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及培育策略

2022-11-25 08:20胡巧红郭桂全安晓镜蒋瑞格马晓红
邢台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干部国家大学生

胡巧红,郭桂全,安晓镜,蒋瑞格,马晓红

(邢台学院,河北邢台 054001)

在全球化语境中,我国面临着西方种种“西化”和“分化”现象,国家认同培育成为我国的稳定之要和统一之急。国家认同有两种含义:一是个体归属身份认同,二是在有“他者”时,对整个国家的认同[1]。文章将国家认同界定为在“我者”和“他者”对照语境下,对所属国家的文化、民族、理论和制度等认可和接受,由此对国家产生的归属感和依恋感的心理意识和行为倾向[2]。大学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青年力量,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其国家认同程度对我国的统一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巨大的经济压力,当代大学生多数处于“同一性延缓”时期[3],面临信息化和多元文化冲突,容易发生认同变迁问题,所以研究当代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及培养策略是形势所迫,使命所在。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运用问卷星对不同区域和不同层次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400份,有效问卷为382份,问卷有效率为95.5%。其中男生138人(36.1%),女生244人(63.9%);大一83人(21.7%),大二104人(27.1%),大三127人(33.3%),大四68人(17.9%)。

(二)研究工具《大学生国家认同问卷》

在参考杜兰晓编制的《大学生国家认同问卷》基础上修编而来。主要从三个维度祖国认同(荣誉、民族、疆域和文化)、理论认同(理论体系、马克思信仰、理论武装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制度认同调查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问卷包含43个题目,采用Likert式等级五点计分法,分数越高,国家认同程度就越高。信度系数0.98,达到了统计学标准。

(三)数据处理

采用现场施测和当场回收方法收集数据,运用SPSS22.0进行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现状分析

对当代大学生国家认同进行描述统计,结果表明大学生国家认同为4.53±0.62,在祖国认同维度上为4.65±0.71,在理论维度上为4.42±0.51,在制度倾向维度上为4.49±0.55,均显著大于理论均值3,大学生国家认同处于良好水平状态(见表1)。

表1 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

(二)差异分析

对大学生国家认同进行差异检验,结果表明:女生在祖国认同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t=-2.27,p=0.03,d=0.15)。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在理论体系认同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没有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t=-1.96,p=0.05,d=0.09);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在核心价值体系认同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没有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t=-2.10,p=0.05,d=0.15)。男生在根本制度认同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t=-2.02,p=0.05,d=0.16);男生在法律体系认同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t=-2.50,p=0.01,d=0.14);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在根本制度认同上显著高于没有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t=-2.21,p=0.04,d=0.17);大学生在制度认同总分上(t=-2.96,p=0.03,d=0.19)和制度重要性(t=-4.54,p=0.00,d=0.53)上存在年级差异,大二>大一>大三>大四。

三、讨论

(一)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分析

统计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国家认同处于中上水平,这与国内一些学者的研究一致[4]。国家认同受个人状态和现实情境影响,新冠疫情使大学生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国传统文化(中医药)的精髓和红色血脉(抗疫精神)的时代价值,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5]。较高水平的祖国认同表明大学生作为中国人感到骄傲,认同祖国的繁荣发展,愿意维护祖国领土完整,自觉将个人的人生价值与国家、民族命运联系起来;认同多民族的客观存在,注重各民族平等团结、和谐相处的“大民族观”理念;认同祖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愿意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我国文化的生命力,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较高水平的理论认同表明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认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认同相比祖国认同和理论认同偏低,这符合人的心理发展规律,人们对事情容易做到理性认知和情感认同,但真正付诸于行动,在“个体”和“集体”之间做选择时,容易出现知行不一现象。

(二)大学生国家认同差异分析

统计结果表明,祖国认同及各指标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特别是在祖国文化认同指标上,在0.01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女性祖国认同显著高于男生。社会关注点、性格差异、社会责任和社会压力是导致性别差异的主要因素[6]。男生比女生更加关注时政,而且比女生更容易形成自己独特的政治见解,如果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很容易受到一些媒体偏激舆论的影响,降低国家认同水平;男生性格多急躁、冲动,喜欢用拳头解决问题,面临一些突发事件如钓鱼岛冲突,容易产生冲动行动,对国家从大局考虑问题一时不容易理解;男生的社会职责和社会压力比女生偏大,在就业、创业方面容易产生焦虑,如果面临失败,容易把失败的原因归于社会制度,容易降低祖国荣誉感。

在理论认同维度上,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在理论体系和核心价值体系认同上存在显著差异,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理论认同显著高于没有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学生干部是大家学习的榜样,是大家学习的标兵,一般只有思想端正、成绩优异、无私奉献的学生才能担任学生干部,所以学生干部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对国家的认可、接受一般高于没有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

在制度认同维度上,在根本制度和法律制度指标上存在显著性别差异,男生显著高于女生,男生注重理性思维,注重对基本制度和法律体系的研究,认识深刻,理性认知程度比女生高。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在根本制度上存在显著差异,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要显著高于没有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学生干部思想进步,时常召开爱国主义班级主题班会,积极拥护和弘扬祖国的根本制度。年级在制度认同上存在显著差异,大二学生制度认同最高,大四学生制度认同最低。大二学生适应了大学生活,处于大学时期最重要的时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和班级活动,对未来充满希望。大四学生面临就业问题,不顺利的就业状况和严重的社会压力容易导致其对社会制度的不满。

四、培育策略

国家认同是一种动态的心理过程,容易随着社会发展和情境状况而发生变化。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文化多元化时代发展特点和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等特点,大学生容易面临认同变迁问题,需要时刻注重大学生国家认同培育。

(一)健全国家认同教育体系

在信息化和多元文化蔓延的今天,国家认同随时面临着认同变迁的巨大挑战,建立国家认同教育体系,自觉强化和调整不合理的国家认同培育内容,为大学生国家认同培育奠定坚实的教育体系。(1)用“五个认同”确定国家认同教育内容。通过前期的文献分析,了解到人们对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内容没有统一标准划分,分别从三维度、四维度和五维度对国家认同进行研究,维度内容也不相同,这在科学研究上没有一定的复制性。我国由56个民族组成,民族团结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前提,国家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基。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祖国、民族、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认同”。“五个认同”是大学生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心理基础,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爱国情怀、尊重差异、相互欣赏和团结一致的优良道德品质,提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用“一个思想”坚守国家认同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历史告诉我们:理论兴则党兴,思想强则国强。我国从抗日胜利,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又不断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精神变物质”。教育者要在实践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发展性;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引导学生梳理科学思想和正确价值观;帮助学生研究和分析社会问题,提高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信服度和认同度。当代大学生要能识别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隐蔽渠道和思想,如新自由主义、享乐主义和资本主义等。

(二)遵循心理活动规律,开展“知情意行”国家认同教育活动

大学生国家认同关键要做到知行合一,要理性认知、涵养情感、意志坚定,最终化为行动[7]。(1)强化认知。大学开展思政课程或课程思政教学活动时,应设置具体的思政教学目标,应注重引导对国家疆域、社会制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我国传统文化等的理性认识,对国家状况有充分的认知,引导大学生构建正确的国家观念,提高国家认同意识。(2)涵养情感,培养大学生健康国民心态。国民心态是一个国家具有代表性的心理特征,是国民素质的重要体现。可以通过参观革命胜地、讲述优秀人物故事和分析经典社会事件等方法培养大学生摈弃狭隘的民族主义和爱国情怀,涵养积极进步、开放包容、理性平和的国民心态。(3)意志坚定。意志是人的能动性表现,是调节和支配行动,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在多元化的国际形势下,如何磨炼意志,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坚定国家认同显得十分重要。志向是成就的驱动力,应培养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的职业信念和为国家奉献的精神。可以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和日常生活事件中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诸如加强自我控制、坚定信念、远离不良的诱因和习惯;可以加强大学生的耐挫折能力指导,教师应抓住机会,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困难和挫折,克服困难,帮助学生树立“滴水石穿、坚韧不拔、锲而不舍”信念。(4)化为行动。行为是践行个体内部知情意内部心理活动的反应系统。对国家认同的归属感和依恋感,只有在实际行动中表现出来,才能真能体现一个人的国家认同。

(三)注重传统文化“家国一体”国家认同路径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文明发展的沉淀,积淀国家深厚的精神追求,影响人们的价值认同和行为方式,是一个国家发展壮大的重要基础。我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体现在仁爱孝悌、自强不息、诚信知报、克己奉公、勤俭廉政、以和为贵、民为邦本等传统美德,注重人们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人们热爱国家的心理积淀。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体现了家国一体的逻辑路径。朱子曰:“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体现了家国一体的价值生成和输出机制的自由流通。文化启动效应表明:如果受过某一文化的刺激,在后面的实践选择中就容易形成同质的心理活动,所以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积极宣传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培育大学生国家认同。(1)建设良好家风。有研究表明对国家的认同和评价可以通过代际遗传。周易曰“正家而天下定”,良好的家风是家庭健康发展的精神标识,是国家稳定发展的精神基础。父母在家庭教育上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待国如家,当国家或单位需要个人时,要克服困难维护集体利益。父母要把握好亲子时光,讲好我国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使爱国种子和传统美德等价值观在家庭成员中生根发芽。(2)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优化高校育人环境。高校公共必修课涉及学生广,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高校可以根据办学特色和学生实际情况,凝练地方传统文化时代价值,提炼传统文化思政元素,融入公共必修课程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对地方文化的认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高校应根据学校校风校训和地方文化特色,创新校园文化,通过隐性教育方式促进大学生国家认同培养。(3)国家应从不同渠道宣传和保护传统文化。多元文化背景下,任何国家的文化都难以维持独立性,文化边界模糊削弱公民国家认同程度[8]。传统文化符号是国家认同的内容来源之一,民族文化心理能够巩固国家认同,国家应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传统文化,增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情感归属,激发大学生国家认同动力。首先,国家应加强对传统文化、历史遗迹的保护。其次,利用好社交媒体政治传播的正向功能,提升人们国家认同水平。官方媒体的宣传有助于提高国家认同水平,鼓励官方媒体对传统文化的宣传[9]。宣传历史文化类题材的短视频有助于提高人们国家认同水平,鼓励新媒体加强对历史文化题材的宣传[10]。

猜你喜欢
干部国家大学生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大学生之歌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