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菁,赵百孝,段行武,李丹阳,朱泽兵,刘雅洁
(1.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 100700;2.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北京 100700;3.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北京 102488)
湿疹是一种有明显渗出倾向的,易反复发作的炎症性皮肤病,中医认为由风湿热邪气,脏腑功能失调所致;西医认为与皮肤屏障功能异常、免疫失调、致敏物刺激等多种因素有关。湿疹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水疱、渗液等,以及剧烈的瘙痒。开阖枢为人体气血津液生发输布循环的管道孔窍,皮肤的卫外屏障,同时湿疹皮损在体表呈对称分布,与经络循行密切相关,又是内外因素合邪致病,因此本文基于六经开阖枢理论,试述开阖枢在湿疹发生发展治疗中的作用,以对临床湿疹诊治提供启发。
1.1 开阖枢理论的概念 《说文解字》曰:“开,张也。阖,门扇也,一曰闭也。枢,户枢也。”开阖枢可以理解为一扇门户,向外打开,向内闭合,开阖之间通过户枢即门轴承接开阖。《素问·阴阳离合论》首次记载并论述了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开阖枢是由于六经精气各不相同而有离合出入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对六经精气盛衰多寡的分类描述,“太”为大,多者为开,“少”为小,少者为枢,阴阳交极,两阴交极者厥阴,两阳交极者阳明,为阖。
通过对古籍资料的考证,对《易经》《道德经》《鬼谷子》等多个中国传统哲学流派书籍中对开阖枢描述的对比[1],可以证实六经开阖枢理论与二十四节气、五运六气学说等同出一源,均推导于天人相应理论,源于四时阴阳之变化。因此可见开阖枢理论并不是中医独有的理论,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万物兴灭、生长、变化、运动规律的总结凝练[2]。
1.2 开阖枢的生理与病理“太”为大,太阳为一身之表,有卫外防御功能,太阴是三阴经的最外一层,开窍于口鼻,可化生转输一身之气血津液,生理角度讲,两经不宜闭藏,为开;阳明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降为顺,厥阴主藏血,固护君火,两经不宜开泄,为阖;少阳转枢表里,少阴转枢阴阳,二者都是承上启下,转轴接合的机要角色。
“开”机不利分阳开和阴开,外感邪气,玄府郁闭,不得汗出,为阳开,各种内外因素等影响脏腑功能,卫气、津液不得转输布散于表,为阴开;“阖”机不利有所阖太过和不足,阳明所阖太过燥热腑实内结,所阖不足气血不荣而痿,厥阴所阖太过则邪闭心包、肝风内动,所阖不足则血虚失濡、气绝喜悲;少阳为六经之枢,沟通表里,转输阴阳,少阴内涵肾水心火与肾阴肾阳两端,因此少阳、少阴枢机不利,阴阳调节紊乱,故有少阴寒化与热化证,亦有因郁致寒热错杂之证。
六经开阖枢是相互影响的。例如气血不足,无力推动,开机不利,气无所止息、气绝致阖机不利,气血稽留,血脉凝结不通则枢机不利。根据病邪侵犯经络和传变顺序又可有合病、并病等。《素问·六微旨大论》载:“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中见阳明”。说明太阴为湿土之气,需要阳明经气血温煦燥湿,否则所开太过而见洞泻;阳明为燥金之气,需要太阴湿土润泽濡养,否则所阖太过而见腑实之证;少阳为火木之气,需要厥阴舒畅调达,否则枢机不利,阴阳气不想顺接而厥;总之六经开阖枢通过标本中气根相联系,结为表里,相生相克,维持着开阖枢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转,同时也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1.3 基于开阖枢理论的六经病的治法
1.3.1 因病而治 根据开阖枢理论用药,最早在仲景《伤寒论》中有较为系统的论述。太阳不开,玄府郁闭,宜用汗法,如麻黄汤、桂枝汤类,不宜用吐、下之法,误用吐下则会导致下痢不止、心烦失眠、头晕目眩、气上冲胸等症;阳明所阖太过,则气热,腑实,血热,宜用下法,如承气汤、柴胡加芒硝汤类,不宜用汗法,误用汗法会导致小便不利、亡阴躁狂等症,少阳、少阴枢机不利,则见郁结、寒热错杂、半表半里之证,宜用和法,如小柴胡汤、泻心汤、四逆类,不宜用汗吐下法,误用会导致阴阳格拒、亡失之症。少阳枢机不利,影响太阳之开,太阳少阳合病,治宜柴胡桂枝汤、黄芩汤类;少阳枢机不利,影响阳明之阖,少阳阳明并病,用大柴胡汤类;太阳开之足,误下法,邪气入里致太阴太阳并病,用桂枝加芍药汤类。
关于根据开阖枢理论循经取穴,最早在《灵枢·根结》中可见相关论述,暴病为“开折”,治疗时需取太阳经,太阳主一身之表,易受外邪,故疾病发展迅速;痿证为“阖折”,治疗时需取阳明经,阳明经多气多血,滋养全身;骨繇为“枢折”,治疗时需取少阳经,胆与三焦热盛气厥,节纵摇动不安;饮食格拒、洞泻无度为“开折”,治疗时需取太阴经,太阴为肺、脾二经,这里也与肺脾二经通调水道,肺与大肠相表里,脾主运化等理论相互印证;悲伤欲哭为“阖折”,治疗时需取厥阴,肝主情志,心主神志,心包代心受邪,厥阴疏泄无度则悲伤欲哭;脉结代不通,为“枢折”,治疗时需取少阴,心主血脉,肾水上济心火,心肾不交则脉结代、心动悸。
1.3.2 因时而治 仲景言六经病各有其欲解时,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可以认为是最早的时间医学理论与生物钟概念。因此,除了针对六经开机、阖机、枢机用药之外,还可以根据时间节气,确定相应经脉当令时间,来进行治疗。
根据时间选择经脉穴位治疗,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后世逐渐发展完善为“子午流注”针法,“子午流注者,谓刚柔相配,阴阳相合,气血循环,时穴开阖也”。这种治疗方法是根据天人相应理论,长期观察实践而得。现代研究也发现人体内的cAMP、cGMP、肾上腺皮质激素、儿茶酚胺等多种激素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出现节律性的规律变化,除了各种激素以外,经脉穴位的导电量、皮肤局部微循环也会随着昼夜时间节律而变化。
2.1 六经开阖枢与湿疹西医临床分型 根据最新的西医临床指南[3],湿疹可分为3 型:急性湿疹、亚急性湿疹、慢性湿疹。急性期渗出明显,炎症较重,主要表现为皮损局部的红斑水疱、渗液、糜烂等,各种过敏原、微生物温湿度的刺激,“开机”受损,表皮玄府络脉开泄无度,而见皮肤红斑、破损津液外渗,“开机”受损,卫外不固,风邪肆虐而见剧烈瘙痒,卫外受损、温度调节异常致皮损局部温度升高;至亚急性湿疹,邪气入里,“开机”渐收,红肿减轻,糜烂面结痂脱屑;慢性湿疹“阖机”闭合太过,皮肤失养,故见皮损肥厚、苔藓样变;一些湿疹的特殊类型,如孕妇胆汁分泌异常、胆汁淤积引起的皮肤瘙痒,与新生儿先天禀赋不足引起的湿疹及更为严重类型的特应性皮炎,可看作枢机异常。
2.2 六经开阖枢与湿疹中医辨证分型 根据《湿疹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20年)》[4],湿疹主要分为风热蕴肤、湿热浸淫、脾虚湿蕴、血虚风燥等四个证型,开阖枢异常也贯穿其中,风热蕴肤证主要为风邪侵犯太阳开机,热邪郁闭阳明阖机,热邪盘踞皮肤而见红斑丘疹灼热,风邪走窜而见剧烈瘙痒,同时伴有发热口渴等阳明经热盛之症。湿热浸淫证,热邪夹湿,痹阻枢、阖,水道不通,津液聚于皮肤而见丘疱疹、糜烂渗液,热邪进一步闭阻阖机可见便秘尿黄等阳明腑实证。脾虚湿蕴型主要为湿邪裹滞,太阴不开,阴气不能转输皮肤,皮损色泽暗沉、脱屑,运化无力升降失常,而见腹胀便溏、食少乏力等伴随症状。血虚风燥型为久病迁延,开阖枢同累所致,太阴不开,阳明不化,厥阴不藏,气血无所化生,血为阴,阴血不足而生燥,肌肤失养,皮肤粗糙肥厚,太阳所开太过,卫外不固,风邪肆虐肌肤而见剧烈瘙痒,阴血不足无力治风,风为阳邪又伤阴血,形成恶性循环,反复难愈。还有少数阳虚证、寒热错杂证,实为少阴寒化、湿热扰动少阳,枢机失常,寒热不调所致。同时几种证型的风、热、燥均可影响心神,出现心烦失眠症状。
2.3 六经开阖枢与湿疹治疗 五谷之气熏肤充身泽毛,开阖枢正常运转,气血津液得以通过“枢机”输布,至皮肤“开机”,运输营养,排出废物,使皮肤润泽健康,再经由“枢机”回到“阖机”,使藏泻有度。湿疹初起时皮肤瘙痒,此为风邪扰动开机,可选用麻桂各半汤祛风和营卫,风邪善行而数变,如风动开机,瘙痒剧烈,可加入虫蛇类药物搜玄通络祛风,如蝉蜕、乌梢蛇等;皮肤潮红、红斑丘疹,此为风热之邪扰动开机,可选用消风散清热祛风;汗出不畅,皮肤开机郁闭瘙痒者可以选用芳香药物宣透玄府,还有具有宣通开发辛散作用的“风药”,启发开机,使汗出皮肤得以濡养。湿由内生,作痰阻气,枢机不利,日久迁延为慢性湿疹,湿邪困脾,脾亦为中焦之枢,枢机不利,则见皮损肥厚、皮肤粗糙、运化失常,可选用除湿胃苓汤、六君子汤等,化痰行气,燥湿利枢。皮肤红斑丘疹水疱,搔抓津水淋漓,自觉口渴,舌苔黄腻,此为热邪闭阖机,津液无所归行而流于皮肤之外,发为水疱、渗液,可选用萆薢渗湿汤,循经流于下焦,发为阴囊、肛周湿疹,可选用龙胆泻肝汤,清热利湿启发阖机。慢性湿疹,开机过开,经皮失水过多,天然保湿因子分泌不足,皮肤屏障功能下降,皮肤干燥脱屑瘙痒,阖机过闭,气血津液不得输布于皮肤,肌肤失养,肥厚苔藓化,治以养血养阴,可选用当归饮子,合并有热邪的可选用凉血四物汤。
中医外治法对于湿疹治疗主要有:火针、贴棉灸、中药外洗、溻渍、中药熏蒸、梅花针扣刺、针灸等。其中贴棉灸、溻渍常用于湿疹的急性渗出期,可以起到收敛开机的功效,开机不利,阖机过闭的干燥性湿疹选用熏蒸和外洗,滋润皮肤的同时,以热力打开孔窍,令药力渗入;火针、梅花针叩刺多针对慢性湿疹肥厚型,这两种治疗是在皮肤上刺出一定数量和深度的孔窍,对于过于增厚的角质层直接打开其开机,促进皮损修复,火针还具有温热作用,活血化瘀,通枢利阖,这两类治疗与外用药物合用,外用药物可以直接通过锥形的孔窍渗入皮肤,更好的发挥治疗作用。针灸可以用于湿疹的各个时期,既可以调节局部皮损的开阖枢,例如围刺、阿是穴等,也可以调节全身的开阖枢以去除风、湿、热邪气,健脾、养血,例如合谷配曲池、血海配膈腧等。
西医治疗在急性期主要选用湿冷敷、炉甘石洗剂、依沙吖啶溶液等,急性期开机太过,湿冷敷可以从物理上对过开的玄府孔窍进行收敛,炉甘石洗剂主要成分为炉甘石、氧化锌二者为金属矿石类化合物,质地沉降,具有收敛固涩、重镇止痒的功效,可收敛开机,去除外风,依沙吖啶溶液为一种抗菌剂,联合使用可以防止细菌外邪在开机失常时趁虚而入。慢性湿疹皮损增厚干燥,开机不利阖机失司,用尿素软膏、水杨酸软膏软化过于增厚的角质、使皮部孔窍开阖正常;口服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物,免疫抑制剂可以调节枢机,避免炎症因子、组胺等向皮损处聚集,进一步影响开机,从而促进皮损修复。西医在湿疹治疗中重视保护皮肤屏障,既是对于开机的直接调节,又可以增强皮肤自身抵抗力,使枢阖自如。
可见无论湿疹的中医还是西医治疗,都可以视作是对开阖枢的调节,因此在湿疹遣方用药时,也可以根据开阖枢理论进行辨证,选用合适的口服处方和外治法等。
现代人过食肥甘,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使得所患湿疹多为燥湿同病,既有皮损渗液潮湿、口黏便黏等痰湿、湿热症状,又有皮损肥厚、皮肤干燥脱屑等血燥、津亏症状,看似复杂,实则均为开阖枢异常所致。过食肥甘生冷,太阴不开,阴气不能转输体表,阳明无太阴湿土之气润泽,所阖太过而生热,阴血为火所伤而为血燥;生活压力大,少阳、厥阴易为气机阻滞,枢机不利,所阖太过,湿热内生;熬夜、辛辣酒肉煎熬阴血,少阴枢机不利,所生为“诸痛痒疮”及“诸湿肿满”;寒热不节,太阳不开,气不能“熏肤泽毛卫外”,《黄帝内经》言:“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湿疹患者多有皮肤屏障功能的异常,也是皮肤防御功能不足的表现。因此有医家根据皮损的分布循经辨证,采用健脾祛湿、恢复少阳之枢机、开太阳以疏散经气之法治疗慢性湿疹,取得一定疗效[5]。对于此类六经开阖枢异常所致的湿疹,还可以采用“提壶揭盖法”,一方面宣发上焦气机,化痰醒脾,以利枢机,开通玄府,使风邪自去,开机复苏,同时开启阖机,清利下焦,使湿热由二阴而出。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许多中医理论也在不断完善丰富、与时俱进,正如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对水杨酸的来源、性味、功效进行分析,归类为中医的清热药,现代学者将六经开阖枢理论与现代医学生物电现象相联系,认为动作电位去极、电压门控离子通道、动作电位复极分别对应六经的开机、阖机和枢机[6]。可见从整体到微观,人体内的一切经络、运输管道、孔窍、分泌器官、门控通道、细胞通路都存在开阖枢,也都是开阖枢的一部分,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开阖枢功能正常,气血津液在其中转输运行、升降出入、动态平衡,才能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