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素质培养及实施路径研究*

2022-11-25 22:50赵俊杰李有权陆星彤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20期
关键词:双师双师型院校

赵俊杰 李有权 陆星彤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 广西南宁 530007)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运动的全面启动和农村改造的逐步开展,以史无前例的广泛性和深入度揭开了一场农业技术改革的序幕。一方面,它推动着我国农村产业链的扩展和农业市场的活跃。另一方面,也对全体农业工作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但必须掌握一定的农业知识与技术,同时必须具有一定的农业生产管理工作能力。所以,怎样通过科技进步和增强劳动力素质来推动农业的发展,培育一大批能满足农村生产第一线需求的实用性人才成为涉农高职院校的社会职能。

一、对于高职院校教师双师素质的评定

“双师型”老师的概念,事实上,已经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并逐渐成为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重要考核指标。然而,对于何为双师素质,历来都未有过具体的界定,不过,现下有两个比较通用的判断方法[1]:

其一,针对农业专业的师资来说,老师必须具有农业技术方面的高级职称,既具有农业教师的职业晋级,也具有专业技术的高级职称评价。例如,如果某老师在高职院校中既是专业教师,也是农业工程师,这就可以被确定为“双师型”的老师。

其二,看老师是不是有相应学科的执业资格认证。例如,如果某农业专业的老师在高职学校中为教师,而与此同时他还具有农学工程学科证书,也就可被称之为“双师型”的老师。

事实上,在笔者眼里,无论哪一个评定的方法,最注重的无非就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在高职学校中,能否具备教学实力;另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教师是否具备把学科知识运用于现实中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涉农高职教育对教师素质的具体要求

涉农类高等职业人才培养规划的重要培养目标,是将农村生产、建设、管理工作和公共服务的一线培养为高层次技能应用型专业人员[2]。

现代农业生产与高等职业教学的特殊性,还确定了现代涉农高职教师,除对教学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科学素质、心理和体能几个方面给出了相应的规范之外,还对课堂教学能力、技术实践能力、职业素养等几个方面给出了更高的标准。

(一)教学能力

受生源下降以及高校扩招的影响,高职学校录取趋势更为恶劣。不少高校为实现招生计划,不得不将录取分数一降再降,学校素养总体低下,学生的文化基础比较薄弱,自学能力薄弱,学生语言理解能力也较差。这就对当前中国涉农高职学校老师的课堂教学能力给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擅长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把教学内容更为直接、生动有趣、形象地呈现给学生,有利于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它可以动态更新教学方法,为学生带来更新的前沿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它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特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消化、吸收、应用知识,并将其转化为一定的专业技能。

(二)实践能力

农业高职教育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在农业工作过程中,除学科理论的基础外,实践操作的科学性与熟练性,以及综合因素的调查都非常重要。所以,涉农高职学校的老师在掌握坚实理论的基础上,更要具有娴熟的实际操作技巧,能够轻松地向学生传授烦琐的技术和技能原理,引导学生在田间、车间、工厂和农场进行演示、操作和现场教学,简化复杂的技术原理,使学生易于学习和实践。

(三)职业素养

涉农高职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是为农业生产部门和有关产业单位培养能够面向基层、乡村和偏远地区,进行农业生产、疾病防治、生产加工、科技服务等的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同时为了提高学员的职业竞争力,还需要老师以身作则,学员敬业爱岗;要求老师有大局观点,有助于学员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要求老师在教学工作中点滴渗透,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将来就业的环境可能在偏僻的郊区、边远的农村,而不可能在华丽的大都市,养成吃苦耐劳的良好品格。

三、涉农高职院校教师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职业素养欠缺,爱岗敬业精神不够

调研结果表明,很多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年轻老师经验还不丰富,职业道德素质也相对薄弱,面临着高职生活教学中可能存在的人际关系、职业理想、情感障碍等问题,往往无法正确处理,部分老师甚至规避了上述问题,只从教不育人。在实践教育过程中,一些教师只满足于讲清理论,而没有考虑行业的实际发展。他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不能适应涉农高等教育教学的特点,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高职教师缺乏敬畏和奉献精神。

(二)专业技能与实践经验不足,职业教育理论缺乏

由于涉农高职学校主要为近年升格而来,招收范围的快速拓展,也使得不少涉农高职学校最近几年大量招收新生。因此,许多涉农高职学院的教师队伍都以年轻老师为主。而这些年轻老师在上本科期间,多以理论教学为主,对职业教学也少有涉猎,自身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也往往欠缺,对职业教学理论也比较欠缺,对职业教学的理解也很缺乏,这种情况严重影响到了涉农高职学院的发展。

(三)自主学习不够,职业技能不强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当前中国农业生产力与农业生产技术发展得很快,各种农业生产科学技术与农产品的技术素质也在日趋增强。所以,参加涉农高等职业教育的老师,必须满足中国农业科学技术与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要求。在学习农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还需要熟悉现代农业科技和生产管理知识,并具有开展现代农业科技项目和农业生产管理活动的实践技能。不过,鉴于目前中国农业类高职院校的很多教师都有强烈的职业荣誉感,对外部知识的自主掌握也不够活跃,甚至很少深入到企业产品发展的一线,从而造成了职业技能弱化。

(四)教师队伍数量不足

就全国范围来讲,涉农高职学校往往所处地理位置比较偏,区位优势比较弱。另外,尽管这两年中央增加了对农业的支持,对农业实施了部分补助并降低了农业税,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很多人忽视农业的现象,农业仍然是劣势行业。从而造成了涉农高职学校长期无法吸纳优秀教师,全国各涉农高职学校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师资总量严重短缺的问题。研究表明,多数涉农高职学校的生师比例过高,较教育部制定的16∶1 的规定还有甚远,教师规模已无法适应现代教育、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需求。

(五)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

目前,我国农业类高职院校已普遍从中学升格或组建,教师的学缘构成、学历构成和年纪构成的分布也不适当。具体表现为:在年纪构成上,优秀青年老师比例较大;在学科专业构成方面,基础性学科专业师资比较过剩,专业师资素质差距较大,基础课、专业课老师与实习指导老师比例失调,新设立专业的专业课教师也比较缺乏,以及专业老师短缺较大;在学历构成方面,学历水平一般较低,高学位、高级别的优秀师资也较少,能够带领教学团队开展教育、研究和社会实践活动的专业带头人和专业骨干相对缺乏。

(六)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亟待提高

一方面,由于农业职教师资培养起步较迟滞,目前涉农高职学校中毕业于非师范类院校的教师仍具有很大比重,普遍没有一定的职业教育基础知识,对职业教育内容的理解也不够深入,教育教学技能也亟待进一步培养。另一方面,鉴于涉农高职院校的教育课程与农业产业的生产特点有关,农作物产量的周期性、季节性以及受自然界的重要环境影响,决定了农业专业具有实践性。不过,目前多数农业高职学校教师来源较为单纯,多采用学科模式培养,实践能力较弱。同时,由于高职学校扩招和办学规模的增加,学校专职师资普遍处在超负荷状况,教师很难有机会长期在农业行业生产一线锻炼,教师实际动手能力较差的问题也更加凸显,严重制约着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涉农高职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路径的分析

提高普通高职院校“双师型”老师的专业核心素养,不仅是普通中高等教育师资梯队建设的着重工作目标,而且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3]。

(一)内培外引,专兼结合,充实教师队伍

首先,吸收致力于职业教育工作的高素质大学毕业生。优秀大学生具有鲜明的理论基础和扎实的理论基础。他们是现代教师队伍建设所需要的生力军。通过系统的岗前培训和多年的教育实验和生产实践,也可以形成骨干队伍,为现代教师队伍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招贤纳士并聘巧匠。根据教育部的相关规定,“各高职(高专)学校要注重向企事业工作单位招聘具有专门岗位工作经历,又有较丰富理论知识基础的高等技术与管理完善师资。”农业类高职院校也可在社会和企事业单位中招收、招聘大批具有专业技能的高级劳动者和农艺师在学校担任教学职务。此外,可从本地和周边地区招聘部分技术熟练的人员,建立一种长期稳定的客座教师制度。此外,学院还聘请了部分具有一定经历的行业专家学者、资深畜牧师、资深农艺师和工程技师等担任兼职教师,以实现院校课程与企业标准要求的零距离衔接。

(二)创新体制机制,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怎样培养教师基于生产过程中的教学设计与实践能力,是当前涉农高职师资素质提高的重点。为了达到此目标,教师需要形成以下知识框架:专业理论、专业理论的职业实践、教育理论及教育理论的教育实践。

1.完善培训体系,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进行职业教师专项研究,开展与职业教师资格培养相关的课程、教材和训练方式的研讨,并针对新产业、新材料、新工艺、新技能等,进行了技术、工艺和设备的研发工作,新设备、新职业和新岗位通过短时和长期、下班与工作相结合,以物理与虚拟弥补的训练方式,对技能提出了更新需求,同时选择并补充了培训内容。进一步改造了“普通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专业科学”的传统教学方法,并建立了现代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理论与专业教学方法课程。

2.充分发挥教学监督功能,提升学校教育质量

教学监督是对学校教育工作实施监督、检测、评价与指导的重要工作,既是学校提高质量的关键举措,又是推动老师持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最有效方式。通过教育监督,全面掌握老师的教学流程与教学方法,将有助于老师准确分析问题、总结教学经验、获得改善教育的指导意见,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教育督导要注重对教育工作实施积极指导,从教育组织结构和实施模式的角度,指导教师选用更利于培育高素质科学技术人才的新教学模式,并引导教师更加重视学科创新能力与学科专业素养的训练,以促进“老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的教育课改。要将教育督导工作和教学评估有机结合,就使老师们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能力。

(三)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实践操作技能

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总量和比例,建设一批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保证高职人才培养的关键。“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较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高职教学本身的改革发展和人才输出的质量[4]。

1.加强在职教师培训

作为专业理论教师,在努力提高教师本人专业技术水平和理论水平的同时,有计划地深入农村生产一线,开展生产、建设、管理、社会服务等实际培训教学活动,对生产实践中的农村产业问题与学科发展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其专业制造设备、生产管理技能,及时了解设备状况和产业发展动向信息,并累积教学工作所需的实践操作技能和企业产品经验。经过上述教学活动,认真把握了农业、农村经济和农民的实际状况,用大量生产实践案例丰富了课堂教学,准确反映了企业的现实状况。

2.积极吸纳“双师型”素质人才

提升中国涉农高职学校师资学科素养水平的最好渠道,就是吸纳具备“双师”素养的农业专业理论技术人员和管理者来院校执教。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通过补充高素质本科生、硕士生和留学生,公开招聘社会优秀教师,逐步完善高职院校专业师资队伍。同时,还要注意吸引一批教学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兼职专业实践教师和企业、行业等部门的专业理论教师,以建立“双师型”师资的主体框架。

(四)创新体制机制,提高农业高职院校教师素质

2012 年12 月14 日,《中国教育报》发表《创新体制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论文,对有关职业教育领域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教育改革的相关文件进行了深入阐述。该文件还有效地突破了我国农业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体制与机制改革的瓶颈。在培养人才制度、津贴发放、职称晋升、出国留学、评优评先等方面,优先培养高素质教师和骨干教师。加强对高素质教师的政策倾斜和鼓励,并建立了优质教师教育奖励基金。对优质教师要有长远的培养计划,实施以优秀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养,同时,还对部分有潜质的优秀青年老师,建立了人才发展专项基金。引导老师参加相应学科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创造相应的培养机会;引导老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结语

高职学校中“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出现,是学院可持续发展和长期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也是未来高职学校培育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综上所述,增强涉农高职学校教师的职业素质,既是新时代涉农高职教育改革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又是把涉农高职学校办出特色和提升教育质量的根本关键。

猜你喜欢
双师双师型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转型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以广西科技师范学院为例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职业发展初探
试论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政策保障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