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玮
(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数据成为生产生活中重要的资源之一。基于海量、高速、多样化的数据,大数据技术逐步风行并很快被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成为人们进行多样化管理的重要手段。大数据技术的基础是成千上万的计算机数据库,它们集成了大量宝贵且高效的信息资源,在信息管理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信息的存储、查找、加工、分析等方面意义独特,成为了信息管理系统不可或缺的技术组成部分。本文从计算机数据库的角度出发,基于实践和已有理论框架,探究计算机数据库在信息管理中的作用,并针对未来计算机数据库如何更好地发挥信息管理的作用提出相应的建议。
计算机数据库能够很好地适应信息管理系统是因为计算机数据库自身的许多特征与信息管理密切相关,例如计算机数据库可以方便地对信息进行定义、更新、提取,同时提供了完备高效的信息索引方式,有助于实现更便捷、更高效的信息管理。下面将对其特征进行分析。
所谓结构化,是指计算机数据库中的数据分类存储、信息录入、数据处理都有固定的模式和方式,组织化特征明显,而不是杂乱无章的。数据库本身就是一种依靠关系模型建立起来的电子信息场所,具有较高的物理独立性与逻辑独立性,同时可以分为层次数据库、网状数据库、关系数据库等多种形态。这种结构化的特征既是数据库得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又为信息的负载和处理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方式[1]。用户可以在数据库中利用数据库索引方式方便地查找相关数据,获取所需信息,对信息进行统一管理,而不用经过冗杂的程序。这种低冗杂的数据索引方式正是数据库结构化特征所带来的。
数据库的独立性是指数据库的运行与各项技术均独立于程序的运行与技术。数据库本身代表着数据或者信息的集合,可以理解为多个程序的数据集成,但是并非程序本身,不参与程序自身的正常运行,拥有自己的一套完整的涵盖分类、组织、编码、存储、检索、维护的流程。这种独立性带来的好处是在信息管理系统中可以不考虑或者较少考虑程序的影响,只关注数据本身,可以将有限的精力更好地集中于数据本身的信息价值,在数据的处理分析方面多下功夫,让数据更好地服务于用户,同时促进数据库技术自身的进步。
数据库的灵活性是指不同的人群、不同的使用要求、使用目的和使用方式都可以拥有不同种类、不同使用技术的数据库,数据库的架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用户的需要进行调整。数据库不仅可以为用户提供灵活的存储和读取信息的功能,还可以方便地进行信息的修改、更新、删除等一系列操作,让用户拥有对于自己数据库的自主操控权,使得不同职业、有不同需求的人群或企业都能建立独特的数据库,利用数据库进行灵活的信息管理[2]。随着数据库技术的更新,数据库在信息管理方面将会推出更多人性化的操作,从而进一步降低信息管理的难度。
共享性是指数据库中的信息可以由多人协同操作、共同分享,这本身就是数据库的属性之一。在新技术条件下,数据库具有更加便捷的登录方式和共享机制,即每个人只要掌握了账户账号和密码,就可以随时随地登录数据库查看相关信息,这为企业中的所有员工使用数据创造了便利条件,为员工之间的信息传递、信息沟通、信息修正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和载体,特别是在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中意义重大。数据库的这种共享性不仅为信息管理提供了巨大便利,更是提供了更加广泛的信息来源、更加多样的信息主体、更加灵活的信息渠道,整体丰富完善了信息管理系统。
这里的可控性是指数据库中的信息冗余度进一步降低。数据库本身有着固定的组织形式,但是在用户使用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冗余数据,加之数据库所拥有的高共享特征,不同用户会留下大量的冗余数据。数据库本身的可控性特征使得数据库能够最大程度地识别、消除重复数据,使得用户检索对应信息所需要的时间和步骤缩短,即使在共享数据的情况下也不会产生大量冗余数据,最大程度地提升了用户信息管理的体验感和精准度。
计算机数据库在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分析主要从整体情况和具体技术两方面展开。
从整体上看,计算机数据库在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现状是积极的,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中发展势头猛烈,在信息管理领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支撑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范围扩大。从最初的网状数据库发展到层次数据库和关系数据库,再到最新的面向对象数据库,数据库的使用场景正拓展到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诸多领域,吸引了大量的资金、人力等资源,在物联网、云计算、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方面,特别是在图书馆检索、大数据分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程度逐渐加深。从最初的仅仅用于简单的信息检索和使用,到现在包括共享机制、数据分析等技术在内的多项功能,数据库技术的应用在实践中不断深化,与相关产业信息的产生、制造、加工、分析密切相关。信息与数据库成为一个良性互动的循环系统,进一步便利了信息管理,提升了信息管理效率。
3)数据库技术使得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逐步提升。随着安全保密技术的发展,数据库的安全性、可靠性越来越高,数字化加密技术可以确保信息不被泄露,访问认证技术保障了使用人群对于信息的使用权。这种安全性、可靠性的提升是数据库技术应用于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要前提和保证,也为信息管理系统中数据库技术的使用与深化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从具体技术层面分析,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应用于信息管理系统主要有以下几个例子。
1)安全监测技术。安全是数据库得以运行的前提,如果安全性无法得到保障,数据库中的信息泄露风险就会增加,信息管理就失去了天然的优势。该技术可以通过对数据库的全天候监测为数据库建立严密防火墙,拦截病毒和恶意程序,确保数据库信息的安全、保密。
2)用户访问认证技术。在用户访问数据库时进行身份认证,一方面可以保证数据库中信息的相对隐私性,另一方面保留了数据库的高共享性特征,对于不符合访问条件的用户,不给予相关的访问权限,防止数据库被恶意利用[3]。
3)备份与恢复技术。数据库中有许多重要信息,如果不进行备份,一旦丢失就难以找回。该技术通过对数据库信息进行复制,包括数据内容、数据排列方式、数据更新记录等,在遇到数据库被入侵或者信息泄露等极端情况时可以对数据库信息进行全方位恢复,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信息损失,降低信息管理的成本。
4)数据库联动技术。大数据时代的信息管理必然不可能仅仅依靠一个数据库,在实际生活场景中也是如此,即使是最简单的信息管理系统,也需要多个数据库提供多种数据。以道路信息管理为例,不仅需要道路信息、车流信息、人流信息,还需要交通事故信息、警力分布信息等,预防道路可能出现的未知风险,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道路信息管理任务。
计算机数据库在信息管理中固然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是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风险与挑战,例如安全性、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应用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等,需要进一步培养拥有数据库专业素养的人员,利用最新技术完善计算机数据库,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信息管理系统服务。
数据库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各种场景中最重要的前提就是数据的安全,这是信息管理系统的底线,需要在信息管理的全过程提高重视程度。如果想要进一步优化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需要在总结以往安全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开发更多种类、更高效率的安全监测和访问认证技术,着力优化数据库使用环境和各项操作流程,进行信息管理系统的风险与病毒防范,保证数据库的正常使用,为信息管理提供流畅、安全、高效、稳定的系统环境。
数据库与信息管理系统之间最关键的桥梁是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可靠性。如果数据库不能保证信息的真实准确,就会失去在信息管理系统中的重要地位。为此,在整个数据库的管理过程中,从最初的数据信息录入、存储环节,到数据库的使用、修改环节,以及数据库使用过程中的维护和完善环节,都需要进行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筛查,对于发现的问题数据及时进行修正,对于不完善的数据及时进行补充,消除不良和错误数据,确保数据库中的数据为信息管理系统提供真实、准确、可靠的保障。
计算机数据库技术不是一成不变的,信息管理系统也会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变化,二者都是实践与理论互补融合才能实现相互促进,所以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的互相促进。在将数据库技术应用于信息管理系统的过程中,相关技术人员、使用人员要树立问题意识、实践意识,既要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培养使用数据库技术的科学素养,也要积极解决出现的问题,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自身所学的数据库知识和信息管理系统知识。对于用户而言,可以将出现的问题和改进建议反馈给负责数据库的相关技术人员,技术人员根据用户反馈的集中问题、重大问题进行完善,反过来促进相关的理论研究,从而在理论与实践的互相促进中不断完善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计算机数据库自身的结构化、共享性、灵活性等特征使其在信息管理系统中有着多样化的应用场景与广阔的市场前景,可以通过安全监测、访问认证、备份恢复以及数据库联动等技术与信息管理系统形成良性循环。未来,计算机数据库应用于信息管理系统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需要确保安全和信息准确,也需要使用人员和技术人员积极反馈互动,在实践中带动数据库技术深度应用到信息管理系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