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学术期刊功能的变化与创新发展

2022-11-26 03:22古明加
岭南学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学术期刊期刊学术

古明加

(广东行政学院 院刊编辑部,广东 广州 510053)

数字时代带来了新的阅读方式、传播方式和学术交流方式的变革,面对数字时代的挑战,传统学术期刊是否能适应当今数字时代的发展趋势,学术期刊如何在数字时代实现传统功能的创新发展,成为一个必须关注的课题。

一、文献综述

(一)学术期刊功能的研究

梳理当前研究文献,学界对学术期刊的功能已展开了充分的研究。魏琳认为,学术期刊的功能包括基本功能和社会功能。基本功能是传播和交流学术,社会功能是规范和引领学术。[1]叶继元认为,学术期刊始终具有五大核心功能,一是注册功能,二是策划功能,三是评价功能,四是传播功能,五是存档功能。[2]赖茂生认为学术期刊具有记录、认可、交流、引领四大功能。[3]陈颖认为学术期刊的基本功能是学术传播和学术评价。[4]胡天乙认为学术期刊的功能是促进知识双向交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5]范维认为高校学术期刊功能可定位为传播学术和思想、规范和引领学术发展、促进成果转化和应用、学术思想塑造和科研人才培养。[6]秦开凤认为学术期刊的功能主要体现为学术传播、知识记录积累、学术研究工具、学术评价四个方面。[7]综合以上学者的论述,学术期刊的记录、存档科技信息的目的就是为了传播与交流,而学术期刊引领、规范、把关以及培养新人等功能都可以通过学术评价这一功能表达和表现出来。所以,本文认为学术期刊的基本功能是学术传播、交流与评价功能。

(二)数字时代学术期刊功能变化的研究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数字时代学术期刊功能的变化和应对进行了论述。梁小建认为,在知识碎片化环境下,作为既有学术传播体系的核心,学术期刊存在失语和整合功能缺失的问题。知识整合与服务读者是学术期刊的应对之道。[8]巴红静认为,数字化转型时期学术期刊的学术引领、学术传播等传统功能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学术沟通、学术交流的社会功能进一步凸显,学术规范、价值判断的学术评价功能进一步回归。[9]吴年华认为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思维,学术期刊应以建设智库期刊为目标,以特色栏目为基本服务,以发掘各种社会功能为手段,实现学术期刊社会功能的拓展。[10]柴英、马婧认为,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的引领学术研究、提供交流传播平台、评价学术成果、监督学术规范的传统功能仍将继续发挥,并将在实现这些功能的途径、效用方面产生重大变革。[11]肖宏、马彪认为,在“互联网+”时代,应该用互联网思维重新定位学术期刊的发展角色,未来的学术期刊应是论题组织者和新闻发布者、科研过程监督者、学术成果把关者、权威专家评议中心、创新知识服务中心、学术观点聚集中心。[12]孟令梅认为,新时代我国学术期刊的功能需重新定位,在发挥学术功能的同时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功能,必须运用先进的数字和多媒体技术,打造统一的学术和知识服务综合平台。[13]陈鹏等认为移动阅读环境下,学术期刊的服务功能、交流功能、传播功能发生了改变,传统学术期刊应从技术角度提升服务,从微服务角度扩大影响,从公开评价角度监督学术规范。[14]学者们普遍认为数字时代学术期刊的功能发生了变化,学术期刊应树立互联网思维,实现学术期刊功能的拓展。

二、数字时代学术期刊功能的变化

2012年12月,拥有80年历史的美国《新闻周刊》停出纸媒刊,全面转向电子杂志。而后德国比较有影响力的《法兰克福论坛报》和《德国金融时报》也相继停出纸版。数字时代读者的阅读方式、信息的传播方式、学术的交流方式都发生了改变,传统学术期刊遭遇数字时代的巨大冲击,学术期刊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其功能也随之改变。

(一)学术期刊的传播功能发生了变化

学术期刊是承载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反映了每个时代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对学术前沿理论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学术期刊从诞生那一刻起,就把学术传播作为使命。

1.传统学术期刊传播路径单一,传播速度慢,不能适应数字时代读者对信息的需求

传统学术期刊的传播大都需经过投稿、审稿、校对、印刷、发行等一系列流程。传播路径是通过邮局订阅或通过图书馆借阅,传播范围狭窄,传播速度慢,传播效应十分有限。这种信息的传递是单向性的,学术期刊在信息传播中处于主体的地位,而读者则处于被动接收信息的状态。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移动终端等多样化的新媒体传播形式极大地提升了传播的速度和影响力,改变了信息获取的方式,突破了传统传播模式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实现了信息即时传播。微信、微博等自媒体的应用让信息的传播渠道从过去的单向性变成交互性,人们从被动地接收信息变成了主动地发布信息和选择信息。传统学术期刊出版周期长,信息处理慢的特点,显然和数字时代要求的快速获取信息的需求不相适应。

2.人们阅读方式的改变,令传统学术期刊的受众规模不断缩小

传统的读者阅读方式是通过纸质媒介实现的,读者获取信息只能等待出版物的发行。数字时代,读者获取信息的途径发生了巨大变化。根据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2020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呈上升趋势,包括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iPad阅读等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为79.4%,比2019年增长0.1个百分点,而纸质期刊阅读率为18.7%,比2019年下降0.6个百分点。显示出我国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不断增长和纸质期刊阅读率持续放缓的趋势。[15]可见,随着数字化进程加快,读者已经由传统纸质阅读转向移动阅读,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和大专院校学生通过网络或移动终端来阅读论文和获取学术信息,数字信息成为其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

3.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令传统学术期刊的形象日益模糊

数字时代,读者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移动化、碎片化的阅读习惯正在养成。随着大量学术期刊加入各种大型数据库平台,原本是体现不同编辑风格的整本学术期刊被数据库拆分成统一编排风格的单篇学术论文甚至摘要,读者只要通过输入关键词就可以搜索到感兴趣的学术论文,并不关心该篇论文来自哪本学术期刊。读者的阅读习惯逐渐由读刊变成了读库。学术期刊的读者更关注的是学术文章的本身,对于整本学术期刊的关注度则明显降低。学术期刊的面目在读者心中日益模糊。单篇论文在线出版、开放获取网站、学者个人通过社交网络展示学术成果进行传播等因数字化技术而出现的新事物,更是对传统学术期刊的传播地位发起了挑战。数字时代,学术期刊成为了大型数据库内容资源的“廉价提供者”,遭遇严重的身份危机。传统学术期刊在学术传播中的中心地位正在日趋旁落。[16]

(二)学术期刊的交流功能发生了变化

学术交流的目的是通过知识的传播和探讨,进一步推动知识创造和学术发展,对科学研究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学术期刊的功能之一就是为科学研究搭建公平、公正的学术成果交流平台。

1.网络催生了一系列即时化的交流方式,对传统学术期刊交流方式造成冲击

传统学术期刊作者、编者和读者之间的交流互动一般是通过编辑专家审稿、编读往来或学术会议这种一对一的或一对多的关系实现,由于受到时空的限制,学术思想交流缺乏及时性、平等性和互动性,使科学研究进展缓慢或处于低水平重复状态。数字时代,网络具有的一系列传播特性使学术交流产生了质的变化,催生了网络化知识服务平台、虚拟社区、全媒体出版、在线会议、在线评议、在线翻译等数字时代学术交流新常态。[12]学者们可以借助虚拟社区等社交网络进行无时间、地域限制的互动交流,并随时发布个人成果,或建立个人学术空间展开学术讨论。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学术交流变得更加平等。交互式信息传播方式提高了学术交流效率,促进了科技创新。传统学术期刊交流方式的滞后性和非即时性已和科技交流需求不相适应。

2.已经建立网站的学术期刊缺乏交流和互动

很多期刊的网站主要以在线投稿为主,未能充分利用数字化平台的开放性的特点,缺少交流互动空间。期刊导读、期刊动态、期刊目录、编读往来等信息发布和更新缓慢,读者很难从中了解更多的行业动态,编者、作者和读者的互动沟通滞后。[17]尽管不少学术期刊开始利用社交媒体与作者互动,如微博、微信公众号、QQ交流群。但是,很多学术期刊的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的运营处于僵尸状态。耿蕊、陈倩调查了34种2014版新闻传播类北大核心期刊的微信公众号,发现其中60%的公众号阅读量在500以下,有的甚至为0,并且公众号普遍存在形式单一、缺乏特色、交流不畅等问题。[18]

(三)学术期刊的评价功能发生变化

学术期刊的选稿过程就是一个学术评价的过程。为了实现相对客观公正的评价,优质学术期刊都会组织严格的审稿流程,一般都经过初审、外审专家匿名评审、主编终审等环节,通过对论文的层层把关,那些具有学术规范性、创新性、科学性的论文才能被刊发。另外,通过对学术期刊的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也形成了学术期刊的评价功能。对学术期刊的定性评价主要是通过同行评议方式进行。对学术期刊的定量评价是通过对期刊的影响因子、被引频次、平均引文率、期刊他引率等一系列文献计量指标进行,体现了学术期刊的学术水平及在本学科的影响力。数字时代,期刊评价变得更加复杂。

1.学术期刊的定性评价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滞后性和不确定性

一是传统纸媒时代的学术期刊对于学术信息的筛选加工处理,主要依赖抽样、局部、片面数据,信息的选择主要是由编辑的经验、推断或其价值选择加工处理而来,因此其价值评价具有不确定性。二是受到国家学术体制、专家学术水准、学术研究风气等因素的影响,同行评议是否能公正、客观地反映学术成果的真实价值,同行评议是否能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下进行等方面,使学术期刊的定性评价具有不全面、不确定等缺陷。[11]

2.学术期刊的定量评价指标的客观局限性,影响了学术期刊的评价功能

一是客观上学术期刊的定量评价指标受到数据选取的时间性、数据选取的统计源范围等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和限制,使其评价功能产生一定的偏差,具有一定的局限性。[19]二是学术期刊定量评价功能被异化和泛化,变成主观逐利的工具,产生SCI至上现象,引发学术研究评价不良的连锁反应,破坏了学术生态环境。由于学术期刊的定量评价被用于与职称、收入等经济利益挂钩,造成人们对期刊评价指标的非理性和功利性追求。如为了提高引用率,主观上进行“滥引”、“假引”、“相互引用”等学术不端行为。为了提高转载量和获奖量,进行各种方式的“攻关”等等。[20]

三、数字时代学术期刊功能的创新发展

数字时代传统学术期刊的功能受到了挑战,但也给学术期刊发展带来了机遇。数字时代学术期刊利用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5G和云计算等新技术,延伸出更大的发展空间,在挑战中重塑新功能。学术期刊传统意义上的传播、交流、评价功能不但没有被磨灭,反而华丽转身,实现了更广范围、更大深度、更高层次的创新发展。[12]

(一)学术期刊传播功能的创新发展

1.学术期刊的立体化全方位多样化数字化发展加快了学术传播的速度和效率

一是数字采编平台提高了工作效率,大大缩短了学术期刊的出版周期。数字采编平台实现了从投稿、编辑、审稿、校对一系列流程的全程数字化,突破了传统出版中作者、读者、编者联络的空间、时间限制,大大缩短了学术期刊的出版周期,其有效性和及时性不断提升,从而进一步促进了知识的传播,缩短了科技创新的时间。如美国科技期刊Science视效率为生命,最短出刊纪录是24小时;Nature重要信息3天就可见刊。[21]二是立体化多样化的出版形式,使学术期刊的传播力更加快速和广泛。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形式有学术期刊APP、数据库出版、期刊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纵观国际学术期刊,数字化已经普及,数字形态是其主要形态,学术期刊的APP开发与应用较为活跃。如国际刊物《Science》《Nature》《Cell》,均开发了APP应用软件。[22]当前,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最主要的有两种出版形式。一是授权第三方数据库专业公司。这是当前学术期刊最广泛使用的数字出版形式。我国目前已经有90%以上的学术期刊都顺应当前出版数字化的趋势而加入知网、万方、维普、超星等一个或数个大型数据库。二是建立自己独立的网站或是依靠主办单位的网站实现数字化传播。[23]一些著名的期刊网站从其纸媒杂志中继承了品牌影响力强、读者忠诚度高、语言文字精练准确三方面的优势,具有比数据库等媒体更高的价值。“拥有自己的网站+借力大型数据库网站及各类开放平台+全媒体传播”是最好的传播路径。[24]

2.学术期刊的数字形态为学术期刊内容带来全新的表达和利用方式

数字化出版不是简单地将纸本期刊PDF化,而是为期刊内容带来全新的组织、表征、利用方式。纸本时代由于论文篇幅的限制以及印刷形态的限制,使得论文只能以文字或图表的方式呈现。数字化形态下,论文集合了丰富的图表、图像、音频、视频、动画、可计算数据等多媒体形式,拓宽了期刊内容的表征能力,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并且使读者对论文内容的利用形式更加多样化。例如,NEJM提供论文的附加资料如调查问卷、实验数据、临床视频等;New Journal of Physics使用视频摘要形象地展现复杂的理论现象和实验过程;Science和Nature推出多媒体出版模块,以音视频形式再现论文的研究背景和实验过程。[25]

3.学术期刊的集群化发展提高了学术期刊的传播效力和品牌影响力

学术期刊的品牌被淹没在浩如烟海的数据库中,建立期刊数字出版联盟有效地提升了期刊的品牌传播。如中国社会科学期刊群、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群、中国光学期刊群、中国地学期刊群、中华医学会期刊群、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等,以内容集成产生规模效益,提高期刊影响力。[26]中国物理学会创构建的中国物理学会期刊网和微信公众平台,以《物理学报》为龙头,28种相关期刊加盟,实现了所有加盟期刊相互之间的信息推送。中国光学期刊网,集成了《中国激光》等国内49种优秀光学期刊资源,其年访问量达3000万人次,日均访问量达10万人次,海外访问读者占30%。网站为用户提供博客、资讯、光学文献全文、视频等多种服务,其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27]

4.学术期刊开放存取(OA)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全球学术出版和科学信息交流的全新模式

OA这个概念的提出始于2001年布达佩斯开放存取倡议(BOAI),提倡读者免费获取,无障碍传播。开放存取期刊(Open Access Journal,OAJ)改变了期刊整本出版的固定模式,转变为每时每刻的即时出版。因为具有出版快捷、不受版面和规模制约等优点,开放存取期刊在国外得到迅速发展。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PLoS)自2000年成立以来先后创办了7种系列开放存取期刊。国际重要期刊出版机构Nature出版集团2010年创办了OA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Cell出版社2012年创办Cell Reports,这些都是OA期刊成功运作的典范。[28]我国的“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是经教育部批准,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的开放存取平台。《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精品论文》和《知识管理论坛》是目前我国为数不多的纯电子网络期刊。

5.学术期刊走出学术象牙塔,建立更广泛的传播,为促进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学术期刊不仅担负着传播先进知识、文化、思想、价值观的功能,还肩负着提升民族素质、启迪大众、影响社会发展进程的责任。[12]学术期刊的阅读对象,应不限于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业研究人员,而应面向更广泛的对象,如受过高等教育的公务员、企业管理层和技术人员以及对学术感兴趣的大众,实现更广泛的传播,帮助相关人士了解相关领域研究前沿和现状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国际上,许多学术期刊利用大众传媒以科普的语言将专业性的最新科研成果以科技新闻的形式向大众传播,如美国著名的Science杂志采用科普元素在全世界获得了广泛的受众,其用户中包括了大量的非专业人士,个人订户远超过图书馆和研究机构,他们主要阅读其多元通俗性内容而不是阅读正式学术论文。[29]我国《生物工程学报》用新闻通信稿形式将科技论文推荐至大众媒体,使被推荐论文在中国知网的下载率高出同期其他稿件三至四倍。[30]

(二)学术期刊交流功能的创新发展

1.借力新兴媒体和社交平台,实现编者与读者的及时交流与沟通

学术期刊可借力微博、微信、QQ、论坛等新兴媒体,建立编读园地、编读往来等栏目,一方面向读者及时推送期刊信息和动态,另一方面即时了解读者的信息需求,顺畅实现编辑与作者、读者的交流与互动。《金属加工》杂志在这方面的做法表现亮眼,连续两年入选“期刊数字影响力100强”。作为一本专业的或者说在一般读者看来非常枯燥的学术期刊,在大众市场树立鲜明的品牌影响力实属不易。《金属加工》除了采用高质量的稿件外,加强跟读者的互动是其成功的秘诀。《金属加工》的微信公众号拥有近百万的“金粉”,设有“金粉讲堂”“金粉商城”“金粉论坛”等板块,有近百万活跃的“金粉”。有此成绩,缘于《金属加工》秉承“按用户喜欢的方式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的发展理念,心中有读者,随时随地与读者互动。[31]

2.组织在线学术交流,引导研究选题和方向

国际一流期刊通过组织在线学术交流,提升期刊品牌影响力,引导期刊选题策划,引领学术研究方向。例如,Cells杂志创建的在线研讨会平台Webinar,每次由Cell杂志的编辑策划、组织并主持在线研讨会,邀请2—3名全球著名的专家主讲,全球的科学家可以在线注册,可以同步参与讨论。《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创办“前沿问题(PNAS Front Matter)”专栏,针对广泛受到关注的前沿话题,组织读者参与讨论,并运用大数据技术,将“下载最多”“引用最多”的统计信息及时公布在自己的网站上,引导读者关注最有影响力的论文。[12]

3.增强用户意识,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

数字时代,学术期刊应从作者价值导向转向用户价值导向,方能找准定位,确立特色,树立学术期刊的品牌。长期以来,我国学术期刊服务于作者发表论文的需求,没有明确的读者定位,缺乏为用户服务的意识。[13]对于读者个体而言,传统学术期刊以整本方式向其进行信息推送,无法为其提供精准的学术需求。数字时代为精准了解用户需求提供了技术支持。在数字时代,用户偏好阅读哪方面的论文,对哪些内容做了标记,阅读论文花费了多少时间,这些数据都在网络上留下了痕迹。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学术期刊可以了解用户需求和偏好,为其提供精准的个性化的服务,如学者个人专业研究领域的相关动态、研究状况,促进定制化、体验式阅读的发展。[32]

4.搭建吸引所有学者参与的在线交流平台,扩大交流的广度、深度、强度、频度,促进科学研究的进步

这一平台具有完全开放、资源共享、检索便捷、无需空间、无地域限制、无时间限制、方便互动等特性。学者可根据个人需要在这个平台上获取全世界范围、全学科领域的学术资源,在网络端或移动端,大众可以围绕任何一个成果发表观点、展开讨论或者与任何一个专家交流想法,提出质疑。[11]通过高质量的自由交流促进学术创新,提升学术期刊生产力和影响力。“域出版”平台是北京世纪超星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与学术期刊合作打造的手机客户端学术交流平台。包括出版、专题策划、文献、图片、音频、视频、论坛和授课等多种功能。运用移动互联网的社群功能,“域出版”平台将作者、编辑、专家、读者汇集在一起,每个人都可发起学术研究和评价,就相关话题进行交流和讨论。[33]

(三)学术期刊评价功能的创新发展

1.利用大数据进行选题评价

大数据时代,历史学术信息和最新学术信息都以数据化的形式储存,为学者和全社会提供了学术研究各层次各领域全面、系统和完整的数据。学术期刊通过对这些学术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可以追踪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更准确地进行选题策划。真实、客观、准确、全面的学术信息,可以为编辑评价稿件提供学术依据。[11]例如,具有百年学术出版历史的Blackwell推出的8种综述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借力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审稿。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对历史研究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大数据分析,能够判断领域内研究的最新成果、未来发展的方向,能够及时纠正同行评议和编辑审稿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偏见与误判,帮助编辑对稿件做出更为准确的选择和判断。由于智能审稿技术在稿件影响因子的评估效率、准确性和一致性等方面远远超过人的能力,人工智能辅助审稿技术或许会改变科学研究的路径和方法,促进学术出版和学术研究的进步与繁荣。[34]

2.数字时代给期刊评价提供了更加多角度的全面、详实、客观的定量分析数据

由于现有定量评价指标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引进读者对期刊进行评价是对期刊定量评价指标的有力补充。因为读者与期刊、作者不存在利益关系,读者作为评价主体更能体现和保证期刊评价的客观性。[35]数字化环境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可计量的数据,随着读者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普及和用户参与度的不断提升,一篇论文被阅读、转载、下载、标记、推荐、引用、评论、批注、评分等用户使用行为都可以被记载、跟踪、统计,这些计量数据形成了关于一篇论文的多维度评价,丰富了学术期刊和学术论文的评价机制。[25]美国的科技公共图书馆(PLoS)自2009年开始已经在科学技术领域推出基于文章层面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包括文章使用统计、参考文献数量、网上读者评价、由读者投票的文章排名等。[36]

猜你喜欢
学术期刊期刊学术
《中国老年学杂志》再次被评为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
哈尔滨音乐学院“学术期刊”创刊暨《北方音乐》改版启事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哈尔滨音乐学院“学术期刊”创刊暨《北方音乐》改版启事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中国实践的学术在场
期刊审稿进度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