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有鹏治疗小儿湿疹合并不寐经验

2022-11-26 06:44:47石庆雪刘璐佳王有鹏
吉林中医药 2022年6期
关键词:内蕴邪气三焦

刘 畅,石庆雪,李 妍,刘璐佳,王有鹏*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哈尔滨 150001)

“不寐”是指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目前在儿科疾病中具有发展趋势[1],多见于患儿入睡困难、睡后易醒或醒后易乏,或伴多汗、张口呼吸、打鼾、磨牙、梦呓等症[2]。湿疹亦为小儿常见病和多发病,是由禀赋不耐,风湿热邪客于肌肤而成的瘙痒性渗出性皮肤疾病,皮疹呈多种形态,发无定位,易于湿烂流津。在临床诊疗中,不寐为湿疹患儿常见的症状之一。湿疹可诱发或加重小儿不寐,而不寐又可加重湿疹状态,两病相合,伴生他症,严重影响患儿及家属的身心健康[3]。

在长期的临床诊疗中,王有鹏教授归纳并总结湿疹小儿合并不寐其病因病机多为湿热外袭、痰热内蕴,其中瘙痒一症或为诱发或加重合病的关键因素,此时脏腑气血失畅、胆胃不和,经脉肌腠难以滑利通畅,营卫、阴阳不谐,导致湿疹、不寐合而为病并相互影响。故王有鹏治疗以分消走泄为纲,以清热利湿、和胆宁神为法,应用自拟方薏竹温胆汤随症加减,注重身心兼顾,做到湿疹、不寐同治,临床效果显著。余质戆愚,幸得从师,兹举如下,以供探讨。

1 病因病机

现代生活环境、饮食结构的改变,常导致多病相合,相互影响,衍生他症,致使病情迁延难愈。王有鹏提出,此时当重新辨识、归纳湿疹合并不寐病因病机,即湿热外袭、痰热内蕴。

1.1 湿热外袭 王有鹏认为,小儿湿疹常伴不寐,首当责于湿热外袭。小儿不寐之病因繁多[4],然不外实虚两类,实则邪气亢盛而上扰神,虚则营血亏虚,难以涵养心神,病机总属阴阳失衡,营卫不谐。《灵枢·淫邪发梦》曰:“正邪从外袭内,而未有定舍,反淫于脏……使人卧不得安而喜梦。”故有外邪客脏,使卫气独卫其外而难入其阴,形成卫强营弱、阳盛阴衰的病理状态,则脏腑失和,筋脉滞涩,肌腠失养,神机逆乱,引起小儿不寐。

风、湿、热邪本为湿疹发病的常见病因,小儿肌腠疏脆,逢邪气侵袭,如春令风邪游走无序,引动伏痰、遍体痒甚,使心绪难宁,则神明受扰。风、热皆为阳邪,邪气客脏,正邪相争,小儿体为纯阳本易生热化火,邪热更甚燔灼于内,内迫心肝,则阴不制阳;《景岳全书》云:“盖寐本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小儿神机怯弱,邪气外泄腠理发为湿疹,皮疹瘙痒难耐,痒则反复搔挠,复使神机逆乱,难以安寐。或如湿邪重浊黏滞,滞于脾肺则水津失布、气道不通,使小儿脏气逆乱,痰浊内生,神府不宁;多邪合而为病,风助热势,热蒸湿动,湿热胶结,则阳气盛于外而失交于阴,营卫之行失其常度,魂魄不宁,令患儿“不寐不卧”。

1.2 痰热内蕴 除外感湿热,痰热内蕴亦可诱发或加重小儿湿疹及不寐。王有鹏认为,小儿痰热内扰多归于胆胃不和。根据“圆运动”及“轴轮”理论[5-6],若脾土本虚,或肝胆病胜累及胃气不和,致中轴不稳、轴轮失调,使气血往复不畅,痰热蕴结,则经脉肌腠难以通畅滑利,营卫周转失度,阴阳失和,小儿湿疹及不寐之症渐生。

从中轴脾胃论之,脾胃为中焦升降之枢纽、气血生化之源,亦是阳气入阴之枢机。《保婴撮要·卷十》有言:“若胃气一逆,则气血不得其宜,脏腑不得其所,不寐之症由此生焉。”小儿脾胃稚弱,易气血生化乏源,营气不足,则腠理失顾、心神失养;中焦失职,水液失布,则易成痰湿之质。研究表明,在感染因素导致的免疫功能紊乱条件下,痰湿体质与特应性体质联系密切,其过敏性疾病更容易被诱发[7-8]。是故,痰湿体质小儿,其禀赋不耐、体质敏感,感病后湿疹及不寐等症状表现更为突出。小儿脾胃升降枢转不利,食积难运,迅速酿湿成痰,《景岳全书·不寐》引徐东皋所言:“痰火扰乱,心神不宁,思虑过伤,火炽痰郁而致不眠者多矣。”痰湿尤善弥漫三焦,上以蔽清窍,内蒙膻中,又蒸腾流下结于肠道,肠腑传导失司,糟粕内阻,使腑气不通,热浊上逆,邪热反遗于肺胃,成为引起皮肤郁热的重要病机[9];邪浊上扰清明,亦加重不寐症状。

从肝维、胆维论之,胆胃为枢,同居中焦,斡旋气机,以疏通为贵,宜降为顺[10],《四圣心源》谓之“非胃气之下行,则胆火不降”,内生痰热壅滞于中,壅堵肝胆,则土雍木郁,胆胃不和。《幼科要略》言“五志动极皆阳”,小儿性情骄纵率直,平日所愿不遂,又遇湿疹瘙痒难耐、缠绵难愈,本有纯阳偏胜,又为外邪、七情所困,则神机逆乱,心绪难宁,肝火郁结,横犯中焦脾胃。胆胃不和则中气失运,水津输布失常,谷精难化,气机不畅,痰湿更盛弥漫三焦。《证治要诀》曰:“有痰在胆经,神不归舍,亦令不寐。”小儿胆府决断无权,难以“居阴阳枢机而安居处”,动摇心神,神志受扰,故而难以安寐;或胆涎上行沃心,致心气不足,则神不归舍而不寐乃作。

2 症状识辨

2.1 瘙痒 王有鹏认为,瘙痒为湿疹伴生不寐小儿亟待解决的关键。此之瘙痒,实因邪气盛与血气相搏,往来皮肤之间,卫阳不得入里而盛于外,虽营卫不和,然邪气尚微,未冲击作痛,故而遍体作痒,发无定处。湿疹常责之风、湿、热邪,风邪往来欲动于皮肤腠理,游走而痒;湿则流于肌表,浸淫腐蚀肤腠,瘀滞不得宣泄;热则燔灼筋脉肌肤,患处糜烂淋漓,灼热作痒;故而多邪相合,患儿心神难宁,瘙痒苦捱,实难安卧。痰热内蕴亦为导致瘙痒之邪。小儿脾胃稚于运化,喜睡前进食,嗜肥甘厚腻,使中焦斡旋不力,痰热内蕴,热蒸于表,滞于肤腠则发疹,肤腠失于濡养故瘙痒,经络阻滞,则肤腠可见丘疹水疱,破溃后流滋,热浊上扰心神则夜不得安。

除邪气外,或有入夜小儿阳气式微,阴弱血少,卫气属阳,稍不足则难以顾护肌肤、煦养腠理,故瘙痒;又卫气内收于五脏,肌表邪气盛行无以抗衡,故瘙痒入夜尤甚[11]。寐不足则气血不荣,小儿气血生化乏源,营气不足,则腠理失顾、心神失养;寐不足则气血不荣,正气虚难以御邪外出,故而久病难愈。2.2 他症论议 湿疹小儿其不寐,亦伴有其他症状,如寐时呼吸声粗、张口呼吸、打鼾、磨牙、梦呓、多汗等,仍与其病因湿热外袭、痰热内蕴有关。《类经》有言清气通于五脏,由喉入肺;浊气通于六腑,自咽入胃,故肺胃失健,多病喉咽。小儿脾肺多虚,所感邪气潜伏而未外出,必郁于肺经,则气有不和,走息道而作声;又肺主行水,为“水上之源”,因而三焦气化失利,水液输布异常,肺必为所累。若痰浊内生,壅塞气道,迫碍咽喉,则见其寐时张口呼吸,或发为鼾症。倘若湿热停聚蓄于中焦,痰阻经络、热扰神明,或肝火内动而脾胃受侮,或睡前进食牵扰阳明胃经行入上齿,则见小儿梦呓、齘齿。水津不运内聚为湿,郁久化热,热蒸于表,毛蒸理泄,则卫气走之;而夜间阳入于阴,卫气入体无力固表,则腠理开阖更甚,津液失司,汗液外泄无度,故小儿寐时亦有多汗见症。

3 治疗理法

小儿湿疹合并不寐,若分而治之,或仅清热利湿,或仅清心安神,则湿疹易反复发作、迁延慢性,或停药后小儿皮疹虽消,仍有夜不安寐之症。根据王有鹏“三辨思想”[12],除辨病、证外,小儿痰热体质亦影响疾病进展、治疗及转归。因此在清热利湿、解表消疹基础上,须以分消走泄之法为纲,内外同调,表里同治,注重身心兼顾,使疾病向愈发展。

分消走泄,即分而消之,走而泄之,出自清叶天士《温热论》[13],以生性流动之品宣展气机,以走而不守之类使病邪失去依附,化热利湿,分道而行[14],分消、走泄此二者相辅相成,通过调节气机、疏通三焦、开郁行滞,以达到化散内蕴痰湿热邪,和胆宁神的功效。

王有鹏认为,湿疹小儿伴发不寐,是为表里同病,因外感风热湿邪,并内蕴痰湿之故,使肤腠皮疹瘙痒、胆胃不和,故治疗当以分消走泄为要,以清热利湿、和胆宁神为法。薏苡竹叶散清热利湿,解外感之风热湿邪,以疏风清热、除湿止痒为旨,清宣、淡渗、疏解三法并用,内外同调,取轻清之品清散邪气、宣气开郁,苦燥之品清热解毒、止痒化湿,温胆六味和胆宁神,化内蕴之痰湿,使邪有出路,则经脉通畅,营卫周转有度,疹退瘙痒自除,小儿脏腑恢复平和,湿疹、不寐得愈。两方相合,是承“执中致和”之义[15],如“百钧之弩”“一举贯革”,标本同治,兼顾诸藏,气血同调,化湿止痒之际兼解夜不安卧之苦。

4 遣方用药

4.1 薏苡竹叶散:清热利湿,解外感之风热湿邪 薏苡竹叶散系吴瑭所创,载于《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湿郁经脉……内外合邪,纯辛走表,纯苦清热,皆在所忌,辛凉淡法,薏苡竹叶散主之。”总言病机多为火热炽盛兼有水湿弥漫内外,为“湿停热郁之证”,故其可为治疗因风挟湿热缠绵难解而闭郁肌腠、阻滞经络所致湿疹之妙方。

薏苡竹叶散为辛凉淡法与以轻去实法之代表方剂,方中连翘、竹叶辛凉走表,主解肌表之热,薏苡仁甘淡以渗表郁之湿,从气化而散,白豆蔻芳化湿浊,茯苓、滑石、通草甘淡渗湿,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出。叶氏云“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湿有出路,故热亦随之而解。诸药合用,宣通膜腠湿热,共呈宣郁、除湿、清热之功效。原方本为散剂,所谓“散者散也”,重在发散其表湿;今作汤剂,则可急攻表里之湿,荡除湿热之邪。

4.2 温胆汤:和胆宁神,化内蕴之痰湿 温胆汤为温病分消走泄法之代表方剂,现行配伍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治疗湿疹小儿其睡眠不安,须疏解情绪、清心安神,调和胆胃、调畅气机,疏利三焦、清化痰湿,以维持阴阳平衡,气血荣生。故方中竹茹、枳实理气舒郁,清化痰热;二陈化痰和胃而通阴阳,陈皮行气化湿,半夏与竹茹相伍,除烦安神之效倍增;茯苓淡渗利湿、健脾宁心;甘草和中。诸药合用,则分泄三焦湿热,推动气机升降出入,脾胃得运,胆利则痰浊安,从而气血和畅,心宁神安,小儿得以安眠。

现代研究表明,温胆汤可通过促进脑肠肽的表达增加大鼠睡眠,即同时调节消化、神经精神系统以促进睡眠[16]。有学者根据“肠-脑-皮肤轴”概念[17],建议应用健脾法调控肠道微生物稳态平衡,以改善皮肤免疫功能[18]。王有鹏指出,痰湿积滞结于肠腑,久则酿湿生热,一味投以补益之品犹如抱薪救火,助热之势,小儿脾胃在运不在健,法当通腑泄热、行气运脾,清利三焦、化湿和胃,方可“釜底抽薪”,截断病势。温胆汤专以调畅气机、疏利三焦之功,理气化痰、清胆和胃,道路通畅则积滞自化,小儿脾胃得以逐步恢复运化功能,气血和畅,神明无以扰,自能情绪安宁,获得良好睡眠。又《血证论》云:“肝经有痰,扰其魂而不得寐者,温胆汤加酸枣仁治之。”痰涎扰魂则治以化痰解郁,温胆六味遵清热而不苦寒,化痰而不过燥,无过泄之戒辞,以其中正平和之性调理人体阴阳、气血及脏腑之功能,恢复胆腑中正温和之气,痰去则神明无以扰,小儿方可寐得宁和。

5 小结

小儿所求安寐,须水火合抱、阴阳交衡,邪不阻道、脏腑宁和,胃气得畅、气血荣生,因其以阴阳气血为总纲,又与五脏六腑紧密相连,纷繁错杂,故笔者虽简述其最紧要之病因病机,实际情况中难以截然分离而论,临证须合而参之,“三辨一体”结合,整体施治,方可达于工巧,收获良效。倘有湿疹合并不寐小儿实畏药难投,可辅以外洗、湿敷、干敷、膏敷、脐疗、油搽等中药外治法缓解症状[19],亦可配合捏脊、摩腹等推拿手法[20],或辅以耳穴贴压等疗法,重视阴阳经穴相配,旨在阴阳交通,则亦有疗效。仍须注意的是,针对父母的睡眠健康教育与指导是不可缺少的,即减少小儿电子产品的使用,疏导调节其不良情绪;为其建立合理的饮食结构,节饮食,防食复;勤换洗衣被、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与条件;慎避外邪,四时调摄,方可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内蕴邪气三焦
《神农本草经》对“邪气”的认识
中医药导报(2022年6期)2022-11-07 02:35:56
三焦“筋膜”说——从筋膜学角度认识三焦
中医导引法——八段锦(一) 两手托天理三焦
基层中医药(2020年4期)2020-09-11 06:30:36
黄帝内经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下)
黄帝内经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上)
从外缘到内蕴:《红楼梦》异文的诠释空间与小说特质
红楼梦学刊(2019年2期)2019-04-12 05:49:56
别轻易拔罐刮痧
女士(2017年8期)2017-08-08 11:32:27
触及内蕴情感 体现家国情怀——《新闻访谈: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创作有感
传媒评论(2017年12期)2017-03-01 07:04:59
在对旧时光的回眸里发掘生命的内蕴——王峰《旧时光里的小团圆》读札
华人时刊(2016年16期)2016-04-05 05:57:23
三焦和心包相互关系的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