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前后国内外舆论研究综述

2022-11-26 00:00:26
理论界 2022年2期
关键词:九一八事变舆论

安 平 曹 策

学界对于“九一八”事变前后国内外舆论的研究始于20 世纪60 年代,并在80 年代中期以后有了较大进展。舆论研究涉及的媒体包括《盛京时报》《大公报》《申报》《中央日报》《益世报》《滨江时报》《国际协报》和日本的《赤旗》《劳动新闻》等,总体研究阶段可梳理为“九一八”事变前后的中国国内舆论、日本国内舆论和英美等国的舆论。

一、“九一八”事变前后中国国内舆论研究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抗日救亡已经成为中国国内报刊的宣传中心。丁淦林在《从“九一八”到“七七”期间抗日救亡运动中的报刊》中指出,抗日救亡运动的怒潮推动着报刊的发展,而报刊舆论又指引着无数爱国志士走上抗日救国、复兴中华的道路。“九一八”事变前,中国舆论界就已经开始对日本侵略者侵犯我国领土和国家主权的行径进行关注并且抗议。〔1〕赵文在《“九一八”事变前〈生活〉周刊对日本侵华的认识及其抵御主张》中也提出在“九一八”事变前,《生活》周刊即开始向民众揭露日本侵华罪行,同时呼吁国人觉醒,对日本侵略进行抗争。《生活》周刊对日本侵略的警醒和提示,营造了反侵略的社会舆论。〔2〕马彬在《“九一八”事变后〈益世报〉的对日舆论》中指出,“九一八”事变后的《益世报》对日态度较为平缓,不主张立即宣战,但是要求诉求公理,能清醒地意识到中国要摆脱被侵略处境,必须团结国民,实现全国一致对外,要依靠自身的力量实现国之崛起。〔3〕这些言论和报道,揭露了日本的侵略本质,有利于形成抗日救国舆论。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的第二天,《大公报》即刊登了《最后消息》,是最先报道“九一八”事变的中国媒体。《大公报》长期关注东北时局变化,早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前就发表了社论《万宝山事件之严重分化》,指出目前事态已发展到日军极力煽动朝鲜动乱,残害众多华侨的程度,并连续发表社论抗议日方侵略行径,向全国人民发出了日军无端挑衅正在逐步加深的警示。陆美京在《〈大公报〉对东北沦陷及“满洲国”相关报道研究》中提出《大公报》的“读者论坛”“儿童”“短评”专栏,在“九一八”事变后尤为活跃,反日救国的声音日渐高涨。〔4〕张一拓在《〈大公报〉于“九一八”事件后所提言论立场浅析》中指出“九一八”事变后,《大公报》站在中国人民反日宣传的前列,对事变的评论总体上保持隐忍低调立场,其言论焦点在“守”字上——即主张不主动与之战,但也要立足自身防御,坚守底线,不怯战、不畏战。〔5〕李桂生则在《文章报国亦千秋——〈大公报〉在九一八前后》中指出,《大公报》在“九一八”事变前就通过舆论提醒国民群众警惕日本侵略,“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即采访张学良,报道“九一八”事变及日军暴行,反对不抵抗主义,主张“卧薪尝胆,明耻教战”,营造了反侵略的爱国主义舆论。〔6〕同时,还有郑大华在《理性民族主义之一例:“九一八”事变后的天津〈大公报〉》中指出,《大公报》的主要成员很多都有留日经历,对日本比较了解,这使得他们在论述对日政策时,偏重于冷静、持重,从具体可行的角度营造抗战舆论。〔7〕可见,“九一八”事变前后的《大公报》致力于维护国家利益,在舆论宣传方面基本上是冷静、客观的。

《申报》在“九一八”事变后的侧重点均转向启发民智、维护国家民族尊严、营造报国舆论。俞国在《“九一八”事变前后〈申报〉爱国活动述评》中指出,“九一八”事变后的《申报》揭穿了日本妄图吞并中国的阴谋,向民众宣传了“九一八”事变的真相,同时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进行质疑和抨击,批判了国联及“李顿调查团”向暴力妥协的卑鄙行为。〔8〕金玲在《1931—1934 年的〈申报〉及其舆论影响》中认为,随着国内抗日救亡浪潮的不断高涨,《申报》更改了原先谨慎保守的立场,其言论传递了积极抗日的诉求,具有强烈的进步性,在坚守新闻真实性的同时,以犀利的笔触批判了国民党的内政外交。其报道和评论担起了服务国家和社会的重任,在《申报》上形成了舆论阵地,发挥了公共领域的作用。〔9〕持此观点的研究还有朱英的《“九一八”事变后〈申报〉读者通信中的民意表达与舆论引导》,指出“九一八”事变后《申报》的《读者来信》栏目从关注个人问题转为关注国家民族命运,对国民党与国民政府形成了一定的民意压力,发挥了舆论引导作用。〔10〕刘丽红在《浅谈“九一八”事变之后的民众觉醒——以〈申报〉社论报道为例》中也指出了《申报》社论发生的重大变化:中日关系类的题材增多,要求一致对外,抵制日货,提倡国货,主张人民民主,反对“剿共”。〔11〕

“九一八”事变后,哈尔滨人民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进行了激烈抵抗,舆论也随之高涨。以《国际协报》《滨江时报》和《哈尔滨新报》等媒体为代表的国人报刊给予“九一八”事变极高关注。在强烈的爱国热情和迫切的救国需求感召下,大量揭露日本侵华事实,如最早揭露日军在沈阳暴行的《国际协报》大量刊载国际舆论,批评日本侵略,抨击国联低效无能。王翠荣在《“九一八”事变前后〈国际协报〉的社评》中指出,“九一八”事变后《国际协报》发表了系列社评,揭露、抨击日本在中国犯下的罪行,引导民众抗日救国,同时赞扬哈尔滨群众守土抗暴的行为,发挥了报刊的舆论引导职能,反映了东北民营报纸在民族危难时刻的进步性。〔12〕邢芳芳在《哈尔滨沦陷前〈滨江时报〉时局报道的特点探析》中也指出针对“九一八”事变,《滨江时报》虽然没有立刻刊发报道,但是在1931年9月至1931年12月,数次连载有关东北时局的长文,揭露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地区的罪行,此次日军侵略中国并强行占领东北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以及中华民族应运用何种方式积极抗日救国等,对国人深入了解日本侵略者的真实目的,鼓舞国人觉醒,增强国人抗日胜利信心起到了积极作用。〔13〕

关于中共报刊的舆论反映,邢世良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日伪铁蹄下的新闻号角——“九一八”事变后的哈尔滨报界》中提出“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北满特委主办的《哈尔滨新报》率先报道了这一事件,揭示了日军侵华的事实,从国际法的角度控诉了日本侵略者的侵华行径,同时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全民抗战的决心。〔14〕“九一八”事变后,哈尔滨地区的舆论风向表现为:既对抗日救国保持着巨大热情,也寄希望于国际调停。哈尔滨地区的媒体声援中国抗日将士、斥责卖国汉奸、与作为日本侵略先锋的日人报纸和白俄报纸进行舆论战、抨击日本在中国的虚假宣传、讴歌守土抗暴英雄的行为,增强了市民的救国热情,鼓舞了更多群众团结抗日。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及国际调停所表现出的低效与无能,哈尔滨舆论界逐渐对国际调停失去信心。〔15〕

《盛京时报》是日本人在中国东北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日报,被称为“东三省日人报纸之领袖”。李玉敏在《〈盛京时报〉关于“九一八”事变报道评析》中揭露了“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盛京时报》开始为日本侵略者辩护,抛弃了张作霖时代的“中立”立场,不断增加对国民政府的丑化和指责,同时片面地宣传国际舆论,彻底暴露了其舆论上的侵略性。〔16〕齐辉、李晶晶在《“九一八”后〈盛京时报〉的宣传策略》中提出,“九一八”事变前后《盛京时报》实际上已经成为日本殖民机构的一部分,并帮助日本军国主义实行文化侵略,成为日本对外扩张的帮凶。其舆论宣传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国人的心态,在言论上极具蛊惑性、隐匿性和煽动性,以此在民众中制造思想混乱,进而将这种思想混乱扩展至国际。〔17〕相近的研究成果还有叶彤《“九一八”事变前〈盛京时报〉的报道策略》、李彧和李小琴《〈盛京时报〉关于“九一八”事变的报道分析》、姜明和刘爱君《战火硝烟中的〈盛京时报〉——以“九一八”事变的报道为中心》等。〔18〕揭示了日人报刊在“九一八”事变前后制造侵略舆论,为日本侵略者辩护的丑恶行径。

总之,以“九一八”事变的爆发为分水岭,“九一八”事变后国内民间报刊的言论倾向发生了明显变化:中国报刊从立足于启蒙明显转向救亡,深刻揭露日本发动事变的侵略野心和本质,质疑和抨击南京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积极营造爱国舆论。〔19〕东北日人报刊舆论也发生了明显转变,从“中立”开始转向营造支持日本侵略者的舆论。

二、“九一八”事变前后日本国内舆论研究

“九一八”事变前后,日本国内舆论基本是“主战”,即主张对华作战,希望政府“以果断态度追究中国方面的暴虐罪行”。为了进一步加紧侵略中国,报界积极协助政府进行国民总动员,主动承担了蛊惑民众的任务。郎维成在《日本军部、内阁与“九一八”事变》中认为,日本朝野政党和军部利用“中村事件”煽动侵华舆论,一向以支持“协调外交”闻名,敢于直言批评军部的《东京朝日新闻》在9 月18 日前也主张武力解决“满蒙”问题,“主战”在日本舆论界已占支配地位。〔20〕“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大众传媒极力掩盖侵略真相——主动追随法西斯军部,为其侵略行径极尽辩解、宣传、张目之能事。孟悦在《“九一八”事变前后的日本舆论界》中指出,“九一八”事变前后的日本报界为日本进一步加深侵略铺路,为美化日军侵略行径,不惜罔顾事实,歪曲舆论,全然抛弃了报刊的舆论引导职能、社会监督职能和社会责任感。〔21〕丁果在《“九一八”事变与〈朝日新闻〉——“七七事变”五十周年代祭》中认为,“九一八”事变后的《朝日新闻》等舆论机关同关东军实际上已结为一体,主张反华、排外,在隐瞒事实真相、煽动民众情绪上获得了相当大的成功,起到了军部想起而起不到的作用。〔22〕

“九一八”事变爆发前后的日本媒体已经是军部发动侵略战争的吹鼓手。杨殿林、郭媛在《日本舆论界对“九一八”事变的推动作用》中指出,“九一八”事变前日本舆论界即编印《中国方面在满洲违反条约的实例》《排日教材》等小册子并广泛散布,在东京、大阪、名古屋等地举行定期讲演会,向英美驻平津记者团发起参访约请,收买外国记者撰写文章。事变后日本舆论界为了掩盖事实真相,大肆宣扬“九一八”事变是“中国军队率先挑衅,日本关东军被迫自卫”,宣传“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日本建立“满洲国”是帮助“满洲人民”建立自己的国家,日本的行动只是反映了“满洲人民”长久以来的愿望,同时不断鼓吹前线“圣战”的胜利,煽动日本人民的侵略扩张情绪。〔23〕关于日本媒体舆论造势的效果,邱晶、于耀洲在《“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媒体的舆论宣传和民众的反应——以〈盛京时报〉为例》中认为,“九一八”事变之后的日本媒体极力掩盖侵略目的,将事变的责任推给中国,罔顾事实,欺骗日本民众乃至世界民众,促成了日本民众排华、反华思想的形成。〔24〕关于媒体的舆论宣传对日本妇女的影响,杨凯在《爱国妇人会的战争宣传一窥》中指出,“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爱国妇人会的宣传模式就是利用相对封闭的团体环境对其成员进行长期的洗脑式思想控制,裹挟着妇女最终走向战争深渊。〔25〕可见,日本媒体的舆论宣传对日本人的影响,甚至可以发挥到思想控制的极致程度。

在20世纪60年代,也有涉及日共领导日本人民开展反战运动、营造反战舆论的研究。朱守仁在《“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民的反战斗争》中以日共机关报《赤旗》、日本工会全国协议会机关报《劳动新闻》为切入点,披露了日本共产党和日本工会全国协议会发动的反战集会、反战罢工和反战示威的情况。〔26〕孙继武在《“九一八”事变时期日本人民的反战斗争》中指出“九一八”事变爆发前,日共通过机关报《赤旗》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满蒙”的阴谋,号召人民拒绝担负兵役和赋税,团结起来反抗侵略战争,同时在大连设立“满洲地方事务局”,发行机关报《满洲赤旗》开展反战活动。“日本共产青年同盟”、“日本反帝同盟”、日共领导下的“日本工会全国协议会”和“全农全国会议”等组织也在《列宁青年》《反帝新闻》《劳动新闻》等媒体上发表反战言论,在日本工人、青年学生、农村甚至是军队中营造反战舆论。〔27〕但是总体来看,关于日共反战舆论的研究偏少,还不能形成完整的研究体系。

三、“九一八”事变前后的国外舆论研究

“九一八”事变爆发前后,世界主要大国的舆论各异。张功臣在《“九一八”事变前后外国在华记者的报道活动》中指出“九一八”事变中,西方记者许多不同倾向的言论表明,西方媒介的“客观公正”从来都是以该国利益为前提的。由于西方国家之间矛盾重重,“九一八”事变前后的报道主流对日本的侵略行径持中立、容忍和轻描淡写的批评态度,进一步助长了日本不断扩大其侵略范围的野心。〔28〕

刘宇梁、李淑娟在《从各国报道透视“九一八”事变国际反响》中研究了美英法德等国的舆论,指出美国民间媒体或指斥“日本蓄谋已久,破坏世界和平秩序”,或表示所谓“日本为一强国,我人愿与之亲善”,而美国官方对于“九一八”事变的应对则不甚积极,政府干预使得各报舆论对中国东北问题的热评归于冷淡;英国舆论大致分为两种,对日暴行明确斥责和暧昧或直接偏袒日本;法国舆论也分为左右两种论调,左派对中国较为友善,右派则偏袒日本;德国舆论的表现有别于英法等国的暧昧与偏袒,舆论主流始终坚持公正,并且对中国多有同情;而对于日本在“满洲”地区的快速推进,苏联舆论的反响甚为热烈,始终一致地坚持公正,各报对日本野心多有披露,对日人所称“意外”则坚决予以否定。〔29〕关于“九一八”事变后美英等国家的舆论研究,还有惠春琳的《美国公众舆论对美国东亚政策的影响》,指出美国主要媒体(如《纽约时报》《芝加哥论坛》《时代》周刊等)对“九一八”事变以及其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都表示了一种模糊的态度:既同情中国,又同情日本政府。〔30〕张炜在《〈泰晤士报〉对中日战争态度的转变——“九一八”事变与七七事变相关报道之比较》中也指出,《泰晤士报》始终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径视为双方的条约利益之争,极力维护日本的权利,全然不顾中国的处境,主张以容忍的态度默许日本对中国侵略,较少看到这一行为将产生的危险后果。〔31〕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新加坡华侨报刊《叻报》以海外华人视角对事变作出大量评论分析,与华人社会积极互动。黄钰涵在《“九一八”事变时期(1931.9—1932.3)新加坡〈叻报〉涉华报道及言论研究》中认为,“九一八”事变前后,从《叻报》编辑和作者的言论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新加坡华人在“爱祖国”与“爱政府”的心理之间徘徊。《叻报》舆论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出发,引导新加坡华人社会积极团结抗日,寻求救国之策,以办报活动爆发出海外华人抗日宣传谱系中的强音。〔32〕张世均在《欧美大国和华侨对“九一八”事变的反响》中指出,“九一八”事变后的欧美华侨积极进行抗日救国宣传,通过召开反法西斯大会、成立抗日团体、积极创办报刊等活动,鼓舞了国内抗日救亡运动的士气。〔33〕

从1961年开始的“九一八”事变舆论研究,在进入21世纪后研究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据不完全统计,2000 年以前40 年的相关研究不足50 篇,2000 年至今的20 年里已有130 篇,其中仅2019 年就有21 篇。2000年以前,“九一八”事变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世界各国特别是日本对于“九一八”事变的舆论反映;2000 年以后的研究则不断细分,开始在某一特定群体、报刊和某一特定地区展开,并不断地在宣传策略、报道特点、内容分析、舆论引导及其效果等方面走向深入,体现了“九一八”事变舆论研究的多元化、个性化和专业化发展趋势。■

猜你喜欢
九一八事变舆论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环球时报(2019-04-12)2019-04-12 08:19:01
好事变“坏”事
学生天地(2017年18期)2017-07-24 15:56:43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环县事变”及其善后工作述论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中国记者(2014年6期)2014-03-01 01:39:54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
声屏世界(2014年6期)2014-02-28 15:18:07
从『九·二二』锄奸到『八·三』事变
军事历史(1993年1期)1993-08-21 06:10:44
“九一八”事变真相
军事历史(1985年1期)1985-08-20 07:2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