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雪华
(平果市人民医院,广西平果,531400)
胃癌是一种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多见于胃窦部、胃大弯及胃小弯等部位,由于胃癌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临床在进行诊断时易与胃炎、胃溃疡等疾病混淆,出现误诊、漏诊现象,因此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疾病晚期,只可通过切除肿瘤及病变组织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1]。根据相关报道显示[2],胃癌目前在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中占据第二位,且5年生存率仅为27.4%。胃癌患者在术前及术后均会存在营养不良的现象,术前主要由于疾病消耗及进食效果欠佳导致,术后为保证良好的治疗效果,需采取胃肠减压、禁食禁饮等措施,导致机体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患者无法正常摄入每日所需营养量。早期肠内营养是指经胃肠道插入导管,为患者提供所需的营养液、食物等物质的方法,可有效维持肠道生理功能,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早期康复[3]。目前胃癌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措施也逐渐受到了临床重视,良好的护理措施对促进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顺利进行,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现针对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进展进行分析,主要综述内容如下。
根据相关研究表明[4],胃癌患者在患病过程中受到肿瘤、治疗、陪护、机械等多方面因素可导致其出现营养不良症状,而营养不良可降低患者免疫功能,增加患者术后感染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同时还可降低患者放化疗的耐受能力及生活质量,对疾病预后并无帮助。患者受到肿瘤因素的影响,可使机体糖代谢增加,蛋白质与脂肪分解加快,从而出现饱腹感,减少食物摄入量,无法满足机体营养及能量消耗;同时胃癌肿块易导致幽门梗阻,造成患者正常进食能力障碍;而患者在接受临床治疗时,受到放化疗毒性反应及手术损伤等影响,可导致胃肠黏膜损伤,影响消化与吸收功能;若患者家属缺乏相关知识及对营养不良的重视,可导致患者无需获得足够的营养供给,最终使患者营养不良状态加重。若胃癌术后患者长期处于营养不良状态,可发展为肿瘤恶病质综合征,对患者疾病及预后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因此针对胃癌术后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具有重要意义[5]。
2.1 营养方式、途径、时机的选择①营养方式:目前临床常见的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方式包括一次性投给、经输液泵持续性泵入及间歇性重力滴注三种,其中及经输液泵持续泵入效果最佳。根据相关研究表明[6],在一次性投给、经输液泵持续性泵入及间歇性重力滴注三种肠内营养支持方式中,经输液泵持续性泵入应用效果最佳,且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②营养途径:营养途径主要包括鼻胃管、胃空肠造瘘管、鼻十二指肠管、螺旋鼻肠管及鼻空肠管等,不同的营养途径分别具有其各自的优缺点。胃空肠造瘘管相较于其他途径,在临床应用中范围较为广泛,具有置入途径更长、经胃壁导管缝合固定简便、胃壁位置较高、反流现象较少、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的优点,尤其在胃癌姑息手术治疗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中具有良好效果。③营养时机:临床患者认为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最佳时机应为术后24h 后[7],此时患者机体各方面生命体征已逐渐恢复稳定,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此时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可有效降低患者腹胀、腹泻、呕吐等症状发生率。
2.2 输注体位护理胃癌患者术后应取低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6h 后待患者麻醉清醒后可每隔2h 协助患者更换交替侧卧位,术后第1d 可协助患者取半坐卧位,在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时需采取头高脚低位,将头部抬高35~45°,输注完毕后需保持该体位30~60min。根据相关研究表明[8],采取该体位可有效预防反流引起的误吸和呛咳,避免胃管及胃肠营养管脱出,同时预防及减少吸入性肺炎发生。
2.3 口腔护理虽然胃癌患者术后不经口腔进食,但口腔护理仍是其术后护理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由于口腔内缺乏食物对口腔腺体的刺激,患者唾液腺分泌量可显著减少,因此患者口腔内易滋生细菌引发感染,对术后康复造成影响,同时患者需经口呼吸,导致患者口腔黏膜干燥。因此针对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患者,临床仍需每日进行2~3 次口腔护理,保持患者口腔环境干净、卫生,预防及减少口腔感染。临床有学者针对唾液腺分泌过少提出改善观点[9],认为可通过咀嚼口香糖或无糖酸味糖果的方式来使唾液分泌量增加,但该观点可信性并未经研究证实。
2.4 心理护理胃癌术后患者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时通常需长期佩戴留置胃管及营养管,因此患者可出现较为强烈的不适感,久而久之可出现厌烦、焦虑等负性情绪,对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治疗及术后恢复均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针对此类患者,护理人员需告知其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及置管的必要性,并针对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优点进行讲解,必要情况下可举例治疗成功或恢复良好的病例,帮助患者建议对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正确认知及治疗的信心,从而有效提高治疗依从性,缓解内心不良情绪。
3.1 胃肠道并发症胃肠道并发症主要指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是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中较为常见的并发症,致病原因主要与营养液配制污染、浓度过高、输注过快及温度过低等因素有关。因此临床护理人员在进行营养液配制时需严重按照无菌操作原则进行,并在为患者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时做好消毒工作,避免造成污染。患者在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时,护理人员需加强巡视力度,每隔30min 针对营养液温度、滴速及患者表现进行观察,若患者出现腹胀、腹泻等不良症状时,需根据具体情况暂停输液或减缓输注速度。
3.2 吸入性肺炎吸入性肺炎是胃癌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中较严重的一种并发症,主要致病原因为胃排空不良或营养液反流,当出现上述情况时可造成误吸,当营养液进入呼吸道后即可造成吸入性肺炎。为预防吸入性肺炎发生,在为患者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时,需协助患者采取半坐位或坐位,针对无法坐起的患者可将床头适当抬高角度为35~45°,并在营养液输注完毕后仍保持该体位30min,避免出现营养液反流现象造成误吸,引起吸入性肺炎。同时还需定期检查患者胃潴留情况,若胃潴留超过100ml,需暂停营养液输入2~8h,并每隔2h 检查一次胃潴留情况,若低于100ml 则可从低浓度开始营养液输注,若仍高于100ml 则继续暂停输注。根据相关临床报道显示[10],在为患者进行营养液输注时,通过将患者置于半卧位,床倾斜35°,并在输注后每隔4h 抽吸一次,若回抽液超过150~200ml 则需立即停止营养液输注或减慢输注速度的方式,可起到良好的预防吸入性肺炎发生作用。
3.3 消化道出血同时在为患者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时,还需对患者的排泄物进行观察,当患者出现咖啡色胃液或黑色大便时,则考虑存在消化道出血的症状,此时需及时给予对症措施。需立即通知医师,并对患者心率及血压进行观察,针对出血量较少,胃液检查及大便潜血阳性的患者,可给予抑酸药物保护胃黏膜及止血治疗,此时仍可继续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但需将营养液温度保持在28~30℃,针对出血量较大的患者需立即停止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并禁食禁饮,及时给予抑酸药物及止血药物静脉注射,必要时可通过输血的方式补充血容量[11]。
随着目前我国胃癌发病率的不断提高,大多数患者均选择手术治疗方式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术后为保证手术效果需给予胃肠减压、禁食禁饮等干预措施,此时为避免患者出现营养不良,临床多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确保患者能够正常摄入机体所需营养量,维持肠道功能正常。但在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时,患者易出现相关并发症,对术后恢复及疾病预后造成不良影响,因此需给予有效的护理措施。通过采取相关护理措施可使患者术后快速康复,并起到良好的预防及减少相关并发症发生效果,表明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在胃癌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且临床应用前景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