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婧
(陇西县幼儿园,甘肃 陇西)
“环境保护,从我做起”“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一幅幅醒目的宣传画,每个人从小就耳闻目睹。儿歌《再生利用都是宝》几乎每个孩子都会唱:“旧纸箱、废纸片,扔扔掉,变废料。动动手,叠叠好,再生利用都是宝。”作为一名幼儿美术教育工作者,如何改变幼儿视若无睹、耳听当风吹、口唱不行动的局面?我认为必须让孩子心灵有震撼,思想有认识,行动有成就,才能将环保教育进驻孩子心中,将环保变成孩子们的自觉行为,来践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仅自己要践行党中央的决策,还要教育引导幼儿低碳生活,从小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为祖国培养优秀的接班人。
《求是》杂志发表了重要文章《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文章指出:“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美术教育工作者就要在美术教育中突出红色,挖掘红色资源,整合红色资源,赋予新的内涵,培养孩子们美的心灵、高尚的情操。如何在幼儿美术教学中高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赓续红色资源,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让红色资源更贴实际,更有教育意义”?我觉得应该和幼儿环保意识结合起来,既开发了红色资源,又符合孩子们的认知,因为仅靠看,孩子们的记忆时间短,信息沉淀少,一看就会,但过目就忘。幼儿最主要的记忆,应该是转化成物品,每天玩,每天回味。我想,美术制作就是最好的工具、最好的媒介了。
曾经有一件事让我记忆犹新,深受感触。那是2018年秋天的一个周五,天空下着毛毛细雨,杨树稀里哗啦地掉落黄叶,幼儿园教师带领小朋友和家长走进通渭县红军长征纪念馆——榜罗会议遗址。院落中,地面金色满园,屋顶青砖绿瓦,墙壁木门格窗,茅顶苔藓苍翠碧绿,锅盖麦秆一言不发,笨凳拙椅陈列屋内,听着一段段感人的故事,目睹一件件历史的遗物,瞻仰一尊尊英雄的雕像,孩子们的心灵受到了洗涤,更为震撼的是当走到麦秆锅盖时,孩子们都凑上前去,有的问讲解员:“阿姨,军队是拿枪打敌人的,怎么有闲时间制作这个玩意儿?”有的问:“他们会做吗?”有的问:“这种锅盖能起到作用吗?”有的问:“为什么不用铝、玻璃的呢?”有的孩子直接说:“骗人的。”这些问题可把年轻的讲解员给难住了。我接过话筒说道:“同学们,当时红军可没有今天这么好的条件呀。这些锅盖,真的是红军用的,这个你可以怀疑,可以不信,但我小时候,家里也用过。咱们不妨今天参观后,回家问问自己的爷爷、奶奶,他们可是经过这段历史的,他们家里说不定还有这个东西呢,去找一找、看一看,你就相信了,好吗?”我顺势安排了要求,“看后必须学会做一个,试试效果如何,回来报告老师。”孩子们欢呼雀跃,期盼地看着爸爸、妈妈,家长们经不住孩子的叫喊,纷纷应声。我心里想:环保教育开始了,亲情教育拉开帷幕了,红色记忆有基石了。
周一回来,小朋友的话匣子打开了,两个一组,三个一群,说得不亦乐乎,有的小朋友拿着照片,有的小朋友还带来自己做的小锅盖。一个小朋友拿着冷洋芋说:“麦秆锅盖可好了,我外婆还用它煮洋芋,煮出的洋芋比高压锅里的香,你看,这就是煮熟的洋芋,大家想吃吗?”一个说:“我爷爷、奶奶家的驴圈门,是用用过的锅盖封的,驴冬天一点也不冷。”还有一个男生说:“乡下爷爷、奶奶去世了,院子里,我看到了铁锅盖生锈了,麦秆锅盖腐烂在地里,周围长着好长的草,墙上还挂着我爷爷、奶奶的草帽,好像也是用麦秆做的。”我顺势问:“铁锅盖生锈后,对周围有污染吗?麦秆锅盖废弃后,又怎么样呢?”孩子们都说,麦秆锅盖优点多多,那就制作一顶麦秆锅盖吧。有的小朋友制作的作品,比大人制作的还好!
这次活动不仅增进了家庭关系,孝敬了老人,增加了家庭成员的交流互动,更重要的意义是完成了一次红色资源的大开发,也是一次环保大实践。通过活动,孩子们已经认识到要勤俭节约,不能铺张浪费,更重要的是懂得了环境保护,懂得了老一辈都怎样与自然和谐共生。
红色教育,如果仅仅看一看,有教育意义,但效果并不大,只有通过社会实践,通过走一走实地、见一见实物、听一听故事、续一续亲情,让孩子们的心灵受到震撼,才能产生良好效果。每一次红色教育,我都加入了环境保护主题的开发,从不间断。
幼儿手工教学用料多、花费大,每次手工教学,孩子们用剩的蜡笔头、折叠用剩的废纸料满地都是,真是可惜。为了减少家长的开支,更为了提高幼儿的环保意识,助力低碳行为,我在想:何不进行改革,以培养孩子们勤俭节约的意识。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说干就干,马上行动,心动不如行动。
第一次教学试验,我告诉孩子们:“以后每次手工制作,我们尽量用身边的废物。你们可以去家里找废旧品,,超市买来的、网上订购的、崭新的、成品的,一律不用。”这次,我先说出需要的东西为家里的、街道的、收购站等的废品,我们要把它变成漂亮的大花盆,培育出美丽的大花朵。孩子们回家后,大都不是在家里面寻找,因为家里废品早已经被家长处理得无影无踪,孩子们和家长马不停蹄,垃圾桶、废品站、旧货市场都有家长和孩子来找废品的身影。有的家长唉声叹气,有的家长吹胡子瞪眼睛,更有谩骂声铺天而来。有的家长说:“好好的手工纸不用,胡闹。”有的家长甚至告状到园长处,“你们的老师怎么让孩子捡垃圾,卫生吗?简直是胡闹。”
第二天,有的孩子拿来了易拉罐,有的拿来了烂脸盆,有的拿来了废纸箱……无所不有,应有尽有,本班的老师也不理解,嘲笑着说:“你是开杂货店的吗?”我默默无语,微微一笑,“心中自有一片云,何曾怕过一阵风。”我们不能只是懂得教会孩子们手工制作的方法和成果,其实准备和实践也是一种教育,实践比技巧更重要。
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孩子们现在上手工课,不再满街乱跑,而是高高兴兴地回家去,工工整整地带回校,因为家里的废旧品,已经整理得整整齐齐,孩子们已经习惯了用废旧品做手工,材料早有准备。走进我班小同学李卓家里,屋顶用小麦秆编制成天空,天空上用灯泡组成星座,墙壁用绿树叶粘贴,进门一看,宛若进入乡村宁静的夜晚,徜徉于乡间小路,放声歌唱,回音三绕,回味无穷。他用废旧品装饰的灯具,令来客赞不绝口,更为可贵的是,现在家长用过的废旧东西,李卓会亲自整理、丢弃,渐渐的,他已经爱上了家务劳动,学会了辨别,学会了整理,性格开朗,思维敏捷。他制作的屋顶夜空模型,就是利用废弃物品制作的,参加全市科技创新大赛,还荣获一等奖。现在,他渐渐地爱上了小学科学,萌生了当科学家的理想,每天都会阅读科技制作书籍。
鲁迅曾经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道:“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丛窜向云霄里去。单是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这些句子,我还能一字不差地背诵,老师拿来的标本,至今记忆尤深,至今难以忘怀。那位老师家里是不是动植物博物馆,我不得而知,但我只记得他是一位民办教师,学识不高,教学功底不深厚,但操作能力强,敢于带领学生走进自然。他每天放学后,扛锄下地,那时的我们也游山玩水,浑水摸鱼,环视现在的孩子,住的是高楼大厦,吃的是白面油馍,虽然我校身处贫困县城的繁华地带,周边却大多是农村,但这些孩子却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城市生活限制了孩子们的眼界,限制了孩子们的运动,怎么让他们走进自然、了解自然、认识自然,真正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孩子的环保意识,践行低碳生活?
美术教学中所需的材料,其实大多来自自然,只不过工业化加工处理罢了,还不如直接用自然材料,既环保,又低碳,何乐而不为呢?通过寻找材料,让孩子们到小河边寻找奇形怪状的石头,到柳树上采集遮天蔽日的花絮,到丛林中捡拾轻盈的羽毛,到山坡头采折争奇斗艳的花朵,甚至到水渠中剥离甲壳虫的外衣……纯生态的材料走进了课堂,摆在桌上,红泥土、绿树叶、花蝴蝶、白芦苇、圆石头、扁大豆……美术作品中不乏有红萝卜娃娃、花野鸡羽毛发饰、柳条编制草帽、麦秆交叉菜篮、高粱眼镜框子……
还记得大班时带过的王宇轩同学,夏天,他带着柳条编制的草帽走入校园,被园长挡住,他理直气壮地说:“园长阿姨好,我的这是自己编制的,你会吗?我教给你,这种帽子可凉快了。”
孩子们纯天然的作品比不上城市孩子的佳作,却让孩子们走向了大自然,孩子们运动起来了,观察起来了,实践起来了,思考起来了。通过多年教学,所带的孩子们开始走向大自然,倾听自然界的万籁之音,驻足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描绘祖国的万里江山,更重要的是孩子们懂得了大自然不仅馈赠人类,人类更应顺应自然,与大自然和谐共生。
总之,美术教育不仅要让孩子们学会审美,更重要的是学会生活,提高孩子们的品质,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孩子们的一生特别重要。以利于孩子们身心健康为出发点,实事求是,节约资源,以务实的态度走进孩子们的世界,立足于挖掘身边资源,立足于环保教育,这样的教育才会接地气、有灵感,才会有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