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问题*

2022-11-25 09:55
关键词:价值体系文明核心

钟 贞 山

(南昌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1)

引 言

习近平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1]154《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将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2]。党的十九大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因此,深入阐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内涵的重要理论工作。由此,生态文明“为什么要纳入”“纳入什么”“何以能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亟须研究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在这些基本问题中,“为什么要纳入的学理依据问题”“纳入什么的理论建设问题”“何以能纳入的本源问题”阐释了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问题。

一 “为什么要纳入”的学理问题: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理依据

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政治学系伊林·费切尔(Iring Fetscher)教授早在1978年就提出生态文明(ecological civilization)概念,他在《论人类生存环境——兼论进步的辩证法》一文中指出,“人们向往生态文明是一种迫切的需要”[3]57。美国学者莫里森在《生态民主》中提出,“生态文明基于多种多样的生活方式,这些生活方式使相互联结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得以持续。生态文明意味着我们生活方式的根本变革”[4]6-7,认为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后的一种文明形式,主张通过社会制度变革,推进“生态民主”,实现“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过渡。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存在着互动融入、丰富发展的双向关系。

(一)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具有共生性,为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理论前提

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文明形态,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辩证统一的。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生态问题表面上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但实质上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受生产关系的制约。资本主义私有制形成的剥削制度,使人的生产关系异化,导致人与人的关系恶化,产生人的社会危机,形成人与自然关系的对峙,难以建设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生态文明形态,因此,“生态文明的制度基础只能是社会主义制度”[5]40。社会主义是生态文明的制度基础和制度形态,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建设生态文明。

一方面,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基本经济制度。生产资料社会占有“由于消除了现在的统治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穷奢极欲的挥霍而为全社会节省出大量的生产资料和产品”[6]670。因此,变革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和资源由社会占有的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建设真正的生态文明。只有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战略任务,才能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和美好生活的需要。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任务,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逐渐消除人与人关系的对峙,创建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提供社会保障和制度基础,为生态文明提供现实条件和社会基础。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通过发展绿色生产力,建立生态化发展成果全民共享机制,建立生态公平、生态正义的社会制度形态和文化形态,实现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的和谐发展,使全体人获得绿色生活的幸福感和全面发展的成就感。

(二)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具有统一性,为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理论条件

反映全社会、全体人利益的集体主义原则成为生态文明和社会主义共有的核心价值。生态文明反映的是全社会处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的核心价值在于实现和推进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和谐共生与协同进化。生态文明不是个体利益的反映,而是集体利益的代表,突出表现了人类社会的整体价值和集体利益。从静态来看,就是要构建以“和谐”为状态的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关系共生共荣的场域,建设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和谐共生的关系氛围,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提供条件;从动态来看,就是推进以“和谐”为目标的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关系协同进化的过程,在这个历史进程中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量的积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植于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关系,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把大家的利益聚集起来,使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利益共同体,作用于每个人和全社会的集体思想和行动,形成集体主义的核心价值,产生了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

(三)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在目标上是一致的,为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理论必要

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与永续发展。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其目标就是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做好物质、精神等各方面的准备。生态文明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为人的生态化全面发展提供伦理的价值遵循。“生态伦理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践行合乎生态规律的道德责任,进而推进人的全面发展。”[7]27一方面,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社会条件,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渐次质变提供量的积累;另一方面,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根源在于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由此可以看出,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是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的共同目标。

从阶段目标来看,生态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目标的内容也存在高度一致性。其一,《意见》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1]。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目标,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相呼应、相伴而生、相得益彰。其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与中国绿色崛起和美丽中国建设属于同频共振的一条轨道,生态文明、中国美丽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应然要求。

从远期目标来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在于不断调整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不但是为生态正义寻找出路,而且是为社会正义构建现实发展道路”[8]6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现实道路,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社会基础和制度保障,不断推进自然史与人类史相互协调统一,逐步建立“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明白而合理的关系”[9]97,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条件。马克思指出:“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10]187这充分展示了未来社会发展目标与自然生态和谐融为一体、人的发展与自然相统一的历史过程,是自然史与人类史高度契合的历史必然。

二 “何以能纳入”的本源问题: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源阐释

一个体系能否融入和纳入另一个体系取决于它们的性质是否相同、“血型”是否相容,也取决于融入方和纳入方是否具有需要和开放包容的品质特性,还取决于被纳入方是否具有被纳入的必要性和动能。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理论体系,也是实践体系;既是过程,也是结果;既是动态和静态的互动体系,也是理论建设和实践指导的循环过程。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具有共生性,为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理论前提。生态文明何以能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键在于两者之间是否具有相容互融共进的特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与时俱进、开放包容性为生态文明可以纳入提供了机会和可能。 生态文明具有渗透性和辐射性,为其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可行性和动力。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和创新性等品质,为生态文明纳入其中提供机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与时俱进的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系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11]11,具有一般性体系所固有的完备性、自洽性、开放性等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身也有不断吸收有机养分的需要,也有不断充实发展的条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包容开放、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内容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本身就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孕育了马克思主义无比强大的生命力,推进了理论创新与时俱进,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次理论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治党治军的伟大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理论创新,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是最具时代性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之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彩纷呈、尊重差异的特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遗传了包容性的文化基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正在滋润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始终引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含着四个层次、五个方面的丰富内容,具有极强的包容性,以此引领社会主义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能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共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吸纳新理论,开创新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12]86,肩负着引领和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历史重任。从这个本质属性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吸纳新理论,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我们要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努力抢占价值体系的制高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立足中国实践、扎根中华民族、紧跟时代步伐,持续加强建设,坚定不移创新发展,实现常建常新,不断充实创新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始终贯穿着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科学精神……是一个既有全球视野又有历史眼光、既立足现实又面向未来、既恪守原则又海纳百川的开放的体系。”[13]

(二)生态文明具有渗透性和辐射性,为其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可行性和直接动力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通过国家治理和政治供给来改变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生态文明具有渗透性和辐射性等特点,为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自身动力源,使生态文明通过制度建设和价值塑造进入国家治理体系。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主张通过社会制度和价值的双重变革,以生态理性替代经济理性,以实现生态社会主义,形成生态文明的价值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归根结底是我们发展、价值、文化理念的不断生态化革新,从而最终确立一种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观、价值观和文明观。”[14]71澳大利亚学者阿伦·盖尔认为,生态文明“涉及深层设定、思维方式和终极目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方式的转型”[15]194,应将生态文明纳入国家治理体系,通过制度建设和政策制定,强化政治供给,推动生态治理现代化。生态文明的理念具有较强的穿透力,不断作用于社会的价值体系和制度体系构建,推进着人的思维方式和社会组织方式的转型,影响着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变革。通过制度建设和价值塑造,使生态文明的理念转化为人们的社会实践,处理好人与自然、社会的各种关系,协调好个体与整体的复杂社会关系,整合好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使价值塑造成为制度的先导,而制度建设又成为价值塑造的约束和保障。

生态文明具有的渗透性和辐射性等特性,是其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动力条件。生态文明是渗透在物质、政治、精神、社会各文明之中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就像空气一样,弥漫在我们生产生活的各个空间。一方面,从生态危害来看,生态危机既掣肘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还影响人们的精神信仰、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有的甚至恶化成为一个公共的政治事件,生态危机的危害没有边界,渗透和辐射到各个领域和生产生活各环节,生态文明是通过辐射性和渗透性的文明因素而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从生态建设成果来看,生态文明形成的生态生产力、绿色化生产和生态文明的价值观,既不断革新了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又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和升级的生态化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提供了一定基础,还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进入国家治理体系、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制度成果,为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提供了现实路径。因此,生态文明理念应充分渗透于国民教育系统之中,贯穿国民教育的全过程,把生态文明纳入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领域,着力培养具有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生态理性人格和生态自觉的生态公民,努力塑造“顺应生态发展规律,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和谐共生协同进化的社会生态人”[16]1人格。生态文明能够依靠其强大的渗透性和辐射性,为其纳入和融入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提供动力条件。

(三)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多维一致性、共融性与相通性

在制度基础上,社会主义制度是生态文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共同的制度基础。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制度是生态文明的制度基础。恩格斯指出:“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不仅会消除生产的现存的人为障碍,而且还会消除生产力和产品的有形的浪费和破坏,这种浪费和破坏在目前是生产的无法摆脱的伴侣,并且在危机时期达到顶点。”[17]299从恩格斯的论述中我们可以体悟到,资本主义制度必然导致生产的巨大浪费和生态危机,只有生产资料社会占有的社会主义才能建立资源节约的生产方式。要建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就必须由全体劳动人民共同占有和使用社会生产资料,体现人民是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的主人,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制度文化和制度体系。一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与生态文明需要的生产方式相一致。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生产是为了满足全社会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而不是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去满足永无止境的欲望。因此,只有社会主义的生产活动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现实条件。二是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与生态文明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机制相统一。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是实现共同富裕和共享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推动分配公平、减少两极分化,实现分配正义和共同富裕,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制度基础和条件。

在价值指向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这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国家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精神支柱,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走向,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文明之路和价值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生态文明既着眼于现实,更着眼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具有目标价值指向的趋同性和一致性,因此,生态文明应该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培育与践行之中。这样才能有效实现教育大众、掌握群众、内化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成为人们广泛认同和践行的社会主流价值观。

在内容建设上,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生态文明的社会形态也只能是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属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具有同生性,生态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抉择。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包括生态文明理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生态文明的主流价值观和道德观在内的价值体系,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应有的核心价值;二是生态文明中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组成部分,“美丽中国”的理想愿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应有之意,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与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创新的精神气概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应有内容,生态道德观和生态伦理观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相通的,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具有共融性和互通性。

三 “纳入什么”的理论问题:生态文明“纳入什么”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逻辑

生态文明包含丰富的内容和层次结构,生态文明的指导思想与价值理念、制度建设与机制创新、大众化教育与价值观培育、建设实践与评价考核等形成四个层次八大内容,即生态文明的“四梁八柱”。其中,生态文明思想、“美丽中国”愿景、生态精神、生态道德、生态文明价值观可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容拓展提供理论素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组成部分,应该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发轫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生态文明观孕育于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论断”[18]14,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是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主题。马克思在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论述中指出:“人靠自然界生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0]161,人靠自然界生活,“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17]38。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恩格斯告诫我们:“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17]559-560人具有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并与环境共同成长,人与自然存在着协同进化、共生共荣的关系。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系列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新的增长点。”[19]17生态文明建设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本体论和人类文明的双重结构关系方面留下了发展空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组成部分,应该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美丽中国”愿景应该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是国家富强之梦,国家硬实力、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二是民族振兴之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向上、文明开放的形象与世界各民族共同发展;三是人民幸福之梦,生活美好,健康快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中国”愿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应有之义。习近平强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20]

那么,“美丽中国”愿景何以能成为并应该纳入国家富强之梦、民族振兴之梦、人民幸福之梦呢?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21]29美丽中国已成为现代化强国的应有目标和内容,美丽中国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实现“美丽中国”愿景,绿色发展更加强劲,绿色生产力愈加发达,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节约意识与环保意识更加强烈。生态文明的硬实力和软实力明显增强,共同支撑着国家富强之梦。习近平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22]186生态良好正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有内涵。同时,美丽中国的绿色发展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境就是竞争力”,高度概括了富裕强盛中国梦的共同理想;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良好的环境就是最大的民生,清新的空气、干净的饮水、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是人民幸福的基础。生态之危是民族存续之危,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预留发展空间,是民族振兴的关键所在。

(三)中华民族的生态精神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创造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应有之义

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了以顺应自然的生产生活、赞美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与爱护我们的生活家园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精神,表现了浓郁的爱国情怀,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同时,我们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的现实画卷已成为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真实写照,这种精神力量将生态文明渗入共同理想,融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成为中国精神的重要支撑。

长期以来,中国传统的居住文化讲究顺势顺水、依山傍水,与气候环境相适应,与自然地理环境相和谐,天、地、人相得益彰,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追求天地人和的生态精神,表现出顺应自然、呵护自然的和谐生态理念。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众多诗词歌赋都表现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水南水北重重柳,山后山前处处梅”(王安石《庚申正月游齐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这些诗词在人们的心中广为传颂,饱含着中华民族对美好自然环境的深情厚谊,蕴含着中华民族爱国爱家爱大好河山的精神境界,汇聚成我们民族的家国情怀。爱国主义的主题是永恒的,但内容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毛泽东指出:“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之下来决定。”[23]52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着力推进美化环境、爱护我们生活家园的理念创新和实践创造,先后实施“绿化祖国,实行大地园林化”的绿化行动,把开展全民义务植树和环境保护定为基本国策,颁布《中国21世纪议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习近平强调:“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24]395这种强烈的赞美祖国大好河山、保护生态环境和热爱生活家园的生态意识逐渐转化为中华民族浓烈的生态精神,成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推进了“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创新实践;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21]50“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25],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智慧大踏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改革创新,改革创新的力度、深度、广度前所未有,生态文明的理念融入人心、成为共识,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成效显著,绿水青山不仅成为人们生活的幸福山和健康山,也正在变为金山银山,一幅幅充满自信的美丽中国新画卷正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写照。

(四)生态自觉的道德观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生态卷

生态自觉是人的生态自省与生态自律、生态义务与生态担当的统一,通过生态意识自觉和生态行为自觉形成公民自觉实践和行为习惯的生态道德观。“树立一种全新的生态道德观,即世界观层面上的万物平等观,价值观层面上的代际公平观和人生观层面上的适度消费观”[26]26。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反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底座。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生态道德观作为道德基础,更需要把生态道德观植入社会主义荣辱观之中,成为以热爱祖国山水、服务人民生态需求、崇尚生态科学、绿色化生产劳动、遵守生态法规法纪、倡导绿色消费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生态卷,“让全社会能够自觉树立起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勤俭节约的消费观”[27]80,形成以保护生态环境为荣、以破坏生态环境为耻的社会风尚,并作为生态文明道德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生态道德观也应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机元素,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活水源头。

(五)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意见》指出:“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2]塑造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是培育和践行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21]52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理应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倡导生态富强、生态民主、生态文明、生态和谐,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美丽中国;在社会层面,倡导生态自由、生态平等、生态公正、生态法治,推进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协调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在个人层面,倡导生态爱国、生态敬业、生态诚信、生态友善,推进人与自然协同进化、全面发展,培养社会生态人人格。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将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座精神大厦的另一重要支柱。

四 结 语

生态文明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增长点。习近平强调:“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25]“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28]12只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走出一条民族复兴、生态美好的康庄大道,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只有把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向往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奋斗目标,才能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与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机统一起来,生态文明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新支撑,逐渐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和精神力量,为中国人民提供精神支柱。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互动规律表明,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实现学理上的涵化融通和内容上的无缝对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能够成为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并成功实现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文明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构建学校精神文化核心价值体系例谈——以泉州市第二实验小学“人格教育”为例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