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本位”的街道空间活力营造研究

2022-11-25 17:02李萍萍刘国强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22年8期
关键词:机动车行人营造

李萍萍,刘国强

(江西财经大学,江西 南昌 330013)

近几十年,我国城市街道逐渐被快速增长的机动车所主导。在实际的城市街道设计中,设计师乃至政府部门往往将机动车的通行效率作为衡量街道设计的首要考虑标准,这就使得以步行为主要导向的街道公共空间的面积与权利被拨向以机动车为主导的街道空间,人们很难在街道上开展步行活动。我国城市规划的不足导致以步行优先为导向的城市街道空间设计理论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街道的设计还是以机动车为主要标准无疑加重了城市环境所面临的问题,城市街道的荒漠化、汽车尾气、汽车产生的噪音等也成为困扰城市居民的问题。街道作为一个无处不在的公共空间,它是作为一种容器容纳人们进行公共生活,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它的存在不仅是作为一种交通通道,还应该作为一个交往的场所而存在[1]。

1 “车本位”城市街道面临的问题

1.1 街道完全成为车的通道导致行人被弱化

在当代城市空间中,人们往往会在街道上来回穿梭的人流中与陌生人进行交流,对事物进行一些自由的表达,会在不经意间被人欣赏。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步行通过式的街道空间被认为是最典型的第一层次城市公共空间。人们可以在街道上参与活动和进行交流,例如闲谈、小憩、购物、散步等。城市街道在我国古代就是一种社会交往空间,也是一种城市公共生活的场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产阶级数量在不断增加,为满足他们快速出行、节约时间的需求,机动车数量不断增长,导致街道上到处充斥着尾气。当前,城市街道设计忽视了人们在街道空间的公共活动,相关部门不得不牺牲原来供人步行的街道,拓宽车行空间以缓解严重拥堵的交通问题[2]。城市地产商的疯狂开发导致工程车无处不在,这样的街道除了缺乏美感之外,还有环境安全问题也值得担忧。排放着废气的机动车、糟糕的环境、没有保障的人行空间,这些问题都导致行人在街道上越来越少。

1.2 机动车主宰街道导致行人通行不便

当前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导致人们过度的追求机动车的效率与便利,街道被设计的越来越宽,可容纳通行的车辆越来越多,这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是这种街道只考虑到了机动车通行的便利,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群体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红灯亮起时好多老年人步履蹒跚地还没到达马路的另一边,按照现在很多大城市街道建设的宽度,青壮年也只能勉强在绿灯过程中穿行到马路另一边,当他们步入老年人行列时又该如何穿过这条宽阔的马路呢?

1.3 街道空间沦为纯粹的交通空间

我国当代城市化进程较快,像千城一面、万城一面的现象更是比比皆是。这种街道规划的盲目性正是因为街道的高速发展导致城市街道的设计缺乏深层次的思考。相关部门在街道的规划设计阶段过分关注机动车而忽视了行人在街道上的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决策。正是由于街道建设规划将“车本位”作为主要考虑目标,导致街道在城市土地中所占比例增加,城市的道路系统格局和街道的宽度都在向“车本位”靠拢,类似高架桥、立交桥、机动车快速通道、舒缓交通的人行天桥等交通设施数量也在不停地增加。这些交通设施不光是一个城市中特有的,很多城市目前都是这种设计模式,走在不同的城市却能够领略相同的“标准景观”。正是这种不假思索的模仿抄袭,使得街道空间正在沦为单调的交通空间。

1.4 建筑与街道的疏离

当前城市的建筑追求独立性,很多建筑为了表达其艺术效果,往往建在远离城市的喧嚣拥挤之处,这就导致了建筑与街道在无形中增加了距离感。人们在出行时为了节省时间会选择驾车,街道上的步行化公共生活减少,不安定因素变多。这也构成了城市建筑与街道的一种恶性循环。街道无法给行人提供安全感,这种安全感就会在建筑设计中被特别体现,具有隔离性质的建筑会使街道上步行活动的数量大幅度减少,边界感会更加的突出。街道上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与建筑对街道的排斥隔离促使人们会更加依赖于汽车,这也就构成了街道与建筑之间的恶性循环。

2 “人本位”街道空间的活力营造

想要设计出具有高品质的街道空间,营造街道空间的活力,在设计中必须要以人为本,以使用者的感受为第一考虑要素。笔者认为在街道的功能设计中,不能仅考虑交通通行功能,更要考虑便利性、舒适性、美观性等功能。目前的很多研究都认为街道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应该将人们的公共活动作为衡量街道活力的标准。笔者认为想要使街道空间具有活力,需要从行人与行人、交流与交通、街道与建筑3个方面进行营造。

2.1 行人与行人:营造良好的社区街道氛围

生活中的绝大部分设计都是面向大众的,人的使用感受成了衡量设计好坏的标准。人们居住在房子里,除了上班外,大部分时间都在所居住的社区度过。营造和谐的邻里关系,使得身边最近的人能够得到良好的交流沟通。

想要营造社区街道氛围,可以在生活性街道上限制车辆的行驶速度。每年机动车发生意外事故伤害行人的报道并不少见,为了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可以通过设置车道引导来降低车速,例如在街道的设施与铺设中设置屏障,设置高低起伏的弯曲街道,在一条街道与另外一条街道的连接汇合处设置明确的标识提示等。街道上设置有大范围的绿化景观和美化设施,人们在这样舒适的环境下缓缓地开车经过,邻里之间见面的几率也会在无形中增加。良好的社区氛围让街道更好地被使用,现代化的代步工具与最传统、最朴素的交流方式在街道空间中形成了对话,也是一种公共活动,毫无疑问营造了浓厚的社区氛围。

2.2 交流与交通:营造和谐发展的街道空间

街道之所以被称为街道,正是因为其承载了人类日常生活中的交流功能与交通功能。街道的设计规划不应该只狭隘地局限在交流功能或者交通功能上,应该将二者结合起来,力求打造一个交流和交通完美融合的街道空间。这种双重性原则在街道空间活力营造中被充分利用的原因是:交流功能在街道空间活力营造中可以营造对人群的吸引力和展示历史遗迹;而交通则是城市网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交流和交通的融合有利于提高城市的整体空间品质,营造街道空间活力。街道作为城市最重要和最基础的一种形态也是城市中开展活动次数最频繁、规模最大的场所。在街道上随处可见停放在路边装卸货物的货车、沿街的人流、三五好友闲坐聊天、观看表演等。哪怕是风景优美的街道,也需要借助人的活动来加以调和交流与交通。要为街道上的活动提供可以进行下去的条件,例如合适的空间、充足的时间与足够的资金支持。

街道设计应该合理地营造交流与交通和谐发展的街道空间,在二者权衡期间,要实现二者的动态平衡,不能过分的偏爱一方。若是过分的关注其中一方,就会对街道中的其他功能造成不便。街道空间活力的营造不光要考虑到交通设施的必要性配置,还要考虑到是否能容纳支持人们在此进行交流活动。街道的营造需要公众的参与,表达公众对街道最直接的需求,发挥人民群众的能力,将他们的审美与需求直接体现在街道空间的设计中。以人们的需求来协调交流与交通之间的关系,营造和谐发展的街道空间。

2.3 街道与建筑:营造整体互动的环境氛围

当代社会物质文明发展迅速,人们对街道这类公共空间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于街道空间品质的维护保养也不仅仅只是体现在交通功能上,而是街道空间整体的设计发展更为重要。以人为本的街道空间活力营造应该为公众的多样化活动提供场地,提供各项能够支持人们展开活动的设施与措施,保障人们能够在街道安全舒适地开展公共活动。城市中的街道设计不应该与城市中的建筑分开,要将城市中的街道与城市中的建筑联系起来,使人们在街道与建筑之间体会到更多的安全感,着眼于街道的生活性功能。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街道的设计要在保证机动车能够顺利通行的情况下,以步行优先为设计导向,在街道中设置能够吸引人们进行街头漫步的公共设施,以人为载体连接街道与建筑,使人们在街道上不会感到不安,拉进街道与建筑的距离。建筑消除了对街道的排斥感,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人。街道与建筑的互相靠近,才能更好地营造整体互动的城市环境氛围。

3 结束语

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街道空间在城市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当前的中国设计界的确缺乏关注。雅各布斯曾经说过:“当我们想到城市的时候,首先出现在脑海的是街道和广场[3]。街道有生气,城市也有生气;街道沉闷,城市也沉闷”。街道不光具有通行功能,更具有交往功能。街道是属于公众的,在街道上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是一项公共活动,都在使街道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具有活力。以人为本的街道空间活力营造从行人与行人、交流与交通、街道与建筑3个方面出发,力图打造人与人的相处氛围、人的交流活动与交通出行的和谐发展以及街道与建筑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循序渐进地提出街道空间活力营造对于步行化公共生活具有促进作用,对于提升街道空间活力具有指导作用。

猜你喜欢
机动车行人营造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田园养生景观营造探讨
毒舌出没,行人避让
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河北廊坊市丁燕问:我国法律对于酒驾有何具体处罚规定
路不为寻找者而设
拒绝酒驾
我是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