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智鸿,喻彩霞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
“城市记忆”是城市形成、变迁和发展中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是过去时光的点滴累积,从历史遗迹到人文景观,从传统技巧到社会习俗,从有形的物质遗产到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城市记忆的重要内容。它记录着岁月流转的历程,联结着人们的共同记忆,决定着城市的文化价值与文化品味[1]。
早在1991 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就说过:“评价一个制度、一种力量是进步还是反动,重要的一点是看它对待历史、文化的态度”;1992 年,福州城市建设如火如荼之际,习近平在《福建日报》上发表署名文章《处理好城市建设中八个关系》,高屋建瓴地论述了推进城市建设这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妥善处理好的8 个关系:上与下、远与近、旧与新、内与外、好与差、大与小、建与管、古与今;2019 年,在北京老城前门东区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殷殷嘱托,要“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2]。
老旧小区是城市的一面镜子,折射出一座城市的品位和居民的幸福感指数。据不完全统计,娄底市2000 年以前建成的老旧小区共655 个,涉及居民101 221 户,面积923.5 万m2,涉及群众近30 万人。这些小区普遍存在屋面漏水、下水道堵塞、道路破旧、消防设施不全、各种生活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改造迫在眉睫。
2018 年7 月,娄底市政府出台了《娄底中心城区老旧小区改造工作试点实施方案》,明确对大科街道棉纺厂小区、乐坪街道月塘小区、花山街道神童湾小区、长青街道金属回收公司小区等5 个老旧小区共2 865 户开展改造试点,重点在房屋主体功能、基础配套设施、居住环境、服务功能上进行综合整治改造;2019 年,娄底市启动了47 个老旧小区的改造,惠及居民9 989 户;2020 年,娄底市计划改造老旧小区93 个,涉及居民13 124 户,其中列入湖南省重点民生实事的42 个项目共6 786 户;2021 年,娄底市中心城区长青居民点老旧小区改造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冷水江市金星巷老旧小区改造小区外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涟源市梅园小区老旧小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双峰县工农北路沿线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小区外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新化县老崇阳岭老旧小区内改造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18 个项目已获中央预算内投资1.425 2 亿元,娄底市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正逐渐走出一条蝶变之路。
笔者多次走访过娄底市老旧小区改造试点大科街道棉纺厂小区,这里曾经被当地居民称为“贫民窟”,道路坑洼不平,房屋墙体开裂,电线纵横交错,处处是杂草与垃圾,小区居民长年生活在此,难免心情压抑。如今,走在焕然一新的棉纺厂小区中,整齐的道路两旁是崭新的路灯和漂亮的红色瓦顶,线网井然有序,墙面焕然一新,楼道整洁干净,绿荫处处、鸟鸣声声,极大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幸福感。
娄底文化厚重,人杰地灵,是梅山文化的腹地,也是湖湘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娄底自建市以来,尽管历届政府为保护其历史文化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这些独特的城市记忆还是在同质化的城市发展进程中慢慢消解,许多历史久远的、富于独特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史书”正在失去记忆。
2.2.1 承载城市记忆的物质文化支离破碎
物质文化是城市记忆的重要载体,城市记忆首先是居民对于城市共有历史文化的认同,而传统建筑最能引发人们对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认知[3]。以娄底观化社区所辖老街为例,老街位于娄底市涟水河畔,拥有历史文化遗址30 余处,是娄底中心城区历史变迁的重要载体,也是娄底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政府就观化社区涟水河周边垃圾污水处理、防洪堤建设、居民物业管理、老街改造等问题进行了整饬。经笔者多次走访,环境质量确实有所提升,但娄底老街历史原有风貌几乎荡然无存,历史上商贸云集、历史人文古迹甚多的老街已完全蜕变成一条普通且毫无特色的现代小商业街。笔者屡次试图寻找历史的痕迹,除了将军庙、新码头、万寿宫与观化井仍有遗迹可循,标志性建筑观化门与望湘门于2008 年仿建之外,只剩下几处呈点状分布破旧颓败的木板老屋,在现代化建筑的夹缝里留下历史的转角。
2.2.2 社会对行为文化与精神文化的逐渐失忆
一般来说,一座城市的老旧小区因其独特的历史性往往承载着丰富的行为文化与精神文化,包括休闲方式、生活习俗、节庆活动、文明程度、价值观等。城市居民的行为文化与精神文化既可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传承与创新,也可能随着时间湮没在历史长河中,在时代发展的冲击下遭遇失忆。娄底的城市发展亦然。
一方面,老旧小区在改造过程中传统休闲文化不断被庸俗化。有的老旧小区常年处于管理混乱的局面,麻将馆盛行,赌博成风,喧哗声晨昏不断,举报无果;广场舞意在娱养身心,却因为一些老旧小区规划不到位而纠纷频出。事实上,娄底人的休闲方式是多姿多彩的,从传统武术太极拳到本土特色梅山武术、山歌,都可以在小区休闲文化中得以体现。笔者深以为,老旧小区改造不能仅仅停留在设施升级的层面,更要留住“记忆”,留住“乡愁”。另一方面,老旧小区在改造过程中精神文化定位模糊。2020 年,娄底市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然而“文明”两字过于宽泛,部分居民对于“文明”的理解几乎等同于“卫生”。某种意义而言,老旧小区体现的精神文化往往代表着一座城市的性格与气质,甚至可以说是城市的“文脉”和“底蕴”之所在。在对老旧小区的改造中如何挖掘出这座城市的文化气质,乃至塑造城市的“文脉”,精准定位城市的“性格”,需要深入思考。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乡人口流动加速以及产业聚集,原有的城市空间已经远远无法满足现代化城市飞速发展的需要,原有的空间格局被打破,城市更新速度加快……在此趋势下,附着在原有城市空间的独特记忆无疑会在城市的更新中遭遇失忆或者消解。因此,想要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政府就要发挥引导作用。2011 年,娄底市人民政府出台《娄底中心城区历史风貌保护规划》,将娄底中心城区历史风貌的保护提上日程,在维护城市基本历史格局前提下,将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打造历史文化特色和山水景观相融共存的城市风貌。
不仅于此,政府在发挥引导功能的同时,也要树立以居民为中心的保护理念,要让居民全面了解老旧小区的价值与意义之所在,认识到有关历史文化的城市记忆存续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与居民对于追求良好的人居环境这一理想绝不悖离,在居民之间形成共同的价值观,激发其文化自信和地域自豪,从而使居民自发地保护和传承[4]。
记忆碎片是城市记忆的重要载体,它是人们认识城市记忆的前提,主要包括城市地理、历史、文化、城市形态布局要素和重大事件等[5]。娄底中心城区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唐永徽年间(公元650—655 年),娄底境内最早的寺院——云隐寺建成;北宋乾德二年(公元964 年),僧无尽在清潭建天王寺;北宋熙宁元年(公元1068 年),娄底老街形成集市,商铺林立,贸易繁荣,可谓娄底中心城区文化的发源地,“娄底八景”“天王寺”“涟壁书院”“抗敌书报社”“将军庙”等众多历史遗迹记录着这个城市发展的轨迹。
要挖掘老旧小区内这些能够体现城市记忆的价值元素,一方面需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结合城市的历史、文化、地域特点以及空间形态,构建出有价值的记忆碎片数据库,从宏观层面完善记忆留存策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顶层设计方案;另一方面,从微观层面对老旧小区空间区域进行合理的改造设计,充分融入有价值的记忆碎片元素,而非简单粗暴地通过功能置换破坏小区居民原有的生活文化空间。例如,对于老旧小区中传统的历史事件、人物形象等不可视的记忆元素,可以通过在小区记忆墙、小区历史展览馆中展示等可视方式来表达;对于历史建筑、古井、古树等,要重点宣传其历史背景与价值特点,用正确的手段加以保护和修复;对于民歌、武术、剪纸、放孔明灯等湘中地区传统文化元素,可以将其提炼、转换并运用在小区居民的娱乐生活之中,建立文娱中心,既丰富了小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又传承发展了本地优秀的传统文化,留住过往温度,让记忆不再失色。
老旧小区记载着城市街区的居住文化,反映着城市的自然历史演进。老旧小区的升级改造一方面是城市更新的重要环节,体现了城市居民追求幸福生活的诉求,另一方面也应考虑到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城市记忆的存续。在改造工作中,追求设施升级与记忆留存的平衡,也恰恰是历史真实性的体现。因此,对于那些能够代表城市风貌、特色的城市记忆部分,要尽可能地维持历史的原貌,而对于维持原有历史风貌不利于小区改造的部分,要尽可能地通过合理的创新对原有城市记忆进行活化,对于代表性较强、辨识度较高的代表性记忆载体,在改造的过程中应秉承保护和突出重点的原则,使之焕发新的生机[6]。
以娄底市清潭社区下辖的天王寺居民区为例,这里靠近涟水河二大桥,因娄底历史文化遗产“古天王寺”坐落于此而得名。娄底二大桥是娄星区的北大门,桥两边的土地被相继开发建成了高楼大厦,只有南岸东边的天王寺居民区依然是民房,多年来一直缺乏规划,道路狭窄,矛盾和纠纷层出不穷。建于北宋的古天王寺就位于该居民区的西北角,是娄底市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娄星区的一张名片,然而由于受地理位置所限,其与民房靠得太近,寺庙在扩建和维修中经常与当地居民产生矛盾。
那么,如何在改善天王寺居民区人居环境的同时保护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记忆,甚至将之活化、延续?笔者以为,应从居民小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尊重居民区现有路网、空间格局和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下细功夫,解决老旧小区功能不完善、环境脏乱差等问题。对于涉及到历史文化遗产的部分要划定区域,明确保护重点,新建建筑的风格、色彩、材质等应传承原有历史风貌,体现优秀传统文化,在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促进历史文化遗产和现代生活的和谐共融,进而保留人民群众对当地历史文化的记忆和情感。
对于城市的发展而言,文化是根,记忆是魂,留住城市记忆就是留住了这座城市的根与魂。然而,随着时代变迁,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建设越来越趋于同质化,那些曾经鲜活而丰富的记忆却越来越边缘化,甚至于慢慢消失。历史要发展,文化要传承,记忆要延续,城市在演进过程中必须拾回那些丢失的记忆和消失的乡愁。当前形势下,老旧小区升级改造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得轰轰烈烈,笔者希望本文对于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设施升级与记忆留存问题的分析能够对娄底市落实完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政策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