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宗海与张锡纯对气化理论的发挥对比分析

2022-11-26 07:58白雪芳钱会南
吉林中医药 2022年9期
关键词:少阳经脉三焦

白雪芳,钱会南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清·唐宗海(字容川),主要著作《中西汇通医书五种》,清·张锡纯(字寿甫),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二人是中西医汇通的主要代表人物,均认为西医重形迹而轻气化,且运用气化理论对于人体生理和病理有精辟见解。本文通过对比二人的理论认识和临床应用,探讨其对《黄帝内经》气化理论的发挥,以期能更好地理解气化理论之发展与临床应用。

1 认识有侧重

气化指气的运动过程中而产生的诸种变化。气化理论较为系统地论述于《黄帝内经》,气化一词出现在《素问·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1],即指出膀胱主气化的脏腑功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阐明天地阴阳二气为化生万物的根本,取法天地阴阳以论人体脏腑之阴阳,且论述形精气味的相互变化。再有《素问·天元纪大论》等7 篇大论描述五运六气,说明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及对人体的影响,此外的大多数经文中亦有不明说气化而实属气化的论述。人禀天地之气以生,人身自为一小天地,人身之气化即天地之气化,人体生命活动是气化运动的具体体现。

1.1 三焦膜论 三焦为通气行水之道路,因此言气化不得不论三焦。唐宗海认为三焦非无形之物,其实质是人体通身之连网油膜,即“焦即油膜也”[2]13。三焦在内为包裹连接脏腑之间的膜网,在外为皮内白膜,即位于肥瘦肉之间的一层油膜,谓腠理。三焦根于肾之命门,由命门之根系出板油,连胸部膈膜,入心包络,连肺系上咽喉。外出为手背胸前之腠理,是为上焦;从板油连及鸡冠油,著于小肠与胃,属脾,是为中焦;从板油连及网油,前连膀胱,中为胞室,后连大肠,外出少腹、下肢之腠理,是为下焦。下焦为膀胱上口,凡人饮之水皆由三焦连网下于膀胱.三焦通则决渎通利,若三焦不利则水道闭即发为肿胀。通身油膜,内膜外腠,能联系全身上下内外,即“荣卫往来之道路,则在三焦膜中,三焦内为网油,外为白膜,外达皮毛,连属四肢,皆三焦所统御也”[2]404。另唐宗海明确指出膜上膏油属于脾之物,膏油与网膜连为一体,统称油膜,但油与膜所主不同。

而张锡纯认为三焦是脂膜,“三焦者,身内脂膜也”[3]162,三焦脂膜散漫于诸脏腑中,其亦根于命门。由此可见,张锡纯、唐宗海在三焦形质与根源上看法基本一致。但张锡纯认为上焦为心下膈膜即心肺相连的膜,中焦为包脾连胃之膜,下焦为包肾络肠之膜,在此点上,唐宗海所论的三焦之膜更为广泛。另外张锡纯认为膀胱有下口无上口,“膀胱之腑有下口而无上口,水饮必随气血流行,而后能达于膀胱,出为小便”[3]159,此亦与唐宗海下焦为膀胱上口之论不同。

1.2 经脉气化观 唐宗海认为经脉是脏腑气化的路径,即“经脉者,脏腑气化之路径也”[2]29。脏腑各有一经脉,经脉之气出自脏腑,经气游行出入以布其化。又“脉是血之道路也”[2]10,而经脉或主气或主血,虽有所不同,但经脉均为各脏腑气血往来之道路。唐宗海论经脉主气及其气化之理较详,其先引《内经》标本中气相关经文,论述风寒热湿燥火是六经经脉本气,中气为经脉所过中络的表里经之经气,太少厥阴阳明为六经标气。再引开阖枢经文,详述太阳膀胱经气化上行外达皮毛而卫外主开;阳明胃经气化主纳物,化糟粕传入大小肠,主内行下顺主阖;少阳三焦外主腠理内主膈膜,气均从腠理内外出入而主枢;手太阴肺主宣通布散,足太阴脾主运行,凡血脉津液周流四达,均由太阴气开而主;厥阴肝主藏血以藏下焦之阴气,手厥阴心包敛血而火不旺,主藏上焦阴气,因此厥阴主阖;手少阴心经内合包络下生脾土,足少阴肾经下生肝木上济肺金,因此少阴为枢。同时指出六经开阖枢是审证之关键,即“此数者,为审证施治之大关键,不可不详究也”[2]29。再有,唐宗海提出少阳三焦是膜中道路,十二经之流行皆取道于少阳,“为脏腑周身内外之关键”[2]294,“上下升降,无论邪正之气,未有不由少阳,少阳为阴阳之道路也”[2]425。少阳外通太阳、阳明之表,内达少阴太阴厥阴之里,各经皆从膜相通,因此各经亦皆有少阳之证,少阳三焦之膜不和就不能通各经。并提到小柴胡汤为少阳三焦网膜郁而为病之正治正方。

张锡纯亦认为气血道路在经脉,“经者,气血流通之处也”[3]393。但张锡纯论述经脉所主经气及其气化之理较简略,认为经分属于脏腑,经病亦归属于脏腑。指出《内经》较为重视足经,如六经命名中以足经命名多于手经,足经连带手经则以足经命名,太阳寒水经以足太阳膀胱以寒水主之,手太阳小肠经亦以寒水主之,少阳相火、厥阴风木、太阴湿土同此理。以手经连带足经则以手经命名的有阳明燥金、少阴君火,且论及伤寒病时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传经顺序。此外张锡纯提出少阳经独主脂膜,但有手足经之分,连于太阳经皮毛之内的白膜,连于阳明经肥瘦肉间之膜属于手少阳三焦经,包裹两胁下的板油之膜属于足少阳经。而人身之膜皆为相通,经脉气化亦相贯通。如六经之中下焦脂膜团聚之处为少阴,“少阴之经即团聚之脂膜也”[3]472,中焦脂膜团聚之处,为太阴,“有重重油脂包裹之处即为太阴脾府”[3]468。三焦乃气化水行之道,气由焦膜中行而出入内外,焦膜不利则气难出入,必由手少阳三焦之气化能升而后能降,气化不升则不降,如小便不利投利小便之药不效者,往往因气化下陷,郁滞于下焦,阻碍其气化升降,此时投以升提之药则效。

1.3 人身气化论 在人体气化中,唐宗海较为重视气血生化运动过程,他认为“人身只气与血两者而已”[2]25,“人之一身,不外阴阳,而阴阳二字,即是水火。水火二字,即是气血,水即化气,火即化血”[2]73。火降血下,气升水布,水火相济,升降不已,上下相召,气血生化不息,这是唐宗海总结水火气血生化运动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整个过程[4]。人体中火下交于水即化为气,水上交于火即化为血,水火相交实乃脏腑经脉气化上下沟通的方式。饮食之中,水饮是天阳之物主化气生津,食物是地阴之物主化液生血。饮食入胃,水饮由胃入三焦连网而下于膀胱,心火为阳,鼻吸入之气为天之阳气,气从鼻吸入,入肺管,历心系,合心火循脊,下入肾系,并命门之阳,此三者在督脉作用下沉丹田,水蓄膀胱如釜里装水,火在丹田如灶中添薪,丹田在膀胱之后,蒸动膀胱之水化气上行。而人身只此一气,此气一上于肺由口鼻呼出,二上升于口,化为津液,在肝脾肺作用下,津液四散如云雨雾露之溉,三随太阳经脉散于周身皮毛,为卫气。此为火下交于水乃化气上行之理,即“盖无形之水阴.生于下而济于上.所以奉养是气者也”[2]73。饮食入胃,水饮已从胃中散尽出三焦以下膀胱,肾中水津循冲任上于胃,合食物经脾胃受纳腐熟与小肠泌别清浊所化之汁液,上肺入心,经心火熏灼化为赤血,血既生,一下藏于肝统于脾,二从心包络出循经散脉,濡养全身,三循任脉下入胞中,与肾之阴津,在男子化为精髓,在女子化为经血。此为水上交于火乃化血之理,即“水入于经,其血乃成”[2]26。而水火气血虽然相对,但气血一阴一阳,相倚相行,相互维系,气运血,血守气。另唐宗海认为治气即是治水,治水即是治气,如清燥救肺汤、猪苓汤、都气丸均是治水以补气,而补中益气汤、六君子汤、肾气丸皆是补气以滋水。且血病治血即是治火,治火即是治血,如六黄汤、四生丸大泻火热,是清火以生血之法;而炙甘草汤用桂枝,人参养荣用远志、肉桂,血寒血痹者用禀受火气之药如桂枝、细辛、艾叶、干姜等,均是补火生血通血之法。

比较而言,张锡纯认为人身之气化主要由胸中大气所统摄,他认为上焦主大气,中焦主中气,下焦主元气,“盖人之元气,根基于肾,萌芽于肝,培养于脾,积贮于胸中为大气以斡旋全身”[3]234,详尽气的发生(元气)、培养(中气)及贮存(胸中大气)之理。而这其中以胸中大气较为关键,“人之大气虽在胸中,实能统摄全身”[3]42,又“大气不但为诸气之纲领,并可为周身血脉之纲领矣”[3]34,因此诸气皆赖以胸中大气斡旋而升降出入不息。且胸中大气即为宗气,能代先天元气主持人体生命活动,若胸中大气下陷,则诸气逆乱。胸中大气充满,斡旋全身气机使气运转正常,尤使胃气下行,冲气使不上逆。而胸中大气一旦下陷,无大气统摄则可出现大汗淋漓、小便泄泻不禁、肢体痿废、呼吸顿停诸证,对此,张锡纯喜重用生黄芪升补胸中大气,并合桑寄生,称二药为补益胸中大气之要药。

2 治疗存异同

唐宗海和张锡纯治疗皆重视脾胃的作用,但角度不同。唐宗海从气血运动生化角度认为治气治血皆以脾胃为主,“血生于心火,而下藏于肝;气生于肾水,而上注于肺。其间运上下者,脾也。水火二藏,皆系先天。人之初胎,以先天生后天。人之既育,以后天生先天。故水火两藏,全赖于脾”[2]74。又“阳明中土,乃水火血气上下往来之都会也”[2]131,即脾胃乃水火气血生化运动过程的中心枢纽[4],且气血由饮食所化生,脾胃为后天之本,先天亦赖其滋养。因此唐宗海治气血以脾胃为主,治脾以治气如六君子汤和脾利水调气,真武汤扶脾镇水生气,十枣陷胸汤攻脾夺水通气,皆是去水补气之法。治血以治脾为主如炙甘草汤皆补益脾经之药,其治血证喜用大黄以降胃气之逆,以人参、天花粉滋养脾阴。张锡纯认为脾胃升降是气化之中枢,即“胃居中焦,实为后天气化之中枢”[3]540,胸中大气培养亦赖脾胃后天之本的化生滋养,“大气虽本于先天,实赖后天水谷之气培养而成”[3]181。再有张锡纯认为人身之气化为左升右降,肝升胃降为人体自然之气化[5],又提出心肾相交之上下相济,肝胆木气条达实赖脾胃上下升降,因此,在气化之中张锡纯更为重视脾胃。用药方面,张锡纯用柴胡、陈皮一升一降为脾胃升降之药对,用生山药以滋脾胃之阴,白术以健脾胃之阳,而脾胃气机失调以胃气上逆较为常见,张锡纯喜用生代赭石降胃之逆。

3 结语

综上,唐宗海、张锡纯对气化理论的认识同中存异。值得注意的是张锡纯提出胸中大气虽由脾胃充养,但大气下陷非独脾胃之责,此临证须审证详参。

猜你喜欢
少阳经脉三焦
从出土经脉类文献看手三阳脉的循行与证候演变❋
基于“少阳主骨”理论从少阳防治儿童矮身材刍议
“三焦竭部”理论在咽喉反流性疾病中的应用
童心童画
《三千年》
亥时调“三焦”,养生效果好
解读少阳病辨证论治体系※
翻掌上托,通调三焦
翻掌上托,通调三焦
化解尴尬需通“经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