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刚,陈凌宇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人民至上这一重要观念,搭建了践行人民至上的制度结构,完善了保障人民至上有效运转的程序机制,实现了在社会发展全方位中贯彻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将“坚持人民至上”列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并在新时代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至上f贯穿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和共产主义运动的始终,是无产阶级政党永葆先进性的精神支柱。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革命理论时,首先是揭露了其所处时代中各种伪善的“人民观”。没落的封建贵族对人民展示出了丑恶的面孔,“为了激起同情,贵族们不得不装模作样,似乎他们已经不关心自身的利益,只是为了被剥削的工人阶级的利益才去写对资产阶级的控诉书。”[1]52封建贵族把“无产阶级的乞食袋当做旗帜来挥舞”[1]53,企图拉拢人民,把人民视为棋子和随意摆布的工具,但在政治实践中,他们却成为了对工人阶级采取暴力镇压手段的帮凶,丝毫不顾及人民生产和生活中理应享有的各项权益。“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也大肆宣扬“资产者之为资产者,是为了工人阶级的利益”[1]60。此类想消除社会弊病、保障资产阶级社会生存的资产者劝慰工人阶级放弃革命运动,将“自由贸易”“保护关税”甚至是“单人牢房”[1]60都归为是为了保护工人阶级的利益而设置的,相较于封建贵族对人民的压榨和剥削有过之而无不及。空想社会主义者虽然意识到了“无产阶级只是一个受苦最深的阶级”[1]61,但是由于他们看不到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性,只会选择向统治阶级呼吁通过和平的方式来改善社会全体成员的生活条件,“企图通过一些小型的、当然不会成功的试验,通过示范的力量来为新的社会福音开辟道路。”[1]62此类措施显然不能给人民的生活状况带来根本性的改变。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1]65。马克思和恩格斯公开宣布用暴力手段推翻全部现存的对工人进行剥削压榨的各项制度,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2]380,让人民群众得到彻底的解放。在巴黎公社的斗争中,公社铲除了阶级统治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使得劳动不再是一种阶级属性,劳动者得到了解放。巴黎人民把公社视为自身利益的代表,“为公社慷慨赴死的巴黎人,数目之多超过历史上的任何战斗。”[3]83马克思盛赞巴黎公社“实质上是工人阶级的政府”[3]63,“将永远作为新社会的光辉先驱而为人所称颂”[3]88。捍卫人民利益的巴黎公社成为历史上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雏形,虽然最后失败了,但其为此后无产阶级政党保卫人民的利益、带领人民进行革命斗争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参照。
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捍卫人民利益的观念,并将其发展成为解放群众免受压迫、帮助群众改善生活和依靠群众管理国家这三个革命阶段。无产阶级政党首先要解放群众,列宁提出,无产阶级政党首先要带领人民通过革命战争来摆脱资本家的奴役。“苏维埃是被压迫群众的斗争机关”[4]272,要领导群众“用暴力镇压剥削者”[4]169,用公有制替代私有制,“把劳动从资本的压迫下解放出来”[4]385,保证全体社会成员享有平等的福利实现共同的发展。实现群众的解放是无产阶级政党捍卫人民群众利益的基础和前提。群众只有不受剥削、享有权利和自由,才有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条件。列宁提出,无产阶级政党要做到善于帮助群众,“哪里有群众,就一定到哪里去工作”[5]33。无产阶级政党“一定要帮助劳动农民站起来”[6]174,帮助群众摆脱各种困难和障碍,保卫革命胜利取得的不易成果,用更好的物质条件来“奖励那些历尽千辛万苦之后在劳动战线上仍然英勇奋斗的人”[6]152,才能赢得群众的“同情、爱戴和支持”[5]33。列宁指出,要依靠群众的建设才能和创造能力来管理国家,不应该害怕群众在探索建设过程中犯错误,“依靠群众自己的经验,依靠他们自己动手”[4]143,“使劳动群众独立负担起社会主义国家的管理和建设工作”[4]18,让人民掌握国家政权,真正使人民群众成为国家的主人,从国家的各项制度方面保卫群众的利益。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7]8,为人民实现自由和解放提供了理论指导,具有谋求全人类幸福的终极关怀。为了实现人民的解放和社会的公正,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无产阶级政党带领着人民进行着坚决的斗争。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成为了马克思主义两百余年蓬勃发展的动力源泉。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高扬在自己的旗帜上。自成立之初,党就将人民放置于重要的地位之上,为人民的解放、自由和幸福而斗争。毛泽东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我们的第一个方面的工作并不是向人民要东西,而是给人民以东西。”[8]467对人民的忠诚推动着中国共产党人真正和人民打成一片,组织和领导人民发展生产和物质建设,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提出,“党离不开人民,人民也离不开党。”[9]266党要自觉地认为自身是人民群众在特定时期完成特定任务的工具,党要成为“人民群众的全心全意的服务者,它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并且努力帮助人民群众组织起来,为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而斗争”[10]218。在各种阻碍面前,邓小平认为,要把人民的生存和发展利益放在首位,保持生产力的持续提升,“人民生活要在生产发展基础上一步步改善”[11]327。江泽民提出,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基点是“保障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12]245。面对新世纪愈加复杂严峻的情况,各级党委要“认真负责、满腔热情地解决人民群众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13]32,要形成“一切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事事向人民负责,老老实实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良好风尚”[14]99。胡锦涛指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工作中去。”[15]58群众利益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而“要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挂在心上”[15]58,群众再小的事情都要尽心竭力去办,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16]16。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17]40在新的发展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17]40,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让发展成果惠及全民,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中国共产党秉持人民立场,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不懈斗争,使之成为促进自身奋进于时代前列的强大动力。中国共产党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使中国从积贫积弱、满目疮痍的亚洲弱国转变为跻身世界舞台中央的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回顾党的百年建设历程,中国共产党从始至终都以现实行动积极回应人民的呼唤,以人民的满意作为评判工作的最高标准,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中国共产党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在干事创业的过程中把为民造福放在首要位置。面对各种风险和考验,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与使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奋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积极妥善应对各项风险挑战,不断提升自身为人民服务的水平和能力。
“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18]367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作为自身执政兴国的根基。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和原则不能简单地留存于概念或认知,必须将其付诸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着不同的国内国际环境,应对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为了使人民至上的理念在实践中运转起来,中国共产党颁布出台了一大批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的制度和法规,不断推动着践行人民至上的规范化、体系化和制度化建设。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将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领导着他们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让人民免受各种压迫和剥削,为创建一个和平与独立的新中国而奋斗。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就明确提出了“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除为止”[19]1。党的二大制定的《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中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不是少数人空想的革命团体,党的活动离不开群众,“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19]162,中国共产党是“为无产群众奋斗的政党”[19]162。中国共产党人深入工人农民群众中唤醒群众并解放群众。刘少奇、李立三等人带领安源路矿工人进行工会斗争、开展罢工运动,为工人们争取更好的劳动待遇和更高的薪资。1927年,党的五大通过的《土地问题议决案》明确了中国共产党推行“土地国有、取消土地私有制度的方向”[20]191,还提出了“推翻土豪乡绅的政权,没收大地主及反革命派的土地,以贫农为中坚,建立农民的政权”[20]193的革命方案。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颁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选举细则》(1931年11月)《苏维埃暂行选举法》(1933年8月)《中央人民委员会关于选举运动的指示》(1933年8月)等选举法令,在根据地开展民主选举,让根据地群众选举出代表自身意志和利益的代表参加苏维埃政权,让政权牢牢地掌握在工人和农民手中。在抗日根据地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推行“三三制”原则,吸纳党外进步人士和中间派参与到根据地建设和管理中,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统一战线齐心抗日的积极性。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中国共产党人向人民宣告,要带领人民“建立一个以全国绝对大多数人民为基础而在工人阶级领导之下的统一战线的民主联盟的国家制度”[21]154,为抗战胜利后建设一个属于人民的和平与自由的国家积极努力。在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之时,中国共产党人清醒地认识到“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22]212,要为人民创建一个新世界。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政体,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物质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彻底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革命目标,扫除了长期欺压农民的地主、恶霸和土匪势力,为农村地区营造了一个安全稳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在城市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各行业工会颁布了《关于废除搜身制度的决议》《关于废除各地搬运事业中封建把头制度暂行处理办法》和《关于彻底肃清把头制和把头作风的决定》等行业规章,清除各种隐藏于生产单位内的反革命分子和封建残余势力,彻底废除了在工矿、搬运等行业中长期存在的封建把头制,禁止对工人进行毫无人格尊严的搜身行为,建立起新的生产管理制度,激发了工人参与生产建设的热情。1953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规定,“凡年满十八周岁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分民族和种族、性别、职业、社会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23]24-25人民的选举权得到了切实保障,能够投出体现自己真实意志的选票,可以真正参与到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之中。参与投票的二亿七千八百零九万三千一百位选民在二十一万四千七百九十八个基层选举单位选举产生了五百六十六万九千一百四十四名基层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24],在人民的选择下,各行各业的优秀人物被推选为人大代表,极大激发了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热情,增强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和支持。代表们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反映人民的利益和呼声,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制度。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25]522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当家作主得到了国家根本大法的法律确认。在人民民主专政之下,中国人民拥有了代表其利益的根本政治制度,真正掌握了自身命运,拥有了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和条件。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在总纲中提出“遇事同群众商量,倾听群众的意见,关心群众的痛痒,尽力帮助群众实现他们的要求”[26]227,更加巩固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虽有波澜曲折,但是在工业建设、交通运输、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依旧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极大改善了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之后国家的发展和建设积累了物质基础和宝贵经验。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修订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创设发展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持续推进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中国共产党人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深刻地认识到“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9]168。中国共产党注重用制度的形式将坚持人民至上的好做法好经验加以概括和总结,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循的行为规则,发挥出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优势。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规定,“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人民公社、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选民直接选出。”[27]71人大代表直接选举范围由过去的乡镇一级扩大到县一级,直接选举范围的扩大更使人民参选的热情得到了提高。与此同时,推行差额选举,明确“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候选人的名额,应多于应选代表的名额”[27]76,更有利于将人民满意、工作尽职尽责的候选人选举成为人大代表,增强了人大代表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此外,创设人大专门委员会制度、健全人大代表工作制度,创新地方人大立法机制,实行城乡按照相同的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设置人大常委会并赋予监督权等举措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让国家权力真正掌握在人民手中。八届人大一次会议以通过宪法修正案的方式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载入宪法[28]53,明确了新型政党制度的法律地位。中国共产党颁布了《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团结汇聚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齐心协力推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巩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高质量运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确立尊重了少数民族与基层群众的自治主动性,切实保障了少数民族地区同胞和基层群众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权益,形成了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自治格局,有效调节了群众的内部矛盾,实现了“保障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切实防止出现人民形式上有权、实际上无权的现象”[17]290。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激励自身不断奋进的动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解决各种人民反映强烈的问题,在环境保护、打击腐败、脱贫攻坚、抗击疫情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生态文明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关乎中华民族的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29]362,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和人民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生态文明发展正式进入“快车道”。“十三五”期间,中国“累计完成造林5.45亿亩、森林抚育6.37亿亩”[30],“完成防沙治沙任务1097.8万公顷,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积165万公顷,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31万平方公里”[30],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人民拥有越来越美丽与和谐的生态环境。中国共产党铁腕反腐,坚持人民至上,凝聚党心民心。紧盯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加大集中整治和督查督办力度,把全面从严治党覆盖到“最后一公里”,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查处了众多大案要案。党深刻认识到要从源头有效防治腐败,加强对权力的运行和监督,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夺取了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胜利。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升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据统计,全国累计选派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开展精准帮扶。经过8年的持续奋斗,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1]13。中国共产党造福人民、不负人民,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在为贫困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奋斗之中创造了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采取全方位的措施进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32]2在抗疫斗争中,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为人民的健康筑起了一道铜墙铁壁。不论是刚刚出生的婴儿还是百岁老人,中国共产党人全力呵护每一个生命,用实际行动彰显了执政为民、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33]13在各种困难挑战面前,中国共产党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切实关心人民的安危冷暖,及时解决群众所急所忧所思所盼的问题,不断带领人民开创出新的成绩。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把人民至上作为自己的奋斗经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德国学者托马斯·海贝勒对中国民主有这样的评价:“中国的参与形式多种多样……在于解决和改善人们的切身日常问题和生活问题。”[34]哈佛大学教授托尼·赛奇对2003年至2016年中国民众满意度进行了多次调查,用数据证明“自2003年以来,沿海省份及高收入地区的居民对政府相对较高的满意度水平基本保持不变,而低收入者和非沿海地区的居民对政府的满意度水平显著上升”[35]。中国民主政治的真实性越来越得到世界的认可。
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扎根人民、服务人民、带领人民,站稳人民立场,以人民为师,这是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提出,“我们是站在无产阶级的和人民大众的立场”[36]848。《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开宗明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37]3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努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朝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奋力实现全面脱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为人民的美好幸福生活而不断奋斗。中国共产党向来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正确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29]139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带领人民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丰硕的成绩。实践证明,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人民是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真正主体和重要的推动力量。要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充分尊重人民意愿,特别要尊重和激发人民的创造性。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必须立足人民事业,不断增强执政本领、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要认清社会发展规律,为各方面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让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得到充分的发挥,坚持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毛泽东强调,“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36]1094-1095人民群众的利益就是党的根本利益,无产阶级政党没有自身特殊的利益,广大党员干部要时时刻刻做到用权为民。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就是持续为人民造福的历史,无论面临多大的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的牺牲和代价,在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上,党都毫不动摇。中国共产党在任何情况下都坚持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立场,坚持深入到人民群众中,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刘少奇提出,“只有充分地对群众负责,真正使群众获得利益,这样才是对党负责,才是完成了党的任务。”[38]48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都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理念,继续经受住各种考验,努力当好人民的公仆和“勤务员”。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长期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总结,是中国共产党的科学领导方法。密切联系群众、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自成立以来,党与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团结奋斗,形成了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教育群众、动员群众,进行了一场场艰苦卓绝的斗争,创立了一个权力牢牢掌握在人民手中的新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着重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三个方面提升党的领导和执政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18]27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对人民不满意的问题积极解决,坚决杜绝敷衍了事的办事态度。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将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方法代代传承,永远同人民保持最为紧密的联系。
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动力来自人民,获得人民的认同是党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只有当人民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真正得到了保障,才能让人民发自内心地感到舒心与满意。毛泽东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36]1096使人民群众得到真实的利益和实惠是党必须坚持的工作指引,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最根本的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用人民利益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快慢、多少、大小为尺度来检验衡量自己的工作,要深刻认识到“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29]70。共产党人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因胜利而骄傲、不因成就而懈怠,不因困难而退缩。有没有坚持人民至上要让群众来评判、让群众来检验。重点是在重大危机面前,在人民群众遇到困难的时候,还能够始终保持初心,顺应民心民意,永葆革命斗争的高昂精神状态。
实现人民追求的幸福生活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毛泽东强调,中国共产党人“为什么要革命?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39]21。新时期以来,人民对社会保障、子女教育、工作收入、医疗卫生等都有着更高的追求,在安全、民主、法治、环境等方面提出了新标准。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要坚持充分关注民情民意,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密切联系群众,持续推进解决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满足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人民既是社会发展效益的终极评价者,同时又是国家利益、社会成果的享有者。坚持人民至上的重要抓手就是始终坚持捍卫人民权益,保障人民当家作主,让人民拥有更多表达自身意愿的渠道和方式。努力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势。
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在这一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必须更加清醒地认清“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一根本问题,必须要更加敏锐地察觉前行道路上存在的各种风险挑战。我们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这一百年奋斗中所总结出的宝贵经验,继续坚持将人民利益置于最高地位,充分发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不断优化实现人民至上的制度结构和运行机制,持续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把握大势与全局、明辨正误与是非、保持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定力,在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