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蒙,朱文静,赵雪琪,蒋洪治,夏建新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 皮肤科,吉林 长春130000)
患者女,51岁,因“面部红斑、结节7年,加重1年”再次就诊于我院。7年前无明显诱因右鼻翼出现拇指大小红斑、结节,就诊于北京某医院,病理诊断为皮肤型 Rosai- Dorfman 病,给予肌注干扰素,隔日1次,每次100万单位,共3月,未见明显改善。三年前于我院就诊,再次取病理,病理诊断同前。给予阿赛松,24 mg/d、米诺环素,100 mg/d、沙利度胺,100 mg/d,自述有效,后因口服沙利度胺后手麻停药。近一年,皮损逐渐增多再次来我院。发病以来未出现发热、乏力、关节痛等症状。体格检查: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左颈部触及2 cm×3 cm大小肿大的淋巴结,质地硬,活动度可。既往体健,否认传染史、家族史。专科检查:面部见密集棕红色斑块、绿豆至红豆大簇集结节,部分融合,表面光滑,质地中等,无压痛。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血常规、肝功、肾功、血清免疫学未见明显异常。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内组织细胞呈团块状浸润,伴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组织细胞内见散在的吞噬淋巴细胞。免疫组化:组织细胞CD68、S-100阳性,CD1a阴性。
诊断:皮肤型Rosai- Dorfman 病。给予口服阿维A(方希),20 mg/d、曲安西龙(阿赛松),24 mg/d,治疗6个月后症状好转,逐渐减量,目前剂量为12 mg/d、米诺环素,100 mg/d、甲氨蝶呤,10 mg/w、叶酸,5 mg/w、肌注干扰素-α2b(安福隆),100万U/d,现已治疗1年,面部皮损明显改善,结节变小,斑块变平,目前具体情况。目前患者处于随访中。
皮肤窦性组织细胞增生症-Rosai- Dorfman病(Cutaneous Rosai- Dorfman disease,CRDD)是一种少见的良性组织增生性疾病,病因不明,可能与病毒(如人类疱疹病毒6感染)和免疫反应有关[1]。Ahemd对2019年以前Pubmed所发表的220例CRDD患者进行统计分析,CRDD的临床表现为结节(42%)、斑块(34.5%)和丘疹(23.5%),大部分病灶无自觉症状,少数病灶表现为压痛(8例)、瘙痒(7例)和溃疡(2例)[2]。本病最常见的受累部位为头颈,其次为躯干,女性多见[3]。该患者为女性,鼻部为初发,累及整个面部,皮损表现为结节和斑块,符合Rosai- Dorfman病的临床表现。该患者的组织病理表现为:真皮内见体积稍大的组织细胞增生形成淡染区,淋巴细胞、浆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少量嗜酸性粒细胞形成深染区。高倍镜下可见,淡染区组织细胞吞噬淋巴细胞现象,有一定的诊断意义[4]。如果缺乏伸入运动,腺体和血管周围大量成熟浆细胞浸润可帮助诊断[5]。该患者组织细胞见到了吞噬淋巴细胞现象,也见到了附属器周围大量成熟浆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表现为CD68(+)、S100(+)、CD1a(-),加之患者免疫学和系统检查正常,可以明确皮肤型Rosai- Dorfman病。
CRDD是一种良性、自限性疾病,治疗主要针对持续不退和有美容要求的患者。治疗方面目前尚无规范的方案。手术常用于局部或较小的病灶。对于多发病灶CRDD的治疗,系统或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可作为第一选择[6]。沙利度胺是一种免疫调节药物,对CRDD的治疗和预后有积极作用,可被视为主要的治疗方法[7]。阿维A影响细胞生长和分化,抑制细胞的生长,同时也有免疫调节的作用,在CRDD的治疗中取得不错的疗效[8]。Sun等人对甲氨蝶呤(单独或联合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的RDD病例进行回顾,发现9例系统RDD和3例皮肤RDD中,大多数病例疗效显著,在该病处于活动期及时使用甲氨蝶呤,可能是实现快速临床缓解的关键[9]。干扰素具有抗病毒,抑制细胞生长和抗肿瘤的作用,可用于联合用药[10]。查阅2005年至2020年文献资料,国内共报道本病65例,现对其治疗方法以及预后作出总结。65例CRDD患者中,散发皮损的患者有20例,泛发皮损的患者45例。散发皮损的患者中,18例行手术治疗,1例口服羟氯喹、外用糖皮质激素,预后较好;1例口服沙利度胺、外用糖皮质激素,皮损无著变。泛发皮损的患者中,采用了沙利度胺、羟氯喹、雷公藤、皮内注射和口服糖皮质激素、放射的治疗方法,发现单一用药和单纯放射治疗有皮损无改变的情况,联合用药的患者效果较好。
本例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诊断CRDD明确。该患者首次治疗时,单独给予干扰素,疗效差。之后给予糖皮质激素、沙利度胺联合干扰素治疗,自述皮损改善,但该患者因沙利度胺不耐受,被迫停药,而后皮损进一步加重。给予甲氨蝶呤、叶酸、阿维A、糖皮质激素联合干扰素治疗,面部大多数斑块、结节接近消退。甲氨蝶呤联合阿维A和干扰素治疗难治性Rosai-Dorfman病,效果较好,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