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未来之星幼儿园 林艺文
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物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说明部分指出: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特别强调了好奇兴趣、积极行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具体的学习品质,将学习品质明确定义为“态度”“倾向”。在《指南》具体目标中,让幼儿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并乐于想象和创造。显然,学习品质不是指儿童学习的知识、技能本身,而是指儿童如何去获得知识、技能,包括学习知识、技能时的态度、倾向。解决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遇到困惑和难题,想办法以答疑解惑为目的而从事的认知识别过程,展现了人们调动原有知识经验克服问难的综合能力。尝试在幼儿园探究性区域活动中,创设活动空间、时间、材料等创设探究性的环境,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为了延伸幼儿的兴趣点,设置层层递进的探究性问题,引发幼儿深度学习;在持续性的探究过程中,鼓励支持幼儿个性问题、多角度评价探寻问题的解决路径,拓展幼儿多维度认知和体验;问题来源于生活,问题的解决能支持幼儿接受生活中的挑战与创新。因此,充分发挥探究性区域,提升幼儿的学习主动性,推动幼儿能力的多方位发展,让幼儿在自由自主、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主动探究,是当前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思路和方向。
心理的安全和自由是幼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基础。探究性区域活动更能为幼儿营造开放、自主的探究氛围,适宜的材料投放是影响活动效度的关键因素,教师根据幼儿在游戏中自主探究的需求,创设、开放科学区的探究条件,提供符合探索需要的材料,创设能产生探索行为的环境,支持和引发幼儿积极主动地与材料相互作用。科学区中的玩具材料存在多角度、多层次的探究空间,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这种空间能给置身于探究中的幼儿带来不同体验的问题和挑战。
镜子是探究性区域中最常见的材料,简单的镜子拥有多元的探索空间。镜子成像游戏是幼儿最初的探索,幼儿在系列探究过程中发现物体随着镜子面数不同、镜子摆放的角度等因素的变化呈现不同的状态,当幼儿在班级走廊发现镜子能反射太阳光形成光斑时,他们将镜子与班级的光影区进行融合,当镜子遇到光影区又呈现出奇妙的现象,借助光的反射原理观看了趣味皮影戏。随着兴趣点的深入,幼儿的各种问题呈现了出来:镜子可以把光投到我们需要的位置,在光影区光线暗,可以实现光的转弯吗?能用镜子让太阳光转弯,投到我们光影区的皮影戏上吗?结合班级幼儿的探究兴趣点和需求,科学区新增投放了新玩具——镭射塔。“镭射塔”的投放吸引了许多幼儿陆续前往科学区进行探究,有的幼儿喜欢根据图册的提示进行挑战体验,边玩边记录。有的喜欢和同伴合作,思考讨论:光如何避开障碍物反射到灯塔?幼儿能根据在户外反射光的小游戏和光影区的活动认知进行经验迁移,移动或调整镜子的角度,即可点亮“镭射塔”。有的能在挑战中,记录灯源、障碍物、镜子、塔之间的位置,发现其中的联系:灯源要避开障碍物才能反射到灯塔;障碍物越多,需要镜子也越多;灯塔和光源位置固定不变,镜子数量会随着障碍物的多少而变化等小奥秘。
《指南》中提出,大班年龄段幼儿“能主动探索并尝试研究常见的物理现象产生的条件或影响因素”,探究光和镜子的关系能有效支持幼儿实现“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这一目标。通过操作,幼儿不但能感知镜子和光有关的科学现象,丰富经验,更能提升自己观察、比较、分析、判断、推理、合作的能力,当幼儿探索成功,成功的喜悦能让幼儿保留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幼儿主动探究、乐于探究,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有利于幼儿长远的发展。
但渐渐地,笔者发现能够真正去尝试解决问题的幼儿越来越少,幼儿随意摆弄镜子的现象却越来越多,并对此进行了思考:幼儿从兴趣浓厚到随意摆弄的原因是什么?是否有必要和幼儿一起进行经验的梳理?如果有必要,幼儿最需要得到的支持又是什么?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关于镜子和光关系的粗浅经验,兴趣浓厚,但经验零散,未能运用于解决问题之中,需通过师幼互动帮助幼儿梳理、提炼。针对区域探究活动,融合大班年龄段幼儿特点,做了价值分析,尝试开展集中探究性的教学活动,帮助幼儿梳理相关经验,激发幼儿继续深入探究的兴趣。
《指南》中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竞赛能激发大班幼儿探究的积极性,而层层加深的闯关难度,使竞赛更具挑战,引发幼儿深度思考,主动探究镜子反射光的秘密。基于价值分析,设计组织集中科学活动:让光转弯。该活动重难点放在了“用镜子的反射作用解决游戏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置游戏挑战关卡,引领幼儿通过动手操作、调整思考、反思领悟,层层深入地挑战问题、获得新的认知和体验。在活动导入环节,通过直观的教具激发大班幼儿乐于帮助机器人补充能量的积极性,通过提问引发幼儿思考:机器人放在方格的哪个位置可以补充到“光”的能量?个别幼儿示范操作感知,再一次调动了全体幼儿的探索欲望,幼儿从中感知光沿直线传播这一现象。顺着幼儿的兴趣,再次给予所有幼儿操作体验的机会:借助镜子,帮助变换位置的机器人补充能量,幼儿在直观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中获得了“镜子的反射作用可以帮光改变方向”这一有益经验。
为了进一步激发大班幼儿的探索欲望,增加闯关挑战游戏:第一关卡作为上一环节的延续,依旧是调换位置的机器人,根据幼儿的操作情况,教师给予支持,传递经验,如两面、一面镜子都能帮助解决问题,但一面更简便,通过直观操作将幼儿思维可视化,幼儿在操作中也感知、收获新体验;在第二关卡,则是机器人位置不变,增加障碍物,提高挑战难度,但同时也进一步激发了幼儿的竞赛兴趣,在操作中感知中,幼儿发现路线是多种多样的,并不唯一,与同伴分享时的成就感油然而生,旨在引导幼儿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在难度升级的第三个关卡,幼儿通过尝试,自主发现并总结镜子摆放的角度会影响接下来的路线,在操作中感知角度不同,路线不同,实验结果也会有不同;第四个关卡则是将活动推向高潮,幼儿创意设置关卡,邀请同伴答题,在幼儿思考设计、关注同伴、检验操作过程中,也是幼儿深入思考探究的过程。环环相扣的竞赛游戏充满趣味、富有挑战性,能有效激发幼儿深度学习。幼儿的深度学习,关键点在于新旧知识经验的链接,先激活幼儿原有知识经验,鼓励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将其作为线索进行回忆、提取并运用。在活动中,幼儿始终处于积极投入的状态,感受到科学的学习是一件有趣、有意义的事,进而引发幼儿学习的内在动机,利于其终身发展。
幼儿园科学区域活动中教师要预设不同层次要求的探究性问题,有机融合问题探究,以推动区域游戏活动的有效开展。幼儿不仅是活动的实践者与参与者,更是活动问题的发现者、解决者,当然不同幼儿的认知经验、情感技能均不相同,在探究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存在个性化差异,教师要尊重个性问题,一方面调动幼儿持续性学习的主动性,支持幼儿梳理生活经验与区域游戏的内在关联;另一方面帮助幼儿养成多角度思维习惯,激发幼儿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提升幼儿对区域活动的感知与体验。
在探究“让光转弯”的活动中,为了让幼儿真正参与区域活动探究,可以这样设置探究性问题:镜子为什么能让光转弯?当光遇到障碍物怎么办?怎样辨别光的哪条线路最短、怎样设计让使用的镜子数量更少?多人合作如何更快挑战成功?针对班级幼儿不同实况,通过设置不同层次探究问题,激发幼儿自主选择、参与问题探究、主动记录、分享成果,关注不同幼儿、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体验和发展,引导幼儿更高效地参与区域游戏活动。同时,在区域分享活动中,尝试让幼儿评价,组织幼儿将探究过程中的感知、体验、小收获在班级内分享,这样有助于幼儿巩固原有认知,促进个性化发展,还能在同伴的帮助提示下,引发新的探究想法,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促进幼儿有感受共同分享,有经验共同交流,有问题共同探讨,使幼儿了解别人的视角,感受他人的思维方式,加强幼儿间的相互学习和模仿,关注不同幼儿多方面、多角度感知经验的获得。
幼儿园班级关注区域活动后评价的实效性,这是激发幼儿积极参与区域活动、主动探究、感悟反思行为的关键所在。教师应善于捕捉幼儿区域活动的探究实践过程的亮点并开展针对性评价,评价过程中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采用教师对幼儿、幼儿对幼儿之间的相互交流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善于捕捉他人的优势,对比、反思自己的想法,有效培养幼儿批判性思维意识、拥有个人独特的见解,形成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核心经验联通幼儿零散的知识经验,在幼儿经验体系中起着节点和支撑作用,使零散的知识在个体内化的过程中形成完整经验,掌握核心经验有利于幼儿经验的建构迁移以及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在每一次探索过程中,幼儿所收获的不仅是对科学现象的感知和科学经验的积累,因此教师应关注让幼儿获得能力、态度、情感等多维度的体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幼儿对镜子的探索远不止如此,随着探索的深入,他们也开始尝试把自己对镜子的了解运用到生活中……幼儿初步解决问题的经验与幼儿生活实践的具体问题相联系,引导幼儿进行必要的经验迁移和应用,将幼儿获得解决问题成功的体验,融入一日生活经历持续的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活动,能有效促进幼儿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挑战的自信。教师根据大班幼儿最近发展区,善于鼓励幼儿挑战和创新,为幼儿解决问题搭建适宜的支架,挑战并克服幼儿园一日生活游戏中的问题。
在班级活动室、走廊拐角常出现,同伴幼儿之间的碰撞或不同班级幼儿上下楼梯的拥堵现象,这个现象值得关注与思考。关于这个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幼儿通过交流讨论、实地观察、分组思考,大班幼儿一致认可采用镜子反射现象的原理来解决这个问题。镜子应该放在什么位置、什么高度利于全体幼儿观察?用什么样的镜子更清晰?幼儿分组通过实地勘察、现场模拟、合作研究等方式,尝试用厚度不同的平面镜摆放在拐角的墙面,一幼儿固定、分两组幼儿在拐角的两道上进行视线的比对、聚焦,发现平面镜的位置和高度可以跟自己的身高差不多,选择清晰可见的平面镜最为合适。确定后,在墙上做记号,尝试用胶布进行固定平面镜,于是,班级拐角、楼梯转角都设有“安全镜”。有了“安全镜”之后,发现幼儿走到拐角时会适当放慢脚步,观察镜子的另一边道是否来人,一方面满足了经验在生活实践的运用,一方面减少了奔跑碰撞现象,进一步提升幼儿主动探究的积极主动性。
此外,在户外骑行区,大班幼儿从大操场出发环绕幼儿园一周。在晨间户外活动时,中带小的户外活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小班幼儿推着大滚球从植物园返回活动区,此时大班幼儿骑车过来,出现了碰撞现象。该怎么办呢?骑车在植物园拐角出现了盲区?怎样避免相撞呢?活动室平面镜的使用和与家长乘车外出的生活经验,给大班幼儿带来了启发:可安装一面镜子在拐角处,于是新的问题点产生了:这么大的场地安装在哪儿、怎么装?是安装跟活动室一样的平面镜吗?幼儿自告奋勇带着这个问题,展开分析、调查,在道路的转角都要安装广角镜,便于行车的观察来车情况,避免交通事故。于是,幼儿在教师和家长的协助下,添购了广角镜,在现场骑行两车交会模拟的情境下,幼儿找到了安装镜子的合适点(有点高),邀请保安叔叔协助固定安装。在多次骑行模拟、观察捕捉、现场调整的研究中,终于成功了。户外活动场地,经幼儿观察、研究,都安置了广角镜,大班幼儿带领着小中班学会观察拐角的情况增减车速,碰撞现象大大减少了。问题来源于生活,探究解决问题的各种办法获得经验,能采用迁移经验的方法实践应用、克服困难,回归于生活。
综上所述,活动的成功能让幼儿感受到探究的乐趣,失败能让幼儿懂得坚持,合作能让幼儿收获友谊。探究性区域游戏,为幼儿丰富的科学知识、技能,也为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有意义的素材。坚持动手操作、亲身体验让幼儿构建更丰富的有益经验,重视探究与思维过程的有效融合,在推动幼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发展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去发现幼儿的兴趣和需求,追随幼儿的脚步,支持幼儿在良好的环境中“做中学”“玩中学”,更好地推动、促进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