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浩,刘文科,樊瑷晗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
头痛为临床常见病症,其内涵较为广泛,可涉及现代医学多种急慢性疾病,中医常以内伤及外感辨证,但由于病因较为复杂,收效不佳。仝小林教授注重中医的传承和创新,擅治中医内伤杂病,尤善以三七治疗头痛。笔者有幸跟随仝小林教授学习,现将其临床活用三七治疗头痛的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中医认为头痛虽病因繁杂,但不外乎外感及内伤,往往伴发于多种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外感头痛多为感受外邪所致,内伤头痛或是肝郁化火上扰清空,或是肾精久亏髓海空虚,或是营血不足不能上荣,或是痰浊内生阻遏清阳,或是气滞血瘀,脉络阻塞所致。仝小林精于糖尿病等内科杂病诊疗,而头痛在糖尿病患者中亦较为多见。糖尿病病机一般可概括为本虚标实,常以气虚或阴虚为本,痰浊血瘀为标。气虚鼓动无力,阴虚血脉运行涩滞,均可导致血瘀,并贯穿糖尿病发病始终。因此,糖尿病患者易出现头痛,而头痛又多与血瘀有关。瘀血阻滞脉络,气血运行不畅,水谷精微不能上充于脑,髓海失养而导致头痛。仝小林认为头痛的治疗当重视活血祛瘀,特别是合并糖尿病的患者。然而,若活血太过反易出血,得不偿失;祛瘀不足则疼痛难止。每遇此时,三七作为化瘀活血的要药,配伍使用往往能使瘀血清而疼痛止。
仝小林强调要辨证准确,在遣方用药及药物剂量方面亦有独到见解,认为方药的量与效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医方剂自古至今有制方大小及处方剂型的不同。有的方剂选择的药味较多,称为“围方”。这种处方适用于多种慢性疾病的调理,其中每味药物的剂量较小,相互配伍后药效相对平和。有的方剂选药精炼,药味少,整体组方精简,称为“精方”。这样的处方每味药用量较大,作用相对集中,起效更为快速,在危急重症的治疗中较为多见。围方用重剂,长期服用则容易出现毒副作用;精方若用量轻,则难以取得良好的疗效。因此,若辨证立法方药无误,而药量不足或过轻,不仅病情难愈,且易令人疑惑,迷失方向,反而贻误病情[1]。剂量的大小对于能否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至关重要。仝小林临床上用方药味少而剂量大时多采用汤剂。
三七,性温,无毒。三七古人习惯用量为煎汤内服1.5~3 钱,研磨服0.5~1 钱。现代学者内服用量往往研末1~3 g,煎服3~9 g。由于古今度量衡值差异,今人常规用量远低于古人[2]。仝小林在治疗急重病时特别三七的用量往往达9 g或更高。经长期观察,该用量临床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为提高临床疗效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三七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其性温,味苦微甘,可止血散瘀、消肿定痛、清热平肝。三七既能活血又能止血,具有止血而不留瘀的特点,为治疗体内外各种出血的要药。三七可单独应用,研磨吞服或外服,亦可与其他物配伍使用。三七除能够治疗各种出血疾病以外,还通过活血散瘀而止痛。三七早期是明代民间用药,在军队中作为“金疮要药”使用。
仝小林善于应用三七治疗内科杂病,例如应用三七,配伍淫羊藿、莪术治疗肝癌[3];以瓜蒌薤白半夏汤加三七、降香、蜈蚣粉,治疗心绞痛[4];用莪术、三七、黄芪治疗萎缩性胃炎[5]。这些疾病病久则易气血不畅,瘀血阻滞。三七具有活血化瘀之效,亦有补气补血之功,临床上还可与多种药物配伍,应用非常灵活便利,配伍应用效果更加显著。
4.1 病案1 陈某,男,80 岁。主诉:发现血糖升高13 年,头痛1 余年。现病史:患者13 年前诊断为2 型糖尿病。2 年前开始胰岛素治疗,平时血糖控制在空腹血糖 7~8 mmol/L,餐后2 h 血糖 9~10 mmol/L。HbAlc:6.2%。1 月前开始头痛,头颅CT 提示腔隙性脑梗死。双颈动脉及下肢动脉超声:双颈动脉及双下肢硬化伴多发斑块形成。超声心动:主动脉瓣少量返流,左室舒张功能减低。患者多次就医头痛无改善。刻下症:头痛,自汗,乏力懒言,周身困倦,大便难,干结成球,心烦口苦,两目黯黑。舌黯,苔薄白,舌底脉络瘀阻,脉弦紧。既往史:高血压4 年,平时血压120/80 mm Hg 左右(1 mm Hg ≈0.133 kPa)。中医证型:血瘀正虚。治法:活血补气,祛瘀止痛。处方:抵当汤加减。药物组成:酒军6 g,水蛭3 g,桃仁15 g,三七9 g,黄芪30 g,黄柏30 g,生姜3 片。每日1 剂,水煎服,每日2 次。
二诊:服药14 剂,患者头痛明显好转,诸症均有缓解。在前方的基础上将三七剂量调整为15 g,再服1 个月,服法不变。患者复诊,头痛缓解,其余各症基本消失。
按:患者为80 岁高龄老人,患病日久,正气已虚,血行不利,瘀血内留,瘀久化热,阴血亦伤,阴血不能上荣,故头痛乏力、双目黯黑。气虚表卫不固,故见自汗。气虚推动无力,肢体失养,中气不足,故大便难且干结,周身困倦,少气懒言。瘀久化热,故心烦口苦。因此,仝小林辨证为血瘀正虚,用抵挡汤加减以活血补气,祛瘀止痛。瘀血由虚而起,正气不足,推动无力,则瘀血不去,阴虚亏虚,新血不生,正气亦难复。三七可祛瘀生新,散血而止痛,活血通络兼补气血。酒大黄活血化瘀通利血脉,兼以清热通便;水蛭、桃仁活血通络,润肠通便;黄柏配大黄以清瘀热;黄芪补气活血,益气生血;生姜辛温走窜助诸药通络活血。二诊时,患者头痛已明显减轻,其他诸症均好转,在原方基础上重用三七,使瘀血去新血生。患者再服药1 月,头痛消失。
4.2 病案2 崔某,女,61 岁。主诉:头痛半年。现病史:患者半年前因子宫肌瘤行子宫切除手术。术后患者受风后出现头痛,每次均需服止痛片方可暂时缓解。于当地医院进行多项理化及影像检查均未发现异常。刻下症:头痛,头晕耳鸣,乏力,口干,大便干,腰痛,偶有鼻衄,眼前飞蚊,多梦,入睡困难,醒后难以入睡。舌黯,苔少,舌底脉络瘀阻,脉沉细。既往史:2 型糖尿病7 年,应用阿卡波糖50 mg,每日3 次。空腹血糖 5~6 mmol/L,餐后2 h 血糖7~8 mmol/L。中医证型:脾虚胃热,兼有血瘀。治法:辛开苦降,活血止痛。处方: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加减,药物组成:干姜6 g,黄连30 g,黄芩30 g,西洋参15 g,三七15 g,赤芍30 g。每日1 剂,水煎服,每日2 次。
二诊:服药1 个月,患者头痛明显减轻,偶尔需要服用止痛片。其他症状明显减轻。在上方的基础上去赤芍,再服2个月,患者头痛缓解,无须再服止痛片。
按:患者素来体弱,加之半年前子宫切除手术,必然耗伤正气。家人因担心患者体弱营养不足,每日食补。患者脾气不足,又饮食不节,致中焦失运,中满内热,胃热灼伤阴津,瘀血内生,气血运行不利加之生化不足,则髓海失养而头痛,头晕耳鸣,乏力、口干、大便干、腰痛。瘀热损伤血络,离经外溢,故衄血。脾虚气血生化乏源,不能养目,故眼前飞蚊。中满内热,上扰神明,胃不和则卧不安,故多梦,入睡难,醒后难以入睡。方中三七祛瘀止痛补益气血;赤芍活血祛瘀清热凉血;干姜辛温通阳祛寒,西洋参补气养阴生津补虚;黄芩、黄连苦寒清泻胃热。二诊时患者诸症皆有好转,原方去赤芍,仍留三七活血止痛,再服2 月后患者头痛已解,无须服药。
4.3 病案3 祖某,女,54 岁。主诉:头痛10 个月。现病史:患者10 个月前因天气寒冷外出受凉后头痛、肢体麻木。经当地医院行相关检查未见异常,多地求医头痛始终未见改善。刻下症:头痛、四肢麻木、乏力、恶风,眠差易醒,大便干,每日1 次,夜尿2~3 次。舌黯淡,苔薄白,脉沉无力。既往史:高血压病3 年,现服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血压130/80 mm Hg。中医证型:气血不足,血滞经络。治法:益气温经,活血止痛。处方: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药物组成:黄芪30 g,桂枝30 g,白芍30 g,莪术15 g,地龙15 g,三七 30 g,生姜3 片 。每日1 剂,水煎服,每日2 次。
二诊:服药3 周后患者头痛及四肢麻木减轻,睡眠改善,乏力好转,再服1 个月,头痛四肢麻木缓解。
按:患者体弱恶风,营卫失和,气血不足,加之风寒入侵血脉,血行滞涩,运行不畅,故头痛、四肢麻木、乏力、恶风。阴血亏虚,心失所养,则眠差易醒。气虚推动无力,故大便干。肾气不固,则夜尿频。方中用三七补血活血通络止痛;黄芪甘温,补在表之卫气;桂枝散寒温经通络;白芍养血和营通痹;莪术、地龙破血行气止痛;生姜辛温疏散风邪。二诊时患者头痛肢麻好转,睡眠乏力改善,效不更方,继服上方1 月头痛症状缓解。
头痛在临床上非常多见,是患者的一种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也可伴随其他症状出现。其病因复杂多样,临床上往往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中医在辨证的基础上针对不同证型的患者采用个体化方案施治,常取得很好的疗效。中医之痛证,或是不通,气血津液流通不利,或是不荣,气血津液亏损,经脉失去阳气之温,津血之濡,最终脑失充养,发为头痛。仝小林认为针对血流瘀滞,髓海失养病机,用三七既可活血祛瘀,使血脉通力,又兼有补气补血之效,髓海得养,头痛渐止。三七作为化瘀活血的要药,既活血又止血补血,可治疗各种血证和痛症[6]。用三七一味药而达多药之效,同时根据辨证予以不同配伍,进一步加强止头痛之效。此外经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三七能促进造血功能、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抑制氧化应激、改善脑异常微循环,抗炎镇痛等多靶点干预作用,而且大剂量三七抗血栓的作用最强[7-10]。因此,在辨证的基础上配伍应用三七能很好地改善患者头痛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