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性”教学理念下小学美术课堂的“新样态”

2022-11-25 16:02无锡市羊尖实验小学陈思瑶
家长 2022年31期
关键词:样态想象美术

□无锡市羊尖实验小学 陈思瑶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农业以植物的种植为代表,而植物的最主要特征就是遵循自然规律生长。由此理解,小学美术“生长性”教学理念和“生长性”教学应顺应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与美术学科知识的发生、演变规律,以学生和美术的共同生长为核心。“生长性”教学理念下的小学美术教学,特质在于寻美术之本、探学生之需、求教学之真。通过营建课堂“美术生长”环境、构造教学“美术生长”路径、催生学生“美术生长”动能,形成“新样态”的小学美术课堂新貌,启迪学生美术智慧,促进学生美术技能的提高。

一、特质:“生长性”教学理念下的小学美术课堂

“生长性”教学理念下的小学美术课堂需要尊重学生的天性,遵循美术的自然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教师应以“慢节奏”的教学取代以往“快节奏”的授课,以促进学生基于自身特点的缓慢“生长”。同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与学生形成共鸣,宽容地对待他们的失误和稚嫩想法,了解学生美术的发展势态,立足实际调整教学策略,利用课堂引领学生发展。由此,本文研究“生长性”教学理念下的小学美术课堂特质,提出了寻本、探需、求真观点。

(一)寻本

首先,教师应探寻美术的本源与奥义。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提道:“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笔者认为,美术是集人文、艺术与科学为一身的学科,与自然、情感均存在不可磨灭的联系。比如,美术的光影与色彩体现了简化、透视等科学原理,美术色彩的和谐与对比、美术作品的动感和秩序,都隐藏着科学的思维。而鉴赏、解读美术作品需要从审美体验的角度展开,将情感进行迁移。因此,基于美术“寻本”的特点,教师在“生长性”理念下的“新样态”课堂在面对丰富的古典美术作品与现代美术作品时,应指点学生探究美术人文、艺术与科学之本,一边探索美术之美,一边寻找美术之本,从而感悟美术最本真的情感和意义,提高核心素养。例如,在教学小学美术关于“水墨画”的内容时,教师要探索水墨画通过笔法、技巧、颜色等要素传递的艺术之美,还应挖掘水墨画的历史文化背景,融入历史文化要素建设“生长性”的课堂,让学生在历史的空间内理解水墨画的文化本源。

(二)探需

在“生长性”的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探寻学生真正的需求。毕加索说:“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真正的美术教学,不是过度地限制和影响学生的美术理解和创作,而是走进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为他们提供真正需要的扶持和帮助,使他们形成“玩味”与“趣味”交织的学习体验,增强他们的美术学习动力。例如,在小学低年级的“画水果”“画蔬菜”“画小动物”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特点与绘画需求,将卡通形象与绘画内容结合,先呈现水果娃娃、蔬菜娃娃、动物玩偶等要素,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再对他们的绘画进行引导,使他们根据对水果、蔬菜和小动物的想象,为绘画对象添加眼睛、鼻子、嘴巴、四肢乃至服装等。由此,学生通过基本的美术绘画获得内在的情趣,自然能被激发出无穷的美术学习兴趣,产生更主动、更丰富的美术学习需求。

(三)求真

教师需要在“生长性”理念下探索美术教学之真。具体来说,在“生长性”教学理念和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美术不仅被视为一门艺术、人文、科学的课程,更是被视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与健全人格的媒介和载体,就如新课标中所说的,美术具有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等价值。教师应从美术教学的真正意义出发,利用学科知识感染学生的心灵,充实他们的精神世界。由此,教师应站在“生命成长”“心灵教育”的高度设计、实施小学美术课堂活动,不单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提升情况,也要关心他们作为“完整的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以生命发展观支持课堂“新样态”教学。例如,在苏少版五年级上册“表情丰富的脸”一课的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对“表情丰富的脸”的观察,在学生发现不同表情的五官特征基础上,教师还应让他们将五官特征创新应用在自我的美术创作中,学生通过不同五官特征表现的情绪和情感参与美术创作活动,可以使美术学习成为他们的一种生命实践活动。通过这一具有“生命成长”意味的实践活动,学生形成关于美术学习的生命体验,彰显美术实践中的自我真实力量,传递关于美术的本质思考,凸显美术教学的真意。

二、新貌:小学美术“生长性”教学理念下的实践

将“生长性”一词运用在教育领域中,实际是一种对教育与教学的隐喻,即“学生的成长”。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等现代著名教育理论,都体现了“生长性”教育理念,构建了“促进学生自由生长”的美好愿景。小学美术教师将“学生与美术的共同生长”视为课堂教学的美好愿景,把学生视为需要灌溉的种子,让美术教学在“外部施肥”等形态下开展。如此,种子萌芽、生长,这就是学生在小学美术课堂的茁壮成长,课堂形成出“新样态”、展现了“新面貌”。那么,如何借助美术课堂的“生长性”教学为学生的成长施肥、浇水?基于苏少版教材,教师主要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开展。

(一)营建课堂“美术生长”环境,保障“新样态”教学

在人的成长中,环境是重要的隐性教育资源,营建“生长性”的美术课堂环境,是在外部的物质性、物态性环境基础上增加心理性、文化性情境,激发学生美术学习兴趣,为“新样态”的课堂教学提供基本的保障。并且,情境与环境的共同作用有助于学生美术学习深层情感共鸣的形成,从而使学生加深对美术作品的情绪、情感、创作理念、美术技巧的感知,促进他们美术思维的发展,帮助他们对美术形象的理解与建构。所以,立足“生长性”教学理念,在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应营建课堂“美术生长”环境,利用环境的力量进行播种,让学生进入“新样态”的学习。例如,在苏教版四年级美术上册“冷暖色调”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在理解三原色、三间色、色彩明度与纯度的渐变的基础上,发挥色彩理解与表现力去感觉、比较、体验暖色与冷色,将其融入生活进行“生长性”实践。于是,为了利用“生长性”的课堂环境促进学生学习,笔者利用梵·高、修拉等画家的著名油画作品营造课堂环境,设计了“我是小画家”主题活动。以梵·高的油画作品《向日葵》《夜间咖啡馆》《星夜》等,以及修拉的油画作品《埃菲尔铁塔》《浴场》《春天,塞纳河上的大碗岛》等进行环境创设,通过比较使学生体会冷色和暖色,理解冷色与暖色的独特感觉,培养他们采用多种表现方法完成冷色调与暖色调绘画的能力,促进美术审美与表达。利用著名画作的比较,在对比中探索暖色与冷色的“生长性”环境,使它成为学生扎根于美术学习的肥沃土壤。课堂教学绝不仅是教师机械系地向学生灌输暖色与冷色的概念,而是让学生对色彩积极地对比和体验,其色彩感知逐步“生长”,课堂学习收益也就是可观的。

(二)构造教学“美术生长”路径,促进“新样态”探索

“生长性”教学本质理念是注重知识、技能与情感的建构过程,是生活化与生命化的教学。而从学生角度来说,对知识、技能、情感进行建构需要经历完整的美术探索过程,这有赖于视觉感官、听觉感官、触觉感官、嗅觉感官等多感官的协同活动。教师想要在“生长性”教学理念下的课堂引领学生对美术的“新样态”的探索,应打通学生五感,让他们利用基于“五感”伸出的不同“触角”感知美术、理解美术。而后,不断将师生探索的维度延伸至生活、社会乃至世界范围,促使学生利用美术的“生命触角”感知世界、理解世界,形成从“美术探究”到“生活探索”再到“开放实践”的“美术生长”路径。

例如,在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奇妙的图形”一课的教学中,根据“生活——美术——社会”美术课堂“新样态”教学路径,笔者设计了以下“生长性”教学环节。

1.探索现实,生长美术思维

笔者设计“图形组合”游戏,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图形,指导学生根据对现实的理解创新制作超越现实的图形组合作品,比如,“树叶与五角星组合”“钥匙与玻璃杯的组合”等,促使他们在“源自现实、超越现实”的作品中拓展美术思维。

2.打破定式,生长创新思维

观察、点评学生作品,笔者不断让他们突破固有思维,利用激励性语言引导他们走出思维的舒适区,重新进行创新与创造。在此期间,笔者通过背景音乐与动画营造了活泼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拓展思维带来不断生长的活力。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点评与相互点评,使他们打破对自我的刻板认识,增加创新灵感。

3.开放互动,全面生长思维

根据学生在前两环节创作的“图形”美术作品,笔者指导他们互动,介绍作品设计理念,分享作品情感基调,从学生角度对他们展示的作品进行了客观评价,观察学生反应。以他们的成长为取向,笔者继续抛出了“社会科技发展,可能会出现哪些奇妙的图形?”的问题,在美术课堂与社会环境之间创造了“生长性”教学环境,使教学活动多样化。最终,层层递进是“生长”路径,学生基于真正立足他们需求设计的活动进行多维度的美术探究、多样化的美术欣赏、多元化的美术创作,享受美术创新与创造的乐趣,让美术学习真正成了他们发展能力与个性的源泉。

(三)催生学生“美术生长”动能,调动“新样态”想象

想象是在感官刺激下基于所收集的信息展开联想、继而在头脑中形成新的意象的过程,是小学生进行美术探索和实践的动力之一,是增加他们思维经验的有效途径。在联想中开阔视野,拓展想象的空间,能激发学生探索未知、表现未知的欲望,同时使他们体验探究的成功与愉悦之感。因此,“生长性”教学理念下小学生的课堂美术“新样态”学习,在获得积极环境、科学路径的支持后,还需要积聚充足的“想象”动力。教师依据学生的好奇心、兴趣点、想象习惯,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美术要素激发他们的想象,催生他们的“美术生长”动能。比如,让学生对天空中千姿百态的云朵展开想象,对窗户上形状各异的霜花展开想象等。学生越是敢于想象、乐于想象、善于想象,想象内容越丰富、越有趣,越能促进他们的“生长性”学习与“生命成长”实践。但是,教师需要认识到,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的方式有很多,在课堂应用适当的联想结构,是调动学生想象、催生“美术生长”动能的根本前提。

小学美术课堂调动想象基本结构有:“物象——物象”式联想、“形状——物象”式联想、“声象——物象”式联想、“局部——整体”式联想。不同的结构可以单独应用在小学美术“新样态”课堂上,也可以用多种结构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作用于“生长性”教学理念下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例如,在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小学美术“我画的海洋怪兽”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融合“声象——物象”与“物象——物象”两种调动学生想象的联想基本结构,利用实物和音频激发了学生想象力,具体过程如下:1.展示海洋动物立体造型与怪兽立体造型(“物象——物象”式联想);2.播放海浪、海底深处、海底动物叫声等声音(“声象——物象”式联想)。

学生观察模型、聆听声音,对海底世界的动物展开联想、不断丰富美术想象。比如,一些学生通过聆听捕捉到“哗啦啦”的声音,认为是海底世界的“怪兽”正在张开大口喝海水,而有些学生认为这样的声音是海底动物的怒吼让海水发出来的声音,还有一些学生将“呼啦啦”的声音想象成了海底怪兽在睡觉时发出的声音,将“呜呜”的声音想象成海底怪兽聊天的声音等。学生在天马行空的想象中获得视觉表象、绘画灵感,模仿怪兽造型进行“海洋怪兽”绘画,将立体海洋动物造型中的海洋动物特点以恰当的方式表现出来,“生长性”的美术创造也就能开展了。

三、结语

教育工作应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过程。自然生长、自己生长、自由生长是小学美术“生长性”教学理念的根本,基于“生长性”教学理念的课堂建设应是生态、生本、生成的课堂。在“生长性”教学理念下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造自由表现的时空,使他们调动多种感官协同参与美术活动,深度催生他们的美术探索动能,让课堂“新样态”不仅是一种愿景,也是具有成效的美术教学新模式。

猜你喜欢
样态想象美术
初心引航,构建“双减”新样态
以校园足球打造育人新样态
探索评价新策略,营造课堂新样态
快乐的想象
构建指向“五要素”的乡村初中教学样态
美术篇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