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翔,马撒叶,魏本君,2△
(1.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2.敦煌医学与转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 兰州 730000)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范围越来越大,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乘坐各种交通工具已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可有一大部分人群却为晕车所苦。西医学目前对晕车症的机制不明,也无特效的治疗手段。在中医典籍中就有所记载,如《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侯论》:“无问男子、女人,乘车船则心闷乱,头痛吐逆,谓之注车注船”。根据晕车症在发作过程中的头晕、心慌、胸闷、出汗、恶心呕吐等症状,应该归属于中医学“眩晕”的范畴,对眩晕一证,历代文献有“风、痰、火、瘀、虚”的认识,但专门针对晕车症的系统研究较少。笔者在研究李东垣学术思想的过程中,发现其脾胃学说包含甚广,自成体系。用其思想治疗晕车症,临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探讨如下。
元气之说首见于《难经》,李东垣在继承《内经》《难经》学说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学术思想,提出脾胃为元气之本,强调脾胃作为后天之本在人体中的重要性。《脾胃论》开篇,其依据《内经》“九窍者,五脏主之,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的理论[1]。同时结合个人观点提出了“五脏之气上通九窍,六腑受气于胃”“胃气者谷气也……,分而言之则异,其实一也”的学术理论。另一方面,人以水谷饮食为本,脾胃通过运化饮食水谷来化生气血,李东垣在《脾胃论》中也指到:“悉言人以胃气为本”“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2]。由此可见,脾胃在人体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是李东垣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外伤辨惑论》中,李东垣指出内伤是因为阳气虚弱,脾胃内伤则脾胃之阳气虚弱,因此在用药上主张以保护胃气调理脾胃为主[3]。在藏象理论基础上,东垣提出的“五脏外有所主,内无所受,谓外主皮毛、血脉、肌肉、筋骨及各空窍是也”的观点,充分说明人之五脏不能独立产生营养物质,而是要依靠脾转运来源于胃的营养,与《内经》中“脾病而四肢不用”和“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水精四布,五经并行”[4]的理论相得益彰。
《内经》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世间一切事物和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均有赖于气的正常循环运行,如东垣在《脾胃论·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间论》中载道:“万物之中,人一也,呼吸升降,效象天地,准绳阴阳”[5]。将人之呼吸升降与自然规律相类比,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脾胃在这个整体中起到了一个枢纽般的作用[6]。脾主运化,其气主升;胃主受纳腐熟,其气主降。两者一表一里,一升一降,相辅相成,如枢纽般调节着气机的往复循环。《临证指南医案》对脾胃的升清降浊功能描述为:“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李东垣认为,诸虚不足皆要以调理脾胃为主,强调脾胃之阳气升发才能使元气充沛、生机活跃,其提出的“内伤”理念认为脾胃阳气不论是升还是降出现问题,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素问阴·阳大论》云:“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清气在下,则生飧泻,浊气在上,则生胀”[7]。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中清轻者向上布散出上窍、发腠理、实四肢,其浊重者向下运行出下窍、走五脏、归六腑。清轻者属阳,人之上窍属阳,两者同气相求,阴亦如此,两者处于动态平衡之中。人与自然是一个相互统一的整体,当人在乘车、乘船、乘机时人体被这些交通工具的空间所约束限制,体内的气机升降、阴阳的动态运行也被约束,空间通风不畅、湿热密闭,加之人素体虚弱,则人体清、浊之气运行被阻滞,出现清阳不升反降,浊阴不降反升的变化,阴阳平衡被打破,机体出现相应的病理反应。如《圣济总录》中记载:“人之阴阳升降,三焦调顺,脾胃和匀,乃能腐熟水谷,变化糟粕,传泻行导,下走肠,若脾胃虚冷,水谷不化,则阴阳否隔,三焦不调,浊阴之气,不能下行,奔冲于上,故发为呕吐”[8]。此文说明了人之呕吐是由于脾胃气机的升降失调,进而由气机的升降失调而产生晕车症。脾胃居中焦,是气机升降运行的枢纽,脾主升,引导着肝肺之气上升、肾水上济;胃主降,引导着心火下降、肺气肃降以及肾的纳气[9]。一旦脾胃升降之功异常,则人之气机运行失常。
“脾为生痰之源”,因此痰湿中阻而导致的晕车症状其根本原因在于患者脾胃虚弱,运化失司导致水湿内停、积聚成痰,导致气的运行失调,以至于清阳不能上升、髓海失充而发为眩晕。张子和在《儒门事亲·头风眩》中指出:“夫妇人头风眩运,登车乘船,亦眩运眼涩皆胸中有宿痰之使然也”[10]。痰湿的阻滞亦可理解为人体代谢功能的失常,人体的代谢过程虽然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但其中与脾的联系最为重要。脾主运化水饮,喜燥恶湿,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水液不能正常代谢而阻滞中焦聚集成痰湿。乘车、船、机过程中,空间密闭湿热之邪与中焦困阻之痰湿同气相求,气机升降之枢纽被湿浊所阻滞,湿浊阻滞中焦则清阳不能升发至上窍,同时浊阴也不能及时下降致使痰浊上逆蒙蔽清窍而发为眩晕。《内经》云:“ 清阳出上窍,支饮留于心膈……,故其人苦冒眩也”。痰属湿邪,其性重浊黏滞,当人体处于湿热环境中更易引发体内痰湿上扰清窍头重如裹而眩晕。痰湿之邪壅盛,滞于胸中而胸闷痞满、恶心欲吐。平素患者出现晕车症前,常过饱或过饥,过饥则气血化生乏源,上窍空虚而晕车;饮食物属阴,过饱则脾胃运化劳累损伤脾阳,则生湿邪而晕车。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等均受后天的滋润濡养。脑为髓海,若脾胃运化水谷以化生气血的功能失常,则气血无以化生导致气血亏虚,气虚则清阳升举无力,血虚则髓海失于濡养、上窍空虚,使人产生眩晕。《灵枢·卫气》中提出“上虚则眩”。明代医学家张介宾在《景岳全书·眩运》篇中指出:“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11]。张介宾所提出的“无虚则不能作眩”理论,强调了在眩晕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其根本原因是以虚为主。人在乘车、船、机时,旅途劳累容易耗伤气血,使人疲乏无力诱发晕车。而脾胃互为表里,五行属土位居中焦,是血液化生的基础,因此脾胃虚弱、气血亏虚是诱发晕车的一大原因。《景岳全书》曰:“血者水谷之精也,源源而来,生化于脾”[12]。《黄帝内经》也提出“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13]人体所具备的精气主要来源于饮食物,饮食物通过脾胃运化腐熟以及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代谢转化为精微物质供给全身,这个过程中脾胃一升一降,相辅相成,将精微物质输于全身,若此过程中脾胃虚弱以至运化失司,导致气血生化乏源,加之舟车劳累“动则耗气”,使气虚更甚。“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无力推动,血脉失养脑髓失充,因而晕车。这与西医学中贫血所致眩晕相类似。
髓海失养、上窍空虚是导致晕车症发生的直接原因,一般早期的晕车病人多是由气血虚弱导致的,治疗上应当补充气血、濡养髓海。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先天依靠后天充养,因此髓海空虚其本在脾胃,因而我们在选方用药上应以调理脾胃为主。依据李东垣胃为“元气之本”“五脏之气上通九窍,六腑受气于胃”的学术观点,在临床上我们可以选用李东垣补中益气类方剂,如补中益气汤,补中汤等,可治疗脾胃虚弱、不能生血或胃气不和者。补中益气法重在调理脾胃,恢复脾胃生气化血的功能,虽不能立即解决晕车症,但他阻断了晕车发生发展过程中,气血虚弱、痰湿中阻以及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这一恶性循环过程,让机体在药力的推动作用下,使得脾胃之气充足,运行通畅有力,以改善气血虚弱和清阳不升的问题。导致晕车发生的恶性循环过程被中断,机体便可通过自身的调节而从根本上解决晕车症。
长期晕车不进行有效治疗的病人多有湿邪阻滞中焦的症状。脾喜燥恶湿,痰湿中阻则脾胃运化失司,水湿积聚成痰,最后导致清阳不升,清气无法上行于脑窍而发为眩晕。李东垣认为人的呼吸升降与自然界中气的运行是一致的,都需要一个通畅的环境,而在乘车船过程中由于密闭空间中的空气不流通,人体之气与自然界之气无法形成一个循环运行的整体,此时空间密闭如同自然界中气失于运行,人体内部便相应出现脾胃枢机功能被阻滞的现象,因此更容易诱发眩晕或加重晕车症状。治疗上应当恢复脾胃的枢机作用,使得脾胃之气一升一降相辅相成。晕车中后期的病人多有湿邪阻滞,此时单纯的补中益气不仅不能缓解症状,反而会因为中焦之气化生过多而加重病情。因此李东垣创立的“补气升阳”之法,在补益脾土的基础上巧妙地加入了“除湿”之法,使得气机调顺。经学者统计研究,李东垣使用各类除湿药的频率占其总用药频次的32.31%[14]。如生姜和中汤,清暑益气汤,都是在补中益气的同时兼并除湿之药,这两者对于夏季晕车症所导致的头晕、呕吐都有良好的治疗缓解作用。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是李东垣首创并极为重要的学术思想,李东垣认为脾胃是人体脏腑中最为关键的一节,脾胃要是受到损伤则疾病的发生率会大大增加。健脾升阳是在升发脾阳、清气的同时恢复脾运化之功,使其能够正常化生气血,防止了由气血虚弱而导致的晕车症的发生。另一方面脾胃禀五脏之气,脾胃受损则常会累及其他脏腑,使机体卫外功能下降,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此法加强了机体防御功能,使得密闭空间中的湿邪浊气不易侵犯到机体,隔绝了密闭环境对人发生晕车的影响。这之中的健脾之法还可以作为预防晕车发生的预防措施,如平时脾胃不好的病人虽然未发生晕车的症状,但可以提前健脾以免日后因脾胃虚弱生化失司、气机不畅而发生晕车。经过现代研究发现补中益气汤还有提高机体免疫能力的作用,这也可侧面论证“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理论。
李东垣提出的“火与元气不两立”论一方面说脾胃虚弱,枢机不利则元气郁滞,阴火发而为乱;另一方面是说阴火与元气作为对立的双方,一胜则必有一负,阴火即为病理之火,在人体元气不足时会导致机体发热[15]。因此有些病人多只在夏天发生晕车,这是因为平时元气充盛不发病,夏天车船内多湿多热,为阴火,阴火亢盛时则耗伤元气,侵犯人体后阴火亢盛使得元气秏伤而发生晕车,治疗上应当在补中阳的同时佐以甘寒之品,补中阳为治本之法,应用甘寒之品为治标之法,标本兼治既解决了晕车的症状还防止了其传变与发展。李东垣针对此种情况而创立了升阳方,在升举脾阳的同时退泄阴火以恢复脾胃枢机功能,使元气与阴火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李东垣从“脾胃为元气之本”“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的角度分别强调了脾胃在人体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一旦脾胃功能失常,人体其他脏腑组织器官也会因此受到影响。晕车症的发生便与脾胃功能的正常与否有着密切的联系,若人体气血虚弱,或痰湿中阻、升降失司都会导致晕车的发生,而且晕车症多不是由单一因素导致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之间相互联系只有切断它们之间的联系,防止它们之间的传变发展才能够有效的治疗晕车症。同时在晕车症发生的不同阶段其病因也有很大的不同,而李东垣所创立的各种治疗方法也各有侧重,因此依据李东垣脾胃学说的理论,合理应用其不同的治疗方法是治疗晕车症的一大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