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新莹 徐靖楠
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1],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主旋律作用,是一次重大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史。当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提升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现代化水平的关键环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效,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而义务教育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阶段。义务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础阶段,是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强基工程。因此,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义务教育领域发挥着主导和决定作用,巩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义务教育领域中的主阵地尤为重要。
教材是“国之重器”,义务教育是为国家发展和社会主义进步培养后备力量的基础工程,新时代的义务教育教材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承担着引领青少年思想政治立场、筑牢青少年理想信念根基、增强青少年中华文化自信的光荣使命,是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根本要求的现实载体。2022年8月22日,教育部向全社会公布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数学教材插图问题的调查处理结果,数名责任人被追责问责,新的插图重新绘制,同时对全国中小学教材进行全面排查,充分说明了教材建设的意识形态属性不容撼动。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事权,教材建设体现了国家意志和主流价值。在当前科学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历史节点上,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目标,需要加强人才建设;成就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离不开理论武装和价值引领;面对西方敌对势力干扰和文化渗透,需要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和政治意识。这一切都离不开教育事业,离不开教材建设。强调教材的意识形态属性,并不是要把教材变为简单的口号和宣传语,而是以科学的学理思维分析知识,筛选知识,传递知识,发展知识,用深刻而又易懂的思想理论解释问题,用真理的力量引领学生成长和发展。[2]
作为国家基础教育的文化密码,强化马克思主义在义务教育教材中的指导权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3]从现实考量来看,坚守义务教育教材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作用,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经济全球化和西方各种错误思潮挑战,教材作用不可忽视。当今世界发展速度迅猛,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各种文化思潮与价值观念相互交织、碰撞,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间的意识形态斗争日益严峻,在这种复杂、多元、多变的环境中,青少年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如果缺少科学的教育和正确的引导,教育水平和质量一定令人堪忧,而教材是否具有科学性以及主流意识形态属性直接关系到这种教育和引导的效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西方国家担心中国过度强大而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文化的和平演变等,试图冲击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我们坚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更大挑战。新时代的义务教育教材作为国家发展基础教育的现实物质载体,坚持教材中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势在必行,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属性深刻影响着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影响着青少年意识形态观念的培育。
二是厚植对国家、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教材作用不可忽视。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自我确定、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它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耦合发展、相互促进,共同生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自信。[4]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5]我国疆域辽阔,地大物博,各民族语言文化多样,只有将爱国情怀与民族情怀厚植于人民心中,才能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6]文化自信作为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最显著的精神标识和价值支撑,需要通过教材来发挥其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以教育系统和教材体系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国家意识和民族认同,凝聚民心,振奋民力,调动全体人民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新时代的义务教育教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基础符号,要以马克思主义为关键抓手,坚守义务教育教材的意识形态属性,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相契合,挖掘出培育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潜在力量。
三是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根本要求,培育时代新人和先锋力量,教材作用不可忽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就是铸魂育人、立德树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时代新人和先锋力量。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接受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既是每一个青少年的权利,也是义务,在接受教育过程中,教材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义务教育是强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保障学生接受主流意识形态传导的稳定性、持续性和有效性的第一步。增强义务教育教材中的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引领力、感染力和吸引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也是反击西方一些国家利用先进文化媒介和网络舆情来瓦解和动摇我国青少年学生理想信念的重要利器。新时代的义务教育教材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承担着构建属于青少年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使命,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义务教育教材中的主导权,是把握好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方向的根本原则。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新时代义务教育教材是理论根基、指导思想与传播载体、阵地的关系。其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作为“国之真理”,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时代精神和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为新时代义务教育教材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指明了义务教育教材发展的方向和价值的旨归。其二,新时代义务教育教材作为“国之重器”,托举的是国家的希望,培养的是未来的栋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载体,是坚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其内容应该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融入其中,充分展现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时代因素,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弘扬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价值维度上铸就“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立足中国大地,以接地气的中国话语、学生话语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守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权的责任田。
义务教育教材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发展到今天,一直作为基础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工具甚至是唯一工具,人们长时间形成的潜意识里一直把教材作为学习的权威,对教材中的内容、观点深信不疑,鲜有人民群众发现教材中的问题并提出质疑。究其原因,是因为义务教育教材的使用对象以中小学教师和青少年学生、学生家长为主。青少年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缺少独立思考和敢于质疑的理性,遵从教材的话语权威,不能对教材内容和质量做出正确判断;教师大多专注于知识教学,完善教学体系,力图与教材体系保持一致,注重对教学内容上的教学设计,对传播的价值理念、教材插图设计绘制缺乏客观理性的审视与思考;家长对义务教育的期望更多寄托在学生成绩分数上,较少关注义务教育教材的内容及形式(如插图、审美等)的变化。因此,教材中可能出现的价值观传导、话语方式、插图设计及审美导向等问题长期未得到解决。个别教材尤其是一些理科类教材以及音、体、美等艺体启蒙类教材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旗帜不够鲜明,存在西方话语导向和文化传播倾向,没有坚守住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教材领域的意识形态领域指导作用,不利于在青少年心中根植爱国主义情怀。
中华民族地大物博,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义务教育教材作为一项国家事权,要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战略,助推社会发展。当前,少数义务教育教材缺乏原创特色,受西方思想观念、知识模式影响较大,没有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充分凸显出来,教材与具体实际联系不够紧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不够深刻。一般党员理论学习尚需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部分的义务教育教材在选材时却没有充分尊重原文原意,没有从系统论、整体性上把握经典,选取的材料内容没有将时代背景、思想精髓、核心要义阐释清楚,导致中小学生对文本语境、上下文结构、中心主旨了解不够,出现断章取义的现象,无法深刻体会材料的情感和潜在的意蕴。
美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高尚美好情操作用越来越显著。教材的设计本身就是一种隐性的美育价值传导,这种教育会产生极大的附加值,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外界认知以及审美能力。无论是教材中的课文本身,还是教材中的插图,都应该遵循“真、善、美”的原则,传递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前的一些义务教育教材的选材和插画与社会倡导的主旋律相违背,缺乏科学性和时代性。如,某个版本的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材封面和部分插图,人物神情呆滞,毫无精气神,动作别扭,对比其他版本的教材插图之大气健康,存在明显的审美差距;还有一些教材以南瓜灯、十字架、西方小丑等作为插图元素,突出西方的宗教文化元素而忽视了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符号的传递。究其原因,西方话语权长期扎根于西方科学知识体系之中并潜移默化影响我国新时代教育体系和模式。对此,教育部已经于2022年8月对该版本的教材插图进行纠正。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世界各国多元文化交流互鉴频繁,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华民族进行的或直接或潜在的文化入侵、封锁遏制、颜色革命的图谋从未停歇,导致部分教材的政治意识不够坚定,在选材和插图上与国人审美、国家意志不能同频共振。
义务教育教材作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在国家教育事业中发挥着固本培元的重要作用。当前,中小学教材的发展逐渐呈现“空白化”现象,教材内容“百花齐放”,但知识体系缺乏系统性,知识点不够明显,逻辑层次不够清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借助教师的拓展和辅导书的补充,知识来源渐渐以教辅材料和教师的“声嘶力竭”灌输为主,无法只用一本教材就达到预习、学习和复习的目标,思维逻辑发展也与预期目标存在一定差距。此外,中小学生课程引入家长教育与辅导,很多课程作业需要学生家长的配合与协助,但由于教材上内容不够扎实,逻辑不够清晰,大中小学教材一体化衔接不够紧密,很多家长使用不顺手,辅导费劲,学生学习成效不明显。过度使用和依赖教辅材料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中小学教辅以消解主流意识形态在义务教育教材中的主体地位提供了空间。
2022年5月28日,教育部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插图问题作出回应,提出要“确保教材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符合大众审美习惯”。2022年8月22日,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小学数学教材插图重绘工作答记者问时指出此项工作的总体思路除了上述三点,还要注重“遵循儿童认知与身心发展规律”。这四点为新时代义务教育教材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时代义务教育教材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意识形态工程,应该把握全球发展态势,胸怀“两个大局”。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新成就、新飞跃,马克思主义日益显现出真理的光辉与强大的生机活力。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仍然受到西方社会思潮、价值观念、政治形势等诸多要素的影响,这就迫切需要我们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以高度的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在教材中理直气壮地坚持马克思主义,讲好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巩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义务教育教材中的指导作用,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7]
我们必须在义务教育教材中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出版导向,确保教材充分体现党和国家意志;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原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教育体系的最大同心圆,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融入新时代义务教育教材,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始终;要通过义务教育教材发挥立德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帮助学生从小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理想,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在大众主流审美取向中使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在文明的代际传承中不断构筑强大。
新时代的义务教育教材从内容到形式都应当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挖掘选材,提出新思想新观点,采用新话语新形式,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凝聚中国理论,将其融入到新时代学科体系建设和教材建设中,充分突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和伟大实践,彰显中国立场、中国理论、中国话语,建设情怀与理论并蓄的原创性教材。
作为国家意志的体现,教材的思想性是第一位的。一方面,要能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另一方面,要注重科学性和实践性,教材内容中的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编写教材时不可闭门造车,要遵循青少年认知与身心发展规律,贴近生活实际,图文相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动二者的良性互动,把教材放到课堂上去检验其科学性和可行性。义务教育教材是中小学生接触知识的主要媒介,也是培育中小学生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为的重要工具,教材内容应深入贯彻和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独具一格的文化传统、铿锵有力的汉字书法、惊艳世界的民族艺术、凝聚智慧的节气民俗为质料,构建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教材话语和叙事体系,将新时代中国少年儿童阳光、向上、愉悦的精神面貌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如鲁迅先生作品中展现出的睿智思想和深刻的批判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应当在义务教育教材中得以传承。类似《少年闰土》这种情怀深、感情真、青少年读起来有益的短文,在义务教育教材中应该得到重视,其配图也应真切凸显少年闰土的机灵形象,符合国人审美。
义务教育教材是历史的载体,也是时代的产物。这就迫切需要教材建设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社会发展方向、个体进步目标。为此,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义务教育教材中的指导地位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一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实际,紧紧围绕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守正创新,瞄准各学科前沿问题和重大理论研究,结合实践,主动对接国家紧缺领域人才培养要求[8],提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人才发展作出教材方面的贡献,同时也实现教材的时代性与创新性。二要坚持锚定国际前沿,扩展国际视野,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吸收和宣传世界先进理念、先进技术,推进课程教材改革;同时,认清国际竞争新形势,加快建设立足本土又博采众长的教材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防止西方各种社会思潮和敌对文化的入侵。
提升系统性就是要建立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立足整体去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准确把握客观实际,总结普遍规律,妥善处理好各类重大关系,加强事物之间的协同性。
义务教育教材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一要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作为指导我国教材建设的最大优势,要抓好党这个根本保障,加强党对教材的全面统筹,加强教材的思想性与政治性,牢牢守住意识形态阵地,使教材意志与党的意志保持一致。二要主动服务于大中小学教材一体化建设。要统筹谋划,全面系统设计教材内容与选材,充分考虑不同学段教材的难易程度与可持续性,循序渐进推动教材建设。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要打破信息壁垒,避免沟通不到位、程序不接应的现象,建立全过程整体性交流沟通机制,从全方位提质增效,凝聚教材建设合力。三要从系统论、整体性的角度坚持统分结合。“统”重在强调党的统一领导,“分”重在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教材的多样性与适宜性,在管理层面要坚持分级分类管理,明确国家、地方、学校三层管理机制,对教材建设分类施策,在内容层面要突出教材内容和选材的适应性、层次性,兼顾不同民族、不同学段的学生,以各方力量合力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巩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推进新时代义务教育教材高质量发展。[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