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迪晖,王 田,刘 茜,戎靖枫,杨 涛,周 华
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常并发于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等,无器质性疾病的正常人群中常见。心律失常临床表现复杂,病人常有明确的心悸、黑蒙,甚至出现心源性猝死,也可无症状。心律失常可能是某些心血管疾病病人最早或唯一的临床表现[1]。在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基础上,电生理及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是常见的治疗方式,但电生理治疗有局限性,同时部分病人对微创手术存在恐惧心理,不能配合。抗心律失常药物均有致心律失常的作用[2]。中药治疗心律失常的优势在于整体调节,从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阻断心律失常发生,在心律失常的治疗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周华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数十年潜心于心血管疾病临床及基础研究工作,尤擅心力衰竭、胸痹的遣方用药,对心悸有独到见解。周华教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辨病辨证治疗心律失常颇有心得,疗效确切,现介绍如下。
中医学中无心律失常的病名,对临床症状和治疗的描述散见于“心悸”“怔忡”“眩晕” “厥证”“胸痹”等证中。《内经》虽无心悸的病名,但已有类似记载。《素问·举痛论》记载:“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中正式提出了“悸”与“惊悸”的病名,并指出其与惊扰、水饮、虚劳等因素相关,即体虚受邪。后世对心悸多有发挥,《丹溪心法》提出:“责之虚与痰”,又如《医林改错》认为瘀血内阻是心悸怔忡的病因。
周华教授指出,临证务必先辨主病。心悸一症,常兼见于其他疾病中,必当细审主病,尔后各病治法联系互参。对无症状的心律失常,令中医无证可辨,故当先辨病,再辨证。现代医学无较好的治疗方法,遣方用药则以养心血、安心神为主。
当辨病势,即惊、悸、怔忡,《红炉点雪·惊悸怔忡健忘》记载:“惊者,心卒动而不宁也;悸者,心跳动而怕惊也;怔忡者,心中躁动不安,惕惕然如人之将捕之也。”惊悸、怔忡临床上虽多并称,但实质不同,除起病原因外,病势轻重即为三者区别。临证病势重者当急则治标,必要时联用抗心律失常西药,病势轻者缓则治本,悉心调治,无得参差。
三者辨证候,心悸形成常与心虚胆怯、心血不足、心阳衰弱、水饮内停、瘀血阻络等因素有关。总之,不外虚实两端。李中梓《病机沙篆》记载:“人之所主者心也,心之所主者血也,心血消亡,神气失守,则宅舍空虚,痰因以客,此怔忡之所由作也……所悸也,一属虚,一属饮”。实证者,有水饮、瘀血、痰浊,或兼见寒热,而虚证者心之气血阴阳不足,或见虚寒、虚热,或虚实夹杂,致病情纷繁。《灵枢·本神》记载:“心藏神,脉舍神”,基本病机是心神不宁,故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加用养心安神或金石重镇之药,多有事半功倍之效。
2.1 心气不足者治以益气安神定悸 病人,男,37岁,2019年9月23日因“心悸2年”就诊,病人2年前因情志刺激出现心悸(自觉心动过速),时轻时重,每因劳累诱发,经中西医调治稍有好转未能痊愈,排除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常服酒石酸美托洛尔(倍他乐克)25 mg,每日2次口服。二便调,纳可寐尚安。舌淡,苔稍黄腻,脉虚数。甲状腺功能及其他验室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Holter示:窦性心律,平均92次/min,最慢62次/min,最快122次/min,为窦性心动过速。诊断为心悸病,心虚胆怯证。治则益气镇惊、养心定悸。方用安神定志丸加减。组方:生黄芪45 g,党参30 g,当归15 g,丹参15 g,葛根10 g,炙甘草9 g,远志9 g,生龙骨、牡蛎各15 g,天冬、麦冬各9 g,五味子9 g,甘松6 g,补骨脂9 g,薏苡仁15 g。2019年10月7日二诊:心悸较前大为减轻,守方,嘱倍他乐克用量减半。后逐渐停用西药,守方调治2个月而愈。
按:心位君位,所以主之者神也,惊则气乱,心神不能自主,故发为心悸。心不藏神,心中惕惕,则善惊易恐,坐卧不安。脉虚数为心神不安,气血逆乱之像,若以为苔稍黄腻,脉数为热,应用大剂量黄连等药,则不妥。故拟方大剂量党参、黄芪为君,配伍远志、生龙骨等,取安神定志丸之义。当归之甘,以补心血,丹参之寒,以生心血;五味之酸,以收心气,二冬之寒,以清气分之火,仿天王补心丹之配伍。甘松、补骨脂为周华教授习用药对,周华教授认为其对正气不足邪气不盛的快速心律失常有较好的疗效。
2.2 痰瘀互结者治以活血化瘀,豁痰定悸 病人,女,59岁,2020年8月26日因“晨起胸痛伴心悸2个月”就诊,2个月来晨起胸中刺痛伴心悸,持续数10 min至数小时不等,平素时有头晕头痛,腰膝酸软,大便时溏,夜寐一般。舌红,苔白腻,脉缓而滑。既往曾行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规范服用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缬沙坦等药物,曾服硝酸酯类药物无效。心电图示:窦性心律,频发室性期前收缩,ST-T改变。诊断为胸痹心痛病,痰瘀互结,心肾阴虚证。治则活血化痰、补益心肾、止痛定悸。方以瓜蒌薤白白酒汤合丹参饮加味。组方:瓜蒌皮9 g,薤白9 g,丹参15 g,川芎20 g,葛根15 g,佛手9 g,檀香3 g,炙甘草9 g,泽兰9 g,天麻9 g,白芷12 g,潼蒺藜9 g,炒白术15 g,生地黄、熟地黄各15 g,生山楂9 g,车前子30 g,芡实6 g,枣仁18 g,夜交藤15 g,煅瓦楞30 g,7剂。2020年9月9日二诊:胸痛稍减,仍心悸,未见头晕头痛,舌脉未变。原方减白芷、潼蒺藜、炒白术,加生黄芪30 g、苦参9 g、茶树根15 g、桑寄生9 g、干姜3 g、煅白螺壳15 g、苍术9 g,改炙甘草18 g,14剂。2020年9月23日三诊:诸症缓解,舌红,苔薄腻,脉小滑。复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ST-T改变。加减调治3个月而愈。
按:本案病人为胸痹一病,兼见心悸,经规范西医治疗仍有不适。病人病久,为本虚标实之证,何以得知?胸中刺痛是为瘀血阻络,痰浊阻滞气机故见脉缓而滑。《黄帝内经》记载:“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病人素体阴虚,晨起阳气初升,引动痰瘀之邪,故见不适。方以瓜蒌、薤白辈豁痰开结,丹参饮化瘀通络,去半夏之燥,以佛手代之,葛根通心络,川芎行气血又可上行头目止头痛,车前子、芡实给痰邪以出路,二地益肾,枣仁夜交藤安神,瓦楞护胃。当药证相应,缘何效微?故二诊加用生黄芪助正气,少予干姜通阳豁痰,苦参、茶树根、桑寄生为周华教授治疗心悸所习用,用于心悸阴虚有热者效果尤佳。现代医学证实,苦参主要成分治疗各种类型心律失常均有一定的作用[3]。临证时,痰浊与血瘀常同时并见,胸痹合并心悸者尤甚。病程久者,当辨虚实,不可一味化痰祛瘀,免犯虚虚之戒。
2.3 心阳不振者治拟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病人,女,72岁,2018年8月12日因“动则心悸气短5年”就诊。病人年事已高,疾病浸加,心悸气短致不任劳作,而所苦日甚一日,每感疲乏嗜睡,下肢时有水肿,纳呆,寐欠安,大便艰。舌淡,苔薄黄,脉弦滑。既往冠心病、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高血压,服药不甚规律。诊断为心力衰竭病,心肾两虚,血瘀水停。治则补益心肾、活血利水,安神定悸,燮理阴阳,方用鹿芪方加减。组方:鹿角9 g,生黄芪30 g,党参30 g,红花9 g,桃仁9 g,葶苈子15 g,桂枝9 g,炙甘草18 g,天冬、麦冬各9 g,丹参20 g,苦参9 g,桑寄生9 g,茶树根15 g,甘松3 g,珍珠母30 g,元胡9 g,佛手9 g,莱菔子9 g,芦荟1 g,并督促规范规律服用抗血小板、降脂稳斑、抑制心室重构等西药。2018年8月26日二诊:心悸大减,大便畅,仍纳差,余诸证稍缓,舌脉未变。上方减芦荟,加炙鸡内金15 g、生白术15 g。微调处方调养3个月余,因病人腿脚不便改服膏剂,次年冬日膏方门诊再见,病人一般情况已大为改观。
按:《素问·天元纪大论》记载:“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心力衰竭一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多数处于肾气亏虚之时,肾气之不足导致心之阴阳气血亏虚,心失肾阳之鼓动,发为心力衰竭。《证治汇补·惊悸怔忡》记载:“有停饮水气乘心者,则胸中漉漉有声,虚气流动,水既上乘,心火恶之,故筑筑跳动,使人有怏怏之状,其脉偏弦。”本案中病人即为心肾阳虚,继而产生瘀血、停饮等病理产物,水气乘心,心络瘀阻不通,则见心悸。周华教授治疗心力衰竭病时,提出“从肾治心”分期论治心力衰竭的理论体系[4],倡导未病先防,欲病救萌,已病早治,既病防变。采用鹿角系列方(鹿角方、鹿红方、鹿芪方)分治心力衰竭的不同阶段。鹿芪方方中鹿角温补肝肾、益精血,使肾气有根,上通于心,黄芪益气扶正、固表行水,共为君药;党参补中健脾,红花活血化瘀,葶苈子泻肺平喘,共为臣药;桂枝温通心阳,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温补心肾、活血通络之效。病人以心悸为主症,阴阳互损,故加用炙甘草复脉定悸,天冬、麦冬、丹参取天王补心丹义以补心血。给予苦参、桑寄生、茶树根、甘松自阴阳两道祛邪扶正以安神定悸,再加珍珠母镇惊安神,疗效确切。
周华教授以为临证当古为今用,师古而不泥古。对现代医学疗效明确的疾病,如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应积极应用现代医学手段治疗,以免贻误病情。对现代医学认识充分的疾病,如冠心病,应完善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在规范用药基础上辨证施治,使病人最大获益。对应用较大剂量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病人,不应自逞俊快,邀射名誉,冒险单用中药,待病情稳定再逐渐减停西药。经检查排除器质性心脏病,24 h动态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仅有自觉不适的心悸病人,有时以退为进,以静制动不失为一剂良药,顺其心意,施以药性平和之汤、茶、丸、散,每获良效,古语云:“自身有病自心知,身病还将心自医。心境静时身亦静,心生还是病生时。”总之,心悸一病或一症,独见亦可与他病并见,病机纷繁,用药亦然。唯知常达变,随证变法,切忌墨守成规,方能用药切机,速获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