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开放性课程若干问题研究

2022-11-26 13:33陈联记
关键词:开放性重构院校

陈联记, 王 升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办公室,河北 石家庄 050081)

一、高职开放性课程的概念与目的

(一)高职开放性课程的概念

课程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秩序、有设计、有影响力的教育存在的总和。它是教育最重要的形态,是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是专业的基本单位。高职开放性课程相对于封闭性课程而言,它是在开放性教育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种目的多元、秩序动态、设计合理、能够与外部因素互动的有利于高职学生技术技能发展的课程形态结构。

(二)高职开放性课程的特殊性

高职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这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实现跨界合作教育。因此高职教育课程中,必须充分体现校企合作的内容。同时高职教育是一种就业教育,这决定了高职课程必须重视社会实践,因此在高职开放性课程中应该强调实践课程、就业指导课程。

(三)高职开放性课程的目的——课程形态重构

高职课程形态重构是高职课程改革的本质。课程改革是课程运行到一定阶段后,必须采取的行动。因此高职课程改革导致课程形态重构是课程发展的必然选择。高职课程改革的必然性与课程形态重构的必要性构成了课程改革的一种总趋势。

课程改革是一种理念推动的结果。这种理念也必然是反映教育规律,得到人们普遍认可的理念。国家关于高职教育发展的许多政策都充分体现了开放教育的理念。开放教育理念一开始是在教学层面进行推进的,但当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人们就意识到只有从课程层面推进工作,开放教育才能得到根本推进。

高职课程重构主要包括:课程理念重构、课程结构重构、课程内容重构、课程方法重构以及课程制度重构。

1.高职课程理念重构

课程理念重构是课程形态重构的关键。课程主体的课程价值观直接影响着课程的各种状态。只有在先进的课程理念影响下,课程主体才能对课程有合目的、合要求的把握。当前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中,奉行的课程理念就是开放教育。在这一理念影响下,课程主体的课程理解与立场都将是适切的存在。

2.高职课程结构重构

系统内不同课程根据学生专业发展要求,形成有序的、相对稳定的状态,不同的课程结构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课程体系中课程要素之间的组织与配合共同构成了课程结构,他们规定了各学科与专业的基本内容。开放性课程结构形态主要特点是:课程主体的多元性,课程要素的丰富性,课程内容的生成性。课程主体的多元性是指课程主体不只是单一的教师,还包括了更多的主体,主要有学生、企业相关人员以及其他人员。课程要素的丰富性是指通过课程设计,课程体系中课程类型多种多样。课程内容的生成性是指除了预设的课程内容,在课程推进的过程中,逐步生发的一些内容。

3.高职课程内容重构

课程内容是课程形态的重要部分,是课程改革的着眼点,是教学内容的重要基础与依据。开放性课程内容分为宏观内容、中观内容与微观内容。开放教育理念下,课程的宏观内容必然有一大部分是由开放性、生成性知识组成的。课程结构决定课程的中观内容。各种课程的比例与组合决定着某种课程内容的多少与性质。教材作为课程与教学内容重要的载体在结构上一定要把握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比例。“高职教材建设忽视了以能力要求为基础,在应用性和实践性上体现不充分。”[1]这一问题应当得到解决。

专业要求决定课程微观内容。课程是专业存在的基础,因此,专业对于课程也有导向作用。同样一个专业,对研究生的要求可能是理论创新,对本科生的要求是理论学习与运用,对专科生的要求是在了解理论的基础上,能够掌握技术技能。专业要求决定着课程的具体内容。“规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结合构成了课程完成的意义”[2]。

4.高职课程方法重构

在课程体系中,课程方法是关键要素之一,它决定着课程如何动态运行,如何转换成对学生有用的教育资源。开放性课程方法以活动为基调,以参与为机制,以做中学为主线。活动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最能够体现开放性课程的要求。在活动中,学生可以主体性参与,通过参与他们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在做中学,在学中做,高职学生的技术技能可以得到切实的提高。

5.高职课程制度重构

课程制度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关于课程的规程或行动准则,它是课程运行的规范与标准。课程制度对于课程的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课程制度可以分为国家课程制度、地方课程制度与学校课程制度。国家课程制度一般较为宏观,地方课程制度在国家课程制度基础上适度增加了符合地方特点的一些要求,学校课程制度是在微观层面对课程的基本要求。高职开放性课程要求对课程制度进行必要的重构。一要研究审视与剔除影响开放性课程与教学的一些课程制度。二是要研究开放性课程的内涵,要研究国家关于高职教育教学的制度规定,这是修改完善课程制度的前提。三是重新制定开放性课程制度,使之适应开放性课程发展的要求。

二、高职开放性课程的意义

(一)对专业建设的意义

“课程是专业的细胞,专业是课程的组合。”[3]课程结构的调整与内容的重组是专业育人张力得以发挥的重要前提。专业的发展在本质上就是课程的不断变化。高水平专业的核心是高水平的课程,专业建设的核心是课程的重构。当课程处于封闭状态时,专业发展就必然是停滞的状态。依据资源依存理论,一直以来高职院校属于高等教育竞争的外围,为了获得足够资本,不得不依据本科院校的办学行为发展本院校,渐渐地模糊了自身职业性和高等性的特征,出现与本科院校同质化的现象[4]。开放性课程是专业发展的生发机制,是专业能够较好地对接产业的关键。开放性课程把自己完全放置于学校与市场的交口,随时接受来自内部与外部双重力量的冲击,它的动态与开放必然引发专业发展的及时有效。

(二) 对教师发展的意义

在开放性课程中,教师不只是课程的执行者,更主要的是课程的设计者、制定者。开放课程是一种富有变化与创新的课程,新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与课程方法会不断进入课程体系之中。这在客观上增加了教育的复杂性、专业性。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才能适应开放性课程的要求。因此,开放性课程有利于教师的发展。

(三)对学生发展的意义

开放性课程给学生参与课程的机会。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按照高水平人才培养的要求遵循国家和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帮助学生实现职业人功能转换,满足学生对未来的就业期望,使得个人价值维度与社会价值维度吻合[5]。学生对课程全过程的参与是开放性课程的显著特点。开放性课程在课程的教育力方面明显优于其他课程。主要是因为在开放性课程中,课程方法是灵活多样的,课程内容也是不断推陈出新的。同时,开放性课程给学生提供了走出学校的各种机会,他们能够经常与来自企业的人员接触,也能参与学校与企业共同确定的研发项目。

三、高职开放性课程的结构

课程结构分为内在结构和外在结构。课程的内在结构包括课程目的、课程内容、课程方法和课程评价;课程的外在结构包括理论课程、实践课程、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

(一)把握开放性课程结构的基本原则

1.全面发展与终身教育相结合原则

高职院校培养契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应扭转“重技轻人”的教育取向,贯彻好“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6]。目前高职院校在教学与课程层面出现了一些偏颇。只重视对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却忽视了全面发展;只重视学生当下的教育,忽视了对他们终身教育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不仅要促进学生现在的发展,还要帮助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终身参与教育的意识,要帮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在课程结构中必须要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的设计。

2.基于工作过程与体现专业特点相结合原则

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亟待打破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壁垒,实现行业企业与学校的互通共融,实践资源共享,拓宽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通道,形成校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系统化培养学生岗位匹配能力和就业能力[7]。近几年,在《悉尼协定》的影响下,一些高职院校十分推崇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结构。这无疑对于改进我国高职教育教学专业-知识本位的传统做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产教融合会给学生提供基于工作的课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制度体系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会丰富一个制度体系的内涵”,从而凸显高职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特色[8]。

在高职课程结构的设计中,既要体现高职院校课程特色,给学生创造一种具有工作现场感的教学环境,又要体现高职专业特点,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较为系统合理的课程结构。

3.稳定性与动态性相结合原则

开放性课程需要什么样的课程结构?首先,必须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否则教师与学生是难以把握的。传承是稳定性的重要表现。课程是长期积淀的结果,一些好的做法,一些经验,一些内容需要不断传承并发扬。传承让课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保证了课程结构面貌的基本性。其次,稳定性是相对的,动态性是绝对的。动态性是从课程发展的角度而言的。课程只有不断创新,不断吸收新鲜的成份才能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要求,这是我们大力推进开放性课程的基本着眼点。只有打破课程的封闭状态,形成开放的态势,才能不断实现课程的快速发展。

4.凸现核心能力与培养特长相结合原则

高职院校核心能力是区别于其他院校学生的一种能力。在开放性课程中,要把体现核心能力的课程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核心能力是针对全体学生而言的,而特长是对每一个学生而言的。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特长。特长教育是个性教育的重要体现。在开放性课程中,也应该设计培养学生特长的课程。

(二)高职开放性课程结构的基本架构

1.全面发展开放性课程

主要包括开放性方向课程、开放性社会课程、开放性文化课程以及开放性体育课程。开放性方向课程主要指政治思想品德方面的课程。社会主义高校必须培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人才。高职教育既承担着学生的技能训练,又负责学生的道德养成[9]。开放性方向课程能够不断吸收补充赋予时代特色的新内容。例如要及时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开放性社会课程是不断提高学生社会品质的课程,学生交往与合作的能力要不断提高。这种课程除了一定的理论讲解,还要让学生走向社会、走向企业,让他们在真实的过程当中得到锻炼。

通识文化素养是学生专业发展的底色。对于高职学生而言,通识文化素养的提高显得尤为迫切。他们的通识文化素养有利于他们对专业的理解,有利于其在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后对专业的运用。因此,以通识文化素养为主的开放性文化课程是高职课程结构重要的组成部分。选择什么样的内容进入高职课程结构?不同地方的学校应该有不同的把握。动态开放应该是设计通识文化素养课程的基本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可以设计一些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2.终身教育开放性课程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职业与专业也在不断创新变化。企图在学校学几年就管一辈子的想法早已过时。只有培养学生终身职业教育的意识,才能适应社会进步的要求。因此在高职院校,要把学生终身教育内容纳入到课程结构当中。但遗憾的是,在一些高职院校,大家的着眼点都在于现在教育,对终身教育这种未来教育缺乏重视。谁实施终身职业教育,谁就能培养出可持续发展的适应职业与专业发展的人才。终身教育不是几句简单的口号,只有在课程与教学中设计终身教育的内容,才能将终身教育落到实处。终身教育课程,一是要在人才培养方案里明确终身职业教育理念。二是要研发终身教育课程。目前,全国范围内尚无终身教育教材。有前瞻性的高职院校要善于开发这样的课程,要从理论上向学生讲清什么是终身职业教育,为什么要进行终身职业教育,怎么才能做到终身职业教育。三是要在各门课程的内容设计中渗透职业教育理念与方法。四是在学校里要营造终身职业教育的潜课程氛围。

3.专业基础开放性课程

“高职教育重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的职业发展需要,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养成,是应有之义。”[10]专业基础课是高职院校课程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离开了专业基础课程,就谈不上高职院校的所谓专业。不管高职院校如何进行开放教学,基础课程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基础课程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课程方法的多样性、课程组织形式的灵活性以及课程内容的选择性等方面。

4.专业技能开放性课程

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课程应该在专业课程结构中占有较大比例。专业技能课程的开放性对高职学生而言显得尤其重要。专业技能包括基础技能,也包括先进的技术技能。基础技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学生应当具备的基础技能是多方面的。这就需要我们用开放性理念把握这个问题。学生必须掌握核心基础技能,对其他技能应当有所了解。先进的技术技能包括行业企业普遍运用的技术技能和前卫的技术技能两方面。对于行业企业普遍运用的技术技能应当让学生熟练掌握,对于前卫性技术技能应当让学生有所了解。

5.工作能力培养开放性课程

“《悉尼协定》描述了教育机构人才培养预期成果的12个主题: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调查研究、现代工具的应用、工程师与社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职业道德、个人和团队工作、人际沟通、项目管理和财务、终身学习。”[11]这12个方面概括了职业院校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方面。

可以据此设计职业教育工作能力培养的课程。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与开发方案、调查研究方面的能力,应当在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技术课程中重点予以体现。 现代工具的应用方面尤其要凸现计算机能力培养,不论什么专业的学生都要有一定比例的计算机课程。与此同时,学生还要学习机床、机器人等现代技术手段。有条件的学校还给学生开设驾驶技术课程,对职业院校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但是不适合大面积推广。学生作为未来的工程师,应当学习一定的社会性知识,掌握基本的社会交往能力。在课程设计中也应当具有这样的内容。在这方面,更应当重视潜课程的设计,例如社团活动。人际沟通能力也应当在其中予以安排,个人与团队工作也属于社会性内容。职业道德教育除了设计专门的理论课程之外,应当贯穿于所有课程之中。

6.特长发展开放性课程

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既要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要求学生的个性发展。高职院校学生的个性发展应体现在教育的各个环节。学生特长发展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内容。为了保证学生的特长发展,高职院校应当在课程体系中设计学生特长发展课程——体育特长课程、艺术特长课程、文学特长课程、文秘特长课程、管理特长课程等等。

猜你喜欢
开放性重构院校
小学低年级构建开放性美术教学的实践研究
“双减”能否重构教育生态?
长城叙事的重构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基于干扰重构和盲源分离的混合极化抗SMSP干扰
例析三类开放性问题的解法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如何在初中化学开放性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