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看伟大建党精神*

2022-11-25 02:28:05■王
理论视野 2022年5期
关键词:人民出版社建党革命

■王 毅

【提 要】中国共产党先驱们的建党实践孕育并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伟大建党精神镌刻于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血脉中,深刻影响着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实践。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奋斗实践又反作用于伟大建党精神,推动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与发展。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考察伟大建党精神,可以体现伟大建党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内涵与意蕴,呈现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价值与时代意义。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首次明确概括了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和历史地位:“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1]伟大建党精神如基因,深刻镌刻于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血脉中,锤炼着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精神品格。这些精神品格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生死斗争和艰苦奋斗中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付出巨大牺牲,有力推进了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伟大实践,深刻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本文拟从伟大建党精神四方面的内涵展开,结合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梳理伟大建党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中国共产党奋斗实践的影响和作用,展现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价值与时代意义。

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

早在清末民初,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到新文化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获得“风起云涌的介绍”[2]。当时一些马克思主义的“盗火者”只介绍马克思主义中有利于自己行动的观点,甚至有意无意“消解”马克思主义的斗争性。马克思主义并未得到完整、系统的传播,而只是有所取舍的选择性传播。真正感知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真理性、并对马克思主义加以完整、系统研究与传播的是李大钊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以李大钊为例,他在十月革命后便认识到,“马克思的学说真是拯救中国的导星”[3],应“研考”马克思主义,并思考如何在中国应用马克思主义。[4]李大钊“研考”后得出结论: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武器进行阶级斗争,可以根本解决中国社会问题。[5]在五四运动以后,很多其他知识分子也逐渐领略到马克思主义的威力和魅力,确信马克思主义能够指导中国革命成功。革命的思想需要革命的组织去实践,于是,李大钊等先进分子开始积极行动,创立了中国共产党。中共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无产阶级专政而奋斗,矢志于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坚定的理想信念。

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不仅体现于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更体现于对马克思主义的运用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具有很强的实践品格,“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6]。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真正的坚持。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也有这样的认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机关报《先驱》发刊词曾号召,要努力研究中国的实际情形,并求得合于实际的解放中国问题的方案。[7]当时“中国的客观的实际情形”是军阀林立,“民主革命本身的势力现还单弱,革命战略中的实际政策不得不有多少伸缩”[8]。“伸缩”的表现是中共二大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即最低纲领。对内打倒封建军阀、对外消除帝国主义压迫的民主革命纲领切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最基本的遵循,

年轻的中国共产党没有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的本本与教条,而是坚持联系中国实际,迅速找到了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这非常难能可贵,也是中国共产党与当时其他追求社会主义政治力量的区别。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中国曾出现过十几支声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政党。五四运动爆发前夕,广州成立了一支名为“共和工党”的政党。这个政党以工人为主体,志在模仿苏联共产党进行社会革命。“党员活动多是集合一起,读读佛山商报、越华报,发发议论,空谈一番就散了。”[9]党员们耽于空谈,“想登天,而无梯”,遥望共产主义理想社会却不可得。“空谈”两年多后,组织“自动解散”。[10]

与共和工党不一样的是,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始,便清醒地认识到,建立共产主义这一理想社会是一个漫长艰巨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能达到的,这就需要脚踏实地,从本国国情实际与历史条件出发,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奠定基础,逐步走向理想社会。这种勇于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坚持实事求是,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品格,始终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中,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历经考验磨难无往而不胜的关键所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将一事无成,甚至有害于革命,于是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最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实际出发,对中国革命、建设等各方面做出了符合中国实际的设想与建构。比如,历来重视分析中国社会构成的毛泽东认识到,中国社会两头小中间大,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其他中间阶级占据最广大的中间地带,必须兼顾他们的利益,才能把国事办好。[11]由此社会构成出发,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后,中国应该建立一个“新式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政治上做到各个革命阶级专政,将各种积极力量纳入政权建设中;经济上给农民分土地,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与发展,尤其允许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这种兼顾各个阶级、各个阶层的举措,赢得了广大的民心。在人民支持下,中国共产党最终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开始只能照抄照搬“苏联模式”。尽管“苏联模式”帮助中国很快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但重视马克思主义运用和发展的中国共产党人并不满意。毛泽东警醒地指出:“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应该‘标新立异’。”[12]此时国际风云变幻,显露了苏联模式并非万能药方,中国共产党顺势而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建设的实际相结合,产生了《论十大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篇章。其中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与两类矛盾的学说、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设想、祖国统一的构想等思想理论,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宝库,也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养料。

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实际出发,破除对社会主义的教条化理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推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柢固则生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植于中国大地,从而生命强劲,发展顺利。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确信“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13],结合新实际,回答新问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立足于实际,便有了力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焕发出勃勃生机。

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

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分子之所以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提供最科学的指导与最可行的路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目标使命,是中国共产党独特的政治优势。

1921 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前后,各路军阀实力强劲,纵横捭阖;多支政党在政治舞台上你方唱罢我,纵横博弈。与这些政治力量相比,中国共产党人数少,实力弱,“作始也简”。雄厚的物质力量能应一时之急,不能建一世之功。只有真切体会国家、民族、人民之需,将之作为自己行动目标并持之以恒为之努力奋斗的力量,才能笃行致远。此时的军阀沉迷战争,政党热衷利禄。他们只有眼前利益,没有远大目标;只有自我利益,无视人民诉求。对此,李大钊精辟地描绘道,民国以来的政党,只会趁火打劫,结党营私,没有政党精神,也无团体组织。[14]作为中国共产党主要缔造者的李大钊发出此番感叹,既是对此时政党乱象的体会与总结,也具有深刻的警醒之意。建立中国共产党时,李大钊会自觉不自觉地警惕并努力摒弃旧式政党自私狭隘、争权夺利的弊端,让中国共产党跳出自我利益的盘算与追逐,走向代表人民利益、促进社会进步的广阔天地。

这种自觉并非李大钊的个人之见,应该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共识。筹备中国共产党时,陈独秀曾讲道:“日本的军阀政客们狂妄已极。他们看不起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中国和四亿炎黄子孙,他们只知勾结中国的旧军阀、滥官僚、走私商、吗啡客以及流氓瘪三等等,只看见中国人的小脚、辫子、鸦片和随地吐痰等等腐败的一面;他们有意无意地蔑视中国新思潮新势力的方兴未艾。总有一天,由于他们这种错觉,会弄到他们自己头破血流。”[15]换言之,这些年轻而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已经决心反抗外来侵略势力,让四亿炎黄子孙扬眉吐气,更要让有着五千年文化的中国扬眉吐气,体现的是他们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衷与担当。如习近平所言:“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6]初心使命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基本主题,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也是一部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奋斗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自觉承担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使命,领导人民进行28年的浴血奋斗,彻底涤荡了旧中国的残渣余孽,扫清了横亘中国的外来势力,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中国人民的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推进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中国社会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为实现中环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基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推进改革,扩大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如期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

为改变中国积贫积弱面目、实现民族振兴,一些有识之士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应该说,中国共产党自出生之日起,便致力于改造中国、改造社会,具有强烈的革命性、斗争性。中共一大上,有人提出,新兴的中国共产党可以采取议会斗争等改良手段。大多数与会者表示反对。大会最后决定,中国共产党要进行坚决的政治斗争,不与其他任何力量妥协。这种规定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的底色。中共一大代表不畏个人安危,在会议遭到中途破坏后想方设法辗转至嘉兴南湖继续开会。代表们甘愿承担巨大风险也要成就建党伟业,极致地体现了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可以说,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革命精神与生俱来,是中国共产党独特的精神优势。

坚定的斗争性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坚定追求。毛泽东曾言:“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17]理性选择后的信仰,根深蒂固于心中,激励毛泽东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革命到底。在以后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毛泽东遭遇过无数危险与挫折,经历过数次沉浮起落,但他并未因此意志消沉、随波逐流,反而更加坚定自己的革命理想与信念。李维汉曾说,毛泽东即便受到错误的处分和打击,始终坚持三条:“一是少数服从多数;二是不消极;三是争取在党许可的条件下做些工作。”[18]经历数次人生低潮与危险时刻的毛泽东,在坚定理想信念支撑下,一次又一次奋起,与中国革命从低潮与危难中奋起同频共振。

中共一大另一位代表王尽美,罹患重症仍坚持革命,战斗到最后一刻。还有一位代表邓恩铭,怀着“生不足惜,死不足悲”[19]的决心和勇气,与国民党斗争到底,最终英勇就义。武汉代表陈谭秋在新疆被军阀秘密杀害,生命终止于壮年。一大最年长者何叔衡1935 年由苏区转移的过程中壮烈牺牲,“为苏维埃流最后一滴血”[20]。

这种为理想信念斗争到底的革命精神在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身上延续。在长期艰苦卓绝的奋斗中,中国共产党能够历经曲折而不畏艰险,屡受考验而不变初衷,靠的就是广大共产党人英勇斗争、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种英勇斗争、不怕牺牲的精神,体现为广大共产党人浴血奋战、视死如归,为革命奋斗终身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据不完全统计,中共一大召开时,全党上下共58 名党员,其中22 名在革命中牺牲(包括在革命工作岗位上病逝的)[21],没有看到他们期盼的新中国。广大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用生命和热血诠释了英勇斗争、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灵魂和信仰的忠贞之美。

1949 年新中国建立后,广大共产党人用精神铸就意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愤图强。对外,与外来挑衅的敌对势力斗争,不畏强权,保家卫国;对内,与艰苦的自然环境及匮乏的物质条件斗争,排除万难,顽强拼搏。他们用奉献与牺牲谱写了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的道德文章,书写了不怕牺牲、勇于斗争的伟大精神。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迎来了经济的腾飞与物质的丰裕。与之相伴生的是思想、利益、价值观等因素的多元,是改革向纵深推进后更具挑战的环境与更为险峻的任务。此时期广大的中国共产党人与重重利益诱惑作斗争,与改革面临的痼疾与障碍作斗争,加强修养,坚定党性,锐意创新,推进改革开放的深入,让不怕牺牲、勇于斗争的革命精神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与崭新的意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决定了要进行艰巨复杂程度前所未有的伟大斗争。这样局势下,广大共产党人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艰苦奋斗,以更强的斗争意志和斗争本领,展开伟大斗争,抒写了新时代不怕牺牲、勇于斗争的精神篇章。

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吴玉章回忆五四运动时指出:“在群众运动的冲激震荡下,整个中国从沉睡中复苏了,开始焕发出青春的活力,一切反动腐朽的恶势力,都显得那样猥琐渺小,摇摇欲坠。”[22]五四运动中,工人、学生等各个群体走上街头,展示了自己的力量。一些先进分子由此认识到,民族解放必须依赖人民,人民是实现中国社会改造的根本力量。

重视群众力量,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庄严宣告:“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3]于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便明确自己的人民立场,强调“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中国共产党要“到群众中去”,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24]以人民利益为自己的根本价值追求,没有自己的私利,成为中国共产党显著的特质。

深入察之,坚持人民立场的早期共产党员却多为知识分子。为了弥合中间的鸿沟,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成立后,便积极深入工人,动员工人。中共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将宣传与组织工人作为中共将来工作的重要内容。中共一大后,广大中国共产党人走入工厂,发动工人运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推动下,1922 年初至1923 年初,发生了第一次罢工高潮。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此时期其他政治力量则过于倚重精英势力。他们中大多数人信奉:“社会的中坚亦常不在缺乏思想与理智的众人,而倒在理智健康的知识分子。”[25]精英情结下,这些政党高高在上,疏离于普通群众,最终因缺乏群众基础而归于失败。

从早期倚重工人,到农村革命根据地对农民力量的重视,再到发动各个阶级、各个阶层参与革命、建设与改革,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走到今日。中国共产党在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成长、发展、壮大起来。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之源与胜利之本。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不负人民”。“不负人民”不是虚无缥缈的口号。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26]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将“不负人民”的精神做到实处,化为具体行动,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习近平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2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中国共产党仍在并将继续传承“不负人民”的精神,解决人民的实际问题,为人民谋幸福,制定合民意、惠民生的政策。

在近代中国内忧外患的时局中,一些先进分子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上下求索,寻求新路,并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建立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便具备了不同于其他政党的精神品质,即伟大建党精神。在中国共产党以后的奋斗历程中,伟大建党精神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基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奋斗实践;以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为根本要求,表现了中国共产党自觉担当、努力实践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初心使命的奋进历程;以坚定理想信念为基本保证,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激励下不畏艰险、坚决斗争、英勇顽强的精神特质;以为民尽责奉献为价值追求,呈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坚持忠诚于党与忠诚于人民相统一的行为特征。伟大建党精神深刻影响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实践,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奋斗实践又反作用于伟大建党精神,推动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与发展。中国共产党矢志于全人类解放的伟大事业,也与生俱来伟大建党精神。前者指引着中国共产党不断前行,后者激励着中国共产党克服前行道路上的障碍与困难。已经走过一个世纪的中国共产党,仍然保持对初心使命的坚守、对理想信念的执着、对人民和民族的敬畏、对困难险阻的征服精神,继续传承与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带领全国人民奋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征程上。

注释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8页。

[2]瞿秋白:《瞿秋白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407页。

[3][4]《李大钊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517页;第516页。

[5]《李大钊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2~743页。

[7]《发刊词》,《先驱》创刊号,1922年1月15日。

[8]《蔡和森文集》(上),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50页。

[9][10][15]《“一大”前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前后资料选编》(二),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45页;第444页;第183页。

[11]《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8页。

[12]《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0页。

[1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0页。

[14]《李大钊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349页。

[16]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3页。

[17]【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董乐山译,东方出版社2010年版,第147页。

[18]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上),中共党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338页。

[19]《贵州革命烈士诗抄》,贵州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页。

[20]《湖南党史人物传记资料选编》第1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18页。

[21]《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及其成员研究》,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年版,第9页

[22]吴玉章:《吴玉章回忆录》。中国青年出版社1978年版,第111~112页。

[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1页。

[24]《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62页。

[25]离中(牟宗三):《政治家与革命家》,《再生》第4卷,1937年第3期。

[26]《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67页。

[27]《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3页。

猜你喜欢
人民出版社建党革命
建党百年颂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 08:56:04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水上消防(2021年3期)2021-08-21 03:12:10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上海建材(2017年5期)2018-01-22 02:58:52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抉择
全国新书目(2016年3期)2016-04-20 23:38:10
粉红革命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48:47
人民出版社
全国新书目(2014年7期)2014-09-19 20:4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