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间质结节伴平滑肌分化1例并文献复习

2022-11-26 14:36:36邵瑛慧刘宗谕李宁宁范丽梅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平滑肌免疫组化肌瘤

邵瑛慧,刘宗谕,吴 飞,李宁宁,范丽梅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吉林 长春130041)

子宫内膜间质结节(ESN)属于临床罕见子宫内膜间质来源的良性肿瘤,占子宫间质肿瘤(EST)的10%,占所有子宫肿瘤的2%。201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根据其临床表现及病理学特征将子宫内膜间质肿瘤(EST)分为:子宫内膜间质结节(ESN)、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LGESS)、高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HGESS)和未分化子宫肉瘤(UUS)[1]。由于ESN症状、体征缺乏特异性,临床诊断较为困难,与子宫平滑肌瘤、子宫内膜间质肉瘤难以鉴别,故基本依靠术后病理结果明确诊断。本例报道患者术前考虑为子宫肌瘤,术中快速病理倾向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而术后慢病理免疫组化证实为子宫内膜间质结节伴平滑肌分化。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63岁,因下腹部不适1月入院。病程中无其余不适,无异常的阴道流血及排液。患者自然绝经6年。G3P1A2。入院查体:心率70次/分,呼吸:19次/分,血压:127/77 mmHg,一般情况好,心肺未见异常。妇科查体:外阴萎缩,阴道通畅,黏膜润软,皱襞萎缩,阴道内有少量白色分泌物,无异味;宫颈表面光滑,子宫后位,大小约8 cm×10 cm×10 cm,质韧,活动性良好,无压痛,双侧附件区均未触及明显异常。TCT检查:鳞状上皮为良性反应性改变,未见恶性细胞。妇科彩超提示:子宫后位,8.4 cm×9.2 cm×9.1 cm,宫腔线清,内膜厚0.3 cm,宫壁回声欠均匀,后壁内见略外凸7.7 cm×6.7 cm低回声结节。考虑子宫肌瘤可能性大。该患尚未行盆腔CT及MRI检查。肿瘤标记物:CA125、CA19-9、HE4均正常。入院后积极完善各项检查后初步诊断为:子宫肌瘤。因患者已自然绝经6年,为避免日后子宫及双侧附件再发病变,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后决定行经腹全子宫切除术+双侧附件切除术。术中见:子宫后位,呈球形增大,大小约8.0 cm×9.0 cm×9.0 cm,后壁见一大小约6.0 cm×6.0 cm×6.0 cm肌瘤样结节略外凸,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双附件区未见明显异常。遂按原计划施术。术中于子宫离体后剖视子宫:子宫后壁可见一枚灰白色肌瘤样结节,大小约6.0 cm×6.0 cm×6.0 cm。术中诊断:子宫肌壁间肌瘤。与家属沟通后送检快速病理,术中快速病理检查:(子宫)间叶源性肿瘤,倾向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待慢病理免疫组化进一步分析除外子宫内膜间质肿瘤。术后病理结果回报:(子宫)间叶来源肿瘤,结合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及形态学特征支持:子宫内膜间质结节,伴有平滑肌分化,局部呈上皮样及脑膜瘤样改变,萎缩型内膜。(双侧输卵管及左侧卵巢)未见著变,(右侧卵巢)见有包涵腺体,慢性宫颈炎,局部考虑伴有LSIL/CIN I级。免疫组化染色结果:SMA(+),Desmin(-),H-Caldesmon(+),CD10(弥漫+),ER(+),PR(+),CyclinD1(-),PHH3(-),Ki67(阳性率5%),S-100(-),MelanA(-),ALK(-),CK(AE1/AE3)(-),延胡索酸水合酶(FH)(+)。故术后更正临床诊断为:子宫内膜间质结节伴平滑肌分化、CIN I级、右侧卵巢包涵腺体、慢性宫颈炎。患者术后恢复良好,于术后第5日出院。术后1个月患者于门诊随访,无不适主诉,阴道断端愈合良好。

2 讨论

ESN属子宫内膜间质来源的良性肿瘤,发病率极低。但ESN发病年龄较为广泛,国外研究表明[2],ESN常发生于23-86岁妇女,平均发病年龄为53岁,约75%的患者于绝经前发病。本例患者年龄63岁,自然绝经6年后术后病理诊断为ESN。

ESN临床表现及体征无明显特征,故临床诊断较为困难。大多数患者表现为阴道不规则流血、下腹不适、盆腔疼痛,亦有部分患者无临床表现仅体检时发现盆腔包块。Dionigi A等研究认为[2],ESN为边界清晰,橙黄色-褐色结节,大小1.0 cm-22.0 cm,平均为7.0 cm。60%结节位于肌壁间,33%位于肌壁和内膜,7%位于内膜。本例报道为子宫肌壁间结节,直径约6 cm。Sánchez[3]报道1例阴道壁子宫内膜结节,患者因自觉阴道异物感就诊,内诊阴道后方可见一带蒂息肉样组织,大小约2.0 cm×2.0 cm,表面光滑,单纯行肿物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间质结节。鉴于患者无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术后行宫腔镜检查及盆腹腔MRI均未见异常,考虑阴道原发性子宫内膜间质结节。

ESN巨检下为圆形或椭圆形、孤立的、边界清晰的切面灰黄色结节,自肌层突出或呈息肉样突向宫腔。镜下可见由均匀一致的似增生期子宫内膜间质细胞构成,呈推挤形生长,大量特征性的丛状薄壁小动脉似螺旋小动脉。细胞无明显异型性,核分裂像少见,但偶尔高核分裂像计数不能除外ESN诊断。ESN可伴有多成分分化,平滑肌分化及性索样分化较多见,少见的有纤维性、腺性、粘液性及横纹肌样分化等[4]。本例病理结果为子宫内膜间质结节伴平滑肌分化,局部呈上皮样及脑膜瘤样改变。脑膜瘤样改变极为罕见。

目前,ESN尚未发现特异性肿瘤标志物、影像学亦无特异表现,超声易误诊为子宫肌瘤。周秀萍等研究[5]认为,超声下相似大小的ESN与子宫肌瘤相比,内部回声较为均匀一致,而子宫肌瘤内部回声多呈涡旋状。因此,超声扫描子宫肌层或宫腔内的占位性病变时,除观察团块形态、边界、血供情况、测量血流阻力指数外,关注团块内部回声也极为重要。国外研究表明[6],ESN在MRI呈现DWI高信号,PET-CT显示高FDG积累,考虑可能与ESN的有丝分裂有关。由于ESN临床病例罕见,ESN具体的超声征象及MRI表现有待进一步研究。

ESN与LGESS镜下有相似组织学特征,ESN可见局灶性指状凸出物进入肌层,数量不超过3个,长度不超过3 mm。但LGESS累及子宫内膜,呈不规则舌状浸润肌层,常伴有淋巴血管浸润[7]。本案例术中快速病理诊断倾向于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CL),ESN与CL相比,CL免疫组化常呈Desmin、H-caldesmon及SMA(+),CD10(-);而ESN免疫组化多显示CD10(+)、ER(+)、PR(+),而H-caldesmon(-),Desmin及SMA一般阴性或者局灶阳性。国内研究对27例子宫内膜间质肿瘤[8]病理结果分析,CD10、ER、PR在ESN、LGESS、UGESS和UUS中的表达强度逐渐减弱,而Ki-67则逐渐增强,测定Ki-67阳性指数有助于预测预后。该患病理免疫组化结果提示:SMA(+),Desmin(-),H-Caldesmon(+),CD10(弥漫+),ER(+),PR(+),CyclinD1(-),PHH3(-),Ki67(阳性率5%),S-100(-),MelanA(-),ALK(-),CK(AE1/AE3)(-),延胡索酸水合酶(FH)(+),与各研究相符。SMA、H-caldesmon阳性表达提示局部伴平滑肌分化。

ESN是唯一预后良好的子宫内膜间质肿瘤,治疗以手术为主。大多数病例以全子宫切除术为主。若患者有生育要求,可行单纯肿瘤剔除术。但由于ESN无特异性临床表现,辅助检查难以与LGESS相鉴别,单行肿瘤剔除术时,术中需精细操作,确保瘤体完整。为术后病理确定周围组织有无浸润,手术时应一并切除肿瘤周围少量正常组织以明确无周围组织浸润。ESN为良性疾病,术后无需进一步治疗,定期随访即可。据目前国内外报道的ESN相关病例,暂无患者术后复发。本例患者术后随访恢复良好。

综上,子宫内膜间质结节伴平滑肌分化临床罕见,症状体征不典型,影像学及肿瘤标志物无特异性表现,易误诊。术后病理免疫组化可见CD10、ER、PR、Vimentin、SMA、Desmin、H-caldesmon不同程度表达。手术为治疗ESN有效手段,术后需随访观察。同时,通过此个案报道,期待日后对子宫内膜间质结节盆腔MRI、多普勒超声、特异性肿瘤标志物等方面进一步研究,降低误诊、漏诊几率。

猜你喜欢
平滑肌免疫组化肌瘤
子宫肌瘤和怀孕可以共存吗
你了解子宫肌瘤吗
夏枯草水提液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浙江医学(2020年9期)2020-07-01 10:17:42
原发性肾上腺平滑肌肉瘤1例
肺淋巴管肌瘤病肺内及肺外CT表现
婴幼儿原始黏液样间叶性肿瘤一例及文献复习
结直肠癌组织中SOX9与RUNX1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浙江医学(2019年2期)2019-01-23 06:38:24
喉血管平滑肌瘤一例
你了解子宫肌瘤吗
肠系膜巨大平滑肌瘤1例并文献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