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靖
国庆节后的第一个星期二,我照例走进了主题实践课程的教室。今天的氛围有点不同,孩子们围坐在自己小组的桌子旁,拿着照片和笔记本兴奋地讨论着。
开课后我回顾了国庆假期之前布置的一个小任务——“利用假期出游的机会,找一找哪些地方的英语标识是可以改进的?想一想怎么改。”小文上台投影了自己拍的照片。“这是学校旁边的黄花园大桥,‘桥的英文拼写成了‘Brigde,爸爸开车经过的时候,我发现它的拼写错了,然后赶紧用爸爸的手机把它拍下来。”我和同学们在旁边听着,都觉得恍然大悟,暗暗想自己经过了那么多次怎么都没发现呢?小干活泼机灵,但平时有点喜欢偷懒,但这次他出乎意料地认真完成了作業,竟然打印了四张大大的照片。其中一幅写着“保护文物,翻越危险”下面的英文却是“Protection cultural relic, Surmonts the danger.”这样的英文表达无论在语义和语法上都错漏百出。“我是在博物馆里发现这张标识牌的,我查了一下,发现它有好多错误。我们国家的历史和文化这么好,可是外国朋友来参观的时候会被这样的标识牌误导的。”小干还拍了一张“请在一米线外等候”的标识,下面的英文是“Please wait outside a noodle”他兴致勃勃地说自己去查了词典,此“米”非彼“米”,发现这一点的时候感到既吃惊又有趣。小周就“便后请冲水 Wash after relief”这张标识牌手写了一页的分析报告,说明了这样的英文表达在用词、语法上的错误,然后分享了她的改进版本……
看着台上积极分享自己的发现和台下听得津津有味的同学,我的思绪不由像十月翻飞的金黄树叶,缓缓回到了学期初刚开始上“我是双语街区设计师”这门课的时候。开始的几节课,每个孩子眼中都带着一些疑惑和好奇,他们在想什么是双语街区?为什么要设计双语街区?他们能为此做什么?我很喜欢他们的疑问,因为问题是一把金钥匙,它可以打开通向崭新世界的窗户,有时候问题本身就是答案。所以我也回他们以问题,我找了很多真实的例子,问他们有没有看到过这样双语书写不规范、意义表达错误,甚至缺乏英文标识的情况。答案是肯定的。我又问他们在我们美丽的家乡越来越国际化的同时,这样的问题会有什么后果,要怎么解决。孩子们陷入了对难题的思考中,我知道现在是时候拿出第二把金钥匙——合作。我把13个同学跨班级分成了三个小组,每组选出组长,然后分组讨论。每个同学都必须在这个过程中打破自己的“社交壁垒”,学会沟通、分享、倾听。完成了这些准备之后,我决定让同学们真正走进自己生活的街区,去感受、发现真实的双语使用问题。并先自己尝试解决问题,于是便有了国庆假期前的任务和上面的精彩分享。
一阵骚动打断了我的思绪,将我拉回这个热火朝天的小小课堂。刚刚小邹分享了她去十八梯时发现的令人迷惑的指路牌,上面英文大小写和汉语拼音的使用比较混乱,好多地名街道的表达也令人迷惑,引得台下的同学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小邹说:“外国朋友来我们美丽的家乡山城也会被它绕晕的,我们不应该让这样的路牌继续留在热门景点。”原来同学们在发现日常生活中身边的双语使用问题和绞尽脑汁解决的过程中,对自己所处的社区、家乡、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得以加深,并进一步形成了认同感和责任感。站在他文化的角度思考问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世界的多元性,帮助他们形成开放包容的心态和全球意识。原来本土情怀和国际视野并不是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而是可以共生共长的。
通过这段时间的课程学习,孩子们既学会了更好地理解自己身处的社区、家乡和文化,培养了对家乡和本土文化的热爱,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又学会了更好地理解他人,尤其是来自他文化的人,能够以包容的心态、开放的视野去对待他人,与他人相处。我希望这门课程能为孩子们打开理解之窗,透过窗户他们可以看到更全面、更立体的自我和他人。打开这扇窗可以用到两把金钥匙——“问题”和“合作”。问题应该源于真实,链接孩子的真实生活和经验,增强学生的感受、体验和领悟,回归探索的生活意义和价值。以这样的问题引领和驱动孩子去亲身实践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合作则帮助他们学会尊重和沟通。我也惊喜地发现只要我们帮助孩子打开理解之窗,他们可以更敏锐地发现许多有创意的事物,进行许多有深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