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燕兰
(玉林市中医医院,广西玉林,537000)
慢性病特点在于反复性、长期性、预后差,使得患者身体、家庭受到较大的压力,患者长期处于强烈的应激状态,容易打破常规心理平衡机制,产生心理障碍[1]。感知控制作为重要的心理变量,坚信自身有调控疾病的能力,展现个体最真实的感受,相比客观控制而言,能够更加真实的监测身心健康,是基于实际控制的心理状态[2]。目前国内关于感知控制已经在慢性病中不断开展,本文通过综述感知控制在慢性病中的优势,报道如下。
感知控制又称为疾病感知,是指个体相信自身能够控制疾病程度,将会决定患者今后如何适应疾病[3]。在患者自身机体功能受到威胁后,个体将在患者认知体系中了解该疾病。感知控制包括五个方面:病症识别、发生时间、病因、预后、治疗效果、自我感控。感知控制理论早期由学者提出的自我调节理论,该理论强调环境、行为、个人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尤其是认知因素[4]。在个体面临疾病后,会出现认知疾病与情绪疾病感知,认知疾病感知,强调疾病客观特性来解释个体疾病体验,个体针对性应对行为,最后评价行为对疾病影响。
2.1 心理健康大多研究认为,疾病认知不仅会影响身体健康,与精神健康状态也存在一定关系。积极疾病认知可改善患者心理状态,纠正不合理的生活、行为习惯,以及认知上的偏差,提高自我管理水平,使得生活质量出现好转[5]。不良疾病认知会使得健康自我感染下降,正确的疾病认知能够降低不良情绪,减轻患者焦虑与消极的心理,帮助患者树立信心,拥有乐观的生活态度,寻找有效地治疗方案,对自我管理具有积极意义。刘晓强[6]学者指出,根据单因素、多因素数据分析结果得知,在慢性病管理方面,与患者年龄、家庭居住地、经济收入、受教育程度等有着重要的联系,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分处于第二、第三梯队中的人数比更多,分析相关数据得知,慢阻肺患者在生活质量方面普遍较差。有学者对多种慢性疾病进行探索后,认为患者自身心理特征、社会环境,会对疾病形成固有认知,对其面临健康威胁时,主动思维及应对方式,产生直接间接的影响[7]。
2.2 自我效能与自我管理能力由于慢性病病程长,且反复发作,治疗后疗效较慢,疾病与治疗相关的不确定性、变异性,会直接影响患者自我效能感及自我管理能力[8]。而疾病认知与应对策略上,与患者调整能力是呈正比的,良好的疾病认知及有目的性的应对措施,能够使得患者调整能力提升,患者对疾病认知,会直接影响患者自我效能水平[9]。其次慢性患者自我效能感受,会直接对自我管理能力出现影响,患者对疾病控制能力较低,气对疾病感知控制水平无关[10]。杨心悦[11]等学者指出,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自主性感知处于中等水平,受教育水平、患慢性病数量与内在力量因素影响,社区护理工作人员应以人文关怀为角度,根据老年慢性病患者受教育程度、身心状况来制定合理的护理措施,联同家属一起参与健康指导来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疾病知晓率,,鼓励其参与管理自身健康状况,引导其树立清晰的生活目标,增强主观能动性,提高自我护理的能力。对于学历较低,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病的社区老年患者,社区医护人员应着重关注其心理状态,疏导不良情绪,帮助其重拾信心战胜疾病。疾病感知能够影响自我管理,患者自我控制信心越强,出院前对自身疾病因素坚持自我管理,护理人员需要加强干预,提高自我控制信心,确保患者更好的配合治疗[12]。
2.3 健康生活方式疾病的自我调节模型认为,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是决定患者行为的关键,疾病感知能力加强,对疾病自我感知判断、改变不良认知、提高自我管理、增强患者依从性,均会影响患者就医决策安全,使得患者参与安全的决策方式[13]。健康观念是影响健康行为的重点,能够促进个体采取健康行为原动力,也是预测健康行为的倾向,个人对健康定义不同,将会直接影响执行的态度[14]。积极的疾病认知会跳动患者参与的积极性,有利于健康观念的掌握,促进患者安全,且患者对病程的认知,会影响就医行为以及治疗依从性[15]。
2.4 干预措施疾病感知对慢性病患者心理健康、认知、生活方式等的影响,会直接影响患者治疗结局,因此医护人员需要根据慢性病患者感知水平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早期护理干预[16]。首先需要加强健康教育,改善慢性病患者不良的疾病认知,以及对病程长短,保护患者心理健康磨练和家庭成员树立长期治疗信心[15]。在治疗期间督促患者早期求治,增加治疗依从性,提高患者主动参与度,对患者疾病感知具有重要意义[17]。
简明疾病认知问卷(Brief-IPQ)从常识模式提出疾病认知的概念和维度,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包括认知描绘和情绪描绘,认识描绘包括6 个维度:疾病辨识、病因、时间线、结果、可控性、综合理解[18]。感知控制问卷(Perceived Control Question naire,PCQ)用于评估卒中恢复期患者的感知控制。共8 个条目,包括控制疾病的意愿、信念、如何适应和应对疾病等内容,使用5 级评分法,每个条目根据选项计0~4 分,总为0~32 分。分值越高说明患者感知控制程度越高[19]。修订版控制态度量表(Control Attitudes Scale revised,CAS-R)用于评估心血管疾病患者感知控制状况,因量表个别条目涉及亲密亲属对患者的评价,没有亲密亲属将无法使用该量表。分值越高其感知控制力越好。该量表在心血管疾病中应用较为广泛,其信效度被证实良好[20]。
感知控制在个体发挥自身优势、避免心理障碍方便,发挥了关键作用,积极心理学关注及个体内在潜能及积极力量,感知控制作为积极心理学领域研究热点之一。面对压力与困境,通过自身调节与适应,产生控制意识,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但后续仍需要不断深入研究。医护人员也需要不断关注心理学与健康管理领域,明确感知控制在慢性病管理的动态过程,为促进慢性病身心发展提供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