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立场、世界眼光: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当代视野

2022-11-25 02:09孙志伟
关键词:理论课视野历史

孙志伟,单 鑫

(1.上海外国语大学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201620;2.东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1189)

党的十九大明确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号召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理论自信。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更能去伪存真。当前,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多元化的飞速发展,各种利益交织、信息多元、文化交融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传统的国际秩序和社会。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主流与非主流的价值观念在中国社会发展中激烈交锋,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则趁虚而入,对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关键阶段的青年大学生带来诸多不良影响,导致其对于民族与国家认同感的消解,甚至于造成国家主权观念的淡化。面对现实的种种考验,急需引导当代青年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持自我本色,坚守中国立场,以全面、客观、理性的态度认识中国、看待外部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同时要“要树立世界眼光,更好地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1]以世界眼光审视世界与认识中国,不仅需以国际视野进行横向比较,也需从历史维度对中外发展进行纵向检视,这也正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需要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面临的时代课题。基于此,笔者认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吸收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充分挖掘专业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源,拓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当代视野,坚守中国立场、树立正确的世界眼光,教会大学生理性地认识当代中国与世界,正是对上述情况的有力回应。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代视野的意义论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2]在中国发展全面融入世界发展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青年的使命担当已经超出了一国的范围,而必须从中国和世界的全面关系上、从时代潮流和时代要求上确立自己的历史使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引领大学生正确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重要阵地。因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以国际视野进行横向比较的同时注重对历史的纵向检视,“讲世界性问题时要有中国立场,讲出中国的观点和应对;讲中国问题时要有世界眼光,讲明白中国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3]在保持思想教育政治性的同时增添其学理性与思想性,不仅将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与说服力,也将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带来诸多启迪。

(一)为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提供开阔视野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马克思主义并非是抽象的理论总结,而是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如果不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史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有全面的把握和深入的了解,势必会造成对马克思主义的肤浅化理解,甚至引发误解和歪曲。在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不仅需要教会学生“是什么”,而且必须解决“如何是”,“为什么是”的问题,以正确的历史观念,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力戒先入为主和教条主义。拓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当代视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眼光,教导学生学会将马克思主义置于世界历史的整体框架之中来进行考察,厘清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演变的历史条件、影响因素和具体进程,进而全面地了解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其历史贡献与世界影响。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的动态考察将为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提供丰富的历史素材,也将提供更加科学的历史语境和更为开阔的认识视野,也将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涵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在对其他各种学术思潮、政治理念有总体把握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价值与作用进行分析,其科学、理性的态度不仅丝毫不会降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相反,在追求科学和真理的教学过程中,更有利于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科学的历史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进而深刻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与时代价值。

(二)为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历史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就是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密切结合。拓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当代视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眼光,将历史事件放置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进行考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塑造客观、严谨的治学态度与求学精神,这对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具有重要意义。世界现当代史所提供的世界近现代总体进程为科学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缘起和发展演变提供了特定的时空框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脱离世界历史进程在中国发生的孤立事件,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成果。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代表了近代以来最先进的理论思潮和实践探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科学揭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苏联、东欧模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与丰富内涵,不仅将从实证和科学研究的维度,全方位、深层次地为青年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赖以发生、发展演变的世界形势与时代条件,而且为其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最直接的知识系统和分析框架,更为全面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提供参照系。就课堂教学而言,在全面、动态地考察作为世界现当代史重要组成部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教育过程中,理想、信念教育与科学教育也将融会贯通。

(三)为了解世界整体性与多样性、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提供认识基础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中国数千年的封建文明让中国在亚洲和世界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制度、文化的自成一体和对外辐射是中国历史上作为强势文明的体现。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兴起和对外扩张,西方的商品和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不仅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饱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欺侮,而且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国的发展与世界历史的整体进程息息相关并受外部世界的影响和制约。因此,近现代中国的历史是世界历史总体进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不能脱离世界历史和国际现实。而长期以来,由于忽视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审视中国,不仅我们的认识容易走向歧路,或自我中心、自说自话,或全盘照搬、失去自我,而且我们会在实践中忽视外部世界的影响,不能及时总结他国的经验教训,导致决策失误,陷入被动挨打的窘迫局面。例如近代中国的闭关锁国、全盘西化、中国革命过程中多次受到共产国际左倾思潮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一开始也照搬斯大林模式,等等不一而足。从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改革开放,期间经历的种种曲折充分表明,一个理性的民族应对外部世界保持开放的心态,善于学习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善于把握世界历史的大局,跟上世界历史的主流与发展趋势,尤其是要具有世界意识与国际视野,善于规避历史的覆辙,更善于从他者的角度来审视自身,了解与遵循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统一关系,立足中国,放眼世界。

二、拓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代视野的基本遵循

拓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当代视野,引导大学生坚守中国立场、树立正确的世界眼光,以培育时代新人所必须的世界意识与国际格局,教会学生明晰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历程,进而全面客观评价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要想使其发挥长效作用,除却在教学中坚守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科学的历史观,遵守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等原则之外,还需把握以下两个基本遵循:

首先,是要从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正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价值观的碰撞与交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成长,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4]原有的强调以西方为中心,忽视文明、文化多样性多元性的“普世价值体系”被一再证明了其伪善性。面对当前国际秩序失衡而新的共同价值理念与制度设计又尚未产生的现实状况,中国以自信、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形象出现在国际舞台是历史所趋,也是民心所向,这样一种和平举动却遭受到诸多误读。近年来,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增长和美国实力的相对衰落,“修昔底德陷阱”一词被广泛用于描述中美关系,[5]“中国威胁论”沉渣泛起。现实环境映射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也必然面对着多样文化与价值观的碰撞冲突,此时必须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根本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而不能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在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历史对比中,引导学生将中国发展放入到历史长河中进行客观公允的动态考察与评价,使大学生既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又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具有的旺盛生命力,从而自觉认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转化为自身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树立为之努力奋斗的信念,并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奋发有为、建功立业。换言之,引导学生在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这一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上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以此包容对待中西方的价值差异与分化。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高度,方能有理有据的回应世界历史发展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价值观的二元对立争论。

其次,是要注重挖掘其他课程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源,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拓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当代视野,引导大学生坚守中国立场、树立正确的世界眼光,还需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转变原有教育观念,打破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的藩篱,使二者合理联合,同向同行,发挥协同育人作用,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一方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优化现有近代史纲要教学的内容与方法,引入世界史学科的理论、观点与方法,坚持展开将原有的“中国大历史”叙事格局合理纳入到世界史发展脉络中的研究,摆脱西方中心主义桎楛,超越以中国为中心的历史视野,将中国历史紧密地联系于整个世界历史,以世界视野讲好中国故事。另一方面,加强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互助联合。高校教师要树立世界眼光,在保持日常教学政治性、方向性的基础之上,以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涵与深度,客观、理性、全面地以国际视野看待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准确把握世界与中国的发展脉络,清晰认识中国在当今世界格局与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此外,还需以通识教育课为基点,创新性的打通思想政治理论课、历史学专业课程与其他课程间的固有壁垒,使其相互融合。在纵向介绍中国历史发展的同时从世界历史文明角度探寻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整体人文素养,培育时代新人所必须的世界意识与国际格局。

三、拓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代视野的实践路径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作为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任务的青年一代,必须将自身的发展融入到祖国的大势中去。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坚守中国立场,在认识中国现实时不至于妄自菲薄;要树立正确的国际视野,在面对世界发展时不至于夜郎自大。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以国际视野进行横向比较的同时注重对中外历史的纵向检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眼光,教会大学生理性地认识当代中国与世界,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遵循,培养与塑造大学生的世界意识与家国情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深入与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中国将以更加自信与开放的姿态融入到世界大发展的趋势中。中国与世界各国紧密相连,全体人类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应当兼顾他人利益,“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一种合作共赢的理念必须辅之以正确的价值导向。当代中国大学生不仅更加关注世界各地的文化与发展,也愈加留心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承担的责任与所扮演的角色。在此情形下,我们应该重视培养当代大学生国际视野与开放胸怀,使其以更加主动与理智的姿态参与到中国的对外发展中,以更加开放的心态考量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具体措施,超脱狭隘的民族观念,从人类发展的视角理解民族利益、国家利益与人类整体利益。近些年来兴起的“大历史”理念,强调对人类整体命运和终极命运的关注,将这样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引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教会学生以全球视角来理解人类的发展与演进,跳出狭隘的民族观念,树立一种世界意识与国际格局,将有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潜移默化中植根于学生自身的价值观念。此外,需要着重指出的一点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必须分清侧重点,培养学生宽广的国际格局与世界意识,使其正确对待世界各地的文化与历史是基础,根本落脚点则在于教会学生在世界历史的脉络中体悟中国对于世界的责任与贡献,以严谨的学理分析与史料佐证,在历史的厚重感与感染力之下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其次,将中国发展纳入到世界历史发展的知识框架与整体脉络之中,培育大学生的理性爱国主义。传统的历史教育沿用“中国大历史”体系,即中国历史以阶级斗争和生产力为主线,以民族斗争与融合为辅线,走过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发展阶段,在明清时代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来到了现代世界历史的入口。[6]这样一套历史叙事有其内在的逻辑与发展脉络,“东方”与“西方”并立而成的世界体系贯穿始终,这样一种平行并列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分阶段、分时空的掌握中外历史的发展脉络。但是,也存在一定的短板,其单一、割裂的叙事逻辑容易造成学生在中外历史认知上的某种断裂,使学生对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与历史长河中所处的位置与发挥的作用缺乏客观的定位。例如,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汉唐的灿烂辉煌也有着近代的没落屈辱,而日常教学中如若缺少整体性的知识框架与历史脉络的引导,就容易使得学生在认识中国时陷入两种极端,或狂妄自大沉醉于“天朝上国”的历史迷梦,又或妄自菲薄陷入全盘西化的历史迷思。两种情况都无法正确客观的评判中国历史,无法认识当今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更加难以将中华文明融入到人类整体文明之中加以正确对待。“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2]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需以完整、包容的世界眼光教导当代大学生,使其能够在世界统一发展的进程中理解中国的过去、现实与未来。读史使人明智,将中国历史纳入到世界史的知识框架与脉络,从辉煌灿烂中汲取精神动力,从没落屈辱中得清醒反思,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何以为生”更懂其“为何而生”,理性爱国才能共担时代重责。

最后,合理批驳历史虚无主义与西方普世价值观,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与批判意识。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中外文化对比与价值观念的碰撞冲突。在资本作为现代性本质特征的前提下,通过工业革命率先发展的西方,享有资本的绝对优势,并凭借其优势在整个社会权力方面占有主导地位。但是,以此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西方化,中国在全球化趋势下必然资本主义化则是无稽之谈。有鉴于此,将西方普世价值观放入到历史的脉络中分析,以历史的观点与方法,仔细分析西方普世价值观的产生、发展的轨迹与线索,使学生准确意识到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历史是一部对不发达地区与国家的侵略史与掠夺史,而诸如理性、自由、人权等所谓的“普世道德”,实际上充当了西方文明扩张的借口。同时,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当代视野,引导大学生坚守中国立场、树立正确的世界眼光,也将教会学生客观理性的认识西方社会与中国社会的发展脉络。西欧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变持续了几百年的时间,而中国当今的社会转型不仅面临着经济体制的转轨,同时也面临着以何种姿态走向世界的问题。在当今世界“后现代性”征象初现端倪的形势下,中国的现代化转型就必须处理传统性、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大汇集、大冲撞,三个不同时代的征象被急剧压缩在一个时空内,如何协调、整合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当今中国在世界史发展浪潮中的巨大考验。我们决不能因转型期的部分问题而否定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功绩,更不能就此否定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的十几亿人民几十年来的辛勤付出。“40 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发展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成功经验、展现了光明前景,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强大力量,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7]以现实回击质疑,以成就打破偏见,以严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树立学生的价值自觉,以正确的历史观念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与批判意识,在历史哲思的滋养下不断强化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四十载惊涛拍岸,九万里风鹏正举。“现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已经充分爆发出来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势不可挡的磅礴力量。”[7]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引领大学生正确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重要阵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吸收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挖掘专业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源,拓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当代视野,引导大学生坚守中国立场、树立正确的世界眼光,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亲和力与感染力,也将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与学生的成长成才带来新的契机。

猜你喜欢
理论课视野历史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智慧教学的困境与路径
辩证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两个关键”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视野
真相
视野