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佳佳
(武汉信息传播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武汉 430000)
早些时候,互联网与金融并没有融合在一起,直至后来两者的融合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新兴领域。将传统金融行业和互联网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信息技术和金融行业的深度融合,向社会培养并输送跨学科、高层次的专业人才,是现阶段值得思考的问题。尤其是面对新时期各个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及相关政策的出台与制度的不断完善,致使互联网金融专业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模式”一词指被研究对象在理论上的逻辑框架,强调理论紧密联系实际,两者充分结合形成一套可操作性的知识系统。最早将“模式”一词引入教学领域的是美国的韦尔和乔伊斯,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当代中国高校的教学模式大多以学生自学为主,引导为辅,用考试评分进行评价。学生参与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引导--探究”的模式,此模式着重强调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性、积极性与自主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只起到启发、辅助与引导作用。
教学模式应注重主体性原则、学习方法指导原则、合作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注重先学后教、小组合作,传统的教师单向灌输转变为师生双向互动,学生的学习行为由过去带着教材走向教师转变为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合作性原则注重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互相帮助,从而实现共同进步。学习方法指导原则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重视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1]。
互联网金融主要研究金融科技、互联网金融、现代金融理论、电子商务技术等方面,进行金融信息系统分析、金融数据分析与设计等。比如,金融建模、余额宝等投资理财产品的设计,对金融产品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管理。由以往的网络证券、网络银行到目前的微信、支付宝、网上银联等移动支付平台的涌现,互联网金融皆以迅速之势走在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前沿。其中,网上银行主要介绍其发展优势、业务模式、发展特点,需要学生掌握网上银行风险与管理方法。网络保险主要探讨互联网保险政策况下、内容与概况,介绍互联网保险模式等。个人贷款则是着眼于个人贷款的收益与风险,对个人贷款的监管控制进行分析。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也越来越常见。比如,理财通、余额宝、P2P借贷、B2C、C2C等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出现,银行的存取款业务已呈现出“被架空”的趋势。2020年相较于2019年新开设互联网金融专业的院校增加了26所。从区域角度分析,共有15省市设立了互联网金融专业,其中设立此专业院校最多的是河南与安徽,其次则是河北、四川等。
互联网金融将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金融专业整合起来,在网络平台上搭建移动支付、信息中介服务、投融资等新模式,其中,涵盖了金融组织体系、金融监督管理体系、产品体系等。比较传统的金融业,互联网金融本身具有高效率、低成本、发展速度快等特点。所以,高校应按照目前的金融市场发展需求,对本专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做出相应的调整,改善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只有这样才能与时代相适应,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在教学过程中,将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应用于教学中,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进而提升学生的实操能力,巩固专业知识,促使学生毕业后可以迅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2]。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指出,要不断鼓励高校将办学定位转移到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上来,注重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期间,实践教学始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践教学不仅有利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加深学生的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还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此外,该专业的实践教学还需要各专业教师与其他教职工之间展开合作。比如,各专业教师与其他教职工共同成立本专业调研小组,或是建立专业教育团队,共同研究本专业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拓展教学空间,从而真正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在理论教学中,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规范化,互联网金融业态已基本稳定,人们对互联网金融的认知也日益成熟,对应的教材也相继出版应用。传统的互联网金融教学通常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一些理论知识,无法直接满足互联网金融岗位的实际需求。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完善与规范,在教学内容中添加了一些征信、区块链、P2P、众筹、互联网金融等方面的内容,并且针对岗位需求对接方面,增加了一些金融数据统计、新媒体运用、图像设计优化等内容。然而,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教学内容在时代性与前瞻性上还有待提升。在教学实践中,互联网金融专业还需要引入先进的教学软件,实施顶岗实习,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但是从整体角度来看,实践教学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特殊性与隐秘性导致学生无法直接进入一线工作,或者因互联网金融正处在规范和完善阶段,很难找到合适的校企合作伙伴,校企合作大部分流于表面形式,缺少深度合作。另外,互联网金融专业尽管引进了一大批实践性模拟平台,但由于互联网金融变化较快,这些平台无法做到及时更新,致使其与实际工作存在一定的差距[3]。
与传统金融相比,互联网金融业务的边界比较模糊,其通过网络渠道把金融产品传输给用户。比如,以往大部分商户皆是依靠门店来获取客流量,此类金融发展模式所需要花费的成本较高,投资门槛也较高,但互联网金融的投资却不受时空限制,使净值客户的边际成本有所降低。为此,如何利用互联网获得更多的客户成为互联网金融企业获利的关键,这就需要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具备强大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同时,互联网金融专业还要求人才具备风险防范与控制能力。2019年银保监会曾表示,将继续推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依法处置高风险机构,推进互联网金融和网络借贷风险出清。基于此,平台合规运营,做好风险防范和控制将是互联网金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
随着互联网金融专业的不断发展,师资结构应不断完善与优化。比如,注重师资队伍建设,皆以中级以上职称、本科及硕士以上的教师为主,82%以上的教师具备双师资质,然而教学队伍建设却以青年教师为主。许多教师因毕业后就被分配到学校开展教育工作,缺少丰富的阅历与工作经验。加之互联网金融专业本身较强的实践性特点,许多年轻教师并没有实战经验,无法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致使教学内容偏离实际轨道,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互联网金融专业本身就以信息化为基础,以网络系统平台作为支撑,应不断完善课程资源,可采用录制微课视频的方式,修订与完善课程教材,积极推动3D商业银行、金融基础信息化建设与专业优质课程信息化建设等工作,为后期的课程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部分高校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体系涉及的内容缺乏对数学、法律、心理学、计算机等方面的考虑。比如,传统的专业课程体系教材也只是简单地将课后习题变成虚拟业务题,实训仿真不足,无法满足金融业与实际工作岗位需求。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传统的互联网金融专业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高校金融行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现阶段,国内的高职院校通常都是在每学期期末组织学生进行测试与考核,仅仅将卷面成绩和日常测评成绩加起来,形成一种过于单一的学期考核成绩。这种单一的成绩考核方式无法充分体现出学生文化素质与实践能力。它的应用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思考能力的培养,导致高校学生只重理论知识轻实践,应急应变能力较差,无法满足社会对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为了进一步提高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服务水平,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银行机构推出了网上银行的动态演示图,同时还开发了许多金融服务项目。例如,在学习“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课程时,课程内容涉及通信技术、经济学、计算机科学技术、金融学、会计学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适当引入网络实时动态教学模式,使学生正确把握当前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环境和综合发展趋势,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按照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计划,根据教学计划,教师利用电子文档或PPT为学生讲解相关知识与内容。“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课程第二章主要介绍电子支付系统、电子支付工具与发展历史等,要求学生掌握微信、网上银行与支付宝等支付工具。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先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与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开展动态演练,然后再由学生进行仿真实战演练。最后,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与实际动手能力进行评价[4]。
具体过程如下:教师登陆拼多多或京东网站,任意选择一件商品,并为学生介绍网上购物的整个过程,将需要购买的物品放入购物车后进行结算,此时网络页面就会调到支付界面,在结算环节就会出现银行卡支付、蚂蚁花呗、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余额宝支付等几个方式,教师可以单独对这几种支付方式进行介绍,使学生掌握整套操作流程。
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极为迅猛,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据不完全统计,现阶段,我国每年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人才缺口高达300万。各大高校应从实际需求出发,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始终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原则,深刻把握互联网金融企业在招募岗位人才时的需求动态。此外,互联网金融专业的建设规划必须要符合行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始终与高校整体发展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
比如,某高校金融系在制定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时,围绕“尚文化”的主题建设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主线的高校特色课程。围绕培养树立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技术超群的从业本领、诚信务实的职业道德等特质的学生为目标,切实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人文素养、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往的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导致学生接受度较差,而大数据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互联网金融专业教学提供了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在互联网金融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一体化教室、微课、翻转课堂等,采用课堂讲授法,使学生先快速掌握教学重难点与知识点,并辅之以项目式教学、分组讨论、综合探究、案例教学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深化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利用小组内部与各小组之间的沟通交流,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高校应在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上,不断加强教学诊断和改进工作,梳理工作思路与重点内容,创建有效的诊改制度,根据诊改标准建立相对应的质量标准。比如,建立课程建设标准、专业标准、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等。同时,还要积极鼓励互联网金融专业教师自我诊改、自我反馈、自我检查,对于每个课程的教学情况、教学内容、学生学习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教师在编写自我诊改报告时,应不断反思该专业在学生、师资、课程等方面存在的不足,然后针对这些不足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加以解决。
要想使教学工作更具规范化,确保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高职院校应对互联网金融专业进行课创融通、课赛融通等方面的活动。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省市级、院校级的学科比赛,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充分运用到实践中,进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应急应变能力[5]。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金融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加多元化。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注重学生多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比如,专业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下载优质的教育资源,分享给每位学生。学生也可以利用空闲时间预习、自学或巩固,然后再通过互联网获取所需要的知识,在平台上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此外,教师还应以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为基础,充分结合多种学习渠道、平台与资源,形成一套完整的综合类、系统类知识库,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大数据与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市场环境愈加瞬息万变,金融行业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但是在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的过程中,还迎来许多潜在的风险挑战,新时期的行业人才不仅要具备基本的实操能力、思维能力,还需要具备一定的防御能力,为互联网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保障。比如,高校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应当采用案例教学模式,注重与实践相结合,为学生构建互联网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学会独自讨论与思考,完成相应的任务,切实解决问题。而教师则可以借助大数据与互联网,充分了解与掌握学生的弱势,弥补其不足,按照实际情况给学生增加学习难度与强度,使其能够阶梯式提高自身成绩与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要想解决大数据背景下互联网金融专业所面临的风险,该专业的学生还应当重视对网络协议相关课程知识的学习,在计算机中建立相对应的规则来实现安全的数据交换。这种规则被称为网络协议,对其进行设置可以有效防范互联网金融业面临的风险。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高校教师应采用产教融合模式搭建互联网金融专业教学实践平台,帮助学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价值。互联网金融专业的教学实践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专业思维与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还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基于“大数据”“互联网+”的金融专业实践,可将其分为线上与线下。线上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创建综合性实践平台,平台上设置相关板块,如基础任务板块、阶段训练板块、实战模拟板块等进行无限次模拟演练,不断巩固学生的知识基础与能力。线下则是校内外的实训,如保险公司、证券公司、银行、代理公司等,与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在此过程中,还可以基于大数据,将大数据作为辅助支撑,打造互联网金融职业培训平台,使学生随时随地掌握企业业务运营阶段的处理技能、分析技能、计算技能等。教师通过产教融合的模式,进行全面化的教学,提升学生金融实践水平。
良好的教学模式是保证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前提。要想适应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要求,就必须创新教学模式,积极推进“探讨式、互动式、模拟式”的教学模式。例如,在学习“银行柜台业务”与“金融服务”相关课程时,教师可为学生创设相同的教学情境,结合大堂咨询、客户接待、柜台业务操作与服务引导等方面,让学生分角色模拟真实场景,使其内化理论知识,从而转化为实践。比如,在学习“金融营销业务”时,在班级内进行分组,让小组内部讨论,小组之间也要进行讨论,小组内各成员要分工协作,两人负责调研,一人负责分析写报告,一人负责编写营销计划或方案。而后,教师组织各小组按照评价标准进行评分,利用评分成绩综合判断出学生金融营销的能力。要注重使用“问答+评分”的方式活跃课堂氛围,通过互相讨论、模拟实操等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互联网金融行业岗位工作的业务流程,加深对所学专业知识的印象。
评价作为课程教学的最后一环,意味着对学生能力的肯定。要根据岗位与行业的需求,合理选择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进行教学评价,注重理论评价、实践评价与过程评价,在此过程中还需要与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相结合。例如,在进行“银行柜台业务”的评价时,教师应根据相关业务大赛的标准要求进行“竞赛--考核--评价”。比如,在进行“金融营销业务”与“金融服务”的评价时,教师可根据教育部金融专业学生专业技能抽查要求进行评价。此外,还应当提高实践考核的比例,实训占50%的比例,日常学习与表现占30%,学期考核占20%,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另外,评价不仅仅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评价,还应当让学生参与进来,如采用学生自评、互评、组评、班评等评价方式,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学生之间也能互相督促,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综上所述,面对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3D技术对高校互联网金融专业的影响,我们要不断创新该专业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思路,基于原有的专业课程体系,通过新颖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实现对学生互联网思维的培养;此外,还需要不断探索互联网金融专业教学模式的实践,立足于实践教学体系、实践师资队伍、实践教学平台与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创新性探索,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