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张烨,黄英,钟小辉,朱霞
江西省萍乡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 (江西萍乡 337000)
随着机械通气技术的发展,其在新生儿危重症治疗中显示出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但由于新生儿的呼吸系统尚未发育完善、自身免疫力较低,导致机械通气期间容易因呼吸道分泌物过多引发误吸、反流、呼吸不畅等不良情况[1]。因此,加强新生儿机械通气期间的分泌物护理对于保障患儿呼吸道通畅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有研究报道指出,口腔持续低负压吸引能够有效吸除机械通气期间呼吸道的分泌物,有效降低感染控制难度,改善机械通气效果[3-4]。我院新生儿科采用口腔持续低负压吸引有效减少了新生儿机械通气中气管导管脱管、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不良事件的发生,以及护士的护理工作量。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江西省萍乡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应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且口腔分泌物较多的48例危重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口腔持续低负压吸引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于江西省萍乡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应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且口腔分泌物较多的48例危重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24例。观察组男14例,女10例;日龄1~12 d,平均(5.64±1.51)d。对照组男16例,女8例;日龄1~12 d,平均(5.71±1.48)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江西省萍乡市妇幼保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符合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适应证;机械通气时间>48 h;无口腔持续低负压吸引禁忌证;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采用其他通气方式者;中途死亡者。
对照组接受常规吸痰:观察患儿机械通气期间是否出现咳嗽、痰鸣音、血氧饱和度下降等吸痰指征,发现后立即给予吸痰;若发现患儿口腔分泌物外溢则及时使用医用棉签擦拭,并及时更换被污染的导管固定胶布。
观察组接受口腔持续低负压吸引:连接无菌硅胶吸痰管与中心负压吸引装置,并沿气管插管外壁将吸痰管插入至口腔内1~2 cm,使用胶布将其固定于气管插管旁;根据患儿耐受情况调节负压参数,口腔中的持续吸引压力应低于80 mmHg(1 mmHg=0.133 kPa),每日早、中、晚定时拔除吸痰管并清洗吸痰管道,之后将管道重新固定于气管插管外壁的另一侧,每日更换1次无菌吸痰装置;注意密切观察负压表压力,保持吸引通畅,若患儿口腔分泌物显著减少则可尝试暂停负压吸引2~3 h,若仍无口腔分泌物外溢的情况则可完全停止负压吸引。
比较两组气管导管脱管、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口腔黏膜损伤的发生率及护理工作量、住院时间,其中护理工作量包括每日更换固定胶布次数、每日擦拭分泌物或吸痰次数。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气管导管脱管、口腔黏膜损伤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气管导管脱管、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及口腔黏膜损伤发生率比较[例(%)]
观察组每日更换固定胶布次数、每日擦拭分泌物或吸痰次数均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工作量及住院时间的比较(±s)
表2 两组护理工作量及住院时间的比较(±s)
护理工作量组别 例数住院时间(d)每日更换固定每日擦拭分泌物或吸痰次数(次)观察组 24 1.02±0.31 1.16±0.33 10.42±2.27对照组 24 3.41±1.68 7.52±2.06 13.95±3.41 t 37.770 94.417 7.618 P<0.01 <0.01 <0.05胶布次数(次)
研究显示,机械通气期间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主要原因为,患儿口鼻咽腔内分泌物较多,出现误吸或下漏时其定植菌容易侵入呼吸道引发感染[5];此外,患儿免疫功能不足、病情危重、营养状态差及广谱抗菌药物使用等也是诱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重要危险因素[6]。因此,机械通气期间采取积极有效的呼吸道护理干预及时清除口鼻咽腔内分泌物、保障呼吸道通畅十分必要[7]。儿科机械通气共识会议(paediatric mechanical ventilation consensus conference,PEMVECC)建议,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及时清除呼吸道、口腔的分泌物,对于保障患儿机械通气期间呼吸道通畅、防范呼吸道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8]。
近年来,大量文献报道显示,口腔持续低负压吸引在清除机械通气患儿口鼻咽腔内分泌物中具有显著作用,加之其中心负压装置运行噪声很小,对患儿的刺激小,因此在新生儿科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9-10]。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气管导管脱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每日更换固定胶布次数、每日擦拭分泌物或吸痰次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结果表明,口腔持续低负压吸引清除口鼻咽腔内分泌物的效果显著,能够有效降低口腔分泌物外溢、误吸、反流的风险;同时,口腔持续低负压吸引也可大大降低因此带来的气管导管脱管风险,减少护士擦拭或吸引口腔分泌物、更换固定胶布等操作[11],有助于护士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其他方面照顾患儿,进而可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此外,口腔持续低负压吸引也避免了因频繁更换胶布、局部擦拭等操作对患儿娇嫩皮肤产生的刺激或损伤,有效减轻了患儿的不适感[11-12]。
另外,口腔持续低负压吸引显著的分泌物清除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儿的口腔清洁度,破坏了口腔定植菌的繁殖环境,有效抑制了致病菌转移至呼吸道,从而大大降低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风险[13]。口腔持续低负压吸引使用的吸痰管为硅胶材质,不仅柔软、刺激性小,而且其固定在气管插管旁,不与口腔黏膜直接接触,不易对口腔黏膜造成损伤[14];而常规吸痰操作由于操作频繁、吸痰管较硬等因素导致患儿口腔黏膜容易受到刺激,出现损伤[15]。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口腔黏膜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也证实了口腔持续低负压吸引在防范口腔黏膜损伤方面具有显著作用,有效避免了因相关并发症发生而延长住院时间的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口腔持续低负压吸引过程中需要根据患儿的分泌物量合理调整负压,以达到最佳吸痰效果;同时,也要注意患儿是否出现烦躁不安、好动等情况,发现后及时给予镇静处理,以防患儿口腔黏膜与吸痰管频繁接触引起口腔黏膜损伤[16]。
综上所述,口腔持续低负压吸引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的应用效果优于常规吸痰,能够降低新生儿机械通气时气管导管脱管、口腔黏膜损伤的发生率,并可减少护理工作量,缩短住院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