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 敏
(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江苏 丹阳)
在历史学科中,史料是其重要的要素,也是组成历史知识体系的基本细胞。在学生学习历史课程中,教师为其提供或由学生自主搜集一定数量的真实、可信的史料,将能带领学生走进历史场景,体会课程知识细节,梳理其中的历史发展脉络,深刻体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1]。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如果没有真实、可靠的历史史料,那么相应的研究与探索也将会难以有效开展。具体来说,史料实证是指借助科学的方法、研究的态度,对历史史料进行深度整合与挖掘,通过对相关史料内容进行有效辨析与甄别,进而还原历史真实状况,揭露历史事件的本质[2]。因此,借助史料实证分析,能够实现对历史史料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合理再现历史事件,达到研究的目的。在此过程中,学生所形成的一系列能力、品格、方法等即为史料实证素养。在高中阶段历史学习中,史料实证素养是其必备的核心素养,也是认知历史、学习历史必要的思维品质,更是理解历史知识、解释历史内容的关键方法。
在传统教学理念下,教师如果直接将历史史料灌输给学生,将会导致学生被动、机械式接受相关知识点,此种模式下虽然能够实现对史料信息的记忆,但学生难以正确、有效地理解与分析相关内容,也难以实现深入探究[3]。新时期,高中历史史料实证素养能够帮助学生在记忆历史知识点、掌握课程内容的过程中自觉主动地搜集史料信息,并对其进一步甄别与研究,持续探索与思考,进而提升学生自身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史料实证素养作为学生学好高中历史课程的重要能力,更是后续成长与发展的关键基础,因此有效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史料实证素养是极为必要的。当学生具备史料实证素养,就能够更好地搜集史料信息,提升辨析能力,进而全面、准确地理解历史、解读历史,体会历史学科的内涵与精神,更进一步地提升个人历史学科素养。同时,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引入史料实证素养理念,鼓励学生主动搜集史料,促使其掌握一定时期内所发生的历史事件,理清来龙去脉。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并非所有的史学资料均是完整、真实的,其由于创作记录主体不同可能会出现不确定性因素,甚至存在颠倒是非、篡改历史的现象,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拥有独立分析与辨别的能力,能够借助课本知识与自身素养研究与确定史料,进而提高自身的历史探究能力。此外,高中阶段的学生还需要有效将客观现实与史料相互关联,在学习与研究史料的过程中提升现实生活的责任感、使命感、价值感,进一步提高个人综合素养。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无论是何种学科领域,获取其历史信息并对相关内容进行实证分析是极为重要的,更是开展学习、研究知识内容所需要参考的原始依据[4]。同时,在分析史料的过程中,史料实证素养还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收集所需要的信息,辨别信息的真伪。此外,教师在遵循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教学理念下,也能够有效契合新课程改革的各项要求,科学满足新时期培养学生素养的初衷。
现阶段,高中阶段有许多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极为匮乏,容易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过于关注教材的观点与内容,缺失对其进行实证分析的思维。客观来看,史料的类型多种多样,不仅包括教材中的插图,还有一些历史学著作、历史古迹等,这均是人们认知历史、探索历史、解释历史、重现历史的重要材料。但是在高中历史教材中所引用的史料更多是以文字、插图为主,个别配套的有视频。如果教师严格按照教材内容进行讲解,将会有较强的局限性,难以有效拓展生活史料,无法帮助学生形成探索生活史料的观念。同时,由于教材中的历史史料解释相对较为充分,学生在运用时无须过多或深入思考,导致其历史解释的能力得不到显著提升,容易造成理解简单化,导致学生难以正确把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形成全面的认知。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通常会有习惯性思维,即认为教师的观点是正确的,对于教师所提供的历史史料无须实证、不用质疑,这就导致学生对史料的辨析与考证能力下降,对相关历史问题的分析与挖掘深度不足,久而久之造成质疑能力丧失。在实践教育中,高中阶段的教师并非历史专业领域的史学家,教师所搜集并呈现出的历史史料更多的是根据教学目的与任务而汇总的,其主要是为学生提供探索历史的视角,所形成的观点并非正确、全面、客观,学生应当在学习中有所质疑。但现实状况并非如此,高中历史教师对教材中的历史观点、结论很少持怀疑态度,虽然会在课堂中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分析历史史料的意图,可对史料的质疑与判别却较少提及。
高中阶段受到传统教学理念、应试考试压力的影响与制约,历史教学中存在一定的功利主义思想,教师通常会选择高考重点考试内容展开教学活动,根据相关命题规律、出题方向、解题思路与技巧等,向学生传输相应的知识与方法。对于学生而言,其更多是采取练习的策略展开学习。教师按照高考应试的要求逐步筛选课程知识重点、难点,但通常较少考虑结合历史的主题内容展开探究,并组织一定的实践活动。长此以往,学生难以形成查阅古代历史文献、融合地区乡土资源、深入了解历史古迹等学习思维与习惯,相应的史料实证素养将无法得到有效培养。
在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选择将一些历史史料直接呈现给学生,并引导学生能够从阅读史料中获取结论与知识点。在此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分享的史料虽然能够有效扩充课堂教学的内容,但是却无法促使学生深入理解史料信息,造成学生对历史史料的理解不够透彻,相应的认知浮于表面。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以教师为主导的历史课堂史料引入,往往会导致学生解读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本质等思路出现同质化,甚至会出现一些有失偏颇的历史观念。因此,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鼓励并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搜集相关史料信息,并在搜集的过程中能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通过此种模式,学生能够逐步养成借助史料分析与辨别历史内容的方法,进而提升自身的史料实证素养。例如,在教学“祖国统一大业”一课时,教师可以将民族关系与祖国统一建立联系,鼓励学生根据相关问题进行史料探究,搜集有关资料,并分析“一国两制”构想的背景、主要内容、价值、意义等。同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史料,理解对于中华民族复兴而言祖国完全统一的意义与影响。此外,教师还可以分别从民族关系、法律、历史等多个角度针对当下台湾问题进行讨论,并抛出问题:“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问题的推动下,学生将会自发地通过不同的渠道查阅史料,并以小组的形式分工合作,最终,学生可能会从网络、图书馆、文献中搜集到有关台湾的记载,根据这些史料掌握两岸关系的发展、影响因素以及未来的趋势等,从而深刻认知国家统一的必然性、必要性。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实践教学中引导者的作用,帮助学生形成较高的史料实证素养。高中历史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摒弃填鸭式、灌输式教学,只有在课堂上运用大量有趣的史料,才能够促使学生对学习历史产生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需要引导学生充分思考教学知识点,并减少机械式记忆,减少不必要的抄写和背诵,从而能够根据学生自主探究与深入理解,掌握历史课程知识内容,最终提升学习效率。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形成了基本的认知观,其能够通过参观博物馆、社会实践调查、走进历史古迹等获取相应的感悟,进而培养史料实证精神,这也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主动融入实践活动,通过联系现实生活调研所需史料,并实证分析真伪,从而加强学生对历史主题内容的深入思考与全面探索。近年来,高中阶段的历史命题通常也较为关注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考查,在试题中也会引用大量的历史史料,要求学生通过阅读与分析得出结论。因此,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更需要教师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借助不同类型的实践调查方式,走近历史古迹、探究文献资料,从而能够将一些新鲜、客观、真实的史料引入课堂,更加全面、科学地解释史料,提升自身史料实证素养。例如,在教学“太平天国运动”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并带领学生到访博物馆,参观有关太平天国的事迹与资料,从古籍、歌谣等角度体会太平天国与西方列强、太平天国与清王朝之间的关系。
历史资料丰富多样,一方面在内容上,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个体对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记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差异,这主要是因为不同的记载者有不同的看法和想法。另一方面由于传播的方式、渠道不同,许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记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这也是高中生培养史料实证素养的重点与难点。教师应当对这些问题进行充分挖掘,从而能够根据不同的内容引导学生开展相应的史料实证活动。面对这些历史问题,教师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讲究证据,根据大量的史料科学分辨,遵循客观规律,深刻、正确把握历史动态。此中的证据在高中阶段主要是指不同类型、可信程度较高的史料。通常,当出现大量的史料时,其由于观点不同、立场不同可能相对较为混乱,这时需要学生拥有良好的独立思考能力,并能够根据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对历史史料进行深刻探究,掌握历史的真实面目。此外,高中历史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应当要求学生能够养成收集、整理、分析历史史料的能力与习惯。但需强调的是,学生应当怀揣着疑惑深入学习,并主动解决自身的困惑。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知识能力水平等提出适当的问题,促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思考,并自发探索相关内容,有效地参与到高中历史史料实证的过程中。例如,在学习秦统一这一内容时,教师提出问题“秦灭六国的顺序”,学生自主查阅相关内容可以了解到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一步提问:“为什么要先灭韩?而齐国为何最后灭亡?”学生通过观察战国时期的形势图即可探索性地得出相应答案。通过此种有层次的提问,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秦统一的过程与经过,从而对战国时期的历史有更加深入的掌握。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理念要求下,加强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是各个阶段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内容,教师需要充分关注对学生此方面的培育,确保其能够成为现代化社会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首先,高中历史史料实证素养作为学生学习历史课程、构建历史学科思维、促进自身发展的重要体现,在实践教学中,教师需要正确引导学生树立史料实证意识,促使学生能够正确探究、分析历史史料,高效率、高质量地学习历史课程。其次,教师还需要充分激发学生探索历史史料以及问题的兴趣,从而深入思考,对相关内容展开实证分析。最后,教师还需要不断提高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与水平,从而促使学生成为新时期高素质、专业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