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阴阳感应思想与治理之道研究*

2022-11-25 09:55兰甲云吴慧长樊真荣
关键词:礼乐周易阴阳

兰甲云,吴慧长,樊真荣

(1.湖南大学 岳麓书院, 湖南 长沙 410082;2.湖南大学 中国礼乐文化传播研究所, 湖南 长沙 410082)

学术界关注并研究《周易》感应思想的学者屈指可数,2007年第2期的《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曾经发表了一篇张忠、高道才的论文《〈周易〉感应思想初探》[1];2014年,兰甲云、胡不群在《周易研究》第3期上发表《论〈周易〉古经咸卦与古代巫医及针疗》一文,谈到咸卦的阴阳感应问题[2];2015年,山东大学王硕的硕士论文研究《周易程氏传》的感应思想;姚玉平发表过2篇篇幅简短的研究《周易》咸卦感应思想的论文。

《周易》的感应思想在学术界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研究成果很少。我们认为,《周易》阴阳感应思想非常重要。《周易》是一部探讨天地人阴阳变化规律的经典,庄子说“易以道阴阳”,《系辞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而阴阳变化之道的根本在于阴阳感应,阴阳如果没有感应,阴阳就不会发生变化,阴阳感应之道是阴阳变化之道的基础与根本。因此,系统地探讨《周易》的阴阳感应思想,对于正确理解阴阳变化之道和《周易》治理之道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学术意义。

一 《周易》治理之道与阴阳感应及礼乐关系

我们认为,《周易》公共治理思想建立于《周易》的阴阳感应思想与《周易》的阴阳变化之道的基础之上。《周易》治理之道的核心在于自觉顺应《周易》的阴阳感应之道,然后主动应对《周易》的阴阳变化之道。

公共治理的主体为阳,治理的客体为阴,主体与客体发生阴阳感应时,治理的客体阴如何能够做到自觉顺应治理的主体阳呢?这就需要礼乐的介入。礼主中德,乐主和德,阴阳感应需要遵循礼乐的原则,即遵循中和之道的基本原则。

《周易》治理之道主要体现在《乾》卦里面,乾阳是自治与治理他人的主体,是治理的主体。《乾》卦九五爻说“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文言传》说“天下治也”,就是说乾卦五爻位是圣人君主之位,是治理天下者之位。

天下治理的主体是君子圣贤,即九二爻与九五爻,九二爻是得地利之中辅助君主治理民众的大夫贤人,九五爻是得天道之中治理天下万国的君王圣人,因此《文言传》解释九五爻说“天下治也”。

天下治理的客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客体是圣贤君子自己,圣贤君子不断地自治与自修,为民众和小人树立榜样,以榜样的力量影响人、感化人。第二个客体是民众,民众有一部分会修养成为君子,还有一部分变化为小人。《象传》说“君子以振民育德”“万民服也”。第三个客体是小人,《系辞传》说:“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戒,此小人之福也。”

天下治理的客体主要体现在《坤》卦里面,《坤》卦是纯阴之卦、民众之卦,坤为地,为民众,坤卦阴必须顺承乾卦阳,阴阳配合,才能化生万物。从公共治理角度而言,民众必须自觉接受圣贤教诲指示,主动向圣贤学习,遵守社会规则习俗及法律制度,社会才能够形成良好的秩序。公共治理要依据道德、礼乐、法律等规范处理政治经济社会等各种阶级阶层人群各类事物、各类利益及其纠纷矛盾冲突等问题,最主要的是解决好精英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解决好一般社会都会出现的以大欺小、以众暴寡、以强凌弱、以智欺愚等不平衡、不平等、不公正问题。也就是说,公共治理最主要的问题是阴阳之间的问题,最主要的矛盾是阴阳失衡或者阴阳冲突的矛盾。在《周易》六十四卦中,公共治理最主要的两个卦是《乾》卦与《坤》卦,《乾》《坤》两个卦最为完整最为全面地阐述了纯阳与纯阴之间的复杂关系,即阴阳关系。

天下治理或者说公共治理的目标有两个:第一个是社会目标,即天下大治;第二个是个体目标,即将个体人培养成圣贤君子。这两个目标其实是一体两面的,可以说成是一个目标,即天下大治,或者天下大和。天下大治,必然会涌现许多道德高尚、能力杰出的圣贤君子。反过来,涌现出许多道德高尚、能力杰出的圣贤君子,必然会天下大治。

公共治理的两个目标构成一个社会理想,就是天下太平的社会理想,或者说天下太和理想。太就是大,太平就是大平之意,太和就是大和之意,都是万国和睦、和平共处、共同繁荣、共同发展,天下处于太平盛世的意思。《周易》的大治、大平、大和思想与《礼记》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是一致的。《彖传》说“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表达的是天下太和的意思。《文言传》说“云行雨施,天下平也”,说的是天道流行、大道流行的结果是天下太平。天下和、天下平、天下治,都是天下为公、天下太平、天下和平、天下大同的意思。这是我们儒家传统文化里面的社会最高理想。

《周易》公共治理之道的根本宗旨在于信仰与信用建设问题,《乾》卦乾为天道,乾为首,为信。信的来源在于仁、义、礼、智四德,也来源于阴阳感应。《乾》卦卦辞元、亨、利、贞就天道而言,《文言传》就人道而言,元为仁,为善之长。亨为礼,为嘉之会。利为义,为义之和。贞为事,为事之干,主智。元、亨、利、贞从天道转为人道为仁、义、礼、智。元、亨、利、贞为乾道内容,仁、义、礼、智构成信。

因此,礼乐是构成信的主要内容,礼为亨,乐为仁,礼乐强调的是仁与礼的精神,可见《论语》强调仁与礼,在根本价值观上与《周易》是一致的。我们认为,公共治理的主要方法与措施是礼乐的适当运用,其实质是仁与礼的运用,仁与礼构成信。其次是将礼治与德治法治以及利益追求等方面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对社会各个族群的综合协同全方位全覆盖治理。德治是仁的建设,利益追求是义之和,法治是智,也是贞,即政治与刑法。德治与法治及利益合理的追求也同样构成信。因此,公共治理的根本在于信仰与信用建设。《周易》的这个基本观点与《论语》同样具有一致性。《论语·颜渊》:“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3]从子贡与孔子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孔子在食、兵与信用方面的政治态度,信用重于食物,食物重于兵力。因此,《论语》的公共治理思想也同样是信用建设高于一切,礼乐则是培养中德与和德进行信用建设的最主要的手段。

礼乐是公共治理的主要工具。礼乐可以培养人的中和之德,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可以培养人的精细的办事能力,可以培养人相互之间的良好沟通能力,可以规范个体的思想、言行、利益、欲望、情感、心理等问题。

礼乐为什么可以治理人呢?因为行礼可以获得中德,行乐可以获得和德,行礼作乐,可以获得中和之德。具体在《周易》六爻中,行天道之礼的五爻,可以获得天道之中德,行地道之礼的二爻,可以获得地道之中德。在《周易》经文中,得中即意味着吉利吉祥,尤其是五爻得天道之中,几乎都是吉利爻辞。二爻也极少凶辞。那么初爻、三爻、四爻、上爻,是不中之爻。不中之爻,如果谦虚的话,或者有阴阳感应的话,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也会吉利。譬如《谦》卦,六爻无不吉利。《系辞传》说,“谦以制礼”,因此,谦虚的品德,实际上离不开礼乐中和之德。阴阳相应,是纠正不中之偏而获得吉利结果的最有效的品德和手段。

礼乐既是《周易》公共治理之道的主要工具,也是调节感应之道的重要手段。《周易》礼乐之道可以从源头上辨别并引导《周易》感应之道,礼乐是公共治理之道的最主要的治理工具。当然,公共治理除了礼乐而外,还有道德的引导,还有刑法的处罚与政治的管理,还有利益的引诱与激励。礼乐、刑政、利益、道德等,都是公共治理的工具。但是最主要的、最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公共治理工具与方式,还是礼乐的运用。公共治理单纯依靠道德的方式往往不能解决具体问题,单纯依靠刑法处罚容易流于暴政,单纯依靠政治管理容易流于表面,很难深入人心。礼乐则上可达于天理道德,沟通天地之道,下可及于政刑,构筑防范城墙,中可符合人情,移风易俗,鼓舞人心。

二 《周易》阴阳感应思想

研究《周易》的阴阳感应思想,基于《周易》经传等文献材料,尤其是易传材料。《周易》表明天地阴阳的正常位置应该是天居于上面的位置,为尊,为贵;地居于下面的位置,为卑,为贱。那么代表天道的阳气也应该居于上面的位置,为尊,为贵;代表地道的阴气应该居于下面的位置,为卑,为贱。《系辞传》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已陈,贵贱位矣。”天地阴阳居于常态位置时,阴阳固守其位,天为六阳,六阳内部会发生同类相感的变化;地为六阴,六阴内部也会发生同类相感的变化。

在天地阴阳固守常态位置的情况下,从理论上说,阴阳之间不会感应,当然也不会发生变化,譬如复卦《否》卦,代表天的上卦乾卦居于上面位置,代表地的下卦坤卦居于下面位置,固守天地常位常态,天地阴阳二气不相往来。

只有当天地阴阳上下的原来位置发生变化时,阴阳才能够发生变化,《系辞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庄子说“易以道阴阳”,主要讲的就是这种一阴一阳因为上下位置变化而产生的感应变化之道,即“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

(一)《周易》阴阳感应的三种类型

《周易》阴阳感应思想就其重要性而言,可以区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阴阳上下卦之间同类爻位相感,第二种情况是阴阳上下卦之间异类爻位相感,第三种情况是阴阳上下卦之间的特殊感应。

我们先考察第一种情况阴阳同类相感问题。我们看看《乾》《坤》等卦的阴阳同类相感现象:《乾》卦代表阳道天道,阳气同类感应,与爻位相关,即传统易学所认为的一与四、二与五、三与六爻位互相感应,《乾》卦爻与爻之间的感应是阳气相应、天道相应。九五爻代表天道中正之爻,《文言传》在阐释《乾》卦九五爻时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由此可见,《乾》卦的感应是阳气同类感应,《乾》卦的主爻为九五爻,决定《乾》卦的卦性卦德。同理,《坤》卦爻与爻之间的相应是阴气相应、地道相应。

我们考察第二种情况的阴阳异类相感问题,情况复杂一些。它可以分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复卦中阴阳上下卦相感。就复卦上下卦的卦气而言,当阳气居于阴气之下时才能产生感应,譬如《咸》卦,《彖》辞说:“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柔上,是指上卦为泽卦,为阴卦,为柔。刚下是指下卦为艮卦,为阳卦,为刚。二气感应是指艮卦之气与泽卦之气互相感应,在这种二气感应之中,阳气为感应的主动方,以感为主,阴气为顺应方,以应为主。

如果复卦中的上卦阳气居于上面,下卦阴气居于下位,就上下卦的阴阳卦性而言,不会发生感应。譬如《否》卦中的上卦乾为阳爻居于上面,下卦坤卦居于下面,阴阳没有交往,阴阳不会发生感应。这里有一点需要特别强调,《否》卦中的一爻与四爻、二爻与五爻、三爻与六爻,也是阴阳相应,即爻位是阴阳相应的,但是上下卦之间是阴阳不相应的,在这种情况下,谈论卦气阴阳关系、判断卦性卦德时,应当以上下卦的阴阳性质为主,兼顾爻位的阴阳性质一起考察。

阴阳刚柔感应后就融合共处,因此说相与,相与即相处、共处的意思,《咸》卦讲的“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是指艮为少男,兑为少女,少男与少女按照婚姻古礼中的六礼原则互相交往,最后亲迎成亲。《泰》卦《象传》说“天地交,泰”,重点突出天地阴阳感应后互相交通的特征。虽然没有谈感应,只是谈相交,但是实际上,只有先发生感应,才能相交。感应与相交,感应与相与,都是就阴阳之气、刚柔之气而言,《泰》卦的天地交、上下交,当然是就阴阳之气、刚柔之气而言。

其实,感应与相与,或者说感应与相交,在卦辞里面是用亨来表达的,亨就是以礼相交,用礼乐来沟通双方关系。《咸》卦辞说:“亨,利贞,取女吉。”亨就是男女双方往来交通,利贞就是坚守交往的礼仪礼节,通过这样公认的六礼等程序与礼仪娶女就很吉利。

《泰》卦的卦辞说“小往大来,吉,亨”,《泰》卦六五爻爻辞说:“帝乙归妹,以祉元吉。”同样的《泰》卦卦辞和六五爻辞与阴阳二气往来交通以及男女婚礼相关。考察《周易》卦辞、爻辞,以及《象传》《彖传》《系辞传》等易传材料,我们可以发现感应既是二气互相感应,即阴阳两种声气相通,同时对于阴阳男女来说,也是心志相通,或者说男女心心相印。《同人》卦《彖传》解释上下两卦时说:“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君子能够理解与沟通天下人的心志与志向。《系辞传》解释《同人》九五爻辞时说:“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阴阳男女上下之间,互相感应,同心同德,说出心心相印的话,就像兰草一样芬芳。

阴阳异类相感的第二种情形是复卦中的上下卦之间没有感应,但是上下卦之间的阴阳同爻位能够发生互相感应。上下卦之间的一爻与四爻、二爻与五爻、三爻与六爻,如果是异性阴阳,即为阴阳相应。《既济》卦上卦为水,下卦为火,上下卦两个单卦之间不能够产生阴阳相应,但是《既济》上下卦中的一、三、五爻位为阳爻,二、四、六爻位为阴爻,阳爻居于阳位,阴爻居于阴位,一爻阳爻与四爻阴爻、二爻阴爻与五爻阳爻、三爻阳爻与六爻阴爻之间能够发生互相感应。《彖》辞说:“刚柔正而位当也。”《未济》卦的一、三、五爻位阴爻,二、四、六爻为阳爻,阴爻居于阳位,阳爻居于阴位,阴阳爻之间也同样是互相感应的。《彖》辞说:“虽不当位,刚柔应也。”

第三种情况是阴阳上下卦之间的特殊感应问题。我们重点分析下这种情况的特殊之处,这个特别的卦就是《谦》卦。《谦》卦上卦为坤卦,下卦为艮卦,根据上下卦的阴阳性质来说,上卦坤卦为阴卦,产生阴气,下卦艮卦为阳卦,产生阳气,阳气居于阴气之下,阴阳二气互相往来,阴阳之间产生感应。但是如果具体到一爻与四爻为阴爻、二爻与五爻为阴爻,不会发生感应问题,三爻为阳爻,六爻为阴爻,三爻与六爻之间可以发生感应。我们说《谦》卦特殊,就是《谦》卦下卦艮卦的一、二、三爻都吉,上卦坤卦的四、五、六爻都无不利。这种六爻都吉利的情况在《周易》六十四卦复卦中绝无仅有,值得我们深入分析探讨。

《谦》卦的卦辞是“亨,君子有终”,主要指《艮》卦的主爻九三爻,一般来说“亨”是指运用礼乐来沟通,从而发生感应。通常情况下,阳爻为君子,阴爻为小人。但是,我们联系《谦》卦的爻辞来看,初六爻说“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初六爻为阴爻,爻辞却非常肯定、十分明显地说初六爻是谦谦君子。这样又如何解释阴爻正常情况下为小人这种现象呢?我们分析初六爻为君子,应该与九三爻密切相关。我们考察下九三爻情况,九三爻辞说:“劳谦,君子有终,吉。”《象传》说:“劳谦君子,万民服也。”应该说九三爻君子劳谦的品德感化了初六,使得初六自觉服从九三爻的教化教育,由小人成长为像九三爻一样具有谦虚品德的君子。劳是指九三爻勤劳,有功勋,谦指谦逊,不居功自傲,礼敬不如自己的人。《系辞传》高度评价《谦》卦九三爻,“子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德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由此可见,九三爻不但勤勉奋进、功勋卓著,而且德盛礼恭,甘愿居于六四、六五、上六之下。九三爻是一位德、礼、功三者具备的贤人君子。因此,九三阳爻能够感化上下卦所有的阴爻,并且能够将所有阴爻转化成君子。

《谦》卦的上下卦不同爻位的阴爻都能够与九三阳爻发生感应,这是一种十分特殊的现象,用现代的社会科学术语来说,《谦》卦的阴阳感应能够产生跨界效应与溢出效应。

(二)《周易》阴阳感应的三种性质

《周易》阴阳感应从好坏性质上区分,可以分为三种性质,即正应、敌应、邪应。

《周易》六十四卦的二五爻位属于中位,二爻属于地位之正位,五爻属于天位之正位,二爻与五爻中正之位的阴阳同类或者异类的正气互相感应,属于正应。其余爻位,有些属于正应,有些属于非正应,甚至邪气相感,可以称为邪应。

正气相应,得到吉利或吉祥的结果。邪气相感,则会引发危险或者凶险的结果。不相应,则会互不相干,《艮》卦称为敌应。

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出《周易》的阴阳感应从性质上区分,可以区分为三种形态:正应、邪应、敌应。

感应既属于逻辑知识规律的范畴,譬如天地感应;也有属于非知识非逻辑的成分,譬如人道礼乐感应中的非理性成分、直觉成分,尤其是音乐,借助于感应与共鸣,能够转移负面情绪,化解忧伤,在精神领域进入神圣庄严境界,从而产生蓬勃向上的精神力量,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正如《系辞传》所说“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默尔成之,不言而信”。

基于礼乐中和之德的感应属于正常的阴阳感应,基于非礼乐的不中不正的感应属于非正常的阴阳感应。正常的阴阳相应,即阴顺承阳,合乎感应的礼乐要求,即积善。不正常的阴阳相应,即不合乎感应的礼乐要求,阴不顺承阳,即积不善。因此,《坤》卦《文言传》解释初六爻辞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1.《周易》正应思想

(1)纯阳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纯阳相应,属于爻位相应,属于同性相应,以《乾》卦最为典型。上下两个八纯卦上下同位相应,一爻与四爻相应,二爻与五爻相应,三爻与六爻相应。《文言传》解释九五爻辞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既然纯阳可以上下两卦同位相应,那么纯阴是否可以上下两卦同位相应呢?对于这个问题,如果从一与四、二与五、三与六相应的角度来谈,存在着同性相应的可能,经文与传文没有明言,我们不好下肯定的结论,这个问题可以进一步探讨。

(2)阴阳相应,二气感应以相与

就人道阴阳二气感应来说,二气感应以相与,以《咸》卦为典型代表。《咸》卦为少男少女感应相恋之卦,为举行亲迎礼之卦。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2]。

就天地阴阳二气感应来说,以《泰》卦为代表。《泰》下卦为乾,为天,表示天气下降。上卦为坤,为地,表示地气上升。天地阴阳二气交互往来,表示春天来临,万物蓬勃生长。

(3)《系辞传》的善言善行互相感应思想

解释《中孚》卦九二爻辞说:“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中孚》卦也是由阴阳相应而获得信任的卦[4]。

2.《周易》非正应思想

(1)阴阳过以相与

《咸》卦是少男少女的正常感应正常交往,属于亲迎礼范畴。《渐》卦也是为男女婚姻六礼齐备之卦。与《咸》卦《渐》卦正应相反,《大过》卦属于非正应,属于为人道之极端,阴阳过以相与,属于非正应。

《大过》卦九二爻辞说“枯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说的是老年男子娶了年轻妻子,无不利。九五爻说“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无咎无誉”。老妇人嫁给年轻士大夫,虽无过错,但也没有什么值得赞美的。

《归妹》卦为遵循礼制处理嫡妻与媵妾关系之卦。

(2)《艮》卦为敌应

《艮》卦为八纯卦,一与四、二与五、三与六,都是同性阴阳,互相不相应,称为敌应。为什么其余七个八纯卦,不称为敌应呢?尤其是《乾》九五爻还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我们认为可能与艮卦的艮止之意有关。《彖传》说:“艮者,止也”,“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敌应,不相与也”。艮止有隐居独居、不相往来之意。

《周易》阴阳感应是通天下之志、断天下之疑的前提,没有感应,当然不会有变化。《系辞传》说:“《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赞美了感应的神奇功能与功效。

(3)《噬嗑》卦上九为邪应

《噬嗑》卦上九爻说“何校灭耳,凶”,上九邪应作恶,屡教不改,恶贯满盈,最后被处以极刑。《系辞传》解释《噬嗑》卦九五爻时说得很好:“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5]

总体来说,《乾》卦是《周易》感应思想的核心与根本。《乾》卦从总体上说明天道感应思想,但是具体到卦爻位来说,《乾》卦不但主要说明天道感应思想,而且包含地道感应思想与人道感应思想,其中一二爻说明地道感应思想,五六爻说明天道感应思想,三四爻说明人道感应思想。

天地之道的感应思想以《乾》《坤》二卦为典型 ,辅之以《泰》《否》两卦,其中梗概,大体可知。人道感应思想以《谦》卦为典型,辅之以《咸》《恒》两卦,其中梗概,亦大体可知。其实,《周易》六十四卦,每个卦都会有感应问题,有的卦是正应,有的卦是敌应,有的卦是邪应,有的爻是正应,有的爻是敌应,有的爻是邪应。

三 《周易》阴阳感应与礼乐治理为主的协同治理思想

《周易》感应思想是《周易》治理思想的前提与基础,没有阴阳感应,也就不会有阴阳变化,进而也就不会产生治理效果。可以认为,阴阳感应思想是《周易》德治、礼治、法治的前提与基础。礼乐则是规范、端正、引导阴阳感应的最为重要最为有效的工具[6]。

我们前文已有论述,认为卦辞亨就是运用礼乐来沟通神与人,六十四卦中的绝大部分卦辞都有亨字出现,而爻辞在《系辞传》看来则完全与典礼相关。《系辞上传》说:“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7]《系辞上传》在结尾时又反复申明说:“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根据《周易古礼研究》一书的考察,涉及礼制的卦爻辞有99条之多。因此,我们从礼制礼乐角度考察《周易》卦爻辞,考察礼乐对阴阳感应的影响问题,考察阴阳感应对于《周易》的治理问题,应该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8]。

礼乐能够熏陶培养人的中和中正之德,在《周易》卦爻辞中,中和或者中正是最为重要的概念。二爻位为地道之中德,五爻位为天道之中德,三爻位与四爻位为人位,《周易》每卦六爻位构成天地人三才之道,一二爻为地道,三四爻为人道,五六爻为天道。六十四卦中的每个卦的五爻位天位因为得天道中位,几乎全部吉利,少量的断辞为无咎,几乎没有凶辞,在六爻位中是最好的爻位。

人道本身不得中位,但是《周易》中的《谦》卦可以作为人道的典型代表,《系辞传》说“谦以制礼”,说明《谦》卦与礼制礼乐密切相关,为什么说与乐也相关呢?我们知道,古代祭祀大典是用三代之乐舞的,譬如《云门》《大夏》等。《谦》卦六二爻说“鸣谦”,上六爻也说“鸣谦”,我们认为《谦》卦的鸣很有可能与音乐有关。《豫》卦的初六,“鸣豫,凶”,显然也与音乐相关。

《谦》卦九三功大德盛礼恭,因此《谦》卦六爻吉无不利。道德对应于《乾》卦卦辞的元,主仁;礼恭对应于《乾》卦卦辞的亨,亨为礼;功大对应于《乾》卦卦辞的贞,贞为事功,主智慧。《乾》卦有利,《文言传》说:“利者,义之和也。”“利物足以和义。”《谦》卦上三爻爻辞有“无不利”的断语。可见,《谦》卦与《乾》卦也可以对应,只不过《谦》卦更突出的是德盛礼恭,突出德与礼罢了,尤其是《谦》的卦辞突出亨字,突出礼字,亨或礼与阴阳感应密切相关。

《乾》卦的卦名与卦辞五个字——乾、元、亨、利、贞,对应着信、仁、礼、义、智,我们一般说仁、义、礼、智、信,信包括仁、义、礼、智,信由仁、义、礼、智产生。仁、义、礼、智、信,既是天道流行于人道的结果,也是人道的五常德,更是人道社会公共治理的五个基本原则与规律。

仁、义、礼、智、信都是以阴阳感应为前提、为基础的,《周易》的公共治理思想首要的是信,信由君主或君子的德行、才能、智慧及法律赋予的权威体现出来,君主或君子必须具备仁、义、礼、智才能具备信。具备仁、义、礼、智四德,君主或君子的存心与言行才会在群众中产生共鸣,发生影响,也就是说君主或君子的言行对民众在情绪情感与心理生理上产生感应与影响。

在中国古代上古中古时期,君师往往是合一的,君同时是师,《周易》时代也是如此。因此,公共治理与公共教育是一体两面的东西,公共治理首先建立在公共教育的基础之上。可以说,没有了公共教育,也就没有了公共治理。《礼记》里面有“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话;《周易》里面,教育也有极高地位,《乾》《坤》之后,是《屯》卦与《蒙》卦,《蒙》是全面阐述感应与儿童教育思想的卦,很多教育理念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重大参考价值。除了《蒙》卦之外,《豫》《履》《谦》《观》等卦都与礼乐教育密切相关。

(一)《蒙》《豫》《履》《谦》《观》等卦的感应与礼乐治理等启蒙教育思想

1.《蒙》卦感应与学礼及启蒙教育思想

在十多年前,我们曾经发表过一篇关于《蒙》卦教育方面的论文,提到《蒙》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圣贤君子。《彖传》说:“蒙以养正,圣功也。”教育儿童的功夫,就是培养儿童走向正道成为圣贤的功夫。

《蒙》卦里面提到一项学礼制度,即儿童主动学习的问题,不是老师要儿童学习,强迫儿童学习,实际上讲的也是儿童对老师是否有感应的问题,也是一个师道尊严问题。学生对老师的言行没有感应,教育就没有效果。儿童是否主动向老师求学,实际上表明学生对老师是否有信心,学生对老师的信心是教育是否有成果的第一步,也是建立学生对求道求学的终身学术学问生涯信心的第一步。

《蒙》卦卦辞说:“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初六是强调榜样正面教育,九二是得到中道教育,具有良好的教育效果,“子克家”,能够继承家业。六三自以为是,不能够很好地接受老师的教育。六四远离阳爻,与阳爻不相应,困于找不到好老师。六五爻处于中位,得中道,因此,接受了良好教育,吉利。上九是体质训练、军事教育、国防教育。《蒙》卦还有一个重要的教育观念是行动教育,教育要落实在行动上,《象传》说:“君子以果行育德。”

2.《豫》卦音乐祭祀思想

《豫》卦上卦是震卦,震为雷,为动,为长子。下卦为坤,为土,为母,为民众。二三四爻互卦组成艮卦,艮为石,为石磬类乐器。因此,《豫》为祭祀音乐。《象传》说:“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由此可知,上古时代,君王祭祀上帝是要用音乐的,作乐是为了歌颂上帝的功德,祭祀祖考时也要配用音乐,用来歌颂祖宗的功德。祭祀音乐可以使主祭者与上帝、祖宗在祭祀沟通过程中发生感应,使主祭者及参加祭祀的人员得到神灵的赐福,因此,《说文解字》解释礼说“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3.《履》卦《谦》卦礼制礼治思想

《履》卦是践履礼仪举行礼典,《谦》卦是以礼义约束自己礼敬他人。《履》卦《象传》说:“君子以辩上下,定民志。”可见,君子用礼义礼仪来辨别上下等级秩序,安定民心。

《谦》卦初六爻《象传》说:“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谦谦君子,用礼义礼仪来约束自己,管控自己。中国古礼最大的特点是对自己卑以自牧,对他人尊重礼敬。有礼者不居功自傲,对他人,尤其是功劳远远小于自己的人非常恭敬,这是非常难得的,因此说是非常敦厚之人。《系辞传》说“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赞美了九三爻谦逊有礼的良好品德。《彖传》的赞美更是无以复加:“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

4.《观》卦祭祀与神道设教思想

《观》卦《象传》说:“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可见,先王的教化建立在调查民情体贴民情民瘼的基础之上。观民,主要是观察民众祭祀是否合礼,是否出现问题,这就是神道设教的特殊魅力。《观》卦里面有小人角度的观察,即童观,只是观察到表面现象,对于小孩来说,没有问题,对于君子来说,没能够观察到表象后面的实质,是遗憾的。君子之观是中正之观,“中正以观天下”,中正之观才能够观察到天下的事情。观察一个国家的治理好坏,关键是观察治理者祭祀时言行是否合礼,内心是否十分虔诚,即“盥而不荐,有孚颙若”,“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二)《噬嗑》卦治理小人的法治教育思想

《周易》公共治理思想是崇尚礼治,尊重法治,追求德治,源于利治,立于信治。

孔子在《论语》里面说治理一个地方或者一个国家要做到足食足兵,也就是说要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与强大的军事实力,但是足食与足兵,和信仰信用比较起来,都不如信仰信用重要,信仰与信用是维系人类社会的根本之道。换句话说,具备信仰与信用的君子圣贤是社会公共治理的核心与根本。当然,社会公共治理的基础是个体的高度自治。

在《周易》感应思想中,礼乐是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工具。因此,礼乐是公共治理的最主要的工具,或者说最佳工具。礼乐而外,刑政也是公共治理的工具。礼乐为主导,刑政为辅助。《礼记·乐记》与《周易》感应思想具有一致性。“故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周易》公共治理中的信仰教育属于礼乐教育中的祭祀礼制范畴,《观》卦的神道设教属于信仰教育范畴。

《周易》中的法治教育,有《讼》卦、《噬嗑》卦、《离》卦、《解》卦等卦。我们主要讨论《噬嗑》卦公共治理中的法治问题,《周易》中的法治主要针对小人而言。

《噬嗑》卦的中心问题是如何利用法律刑法处罚小人、转化小人。《象传》说:“先王以明罚敕法。”用刑法处置小人,以彰显法律尊严,维护公共秩序和社会治安。《系辞传》重点讨论了《噬嗑》卦的初九爻与上九爻的刑法效果。《系辞传》说:“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戒,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屡校灭趾,无咎’,此之谓也。”初九爻说小人犯小罪后给其戴上枷锁,磨没了脚趾头,受到惩罚后改过自新,从此不敢胡作非为,这是小人的福气。上九爻说小人恶贯满盈、罪大恶极,不可赦免了。

(三)《蛊》卦《革》卦《鼎》卦的改革创新治理思想

《蛊》卦为子辈掌握家政或诸侯国权利后,在尊重父辈的前提下如何纠正父母的错误。古代士大夫的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家,大夫有采邑,大夫的家,除了一部分私人事务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公共治理范畴。《蛊》卦初六讨论如何纠正父亲的过错:“干父之蛊,有子,考,无咎。厉,终吉。”九三爻是“干父之蛊,小有悔,无大咎”。六五爻是“干父之蛊,用誉”。方法不同,结果也不同。六四爻是“裕父之蛊,往见吝”。六四爻是纠正父亲过错不积极,结果有遗憾。九二爻是纠正母亲的过失,更显得特殊。“干母之蛊,不可贞。”纠正母亲的过失,不能够用常规的方法,如《诗经》里面的《凯风》之诗一样,子女当以自我责备、以婉转讽喻为主[9]。

《蛊》上九爻内容说明了古代公共治理中的一项重要的大夫退休制度问题,即“大夫七十以致仕”。上九爻说:“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对于致仕后的大夫,夏商周政府部门都有养老制度规定养老待遇。

《革》卦与《鼎》卦讨论王朝兴替或君位继承当中公共管理制度中的改革与创新问题。

(四)《周易》综合协同治理思想

1.礼乐治理思想为何能够成为主体治理思想

《周易》公共治理是综合协同治理,以礼乐治理为主体,《系辞传》作者认为所有的爻都与典礼有关。《系辞传》解释爻的含义时说:“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圣人发现天下万事万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仔细观察万事万物运动变化时的相互联系相互关系,运用礼仪礼典来处理这些相互沟通与相互联系的运动变化关系,系上爻辞来说明举行吉礼还是凶礼,并对行礼的后果进行判断[10]。

《周易古礼研究》对《周易》卦爻辞涉及的古礼进行了详细考证,总共有99条之多,这些与古礼相关的卦爻辞涉及吉凶宾军嘉等五礼范畴。但是既然《系辞传》说所有的爻辞都与典礼相关,那么在384条爻辞当中,90余条与典礼相关的爻辞显然仍然只是很少一部分,比例只有四分之一左右[8]。

如果我们认为,凡是爻辞涉及的吉,是指示需要举行吉礼,凡是爻辞涉及的凶,是指示需要举行凶礼,没有吉凶断辞的,是暗含需要举行宾军嘉等其余的典礼,那么,所有爻辞自然与典礼相关了。这样的逻辑推断是否合理,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需要学者进一步探讨。

我们这里需要进一步讨论的内容是,为何礼乐能够成为公共治理的主体内容呢?

夏商周时代,是神权占据主要社会生活内容的时代,河南安阳考古发现的大量甲骨卜辞,主要就是祭祀内容。甲骨文换个说法就是与祭祀内容相关的文字,什么时候祭祀,用什么既祀等,举行祭祀是否合适、有利等。那时候的祭祀是头等大事,《左传》也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与战争,毫无疑问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战争当然与军礼相关,战争前动员誓师,战争中载木主随行,战争后凯旋,都需要举行大量的礼典活动,甚至战争前的军事演习,包括平时的田猎活动,就是训练民众如何组织听从号令,如何熟悉旗帜鼓声,如何进退等,都有一整套礼仪礼典规则。上古时代实行民兵制度,军民合一,平时是民众,从事生产,战争时就是士兵,需要出征打仗。

因此,以祭祀为主体内容的礼仪礼典确实是当时整个国家政权的主要治理主体。《周易》的主体内容主要反映的是殷商末年西周初年的社会现实,因此,《周易》具有礼乐治国的理念,可以说具有一定的社会思想基础。当然,《周易》的这种思想不一定很系统,传说周公制礼作乐后,整个周朝的典章制度才比较系统完善。

2.综合协同治理思想

我们曾经发表有关《周易》礼治思想,《周易》德治、法治思想的论文。我们认为,礼治思想是《周易》治理思想的主体内容,德治与法治思想是《周易》治理思想的非常重要的内容,《周易》公共治理是以礼治为主体,礼治和德治、法治相结合的综合协同治理思想[10]。

三者之间如何综合协同呢?德治是目标,礼治为德治服务,礼治是主体,法治是辅助,礼乐刑政都为德治服务。

《周易》中的礼治内容涉及王朝诸侯国的军国大事,同时也涉及君王士大夫,以及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譬如《屯》卦涉及封建封侯之礼,《师》卦涉及军礼,《萃》《观》《涣》卦涉及祭祀礼典礼仪,《需》卦与《既济》《未济》卦涉及饮酒之礼,《咸》《渐》《泰》《归妹》等卦涉及婚姻之礼,《家人》卦则涉及家庭礼仪,等等[10]。

总结起来,《周易》的公共治理,有三个基本原则及核心思想:第一个是遵循礼制坚守中道,尤其以遵守天道最为重要;第二个是遵守和谐之道,保合太和,和谐相处,主动预先化解矛盾与冲突;第三个是遵守谦道精神,礼让为先,奉献为先,他人为先,服务社会。

猜你喜欢
礼乐周易阴阳
唱支侗族大歌献给党
儒家“礼乐教化”与新时代设计人才培养
礼乐之道中的传统器物设计规范
语文教学中礼乐文化教育的实施策略
阴阳合同(双语加油站)
甜甜的“蝴蝶茧”
法于阴阳
阴阳泛函
浅论守阴阳在养生中的重要作用
南风吹梦,礼乐重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