上照抄题目,以达成一定的合格率。,这样的决策依据,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难道不可怕吗?当然,如果考虑高中阶段的招生,情况可能有所不同;成绩数据的对外发布,也可以有不同策略,本文暂且全部搁置。

依据课程标准命题是推动“双减”落地、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重要手段。通过依标命题,不仅能够科学合理地测评学生的初中学业水平,而且可以引导学校充分认识到课程与教学的改革方向,打造义务教育“减负提质”新局面。所以,能否真正依标命题,以中考为手段,正向助推“双减”落地,是对教育者勇气和智慧的挑战,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新课题。

依据课程标准命题,有利于推进省级中考统一命题。中国广大中小学,除了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使用统编教材外,其他学科不同程度地存在各地教材版本不同的问题。教材不一致会给中考省级统一命题带来一定阻力,而依标命题,这些困难或阻力就迎刃而解了。

依据课程标准命题,有利于强化课程标准的权威性、指导性,能够有效破除在理论上重课程标准,在现实教学中重考试重考纲的传统教学格局。长期以来,我们对课程标准的重视多停留在口号层面,课标研制过程中大量的辛勤付出没有收到应有效果。如何确保课程标准的使用效果,避免课标预期目标的偏离、预期功能的衰减,是中小学课程教学实践中重要的一环。一旦真正做到依标命题,中考反过来能为课程标准的实施提供重要保障。

二、 何谓依据课程标准命题

我们认为,所谓“依据课程标准命题”,就是指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所有工作的推进、全部环节的展开,都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并且要以完整的课程标准为依据,依据课程标准、基于课程标准、服从课程标准、以课程标准为准绳。具体表现在两大方面:

首先是全程依标命题。“全程依标命题”指与中考工作直接相关的全部环节、全部流程、全部过程都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在课标的指导下推进。主要工作环节包括: 制定中考方案、确定命题规划、设计命题蓝图、试题命制、试题审查、试题试卷的参考答案与评分细则制定等。各环节密切联系,有些地方表述可能不同,有些环节甚至有所交叉、部分重叠。在一般层面上,特别值得关注的有三。

一是要依据课程标准制定中考方案。中考方案实际上是命题单位的顶层设计,是对命题工作的总体部署和安排,类似于命题规划,但比规划更上位、更宏观。它规定了中考的指导思想,明确整个中考的难度系数,提出中考的考试时间、形式,确定中考各科目在中招中所占份额等等。中考方案是顺利完成命题工作、确保命题质量、以考改促课改促教改的基础。在中考方案制定环节,命题单位需要关注的重心是确定中考依标命题的基本原则,正确认识中考两考合一的性质,合理设置难度系数,绝不能把中考仅仅看成是“中招”——只为高中招生服务,确定不同科目考试的占比份额等。

二是要依据课程标准制定“多维细目表”。多维细目表本质上就是命题蓝图。命题蓝图是试题、试卷编制的施工图,是在命题前根据测试目的、性质,结合学科特征对测试试题结构、内容领域、学科能力领域、学科核心素养和核心价值等维度进行整体规划,以便让测试达到预设要求的操作工具,[5]也是审题以及后期试卷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多维细目表中的各维度设计、各种内容和各种说明,都必须吻合课程标准要求,除了合理确定试题的预设难度外,特别要注意素养、能力的考查,注意合理确定考试内容的覆盖范围,不得违背课标,随意取舍、增减考查内容,避免缺失重要内容和加入超标内容。

三是要依据课程标准命题和审题。试题命制包括试题的题型、种类、形式、难度、数量、分值等,都要体现课标精神。比如课程标准强调素养立意、强调能力培养,那么相应的试题命制就要适当增加开放性、探究性与综合性试题,大幅减少单纯识记试题的分量。命题完成后,试卷还需要依标进行严格的审查,包括思想政治审查和科学性审查,确保试题价值导向正确,科学无误。

全程依标命题,也包括依据课程标准提供参考答案和评分细则,以及考试完成后要按课程标准的要求来分析考试质量,发挥考试评价结果的反馈作用。

其次是全面依标命题。这是指命题工作的所有方面都要依标命题,尤其是指命题工作要依据课程标准的所有方面、依据完整的课程标准进行命题。近年来,许多地区开始推进依标命题,但一些地方的做法是依部分课标或依课标的局部进行命题,主要依据是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内容”。因为课程内容反映了要教要学(因而往往也是传统考试要考要评)的知识体系,一门课的所谓知识点都在这里。这一部分与大家熟悉的20世纪的教学大纲的内容部分高度相似,所以现行课程标准的研制,在这一部分也最得心应手,使得“课程内容”部分成为课程标准中逻辑性和系统性都最强的“硬标准”,也是课程标准中最可理解、可操作的部分。因此,这一部分理所当然地成为考试和教学最直接的依据,成为中考命题的焦点甚至全部。但这不是我们倡导的依标命题,甚至是有严重缺陷的“依标命题”。

课程标准对中考的指导意义是全方位的,依标命题也是全方位、全维度地依据课程标准命题,依据完整的、整体的课程标准命题。换言之,就是要依据课程标准的全部要素命题(下文将重点分析),不能片面理解为仅仅依据“课程内容”命题。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由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等六部分(六要素)组成,它们都是命题的依据。命题人员要认真研读、深刻理解课程标准的所有要素,结合不同要素的性质、意义与重要性进行试题命制,引导教学实践良性发展。

三、 如何依据课程标准命题

课程标准由六部分构成,所有部分都对中考具有指导价值,只是指导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一) 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课程理念”命题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的“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反映课程所倡导的核心价值和基本追求,是对课程的基本定位,体现课程的本质特征和独特的育人价值,对中考命题具有导向作用,是考试命题的根本依据,指明了命题的总体方向和价值取向。

课程性质是课程的本质,是课程所具有的内在特质,是一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根本属性,是对特定课程的定位定性。比如,物理课程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课程,具有基础性、实践性与发展性等特点;[6]历史课程是……了解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传承人类文明、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课程,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和综合性特点,具有鉴古知今、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培养家国情怀、拓宽国际视野的重要作用。[7]课程性质还决定考试评价与课程实施的具体取向,如突出人文性的课程、强调活动性的课程、注重实践性的课程等,都对考试评价起不同侧重的导引作用。

课程理念是课程所倡导的精神价值,是课程追求的理想信念,是人们对课程的理性认识。甚至有学者把“课程理念”与“教育哲学”和“教育宗旨”等同使用。[8]理念不等于观念,理念同时具有观念和信仰的涵义,比观念更为本质和抽象,其核心表现在基本立场、核心问题域、价值取向和其所赋予对象的基本意义。[9]课程理念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狭义的课程理念,指的是具体学科课程的理念,如语文的课程理念、数学的课程理念等;二是广义的课程理念,是一个社会一个时期对整个课程的主流认识与主流价值,比如21世纪初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理念之一就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是三维目标、合作探究等;而新时代的课程理念之一则是立德树人,是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等。

依据课程标准命题要深刻理解课程性质课程理念的指导意义,领会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本质特征,以及本次课程改革的基本追求,探索把表面上有点宏大、本质上又是极为重要的课程理念与性质,融合到试题试卷中,使之可操作、可检测。具体来讲,要特别注意三点。

第一,素养立意。考什么就会教什么、学什么。新版课程标准浓墨重彩地指向立德树人,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指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指向提高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在课程性质与理念中体现得尤为集中。素养立意应该成为中考的指导思想,命题工作者要立足正确的价值观、关键能力、必备品格等维度,结合学科本质及其学习内容的特点,系统规划考查目标、内容与形式,构建引导教学重素养、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规划与命题蓝图,并通过具体试题来落实这一追求。

第二,教学导向。怎么考就怎么教、怎么学。中考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强有力地改进教学、促进教学、引导教学,纠偏教学中一些不良做法。为了坚持正确的教学导向,命题者要坚持课改理念,注重创设真实情境,形成基于真实情境、指向核心素养考查的试题任务,提高考查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试题比例,让死记硬背、重复刷题难以得高分。事实表明,近年中考改革做得比较好的地方,在依标命题、以考改促课改方面已进入良性互动,为课程改革赋能、为学生素养发展奠基的效果初步显现,由背记式学习向深度学习转变,由静态、孤立地解题向在真实情境中分析思考解决问题转变的教学局面正在形成。[10]

第三,关注特性。课程性质与理念是一门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根本属性,是对一门课程的定性定位,是特定课程的独特育人价值之所在,中考考试命题要根据课程的根本属性设计适切的考试方式。如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具有基础性、健身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等特点。”[11]其中的“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具有“健身性”等特点是体育课程的独特性质,各地中考对此应该深刻理解,切不能在中考中,把以身体练习为主的体育变成竞技性的、争输赢、拼分数的体育考试,更不能变成纸笔考试。

(二) 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命题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学业质量对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为中考命题确立了具体目标与内容,明确了内容范围与深度,它们是考试命题的主要依据,对于中考命题具有操作指导意义。

课程目标是课程要达到的结果、要实现的目的、要完成的基本任务,既是宏观的课程性质与理念的体现,又是更具体的课程要求之所在,它是课程性质理念与课程内容的联结者。新课标的目标重点体现在核心素养上,体现在通过学科培养学生的能力品格价值观方面,同时也包含本学科课程的总目标和学段(具体)目标。课程内容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内容,主要体现在概念、原理、方法、能力、态度及价值观等方面。它直接回答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实际上指明了应该考什么、评什么。课程内容承接课程目标而来,是教材编写和考试评价的直接依据。[12]学业质量是与课程内容密切结合、“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体现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它不是基于知识点的考试成绩,而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13]明确学业质量标准,能够有效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广度,为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提供依据。[14]形象地说,课程标准的逻辑结构是,课程目标在前面引导,紧随其后的课程内容旨在实现课程目标,学业质量则是对目标实现程度的检验,是结果意义的体现。三者紧密联系,前有目标,后有验收,中间丰富的内容贯通两端。很显然,试题命制既要牢牢抓住课程内容,又要保持清醒头脑,不是为内容而内容,内容是为了实现目标,是为了达到质量标准。

首先,要注重考查核心素养。新版课程标准的新,突出在强调素养立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5]命题者要深刻理解课程标准这一新精神,确立“素养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分析课程目标之不同的核心素养与学业质量标准,准确把握内容要求,注重通过学科特有的内容系统,以及内容所承载的文化因素,考查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其次,要全面理解课程内容。第一,认识内容的完整性。如前所述,我们不能把依标命题简单化为依据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命题;也不能把依据“课程内容”命题片面地理解为仅仅依据知识部分命题。课程内容不等于纯认知内容,更不等于具体的知识点,课程内容既包括知识技能,也包括能力方法,还包括品德价值观等。中考命题应防止片面考查知识点,控制机械记忆和浅表理解的试题比例,避免给教学实践界发出误导信息: 通过背记和刷题取得高分;要提高开放性、探究性、综合性试题比例,注重考查学生在典型的情境中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科学确定内容的覆盖度。中考以课程标准之课程内容为考试命题的主要依据,但考试内容一般不会也没有必要覆盖所有课程内容,应科学确定考试内容的覆盖范围,明确考试内容的分布及其比例。确定内容覆盖的原则有二: 一是着重考查本学科基础、主干、核心内容;二是不得有重要内容的结构性缺失。为此,要设计并依靠科学合理的多维细目表,以利于检验内容的覆盖情况。从内容结构分解,大体可以这样设计: 一级主题全覆盖,二级主题适度减少,三级主题可以有较大的自由度。如,历史课程内容由七个版块组成,可以视为七个一级主题: 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以及跨学科主题学习,[16]每个版块或一级主题下又有若干内容要求,相当于二级主题。中考必须对所有版块或一级主题全覆盖。物理则设置五个一级主题,每个一级主题包含若干二级主题,每个二级主题又包含若干三级主题。物理课程标准建议,中考应覆盖五个一级主题,[17]但对二级和三级没有强制要求,可供地方命题选择。任何一级主题的缺失,都是内容的结构性缺失,也是学生发展素养的结构性缺失,这是要避免的。

最后,要合理设计试题难度。命题者应深刻理解中考性质,依标考查绝大多数学生掌握课程内容、达成课程目标的程度,杜绝超标命题,不得以任何理由考查高中内容,不得以教材中个别超标的内容作为理由设计考试内容,课程标准才是唯一的判断标准,教材服从于课标。通过更新命题理念、提升命题技术等措施,设置试题难度水平,使其既能兼顾学生整体,体现中考作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性质,又能检测考生个体发展水平,满足选拔学生的要求,既要防止试卷过难增加学生学业负担,也要避免试卷过易难以体现区分度,[18]从而真正实现中考“两考合一”“兼顾毕业和升学”的功能定位。

(三) 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实施”命题

所谓课程实施,主要指课程方案、课程标准的落实、执行过程,是把课程的理念、目标,课程改革的追求,课程倡导的价值付诸实践的过程。狭义的“课程实施”版块是新版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含教学建议、评价与考试命题、教材编写要求、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等内容。它和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的“教学提示”“活动建议”等内容构成广义的课程实施。

课程的预期目标能否达到,课程的育人价值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与课程实施相关。基于课程实施的要求命题,主要目的是指引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这也是中考落实课程标准、引领教师教学生学的价值体现。这方面,要特别关注和落实“课程实施”部分的“教学建议”“评价与考试命题”,关注和研究“课程内容”中的“教学提示”“教学要求”,有些学科的考试还要特别关注和借鉴课程标准中的样例、示例等,有效促进教考衔接,以考促教,发挥中考在教学改革中的导向作用。

新版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上,不同学科有自己的特殊要求,但普遍强调以下几点: 第一,主张跨学科、跨主题教学,关注大概念、大观念、大单元教学;第二,倡导丰富多样的教学过程与方法,促进学科实践活动;第三,要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关注信息技术与学科间的内在联系;第四,主张创设高质量情境,设计依托真实情境的评价任务,考查学生在复杂的现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中考命题应结合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上的基本建议,突破传统试题的内容及形式,发挥中考在推进甚至创新教学变革中的导向作用。比如,学科间、跨学科、学科内的结合与融合的试题,依托高质量情境的试题,能够运用信息技术的试题,能够体现实践活动的试题等等。

“课程实施”所倡导的评价建议,更应该作为中考这一重要评价的直接参考依据。评价建议集中体现在: 体现学科本质特征,强调素养导向,突出能力考查,注重过程性评价,倡导评价方式的多元,科学设计问题情境等等。每一点几乎都是原则性、方向性的,既有足够的拓展空间,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需要在命题工作中不断探索。比如,面对化学课程标准提出的“针对同一核心内容的评价要求之间应该具有进阶性,体现不同的能力层级水平”[19],命题就需要了解怎么确定同一核心内容的不同阶差、体现哪些不同的能力层级、如何进行不同的评价等等。

中考命制要始终坚持一个准则: 充分发挥评价对教学的积极导向功能,坚持以科学评价观为指引,以考评教、以考促教、以考导教、以考辅教,发挥试题诊断、改进、引导、激励的功能,推动教学朝着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方向健康发展。

四、 关于依标命题的几点反思

取消考纲,依据课程标准命题已经成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必由之路。但破长期依赖的旧依据(考纲)不难,立新依据(课标)则可能不易,还有一段磨合的路要走。首先,课程标准本身是随21世纪初新课改而大规模进入中国的新事物,很多教师和命题者对课程标准并不很了解,更谈不上深入研究。其次,随着对课程标准认识的加深,人们也将逐渐发现,课程标准在某些方面并不特别适合指导命题,它自身也需要完善。课程标准毕竟不是为考试评价而研制的,它重在全方位指导教学,这是它区别于考纲的重要方面,也是它优于考纲的重要方面,但这增加了命题工作的困难。所以,全面依据课程标准命题既需要开展大量的创造性工作,需要研究课程标准如何转化为考试依据、考试标准,也需要改进和完善课程标准本身,使之更有效地指导考试评价。

(一) 进一步完善课程标准,更好地为考试命题立标

应该承认,目前的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核心素养的层级结构、学业质量的水平差异等多方面都离真正成为中考命题依据有一定距离。比如“学业质量”就只设计了基本要求(这是底线意义的达标标准),没有设计多层级多水平的标准。严格来说,新版课程标准只有学业质量要求没有学业质量标准。这里的所谓学业质量,主要是基础学业质量,是毕业底线,是达标标准,是学业质量描述。这可能是课标的亮点,也可能是其缺陷。它对引导教学和命制水平性考试试题有积极价值,但对具有选拔性功能的试题命制却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只有一个底线标准的学业质量如何成为需要区分度的考试命题的依据?依标命题,依据的若是没有水平差异的标准,就很难实现“两考合一”的预期目标。“两考合一”的功能定位与其说给依据无水平差异的课程标准命制试题带来挑战,不如说给欲为中考立标杆、当依据的课程标准带来了挑战。(2)这一点不如高中课程标准,它的学业质量都有层级或水平区别,如数学学业质量分为三个水平。没有水平差异,忽视个体差异在课程标准的其他方面也存在。比如数学课程标准“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的目标清晰,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课程理念并没有在学业质量中体现。[20]几乎所有课程标准在学业质量上的叙述特点是频繁使用“能”,“能这样”“能那样”,是一“能”到底的学业质量。然而何谓“能”?哪种程度的“能”?……都得靠命题者去揣摩。实际上,多数课程标准对考试评价的建议,只止于水平性考试,没有太关注选拔性考试。课程标准的这种设计使得命题的困难程度提高,如果要彻底取消考纲,真正以课标代考纲,课程标准还需进一步完善。

(二) 加强中考的理论研究

依标命题涉及系列理论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依标命题就很难落实。比如,“两考合一”的中考性质,能否甚至应否真正合一,即能不能甚至应不应该把两种考试真正融合而不是生硬的拼接,以达到双赢,既能够考查、监测初中生的达标情况,又能够选拔优秀而有潜能的初中生进入优质高中深造?因为这涉及到的关联性问题是,如果真正依标命题,真正是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那是一种标准评价,难度系数的设定几乎就没有必要。但“两考合一”的选拔性功能的存在,就使得考试成为常模评价,就必须设置比较合适的难度系数。

当然,还有很多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比如中考的作用到底有哪些边界和局限?立德树人、素养立意能够考核到何种程度?有些核心素养至少目前仍是很难准确测评的,如某些特定的情感和价值观等。中考极为重要,但完全依靠中考解决所有教学与评价问题几乎不太可能,因此,综合性评价改革任重道远。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学业命题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日本中学家政课中的劳动教育——基于“技术·家庭”课程内容分析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体育与健康学业质量阐释、构成与超越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复习策略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业精于勤
35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