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第一中学 孙俊博
历史是初中重要学科之一,尤其对文科而言,历史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历史课既无聊又有趣,无聊主要表现在:过去想要学好历史必须枯燥背诵各种历史事件和对应年份;有趣在于:随着教师教学方法的不断丰富、教学方式的改变,提高了历史教学趣味性,尤其是将一些史料应用于历史课堂教学中,能使学生像听故事一样学习历史,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积极性,为学生学好初中历史奠定坚实基础。
初中历史课是学生学习历史的最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严禁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灌输大量的历史知识,强行记忆各种历史事件时间、地点、人物等,这样反而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甚至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因此,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工作时必须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将历史史料渗透到历史课堂中。基于此,本文进一步探讨历史史料走入初中历史课堂中的有效策略,希望给广大教师提供一些启示。
史料是指学习历史的资料或材料,是学习历史的最基本知识依据,也是人类社会历史不断进步的文字说明。史料具有各种各样的形式,包括基本文字记载、图画、文物、碑文等。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中历史教材能将某个时期内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内容高度反映和概括出来。受到初中生接受能力与天赋的影响,初中历史教材无法形象生动地反映各个历史事件,因此,传统教学模式、教材与学生之间很容易出现矛盾和冲突,进而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而引入史料之后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史料中不仅记录了当时事件,还穿插了一些图片、视频、歌谣等,教师在历史课堂中通过对多媒体辅助资料片的应用,能实现历史场景的再现,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生动的感受,增加历史知识趣味性,简化抽象的历史知识点,塑造身临其境的历史现场,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积极性和热情。
2.有利于学生熟悉历史学科。研究早已消失的对象是历史学科重要特点,由于无法再现历史现场,导致不能进行直接观察,与此同时,历史知识框架的构建依据间接源于过去遗留的史料。这种特点导致有不真实感存在于学习过程中,应用历史史料能够增强历史真实感,有利于学生对当时时代背景、人物想法和评价进行充分了解,使情景再现,进而突破时空限制,能熟悉和感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通过对历史背景的了解,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
3.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著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借助自身与环境的作用,促进个体智慧与认识的成长和发展,此理论最基本特点是在活动中学习。立足此种理论,在历史教学中引入史料,能增强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师生与教学文本之间的互动性,从而使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促进学生阅读水平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4.探究精神的培养。对于历史教学而言,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有理性思维的学生,而不是让学生简单记住碎片知识,简单分析历史事件。由此看来,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直接阅读一些史料和历史文献,以学生具体情况为依据,详细介绍基本学术观点,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使学生能直接探索和研究历史。
在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中,通过对教材中和教材外补充文字材料的应用,可以培养学生获取史料信息的能力,这是历史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最主要内容。获取信息的前提和基础是读懂材料,为了准确解题,教师必须教会学生正确分析史料并将观点提炼出来,从整体角度出发把握材料。
实物史料指人类在漫长历史长河中由于自身活动遗留下来的不含文字或微量文字的实物,这是人类活动给后代留下的宝贵财富。通过对实物史料的应用,可以将人类文明足迹展示出来,除了开阔视野之外,还能陶冶性情,有利于学生对历史进行感悟,直接对话历史。但是,并不要求在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中展示正品实物,可以将容易搜集的文物展示出来,如古钱币、旧邮票、生活器皿等。当前,通常将文物复制品展示在课堂中,或者教师与学生共同制作教具。
图片史料是指借助图片形式将史料反映出来,它是不能将实物转变为文字的材料。初中历史教材中有很多图片史料,包括漫画、图片、数据图表、历史地图、文物、古迹等。
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广泛应用反映历史信息的影视视频资料。教师通过对音像资料的应用,不仅能培养和发展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能对形象思维需求进行满足。以历史视频为中心开展的教学活动可以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使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有机结合史料与历史教学,有利于促进历史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史料密切联系着教材中的内容、大纲以及教师的讲解,从而使合理有效的拓展教学内容得以展示。由此看来,教师在选择和运用史料过程中,必须建立史料和课堂、教材与教学进度之间的联系,提高对教学时机的重视程度,不能依靠自己意愿和爱好任意分配和应用史料资源,必须将中心确定为教材内容,使史料资源得以合理地向四周发散和串联,从而保证历史教学工作的正确方向。
构成历史的内容包括大量真实发生的事情、真实存在的人物,历史学习实际是对人类发展史和人类未来命运的展望。由此看来,史料必须具备真实性与客观性特征,这样才能提高课堂专业化,增强讲解与分析的严肃性。其一,就是选择史料时,必须客观有效把握史料的来源路径,为真实可靠可信的史料提供保证。其二,教师应该将关联客观历史的书籍、纪录片等介绍给学生,发挥正确引导作用,使学生能对真实客观的历史进行了解,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修养,进而为课堂上师生高效配合与对等交换历史信息提供保障。
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是教材,但是在有限篇幅的影响下,教材中不能安排大量知识内容,不能将全部史料载入其中,这大大增加了学生理解历史知识的难度。因此,教师讲解历史知识时,必须在历史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科学合理补充其他史料,这样才能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一方面开阔学生视野,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对史料的感知成效。例如,在学习“金与南宋的对峙”这一课内容时,如果仅仅应用教材中相关图片解说金朝建立与灭亡及南宋建立等相关史实,无法使学生产生强烈刺激,更不能形成情感共鸣。除此之外,考虑到学生理解能力较差,借助教材应用文字形式阐述相关史事,不能有效培养其责任感和爱国情怀。为此,教师有必要将岳飞英勇抗金的动态视频展示给学生,带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与此同时,教师借助教材中图片和史事文字内容,转变学生认识,借助强烈视觉对比,促进相应情绪的形成,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在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下,学生对教师展示的史料往往会有自己的见解,这些见解中存在一定差异性和相似性。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看问题的全面性,可以指导学生从辩证角度出发看待史料内容,教师可以将相互辩论的话题提供给学生,发挥正确引导作用,使学生阐述自己想法并聆听同伴见解,确保学生能深入分析史料,实现史料分析素养的提高。以学习“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这一课内容为例,在教师讲述“贞观之治”时,可以提出如何评价李世民等问题。最初学生会受到影视作品影响,对李世民产生消极评价,这时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史料,如任人唯贤、完善三省六部制、减轻人民劳役负担措施的实行等,引导学生正确评价李世民。但是考虑到学生看待问题角度较为不同,因此,重新评价李世民时,仍然会有一些学生对李世民持消极态度,另一些学生持中立或积极态度。这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将持有相同意见的学生分成一组,让学生借助历史史料,论述支持自己评价态度的原因,并互相交流意见,展开分析和辩论,促进分析素养能力的提高。教师将史料提供给学生,同时组织学生从史料角度出发分析历史人物,可以使学生产生对史料的看法,帮助学生有效完成辩论任务,使实证分析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通过对史料的阅读,学生能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了解,端正历史思想,促进良好历史观的形成。这要求教师在开展正式教学活动时,充分发挥引导统筹作用和价值,支持和鼓励学生主动搜集探究历史史料,促进学生学习历史主动性的提高。除此之外,教师必须将适当的史料内容引入课程教学中,为学生更好地消化重难点知识提供帮助和支持;将史料研究盘构建出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使历史知识面得以拓宽,提高史料阅读能力。教师为了满足课堂教学中不同学生的需求,也可以通过对网络的应用,将史料收集出来,将史料内容添加其中,保证史料的真实可靠性。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搜集史料,借助阅读不同的历史书籍,促进学习效率和质量的提高,保证学生快速融入课堂,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例如,在讲解“三国鼎立”相关内容时,为了提高学生理解能力,教师可以将一些史料故事导入其中,如“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将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吸引学生注意力。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开展唐朝灭亡会议,将各种史料手册下发给学生,使其进行深入阅读与思考,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教师也可以结合历史材料题,将史料内容渗透其中,使学生同时学习与练习,进而熟练掌握知识。史料阅读能提高学生个人能力,锻炼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培养良好习惯,通过对历史史料的多角度分析,促进历史教学目标的实现。
众所周知,中学生历史结构知识仍然一片空白,教师必须通过对历史史料的巧妙应用,使学生阅读分析得到充分锻炼,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现阶段,历史教师应用单一化授课方式大幅降低了课堂学习趣味性,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提升,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致理解停留于表面,随着其他课程作业量的不断增加,逐渐减少学生学习和研究历史史料时间。想要促进历史教学直观性的提高,培养学生史料阅读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图片化史料,帮助学生观察和分析,提高自主思考能力,打破思维定式,进而对历史现象进行合理批判。例如,讲解“洋务运动”这一课时,想要激发学生阅读史料兴趣,教师可以应用图片引导法将此运动的主要领导人物展示出来,帮助学生理解整个洋务运动的背景;除此之外,教师通过展示制造厂、火墙、船只等纪录片视频,使学生直观感受洋务运动主要成果的价值。在对人物和事件史料进行分析时,教师可以提出相应问题,如“洋务运动的阻力有哪些?洋务运动的意义是什么?”等。在问题导向下,学生能进行全面思考,同时将重点时间段、人物、事件、内容等标注出来,为正确理解历史提供保障。
应试教育仍存在于我国的教学中,致使考试成为所有学生学习的目的。若学习仅仅立足书本,必然不会获得理想的历史成绩。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虽然背下历史知识,但是并不能掌握正确答题方法。如果将史料教学法应用于课堂中,就能使学生掌握正确答题法,进而在考试中遇到专门的史料分析题能游刃有余应对,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渗透史料,培养学生解答史料题的能力,避免应用死记硬背法获取高分。例如,在教授“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这一课内容时,为了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匹夫有责意识,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商鞅变法、李冰等史料,发挥正确引导作用,提问学生这个史料的注意部分是什么,这时学生就会积极猜测,一些学生认为是史料时间、地点、人物等,另一些学生认为是史料意义等。然后教师给予补充,还需注意史料发生背景、历史原因、客观因素等。通过这样的讲解方式,学生在考试作答时能明确思路和答题要点,进而将大量时间节省下来,同时提高准确度,为获得更大进步提供保障。
总而言之,为了提高学生史料阅读能力,教师必须全面整合课程资料,同时应用各种教学方式,如图片、故事、视频展示与讲解等,提高学生对史料内容的理解力和记忆力,促进学生良好逻辑思维的形成,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为此,在开展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灵活应用教材,发挥正确引导作用,使学生可以对教材中文学史料进行正确阅读。教师可以将课外知识点提供给学生,为学生知识视野的开阔提供支持和帮助,保证大幅提高学生学习成效和历史认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