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怡
教育是时代上继往开来的事业,他要趋合时代,适应潮流;他要发扬文化,扶植思想。
——《巴蜀建校宣言》(1932)
重慶市巴蜀小学创建于1933年,至今已走过近90年的风雨兼程。早在1936年,我校学生生活照片和学业成绩即代表中国送至英国伦敦参加国际教育博览会,深受嘉奖。可以说开放包容的办学基因和课程至上的办学定位成为巴蜀悠久历史与厚重文化积淀的一部分。
在巴蜀,所有的探索,都从追问开始;而所有的追问,都以实践回应。我们一直在思考,作为一所基础教育的小学,在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教学中,我们可以如何主动作为?
我们首先要回答“立德树人”,“要培养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巴蜀将之校本化表达为,培养“头脑科学、身手劳工,自信、豁达、优雅的现代公民”。就是要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的核心素养。
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领域,我们将加强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帮助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且具有国际视野的新时代青少年。”
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紧跟国家政策,不断深入地思考国际理解教育的新使命、新内涵,不断探索国际理解教育在一所小学的实践途径和可以带给师生怎样的深度学习和成长?
基于这样的政策背景,我们致力于培养未来“能够在现代世界自由行走的中国人,能够具备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并承担人类命运共同体责任的一员”,即“巴蜀孩童,世界眼光”,努力追求一所基础教育的“小学”在教育对外开放工作中的“大作为”,同时紧紧扭住学校自身的课程教学优势,以课程为原点来展开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研究。
在读懂时代,读懂学校的基础上,我们以课题研究为抓手,着力培养师生的“本土情怀,国际视野”,培养师生的“我愿”,即自己有主动理解他人的意愿,和“我能”,即自己能够被他人所理解的必备知识和技能,圆满结题市级重点有经费课题《1+1+N小学项目课程国际交流实践研究》并获专家高度好评,提出并实践了“本土情怀 国际视野”的国际理解教育路径,探索了Skype Class等国际理解教育创新开展方式,建立了以巴蜀为纽带,牵手一所区县学校和国外一所友好学校的“1+1+N”桥式交流模式,初步建立了巴蜀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课程实施体系,主要围绕四种方式将国际理解教育与常态教育教学融合:一是学科渗透,二是开展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三是主题实践活动,四是线上线下融合学习。
一、学科渗透。国际理解教育是指向价值观的教育,不是传统的学科,而具有跨学科性质。基于当今基础教育国家课程设置现状和对国际理解教育目标分析的基础上,我们主张通过挖掘学科的育人价值,与大单元教学相结合,创设恰当的情景,选取恰当的跨学科主题视角,把国际理解教育理念渗透到各学科教学,重在引导师生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改变。例如英语学科已初步建构的学科渗透EIU的课程体系与实施策略,让国际理解教育在学科课堂浸润发声。
二、开展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同时,我们在巴蜀律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活动课程板块,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开展国际理解教育。
例如:巴蜀“小馆+”跨学科主题学习,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将校园空间文化环境、巴蜀教育历史文化陈列馆、三峡博物馆以及社区作为孩子们的课堂,拓宽教育教学新形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互动人文环境链,构建X导师学习共同体,帮助学生打通链接真实社会的通道,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全球化意识与国际视野 ,接受并传播人类和平发展价值观。
围绕学生全球胜任力的四个维度,每周有一节师生共创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我们从一年级的多元文化、跨界交流,二年级塑造有责任感的世界公民,三年级强调科技与人类安全,四年级强调文化多样性与平等尊重,五年级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关怀,六年级的全球化与社会参与的年级主题,卷入全体师生,跨班级,打破学生“社交壁垒”开展小组合作,以1名老师+10多名学生自主选择的方式实现跨班的研究。老师们围绕年级主题,开设了80多门深受学生喜欢的课程,让学生学会尊重、沟通和共处,服务学生未来的全球胜任力发展。
在五年级的“我是双语街区设计师”的主题实践课程上,老师就通过《主题实践课程备课工具单》明确了如下课程目标和教学设计。通过“什么是双语街区?为什么需要双语街区?”等驱动问题,链接真实生活和经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思考理解他文化的过程中对所处社区、家乡、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得以加深,并进一步形成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加深对自我文化的了解、认同和自信,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世界的多元性,帮助他们形成开放的心态和全球意识。
三、主题实践活动。我们也通过“Bashu Idol”、“五大洲”主题校会、“缤纷世界”主题运动会以及外宾来访小导游岗位、外事接待家庭竞选、国际研学课程体验等方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国际理解教育主题活动。仅通过“Bashu Idol”传统文化代言活动,我们就收集1000多个学生英文代言传统本土文化的小视频课程资源。
四、线上线下融合学习。我们还自主研发了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体系并形成校本课程资源包,涵盖“学科内融合”《玩数学》、《国学启蒙》等特色课程资源、“学科+学科”《巴蜀走世界》PBL项目式课程资源,“学科+生活”趣味校园活动案例集等等,通过Skype网络学习班级和来自加拿大、柬埔寨、美国、英国等友好学校的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对话,打开学习边界。
课程的实施核心在教师。新时代背景下的国际理解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自身应该先具备国际理解素养,才能肩负起培养学生国际理解素养的重任。 我们基于发展性评价的理念,依据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阶段性,构建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四段三维”模型,采用由“筛”到“泵”的评价路径和增值评价方法,持续探索激活教师专业成长内驱力。让更多教师“志愿”成为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具有国际理解认识和素养的教师。
作为中美“千校携手项目”全国首批(21所)示范学校,全国首届新时代国际理解教育共同体联盟单位、重庆市首批举办“孔子课堂”学校、重庆市首批孔子学院工作联盟成员学校、重庆市首个与柬埔寨签订姊妹校合作协议的小学,巴蜀小学先后荣获中英校际交流奖(高级)、“中加教师互惠项目(杰出贡献)”等奖项,并牵头缔结由9个国家9所学校组成的“国际小学校长论坛(IPHF)”教育联盟。2015年联动中英12所联盟学校申报英领事馆种子基金莎士比亚项目,成为当年重庆片区唯一成功的申报团队。经典案例先后入选“2019中欧人文艺术教育论坛”,“全球胜任力培养的中国实践——2021 国际教育发展论坛”,“2021年全国首届新时代国际理解教育共同体研讨会”,并在“首届新时代国际理解教育共同体研讨会开幕式上”专题分享。2022年入选为重庆品牌建设促进会基础教育专委会发起单位,受邀为重庆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理事单位。
2021年,巴蜀小学还作为全市第一所基础学校承担了重庆市中小学教师的国际理解力培训,以一所学校为样本,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与来自全市的兄弟学校老师们分享了我们在国际理解教育之路上的理解思考和实践探索。
所有的探索,都从追问开始;
而所有的追问,都以实践回应。
真心做,做到真,做至美。
未来,坚信在国家开放的政策背景下,在各级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下,巴蜀一定能持续为培养未来能自由行走世界的中国人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