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时,巴蜀的孩子们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他们自发组织、自主策划,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巴蜀儿童峰会,展示着一年来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成果。
印象很深刻,当我参观到儿童银行柜台时,正好奇孩子们怎么想到要在校园里搭建一座银行的时候,孩子们便主动围上来介绍道:“马校长,您知道吗?我们在参观校史陈列馆时,发现了一本宝书,上面记录了19世纪30年代建校初期巴蜀就有了儿童储蓄银行。”
“对呀,学长们不仅设计出自己的流通货币,还去了英国伦敦参加展览得了大奖呢!”
“而且我们成立了资料小组查阅历史,还到了银行实地访问学习,您瞧,这就是我们研发的货币、世界经济发展史长卷,还有银行运行白皮书呢!”
从孩子们的自信表达和真情流露中,我被跨学科主题学习给孩子们带来的成就感深深地触动:在“双减”政策如火如荼地进行之下,教育人如何和孩子一起理解世界和看见世界?巴蜀人始终叩问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核心命题,强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充分发挥实践的独特育人功能,突出学科思想方法和跨学科探究学习,加强知行合一、学思结合,在“学科+”特等奖教学成果基础上,一方面通过系统性建构,抓实课堂提质、作业提质这两个认知能力发展关键要素;另一方面始终坚定地选择回到儿童真实完整的生活,基于民族性来培育面向世界和未来的时代新人,不忘“育完整人”的教育初心,促进非认知能力的发展,让教育高质量发展、老师高效能地做,最终落实到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上。今天,我们在孩子们身上普遍看到了“巴蜀孩童,世界眼光”的素养体现,再次论证了巴蜀人接续奋斗九十年的教育研究与实践逻辑。
开放包容的巴蜀基因
其实早在1932年,巴蜀小学的《建校宣言》中就鲜明地指出教育要“趋合时代,适应潮流,发扬文化,扶植思想”,尽管彼时“国际理解教育”的概念还没有提出,但巴蜀的教育先贤已然意识到教育之于时代发展、社会变革以及促进人的进步的重要性,将开放而包容的办学基因植入到巴蜀悠久的历史与厚重文化积淀中。
于是在重启发、重实践的教育理念下,在建校不过四年时间,巴蜀便受到教育部的指派,代表国家选派师生到英国伦敦参加国际教育博览会并获得了嘉奖。这一次的跨文化交流在时间与空间的双重维度下打通了巴蜀立足本来,联结、融合世界的桥梁,孕育了巴蜀蜚声国际、让世界瞩目的梦想,包括后来英国广播公司走进巴蜀做“中国周”的直播摄制、师生代表团频频在国际各类艺术节上斩获头奖等等,都为后来巴蜀系统建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打下了重要基础。
新时代下的创新实践
时至今日,沿着历史打下的底色,在时代潮流的推动下,巴蜀已经实现从“走出去”到“引进来”、从文化的“传承者”到“开拓者”的转变,但教育的高质量终究要回到学生身上,最关键的时空永远只能在课堂,回到课堂常态一直是巴蜀课改矢志不渝的重点。
因此,巴蜀持续以课程为原点系统展开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探索,通过学科渗透、国际理解教育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家校社协同育人等方式,让学生在完整生活中了解文化多元、培养探究体验意识、学会跨文化交往能力,并成功打造了“Bashu Idol”“巴蜀走世界”等品牌课程资源,用育人方式和思维认知的迭新升级回应国际理解教育“培养全球化共生之人”的总目标。如果说世界是学生的教材,那么学生掌握全球胜任力最大的挑战则是学生的“自律”,基于这样的共识,智慧的巴蜀人开始重点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自我领导习惯、自主探究能力”,以课程实施为载體,在团队课程系统研发“保底”基础上进行教师个体创新的个性化育人路径,通过对生命成长的尊重与关照,撒下“追求美好生活、共建和谐世界”的种子。
面向未来的可持续探索
202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报告,明确指出了当下地球生态系统的失衡,以及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颠覆性技术,影响着未来30年教育的发展,亟需通过教育转型创新,实现从个体发展向公共利益的转变。
面临当下世界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与脆弱性所带来的新挑战,巴蜀选点技术与教育的融通应用,在本质追问中以工具撬动学习、以资源实现自主、以协同提升品质,努力让数字化和人工智能为未来教育提供更多可能,以实现一所小学校的大作为。一方面,我们在原有梦想网校和对外的Skype国际云学习平台的基础上系统研发面向世界的巴蜀公开课,打破空间壁垒,让更多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另一方面以教师集体协同创新的方式开发形成“中央厨房”式全学科组、全年级、全单元、全课时覆盖的结构化资源和课堂教学工具——“学·教小助手”,务实地叩问与求索未来教育发展方向,适应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
“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如何和孩子一起理解世界,和孩子一起看见世界,给孩子一个放眼世界、拥抱未来,多样发展、尊重合作的眼光和舞台?未来之巴蜀,将持续秉承教育是“做”的哲学,站在离孩子最近的地方,与学生脉搏一起律动,为“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帮助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且具有国际视野的新时代青少年”而“真心做,做至真,做至美……”,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引领更多的孩子努力成长为“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好孩子”,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发挥基石之责。
二〇二二年四月
于重庆·巴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